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再生气也不要责打这个阶段的孩子,否则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
    再生气也不要责打这个阶段的孩子,否则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

    一、3岁内的孩子 3岁内的孩子,身心发育不成熟,且缺乏规则意识,并且喜欢去探索。很多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事了。若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他们内心是迷茫的,并且在潜意识中觉得羞怯,变得畏手畏脚,影响正常的心理发育。 对于一些事情,家长简单讲明道理即可,告诉他做这件事带来的不良后果;若孩子喜欢无理取闹,进行冷处理,不要去哄他,避免让孩子更加骄纵。 二、12岁之后的孩子 孩子在6岁之后,已经懂得基本的道理,并且有了自尊心,这一阶段应尽量减少体罚,到12岁时完全停止,否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破坏亲子感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这一阶段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讲道理。家长平常不要用长辈的身份来压人,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这样更容易沟通。 若在一些情况下必须打打孩子,下

  • “情感缺失”是孩子童年之殇,你在制造犯罪分子吗?!
    “情感缺失”是孩子童年之殇,你在制造犯罪分子吗?!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热衷推理剧迷的妈妈,你会在《24个比利》、《犯罪心理》、《24重人格》,以及中国的一些犯罪推理小说中,找到犯罪根源——大多与童年遭遇有关。 国产剧《他来了,请闭眼》就是一个典型,剧中的大反派谢晗就是一个母爱缺失、家庭关系糟糕的典型。对他而言,金钱不代表幸福,离异的家庭,抛弃自己的母亲,花天酒地的父亲,均让谢晗的成长环境犹如一团乱麻。 不得母爱的谢晗将对母亲的憎恨转移到所有女人身上,甚至绑架一家人然后作为男主人和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幻想里,他终于拥有了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并且在这个家庭里享有足够的掌控性权力地位,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我在大学期间非常痴迷佛洛依德的著作,尤其是《梦的解析》,这是一本解读潜意识在梦境中如何反映的著名心理学著作。弗洛伊德在书里首次讨论了后来发展为恋母情结理论,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然而他也

  • 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高中同学聚会,我们几个女生约好了,为了更好的叙旧,谁也不许带孩子! 聚会当天,大家如约而至,席间偏偏就出现了一个四岁小男孩。 我们当年的班长——学霸组男一号摸着孩子的头说:来来,问叔叔阿姨好。 我们一边快乐地拥抱这个小贵宾,一边用眼神咬牙切齿的说:“不是说好了不带孩子!” 班长呵呵地笑:没办法,小家伙非要跟着我,再说,带他见见你们这些精英也能长见识。 若说精英,非班长莫属,他先是在外企摸爬滚打了五年,结婚后把职一辞,出来创业。 创业不是应该忙成狗吗?但是他的朋友圈里总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照片。 有同学在下面留言:姜总,你管那么大公司,还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啊? 他回复说: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管,还管什么公司啊! 这句话在我心里余音绕梁好几天,我觉得,太有道理了!! 教师节时回

  • 父母做到这几点,隔代教育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做到这几点,隔代教育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这1年下来,妈妈发现米粒竟然变得胆子越来越小了,竟然连小鸟都不敢碰,害怕小鸟啄他。 另一边,朵朵的妈妈也是工作忙,于是就把朵朵留给了奶奶来照顾。奶奶虽然年龄大了,可是思想可是比较超前的,对于朵朵并没有太多的束缚,平时也不会什么事都依着朵朵。有的时候朵朵做错了事,奶奶也会用道理来说服朵朵,朵朵要是不听话,奶奶就会把朵朵交给妈妈来处分。平时遇到什么事奶奶也总是会和妈妈商量着来,这3年下来,朵朵也变得十分机灵活泼,遇到什么事情甚至也会自己解决,妈妈一直夸朵朵像一个小家长。 主要观点: 其实隔代教育并没有没有可取之处,最关键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这才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家长,务必要知道一下几个要点: 1、焦虑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的不可控制性 一般隔代带孩子的话,父母白天没有时间看

