当初一颗白头偕老的心竟在育儿观念上土崩瓦解?看视频就知道,我懂你! ↓↓↓ 都是出于爱,为啥一定有分歧? 你可能是一个健谈的爸爸,特别喜欢跟孩子聊天。但是,妈妈希望给孩子创建一个安静的环境。 你认为孩子撒谎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爸爸却不以为然,总觉得宽容一点比较好。 你不想让孩子多吃零食,不要总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另一半却偷偷给孩子玩,建立的规矩转身就被打破。…… 爆风语 夫妻双方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育儿理念。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妨寻求专业帮助。和睦的家庭需要经营和维系,不要把孩子作为你们争吵的挡箭牌哦。
来源:todaysparent.com 又是一天,又是一个忘了拿的午餐盒……你该如何教会孩子管好自己的东西呢? 加拿大的妈妈Christine ten Brummeler在她儿子所在的小学失物招领处做志愿者,她觉得她已经算是开了眼界了。可是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学校回来只穿了一只鞋的时候,还是觉得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我当时想:‘真的假的?他怎么就会没发觉呢?’”。 儿童心理学家Cheryl Gilbert Mac Leod认为:“六七岁的孩子会丢东西是很正常的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很多事情上,而且他们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导向的。当他们准备在傍晚跑出门玩的时候,‘记得把水壶装进包包里’永远都不是他们能优先想到的事儿”。 不过有些孩子就是会比其他孩子更会看管他们的东西。这其实取决于他们父母为他们提供的工具和策
关于养娃这个话题,又是新一波的战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奶奶带娃存在哪些问题。 1 用嘴喂饭 这个嘴对嘴喂养应该很少的吧,但是可能应该个别的奶奶存在这种情况。奶奶的爱是满满的,他们担心娃嚼不好,影响消化。但是亲爱的奶奶,嘴对嘴喂饭会带给娃更多的细菌,而且现在娃的食物都是易消化的,完全不需要嘴对嘴喂食的。 2 吃吃吃吃 好像全天下的奶奶都希望自己的娃都吃的胖嘟嘟的,希望娃的身体长的壮壮的,所以她每天会给宝宝吃很多有营养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摄入过度可能会导致很多问题,所以奶奶还是应该适量就好,能满足娃的身体生长就好。 3 娃高兴就好 只要娃高兴,奶奶就开心,奶奶总能够满足娃的所有的愿望。想吃什么,买,想要什么玩具,买。只要娃开心,他们可以晚上不
从什么时候起, 孩子和你说话, 而你却一边敷衍一边和不认识的人聊天, 又是从什么时候起, 你看不到沿途美丽的风景、身边的人, 只看到手机里虚拟的世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绑架”,无论在地铁,公交,还是走在路上,人们都在玩手机,手机似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而那些陶冶情操的书籍则渐渐被我们冷落,我们则习惯于蜻蜓点水般的阅读,确越来越难聚精会神。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调查表明,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读书也多,这说明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父母的行为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而作为榜样的父母却在天天玩手机,刷微信,却对孩子读书扮演起旁观者与监督者。 这又怎么能让孩子
家庭成员生活在一种由每个家庭成员内心能量形成的能量场域中。这就像我们去参加一个聚会,一进入会场我们就能感觉到这个会场是我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躁动的还是平静的,参加聚会的人和场所共同营造了这样一个场域。家庭也是一个场域。 每个人内心对家庭爱、付出、奉献、包容都影响这个场域。再比如妈妈回家今天非常愉快,回来就抱抱孩子,今天整个家庭氛围感觉非常愉悦,如果今天爸爸回来心情不好,回来后直接进了书房并关上门,家庭氛围立刻变得有些紧张,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特定家庭场域。 孩子是非常敏感地,身心也是非常合一的,他不仅仅是听我们说“我爱你”来感觉到爱的,他是受整个家庭场域影响的,父母关系和谐,父亲爱母亲、母亲尊重父亲,序位恰当,孩子自然在孩子的位置上。孩子将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自己被爱着,尊重爸爸妈妈,不会出现俄狄浦斯情节,因为孩子很自然成为孩子,而不会在潜意识中取代母亲或
