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让宝宝自己拿汤匙吃饭,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则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将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这个时候如何发挥指令很重要。如果一个模糊的指令,“把餐桌收拾好”,就会让孩子困惑。家长需要把一个任务分拆成一个个
这种诚实不仅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勇敢的品格。 喜欢什么就去喜欢,讨厌什么就去讨厌,或许这才是孩子最自由的人生吧!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回想幼年时光,那时的你刚刚接触这个世界,是否对未来充满幻想?而此刻的你是否还有这样一颗好奇心,如刚刚接触世界一般? 我们不妨想一想,当孩子用他新鲜的生命去体验这个世界时会发生什么,会感受到什么?而作为成年人,你看到这一切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小琳,小琳,你长大了要怎么办?》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小琳用她的梦想诠释世界,千奇百怪的想法让她的世界鲜活起来,她徜徉其中,单纯地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而这些不同寻常的想法往往会使得父母感到焦虑,担忧她远未到来的将来——这可能是为人父母,最常做的事了。 小琳的脑袋里充满了童真的想象。每天早晨她不想梳头,妈妈担忧
01 孩子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你讲的那些道理和唠叨! 做了父母之后,我常常告诫自己,爱要有度,有些错误让他自己去承担。 有一次儿子从冰箱里拿了一个鸡蛋玩,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整个地板都是蛋液。 我没有责骂,也没有讲道理,只是跟他说自己去清理干净。他说不会,满脸的不乐意。我就教他方法,告诉他用纸去吸,然后用抹布抹干净。那一次他自己小心翼翼地抹了很久。而此后他也不会再去冰箱拿鸡蛋玩了。 只有真正承担了自然后果,才会让孩子吸收教训。而这种办法比惩罚的作用要好很多。 那什么是自然后果呢? 就是孩子的行为直接产生的结果,比如孩子胡吃海吃,就会肚子疼;做事磨磨蹭蹭,那就自己一个人下楼或者减少玩乐的时间。破坏东西那就自己去修补。扔东西发泄脾气,那就自己去收拾残局。 …… 孩
生活中我们听过太多的人在抱怨、感慨,自从有了孩子生活就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想要保持家里的干净和整洁太难。 确实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如果只有一个人带孩子,如果没有人帮忙,如果……如果…… 太多的如果,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如果你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人带孩子,只要遵循这几条规律,你也能保持家里干净整洁。 1.没有玩具的客厅规则看起来很苛刻,但是你完全可以做到。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你的房子不是一个玩具盒,你要保证你的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玩他们的玩具,比如:规定孩子只能在客厅的地毯上玩玩具、你的孩子有足够的舒适的空间可以摆弄他们可以玩的玩具。 在生活中你的孩子可能会拖着他们的玩具到处跑,厨房、客厅、厕所、房间、阳台,你的孩子在享受着一系列游戏活动的同时,要他们遵守唯一的游戏集中地这样的规则,孩子就会知道把他们的玩具归位。 大部分的家长在
国庆假期开始,又是一个大家开始赛全国景点的日子,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父母晒出和孩子一起的各种图片。每当看到这样的图片我们都会感慨: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妈妈、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 可是只有照片才是完美的,不是吗?照片只是那么一个瞬间,很多很多张没有拍摄下来的生活,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曾经很累、很困、很无奈、很想发疯。 在我们收到的很多父母的留言中,抱怨自己的生活、无奈自己的“淘气”的孩子、被生活和工作以及各种压力折磨的想要崩溃的爸爸妈妈大有人在,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曾想放弃自己的孩子,对不对。 但是,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这样想呢!在他们小时候,甚至在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都会有那么一个瞬间,或者无数个瞬间想要换掉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一笑而过。 就该这样,忽略就好了!除了忽略孩子貌似“玩笑”的咒语,难道
图文:吉吉 01 小长假,朋友圈摄影展又开始了,随便刷刷,都是蓝天白云、沙滩海浪、迪士尼动物园什么的,萌娃在闹,爹妈在笑,别人家的亲子旅行,真好。 我和老公临时决定带娃去珠海,也在朋友圈秀了秀: 入住五星级酒店 超豪华自助餐,有虾有蟹有寿司 情侣路,夕阳下 我们三,浪漫骑行 饱餐一顿美味火锅 女儿竟然乖坐没闹 长隆海上世界 海豚萌萌哒,表演真精彩 鲸鲨馆,瑰丽无比的海底世界 美妙的体验! 02 然而,你并不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1)关于自助餐: 满分评价、人均几百的自助餐,被我们活生生吃成了快餐,带着
在美国,长假即使不出门,妈妈们也能大开脑洞地想出很多新奇的玩法。这不,兰兰妈给大家筛选了一些在家里就能够让孩子玩的“把戏”,让我们抓紧国庆长假的最后时光,把家变成万能的游乐场吧! No.1 胶条轨迹 胶条是这些家中游戏常用的工具,可以发挥想象力贴出一些有意思的图案,也可以随意地贴出一些轨迹,让孩子跟着轨迹走;用吸管吹气让小球按着轨迹来走也是不错的玩法呢。 No.2 躲避彩线 在家中过道和大厅中都可以像这样用彩色纸条拉出红外线般的轨迹,让孩子们想办法从中穿过。难度升级的话可以在每条纸条上系上铃铛,在通过时不能使铃铛发出声响,可以多些孩子一起玩。 No.3 胶条方块 胶条除了贴轨迹,它也可以代替粉笔画出很多轮廓,像跳方格,小房子等等都是可以用胶条贴出来的。 No.4 泡泡膜