  • 妈妈的爱是“怕黑宝宝”最有效的安慰剂
    妈妈的爱是“怕黑宝宝”最有效的安慰剂

    今天就和宝贝一起看看羊驼拉玛的绘本故事吧! 故事简介 晚上吃完饭,妈妈陪小拉玛读了一会儿书,就下楼去忙了。 可是拉玛第一次一个人面对黑暗和孤独。他想啊想,害怕妈妈再也不回来陪自己了,于是他越来越害怕。小朋友们是不是也和小拉玛一样没有妈妈的陪伴就会害怕呢?小拉玛怎么办的呢?他尖叫,跳床,吸引妈妈的注意。 其实,孩子怕黑,依赖性强是十分正常的表现,重要的是家长要知道该如何去安抚消除孩子的这种恐惧心理。在故事中,羊驼妈妈是如何教孩子的: 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妈妈在忙的时候要体谅,学会等待,不要一直大喊大叫,等妈妈手头上的事情忙完后就会过来了。 其次,告诉小拉玛,即使妈妈不在身边,妈妈的爱也会永远相随。 甜蜜的吻化解了小拉玛的恐惧,不一会儿他就在浓浓的爱意中甜蜜

  • 孩子乱发脾气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乱发脾气有什么原因!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

    于是…… 跟孩子耐心的讲道理! (然而他并不听……) 惩罚孩子不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结果他脾气更大了,又不能揍他,哼哼!) 最后就强势的威胁他! (一威胁就哭,就算当时怕了说改,下次也还会再犯……) 真是伤透脑筋…… 但其实,孩子乱发脾气在幼儿阶段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行为,只要应对有度,就能完全的“制服”他们哦!接下来就跟着小优走进今天的专家说,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对待这些爱发脾气的孩子们吧! 心理学分析 乱发脾气是2-6岁儿童常见的一种问题,通常发生在大人拒绝孩子的要求后,孩子感受到挫折感,然后便大发脾气,表现为哭闹、摔玩具、甚至打人等任性行为。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儿童在一岁半到三四岁期间,正处在“自

  • 这七种爸爸最容易毁掉孩子,你家有吗?
    这七种爸爸最容易毁掉孩子,你家有吗?

    出轨的爸爸 ▽ 一位到结婚的女孩说:我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但如果真没的感情到不如离婚,起码是一个短痛,但离婚后必须对小孩负责,这样她起码成长过程是正常的。 暴躁的爸爸 ▽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6岁以下的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沷,越不越不说话,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触范了原则就应该打,如小孩玩电、玩火、偷东西,这类会伤到生命和影响一辈子的事就应该狠狠打一次。但打小孩子绝对不能打伤孩子,也不能经常打,打就要打一次让孩子怕一次,而且要打得有理。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

  •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打击孩子最深的永远是这句话

    三个小伙伴,一大屋子老人家,一碰头,闹闹哄哄的就开始了各种对比。 叮当嘴里一直咿咿呀呀的蹦字,婆婆开玩笑说了句:“小叮当呀,你看别人家xx,才比你大10天,就会说话了,你咋还是个小哑巴呢。” 叮当相比其他俩小伙伴,个头稍微弱了点,婆婆又说:“小叮当呀,你看别人家xx,才比你大3天,就比你高不少了。” 婆婆接着说:“是不是妈妈奶不够啊,你看他们家宝宝都吃奶粉了。你妈妈都不给你断奶,奶都没营养了……” “哪里啊,你看叮当这胳膊结实的,我家媳妇是没奶才断的啊。”婆婆的另一位姐妹说。 我有点听不下去了,准备上楼写稿去。 然后又听到婆婆喜笑颜开地一句神补刀:“哈哈,那估计就是叮当妈妈个子小,不如你家儿媳个头大。” 虽然知道婆婆是无心地开玩笑,但听到那一句一句的“你看别人家xx”,真的是让我内心怒火冒出来。