孩子不能这样夸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夸孩子“真聪明、真漂亮、真帅!”,这样夸真的合适吗? 有位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的人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她到当地一位教授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长得非常漂亮。 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中国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北欧教授却并不领情。 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学者非常惊奇:“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 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
一般宝宝的视力大约要到6岁才趋于稳定,视力水平达到0.8~1.0。所以,视力开发是条漫长的路,我们都需要做好准备,以便孩子日后能永远不戴眼镜! 我国儿童不同年龄段正常视力为: 2岁:0.4~0.5; 3岁:0.5~0.6; 4岁:0.7~0.8; 5岁:0.8~1.0; 6岁:1.0+ 所以,根据宝宝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视力开发方法。 家长们在家可以用客观观察法来判断宝宝视力是否发育正常: 一个月时怕光、两个月时眼球可随大人的活动而转动、四个月时对眼前带色的事物有反应、六个月时主动抓取眼前东西、八个月时追随眼前移动的事物; 一岁时可以准确捉到鼻孔、两岁时走路会绕开障碍物、三到五岁时可通过手式或动物式形象视
诺曦爸爸是完全的理财盲,我也一样,在去年5月股市最高峰的时候,第一次冲了进去,现在,嗯,还被套着没有出来,已经很久没有登录账户看情况了,不知道回来一点点没有。 我知道理财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特别重要,也绝非只是买个股票基金那么简单,可对于大部分门外汉来说真的太难了,从何做起,如何做都是门学问,今天我介绍的孙明展老师或许能给我们点帮助,只是,在帮别人之前,孙老师啊,能不能先帮帮我啊~~~ 作者:孙明展,中山大学统计系硕士毕业,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数计学院专业硕士导师。本文已获得他本人授权。更多关于儿童保险、儿童财商、家庭保障、家庭财务规划的实用知识,可以关注他的微信公号“孙明展-真理财”。 我一直以为,家庭财务规划的目标人群应该是已婚已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孩子,他们最有家庭责任感,他们最有未来
如果你不会教孩子,请教他阅读,书会教他,只要拿起书,他就能与各路大师进行一次深度的免费对话;如果你害怕有一天自己终将离开孩子,不再能为他出谋划策,遮风挡雨,也请教他阅读,未来不可知,父母不常伴,但我们仍可以培养孩子阅读,让孩子永远与知识相伴。 没想到这短短的一段话点燃了很多宝爸宝妈的评论热情,大家纷纷点赞表示赞同,但是也有人有这样的困扰,“阅读的好处我们知道,但是我家宝宝就是不喜欢阅读怎么办呢?” 毕淑敏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要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只需家长多一些努力。 (1) 制造亲近书的机会 让孩子爱上阅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造与书接触的机会。有句谚语“你可以牵马去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可是,首先你得确定那有水,当马儿到了水边,它终究会喝水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