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表示,当此症状出现时,孩子在生理上容易发生头痛或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还会出现呼吸不顺、脸色苍白、冒汗、晕眩等情形。 在行为上则是容易分神、无法集中注意力,或发现孩子和以往的表现大不相同,皆是因适应不良产生的焦虑症状,短期可能影响课业,长期却会引发忧郁症、焦虑症。 美国研究指出,其原因最多来自于睡眠问题,许多爸妈发现当假期结束后,孩子带来了更多的睡眠挑战,孩子开始反抗,容易在睡前发脾气、半夜醒来或是早起。 这是由于孩子们即使在短暂的假期里,对于重新建立的规律性已产生依赖。因此,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发现他们不能共享一张床、被要求要提早上床睡觉、或不能睡到自然醒时,情绪都会受到影响。 ? 因此美国亲子专家建议父母 一、订定规范: 事先向孩子解释出外游玩与在家中有不同的规则需要遵守,让孩子了解回到家后会出现的改变,并严格执行就寝时间。 二、在
——很多孩子非常努力刻苦、拼命三郎,一开始成绩也不错,似乎赢在了起跑线上,但随着时间推移,迷茫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力不从心。 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有多少在终点哭泣?一定要谨防孩子陷入 “越努力越被动”的怪圈。今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少年商学院微信十一特辑的第7篇,我们回到“根目录”,再一次探讨激发孩子自主学习力的重要性。相关文章见《犹太父母为何坚信“上补习班是最大的浪费”?》《犹太妈妈的三重角色,竟是天才教育的根基》等。 ▋犹太父母禁止孩子课前预习功课 “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已经流行了好些年,特别在亚洲的华人家庭里,非常受推崇,或者说是太多太多家长自然而然在用的家教法则。秉持这类理念的家长永远在“催”——孩子学任何东西都得比别人早一两年。然而,在同样是亚洲国家的以色列,我采访过的大多数犹太家庭,都觉得“赢在起跑线”是荒诞的,且危害大
我们之前说过,美国儿科协会建议父母避免让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0-2岁的婴幼儿通过各种感觉和手的动作来思维,真实直接的体验才有利于孩子学习。 但当今社会,要让孩子完全和电视隔绝不太可能。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须保证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在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尽量在电子产品与亲子互动之间找到平衡。具体有以下几个建议。 1.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2岁以前的婴儿尽量不看电视,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看,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下。2岁到3岁的宝宝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最好不超过30分钟。3岁以上,和宝宝商量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 美国的很多教育性的节目比较好,象探险朵拉,米奇妙妙屋等等,一般30分钟左右。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每天看一集。我通常会让孩子把一集看完,而不是硬性规定几分钟。 2.选择合适的节目 对于3岁及以下的孩子,我们最好选择画面
在《京都里山四季》里读到一句话:“GRAIN BY GRAIN A LOAF,STONE BY STONE A CASTLE.”这本书的译者翻译成“积谷成食,累石为邦”。 一束束的麦子打下来、去糠、研磨成粉、和水、撒上酵母、揉面团、发酵、放进石炉里烘烤,面团一点点膨胀,经过这些程序,不含膨化剂等添加剂的天然酵母面包新鲜出炉了。也许它的外表不及一些表面刷了人造黄油的面包炫目,但纯自然的味道才能实实在在令人幸福。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养孩子跟制作健康的面包道理有相通之处。 “你在家整天跟孩子大眼对小眼,一天的日子怎么打发?”闺蜜A问我,她也有孩子,与我当全职妈妈不同,她工作忙需要公婆帮忙照顾孩子。“你都带孩子去哪里玩啊,我都快无聊死了,真想快点去上班。”闺蜜B跟我一样是全职妈妈,她迫切渴望把孩子送去托儿所以便重新外出工作,还有一年她的孩子才
本文不仅仅是谈论社交技能,本文重点在孩子几岁应该开始学习“软能力”(Soft Skills),这些软能力包括社交技能、自我控制力、合作能力等。 为什么要讨论这一点?现在很多国家对青少年的研究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手段越来越残忍。当然“犯罪”这个词可能过重了一些,但青少年很容易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吸烟”、“斗殴”或过早发生性行为。 全球化使得传统伦理崩溃,你无法再指望用三纲五常去约束少年们,既然无法约束,又该如何引导? 青少年特点 12-18岁这个阶段属于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躁动的年纪,身体的巨大变化和大脑完全定型几乎都在这几年发生。很多父母会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对人生似懂非懂,开始反叛父母的约束,挑战身边的权威,会极力想要证明“自我”,融入某一个“团体”,证明自己人生
1、你还太小了 这样说可能损害孩子的自信心。当他们正在尝试做某些事或者理解某些东西的时候,常常听人说他们"还太小”,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年龄作为借口而不去挑战。 所以,别对你孩子说,你不能做某件事是因为你还太小。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小孩子是无能的。 你可以这样说 我看到了,你想做那件事。看到你在尝试我也很开心。继续吧,但是如果你需要帮助一定要告诉我。 2、别这么做!大家都看着你呢 当看见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发脾气或者做傻事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这样说。父母这么说,其实是想让孩子别再让他们难堪。但是这样说孩子,却可能让孩子羞愧于自己的言行,羞愧会造成更大的挫折感,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变本加厉。 控制自己情绪,学习公众场合礼仪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可是孩子毕竟