  • 天天把娃晾在家里,还指望他将来有出息?
    天天把娃晾在家里,还指望他将来有出息?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内心“自私”的小人儿占了上风,还找了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孩子那么小,长大了再出去见识不迟; 长假人扎堆,带孩子出去还不安全; 旅行途中,孩子万一不适应怎么办; 于是,可怜的娃,即将被遗忘在家,准备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一个假期。会这么想的妈妈,肯定不止我一个。可是一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 去一个新地方,不仅是为了好玩 上周末,准备去经常去的海珠儿童公园,阴差阳错来到了另外一个区的儿童公园。娃当然玩的很欢。回家以后,说话还不利索的他,用尽所有的词汇,给奶奶描述:那里很好玩的,有大桶,水倒下来,喷泉,可以玩沙。虽然逻辑不够清晰,但态度十分兴奋。晚上看到爸爸外出回家,又跟爸爸描述一番。睡前讲故事以后,他又絮絮叨叨跟我说一遍。 你看,去一个新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更多的是长见识,多了很多谈资。成

  • 孩子的任性,父母该不该阻止?
    孩子的任性,父母该不该阻止?

    邻居家的豆豆,男孩子比较淘气,大家都知道,男孩子嘛经常把家里搞得一团乱总是弄得爸爸妈妈又气又急总是打也不成,骂也不是而且非常有自己的主见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必须做他的爸爸妈妈认为这孩子非常任性 但是近期我发现这孩子还是比较好说话的比如,错误的事情给他讲一下其中的道理孩子明白了,就不会再去做了但是他的父母恰恰就是急性子的人对教育孩子没有一点耐心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就是“任性” 当然,不说豆豆爸爸妈妈有些家长也会认为这种行为任性的因为孩子不服从管教不听爸爸妈妈的话不按爸爸妈妈的意愿做事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父母在没有劝说孩子的情况下就说孩子是人性的你们觉得这对孩子公平吗?父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沿着他们的路线走我想问,这样的孩子是否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 生活中孩子的某一种行为其实都是他们成长的表现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认为用在孩子身上每个人都是一个

  • 你的孩子有没有话想跟你说
    你的孩子有没有话想跟你说

    这里小派不想跟大家探讨,骗子是如何骗钱的。小派只是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孩子,在收到短信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告诉家长?毕竟这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什么在钱被盗了以后,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会选择这么一个极端的方式去逃避?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没有话想和家长说。 其实,这一个诈骗的事,今年在小派身边就发生过一次。大姨家的孙子军军,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在去学校的前一天,就收到了这么一个短信,说校方为了方便家长,保证学生们的安全,让家长们把钱汇入学校的银行账号。 收到了短信,军军第一时间,就打了电话给妈妈。一家人在研究完那条短信之后,就打电话去校方确认,消息当然是假的。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为军军的做法点赞。可军军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有一个亲密如好友的妈妈。 在军军只有三岁的时候,他爸妈就离婚了。很多人都说,离异的家庭,脾气不好

  • 偏心的父母,你知道被忽略的孩子有多痛吗?
    偏心的父母,你知道被忽略的孩子有多痛吗?

    刚过10岁的小侄女接着说:“要不然,我就得和安安一样了。” 安安是她的小邻居,也是一个小姐姐。自从有了小妹妹,安安说她的幸福日子就结束了。 “妹妹哭了,妈妈会喊,安安你怎么看的妹妹?” “妹妹摔了一跤,爸爸会骂,安安你怎么把妹妹弄倒了?” “妹妹吃饭咬了舌头,妈妈也要怒,安安都怪你。” …… 小侄女很形象地叙述之后,还说,安安说她都不想活了! 谁碰上这样的父母会有好心情?就算不会如安安这样悲观,至少也会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安安才9岁,让她如何面对最亲的人如此对待她? 父母偏心若此,谁会喜欢?因为怕父母偏心,新闻曾报道,有的孩子全然反对父母要二胎,根本原因就是不想父母的爱被分走,怕父母偏疼比较小的孩子而让自己失宠。 偏心父母自古有之。所谓“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偏疼家里那个小些的孩子是一般家