从时代来看也是,再没有像现在这样孩子被卷进父母的忙碌生活的时代了。以前人们的生活比较悠闲,即使孩子优哉游哉的,妈妈也很少会着急,不会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催孩子“快点”。 而且,以前父母做农活很忙的时候,会把孩子放到篮子那样的东西里让孩子自己玩,或者让哥哥姐姐看着弟弟妹妹。但是现在的妈妈都是按照自己脑袋中的时钟行动,所受的教育都是付诸行动才算优秀的人,所以他们终究会敦促自己的孩子。 如果把孩子带入父母的生活节奏中虽然不至于像德国作家M.安迪写的《MOMO》那样,不过时间的主人真的是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不得不跟着他的节奏,这是成人应该明确认识到和做到的。这样想的话以后肯定会轻松一些。 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跟着父母的节奏,有时对他的人格形成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最初的表现就是欲求不满,结果孩子会变得带有攻击性,或者恃宠撒娇。 到下一个阶段,孩子认为
总说养儿防老,作为妈妈,我没有想过将来叮当要怎么孝敬我,只要他幸福就好。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可以成为一个不懂孝顺、不懂感恩的人。 好吃好喝伺候着,怎么会是白眼狼? 听说舅舅病了,我带着叮当和叮当他爸一起去医院看他。还没进病房,就听到了房间里的争吵声。 “你是要气死我对不对?你就是这么对你亲爹的吗?” “没想到啊,竟然是头小白眼狼!” …… 进去的时候,舅舅拍着胸脯坐在病床上,他的儿子,也就是我那16岁的弟弟,双手插口袋里抖着腿站在一边,看见我们进来,转身就出去了,招呼都没打一下。 舅舅说,这个儿子,早晚要把自个儿气死:自己住院,行动不便,到了饭点想让孩子出去给自己买点吃的,结果他屁股像是被胶水黏在了椅子上似的,一直在玩手机。催了他几下就不耐烦了,不情不愿地说了句没钱。 告诉他钱在哪,他拿
“如果我有一天突然在朋友圈里消失了,别担心,那是我家娃开始上学了!”现在老师基本上都会在开学时和家长强调,刚入学时陪读的重要性。其实“陪读”不是要我们陪孩子一道题一道题地学习,而是希望我们陪孩子一起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专注学习的习惯。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专注力! 而专注力也是学习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天一石研究院的杨院长,将来讲一讲怎样在亲子陪伴中,玩出专注力。 ▲当脑袋里盘子满了,专注一件事情就变得十分困难。如果无法专注一件事情,自然也不会很好的完成手头的任务。而专注力是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通过训练来加强的。 专注力对孩子有多重要 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学习成绩好且学得轻松的孩子都是专注力很强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不见得是书呆子,但是你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是:前一分钟还在疯玩,后一分钟老师一进课堂思路就可以跟着老师走。
有一天,朋友问我:“你是爱孩子本人,还是爱孩子的表现?”“废话,我当然是爱我的孩子本人!”这是我当时的回答,很肯定的回答。 后来这个问题,我问了很多人,大家几乎都和我的答案一样。但我的心却开始不那么肯定,甚至有点愧疚。 不是说我现在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我在怀疑,我的爱真的那么纯粹,真的那么无条件吗?不管他有多么的平凡,甚至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都那么无私的接受他、爱他,只因为他是我的孩子吗?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在共公共场合突然变得无理取闹的时候,你会突然变得很恼怒,不管不顾的拖着他走到旁边,甚至事后也没有去安抚他的情绪。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商场里,孩子突然看中某个玩具而你又不愿满足时,可能是在和小朋友玩耍不愿意分享玩具时…… 事后你也许会在孩子委屈的泪水中反省自己的行为,但你一定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借口:其实妈妈
来源:todaysparent.com 富庶家庭是否能够养出不娇宠又感恩的孩子呢? 当然能够,但是这需要家庭付出极大的努力——遵从一些养育的原则。你可能看见过被宠坏的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一天到晚嚷嚷着抱怨、撒泼打滚、沸反盈天,这个时候,父母只能责怪自己。不要再妥协让步,并将以下原则和方法(即便不是全部)贯彻于生活之中。开始成为孩子最好的范例,你将会享受到身为父母更多的乐趣,你的孩子将更加快乐,家庭将更为和睦,更为友爱。而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想要孩子不娇宠,整个家庭需要清晰而一致地贯彻执行下面这十条要点。 1. 对于孩子的要求,是否满足要判断。 不要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便你可以轻松实现。这不表示你不需要满足孩子的适当需要,你要用常识去判断。 2.期待感激。 让孩子不仅仅说请和谢谢,还要教会他们正确的眼神接触,适当的手部动作,当别人称赞他