“为了你好?”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严格的上岗培训,唯有做父母的没有经过任何学习便走马上任。面对突然降临的鲜活的小生命,我们手足无措,只会学着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摸索着前行。我们不知道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影响,喜欢对孩子说“不对”“不行”“不可以”,让他们在“不”的世界里慢慢失去自信心,失去创造力。殊不知负面的东西强调得越多,反而消极强化,孩子只会做得更不好。 我们无意识地承继了上一辈的教育观念,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帜名正言顺地为孩子设立了这样那样的规则,限制着孩子的自由发展。 当年上小学的儿子用“几乎”造了这样一个句子: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受到家长的束缚。我们常常以固有的观念对待孩子,服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敢顶撞大人的就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我们不相信那么小的孩子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喜欢管束孩子,凡事代劳,却
有家长经常问我:1,“袁老师,我的孩子总和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总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是不是性格有问题呢,是不是太孤僻不合群?”2,“我家一有小朋友来玩,孩子就很兴奋,但自己的玩具一样都不给小朋友玩,让我们家长很没面子,总要把玩具硬夺过来,她又哭闹,这样是不是不好?可是我们该怎么交给他分享呢?”3,“袁老师,我家小孩比较霸道,2岁半到外面去玩,总喜欢自己第一个玩,自己第一个拿到玩具,一分钟都不能等的,怎么讲也不听,很急躁的,这该怎么办呢?”4,“怎么办?我家孩子2岁半开始打人了?你不愿意,嘴上不说,就打爷爷奶奶,还打别的小朋友?可我和爸爸都是很老实的人,打他手批评他都不管用的,我该怎么办呢?” 等等类似的问题在2岁半是比较让家长困惑的,都指向了孩子的社交问题。育儿专家简·尼尔森和史蒂芬·格伦博士都明确指出。这个有能力的人必须具备“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其中就有一项是人际沟通能力强
之前,我家小D一遇到她不会做的事就容易沮丧,然后就会大哭大闹,我们花了挺多心思让她慢慢学会用动作和语言寻求帮助,之后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会主动对我说,“帮帮我!” 但最近,我和小D在纽约的认知老师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她太容易提出让我们帮忙的要求了,以至于有些事情明明她自己有能力做或者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做到的,她也“懒得”自己做了,直接就是对我们说,“帮帮我!” 除了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减少包办,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叫后设认知(Mega-cognition)。 01 什么是后设认知?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读书时,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 做一道数学题总是做错,明明老师已经讲解过一遍了,我们还是做错。回家订正时,父母又和我们讲解一遍,我们还是错,反反复复好多次
在生了乐乐之后,妈妈由于没有多少育儿经验,只是从书上看了一些现代的育儿经验,于是就按照书上说的自己操作起来了。就拿襁褓来说,婆婆包裹的就很好,妈妈忙活了几天,可是宝宝依然乱踢乱蹬,睡不好觉。可是经过婆婆的适度包裹,就可以提升宝宝的安全感,睡个安心的好觉。这时候,妈妈才知道书上说的是四仰八叉的睡姿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所有的宝宝,而传统的育儿观念还是很管用的,这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原来老人的一些育儿经验真的还挺管用的。 观点分析: 育儿一直都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点,虽然现代育儿学种类多,操作方法也很多,可是一些经典传统的育儿方法却是经验的总结,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下面来看看这些管用的传统育儿方法: 1、宝宝肚子一定不要受凉,最好穿上肚兜 现在不少妈妈对于宝宝的肚子不是很重视,一旦宝宝肚子受凉了,就会引起宝宝感冒、拉肚子,给宝
1、不守信用 不守信用的妈妈是孩子最讨厌的,当孩子看中喜欢的玩具,或者是想吃某种零食时,有些不守信用的妈妈会以各种理由搪塞,“妈妈没带钱包,下次再买好不好?”在一次次的搪塞中放孩子的鸽子,可是会让孩子心中不爽、引发怨恨的哦。孩子对你的讨厌程度会随着你的不守信用而倍增。 2、诋毁爸爸 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纯真美好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恩恩爱爱、和谐幸福。要是父母双方老是吵架,或者妈妈老是在孩子面前埋怨爸爸的不好、甚至诋毁爸爸,那孩子可是非常讨厌加反感的。 3、经常哭穷 有些妈妈为了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总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但其实,哭穷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为,特别是家里状况还不错时。经常哭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妈妈要收敛一下,别老是在孩子面前哭穷,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才是关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