  • 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一看就知道
    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一看就知道

    为什么呢,因为你付出了很多,并不代表你就是合格的妈妈。 一“为你好”型妈妈 旁白:帮孩子多洗几次手和衣服,没有什么的。 二“啰嗦”型妈妈 旁白:还能不能愉快玩耍了? 三“坚强”型妈妈 旁白:孩子只是寻求安慰,你干嘛弄的跟军校似的,要求他那么坚强。 四“邋遢”型妈妈 旁白:妈妈希望自己孩子是最乖的,孩子也希望自己妈妈是最漂亮的。 五“小题大做”型妈妈 旁白:孩子也有自尊心,有事可以回家说嘛。 六“大嘴巴”型妈妈 旁白:孩子要是把你的隐私吧啦出去,你什么感受? 七“哭穷”型妈妈 旁白:买都买了,说这话不是打脸? 八“自负”型妈妈 旁白:谦虚是美德,当妈也应该有。

  • 如果孩子撒了谎你该怎么办?当虎妈还是猫爸?
    如果孩子撒了谎你该怎么办?当虎妈还是猫爸?

    孩子说谎几乎是每个父母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我们每一位父母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撒谎不是天性,因为孩子小时候并不会的,相反,很可能由于我们的孩子曾经过于单纯,将真话直接说出来,还让我们尴尬过,对吗? 好了,就在这个地方!孩子出现撒谎的最重要原因,往往不是他交上了爱撒谎的朋友,而是因为他耳濡目染了我们成年人的撒谎习惯。 为了能引导孩子去除撒谎的坏习惯,我们第一要做的事情是—— 自我反省 已经熟视无睹的 撒谎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一些邻居、亲友之间的尴尬关系,为了一些小小的方便或利益,我们撒个没有什么恶意的小谎,也许在心理上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也不会当一回事来自省,或者警示。 但是,这样的事情,一旦习以为常了,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不会感知到 ——哎,爸爸在撒谎耶,原来这样是可以的! ——或许当我们的孩子单纯地直接揭穿我们的小谎言:爸爸,妈妈在家的

  • 为什么宝宝2岁以内打不得?很多家长悔不当初
    为什么宝宝2岁以内打不得?很多家长悔不当初

    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想要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其实打孩子是最不可取的方法。循循善诱才是最佳的途径,很多家长百般无奈之下打孩子的屁股,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吸取教训。殊不知这样做实在是太危险了。 1打孩子会引起宝宝脑干损伤 轻轻地拍打屁股,对健康不会有什么损害。但是,用力过重,孩子就会感到疼,这时大脑就会受到刺激。 脑组织位于颅腔内,颅骨通过寰枕关节与人的脊柱相连接。如果家长打孩子屁股时出手过重、过猛就会——孩子的臀部突然受到撞击——经脊柱传到寰枕关节——有可能造成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的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2会损害孩子的肾脏健康 猛打孩子的屁股,容易损害孩子的肾脏。由于肾脏是人体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用力过大,皮肤下

  • 你每天这么忙碌地看孩子,却从未“看到”孩子
    你每天这么忙碌地看孩子,却从未“看到”孩子

    我们都很爱孩子,每天都在花心思计划,买新玩具,上早教班,去美术馆,策划亲子旅行。我们一直希望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希望可以让孩子看到更多、了解更多。于是,我们一直很忙碌,我们尽量抽出时间高质量陪伴,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给到孩子的最好。 但尽管这样,我们好像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为什么他爱戳爸爸的鼻子?为什么总是饭菜放在头上?为什么每次都不肯穿鞋出门?是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为什么”呢? 如果我问你,上一次你静静地观察孩子是什么时候?很多人也许都不记得了。是的,我们每天都很忙碌地看孩子,但也许好久都未真正“看到”孩子。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观察孩子的两大原则一个方法。 原则一:区分事实和观点 说到观察,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会说,我有观察的啊。上周我在公号发起了观察的收集活动,收到很多大家的分享,比如像下面这两