1 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
1 看到我又给孩子海淘衣服,老妈打电话一通教育:“你这老毛病怎么还不改?两三岁孩子正是长个子的时候,你买这么多衣服,过几个月就不能穿了。别忘了你还着房贷!” 说这些话的是亲妈,我还是本能的反感,甚至在心底默默回一句:这还不是有您的功劳。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我穿的多是姐姐的旧衣。那些旧衣,姐姐穿的时候已是二手,到我穿时已经洗得女白。 当时,我家的条件不是特别差,但妈妈的理念是:“小孩子懂什么啊,衣服合身能保暖就行了。” 我—特—别—恨—这—句—话! 她自己对穿着不讲究,理所应当把我爸以及孩子培养成不讲究的人。 但哪个孩子不爱美呢? 我七八岁时,过年前鞋已经快被我大拇指顶破,我说过年想要双新鞋。妈妈说:“过几天就穿不着棉鞋了,将就几天吧。” 我恨这个“将
跟孩子一起游戏时,如果孩子哭闹起来,怎么安抚? 上班或者做家务已经耗了很大精力,有没有什么省力点的游戏? …… 带孩子玩:大小一起怎么玩? 对于1岁左右的宝宝来说,多数游戏是需要爸妈陪着的。这些游戏时间里,父母可以是孩子玩耍的“老师”,也可以是“玩伴”,一句话,就是需要亲子双方全身心的沉浸,想这样“妈妈在这里看着你,去玩吧”这样偷懒招,可是不行的哦。 当然,父母也不用“事必躬亲”,精力有限情况下可以本着陪玩总则:跟随孩子,让孩子主导游戏,我们只需要在难度、深度、广度上稍稍进行引导就行。 以敲钉子游戏为例。 难度:如果宝宝喜欢拿个东西敲来敲去,引导宝宝敲钉子,或者拿三个不同颜色的小球放在地上,指定某一个让宝宝去敲,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辨认颜色的能力。 深度:为宝宝当前动作赋予意义。比如宝
宝妈晒娃似乎天经地义,连一些宝爸也不能免俗。好友微微却例外,她很少在朋友圈晒娃,多半晒她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美食,又有哪些感悟。前几天,她却破例了。 微微在朋友圈里感叹: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上学去,参加过军训后看上去成熟了许多。这些年对他很疏忽,他却回报给妈妈小学优秀毕业生的佳绩,很感惭愧…… 微微的儿子刚刚升入初中,他钢笔字写得好,篮球打得棒,钢琴弹得也特别优美。这次小升初,还他考了个全市第一名。更难得的是,这个孩子自理能力特别强。一群朋友带着孩子出去玩,这个妈妈喊孩子多穿件衣服,那个妈妈替孩子整理胡乱丢在一边的鞋子等用品。只有微微的儿子,一个人把行李装得整整齐齐,从不让人操心。据微微透露,他的房间收拾得也很整齐,还会用洗衣机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一个人在家生活都不成问题…… 朋友们都羡慕微微把孩子教得这样好,问
姐姐心情稍微平复后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原来上周她发现虫虫将幼儿园橡皮泥偷偷的装回家,当时已经狠狠的批评了她,原以为她以后不会再犯了,没想到这周她又将橡皮泥带回家了,而且害怕她知道竟然偷偷的藏起来了。姐姐害怕虫虫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教育,只能批评了,可现在批评也不管用了,真都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幼儿园的孩子,大多都不懂物品的所属关系,对于新鲜好玩的东西,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要“拿”走,特别是他人越不让拿,孩子的欲望就会越强越想得到,他就会想要通过其他途径满足自己的需求,“顺手牵羊”就是其中的一种。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及时了解原因、沟通,然后再进行教育。 物品的所属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场景也教育孩子,例如让别人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拿走,如果孩子表现出反抗,就借此教育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别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