  • 毁掉宝宝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许你正这样做
    毁掉宝宝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许你正这样做

    示范完毕,手工材料发到小朋友手中。在场6位小朋友都是3岁左右,由妈妈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兴致勃勃动起手来,有的研究画笔,有的拿着纸条挥舞,有的专注于撕不干胶…… 我看着喆同学笨拙地画“树干”,那些纸条被画得乱七八糟,坐在他旁边,有一股想要帮他的冲动在我体内升腾。 妈妈们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你这样画不行,得这样画……”“你看,树干要斜过来一点,这样才好看……”“你别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点颜料,像妈妈这样点点点……” 举目四顾,妈妈们已纷纷上阵,小朋友被指挥着,有的拿着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妈妈操作。有个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急得妈妈喊起来:“你过来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课还是我在上课?” 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妈妈的心思都一样——我们爱得很着急,急孩子没用“正确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标,急得忍不住要在

  • 简单一句话,帮你更好理解孩子的小逻辑!
    简单一句话,帮你更好理解孩子的小逻辑!

    在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少这样的家庭:父母特别爱发脾气、孩子也爱发脾气,有时候父母莫名其妙的就来了脾气。很多家长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却从没有想过要去更改。其实不管一个成年人如何努力的去了解一个孩子,孩子的世界总是让我们费解,生活中他们有若干自己的小逻辑,这些小逻辑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而家长呢,有时候很难理解孩子的那些小逻辑,所以才会阶段性的/间歇性的严厉的爆发,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阻止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和父母都能减少发脾气?父母和孩子能够更河西的相处呢? 有! 当一个父母在生活中,当孩子的各种看起来是无理取闹的小逻辑在运转时,家长只要深呼吸,然后真诚的对孩子说:“孩子,我明白了,你感到了_____” 比如孩子在想要发脾气时说:“孩子,我明白了,你心中有怒火,你想要发脾气对不对?”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发脾气时(或者各

  • 25句话,摸清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25句话,摸清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这里教你25句话,准保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摸得门儿清。 1.今天学校里发生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今天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2.今天有什么事让你笑了? 3.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愿意和谁坐在一起?(不愿意和谁坐在一起,为什么呢?) 4.学校发生的最酷的事情是什么? 5.说说你今天听到的奇怪的事情。 6.如果我给老师打电话的话,你觉得TA会和我说什么? 7.你今天帮助谁了? 8.今天有谁帮助你了? 9.和我说说你今天有学到些什么? 10.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事情? 11.有没有特别无聊的时候? 12.如果外星人开着飞船来到你的班级,想要带走一个人,你会希望把谁带走? 13.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儿? 14.老师的口头禅是什么? 15.你觉得你应该在学校里学到什么? 16.你觉得在学校里最不应该学什么? 17.你觉得你应该对哪个同学更友好

    标签:亲子沟通
  • 宝宝不分享并不等于自私,千万别错怪了你的孩子!
    宝宝不分享并不等于自私,千万别错怪了你的孩子!

    很多次我陪着我们家小胖妞儿玩耍的时候,都能听到旁边的家长说:你把这个玩具给小妹妹/小弟弟玩儿一会儿,别那么自私。讲真,我当时就被这个庞大的词语吓到了!这样一个经常跟自利、卑鄙等词语连用的贬义词,怎么可能用到一个刚刚懵懵懂懂有物权意识的小朋友身上! 1自私到底是什么? 度娘说,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而我们所说的小孩子自私基本上都是小气,那么在您要求宝贝跟别人分享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分享”这个概念什么时候才能够形成? 2宝宝3~5岁开始有物权意识 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以前很乖很乖的宝宝,突然变的占有欲超级强,凡事他能见到的一切都归他:妈妈是我的,爸爸不能碰;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