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爸爸强势又严厉,孩子的妈妈应该怎么做?
    爸爸强势又严厉,孩子的妈妈应该怎么做?

    举个例子,我们约好准备和同伴一起去旅行,我们满心期待这次旅行,但是因为公司太忙,需要你去加班,或者你的同伴需要去加班,那么这个时候,你内心的体验会是怎样的呢?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在理性层面上我们明白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结果,但是我们在感受上或许会有失落、失望,或者有生气的感觉。 如果这个时候公司的领导告诉我们公司真的需要你,或者同伴告诉我们说真的需要加班。他们是希望我们能平静的接受这个结果,但是我们真的能做到平静的接受吗? 如果家长们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我们的孩子了。这个例子是希望家长们能够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个情况,理性层面能接受,内心感受还是很失望的。 所以孩子说您抠门往往是在发泄不满和情绪,因为他要接受一个不愿接受的结果。或者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能量让您考虑他的感受,还可能经验告诉他这样发泄情绪可以有效果,例如引起您的情绪或者让您考虑他的想法等

  •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严厉和骄纵的度?
    管教孩子,如何把握严厉和骄纵的度?

    教育孩子,过分管制与放任自流之间如何把握?如何寻找严厉和骄纵的平衡点? 严厉是好还是坏? 在一个严厉型的家庭里,只有爸爸和妈妈才知道什么最好,孩子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有规矩没有自由,爸爸妈妈要求怎么做就得怎么做。 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会使他在完全的专制中忍受屈辱,他生活在冰冷紧张的家庭气氛中,时常惧怕因犯一点点错误而遭受惩罚。他会缺乏主见而且自身的个性也将在父母专权下被压制。 这种让人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生活的孩子,往往会产生缺乏独立性的性情、仇恨、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 举个例子:一个寒冷的雨天,全世界的控制型妈妈都知道,小明应该吃热乎乎的玉米粥才能扛过这样的天气。可是,小明却有自己的想法。他看了玉米粥说:“不好吃!我不要这东西!” 于是,严厉型的妈妈不得不走了下面四步:

  • 最有效的记忆力提升方法,宝妈永久收藏!
    最有效的记忆力提升方法,宝妈永久收藏!

    暑假已经开始了,不久的九月份,又会有一批孩子进入到学校学习了。想知道怎么样才能让你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记忆力,使学习更轻松吗? 1.睡前记忆法 研究发现,孩子一天中提高记忆力最具效率的是睡前这段时间,这时给他讲故事或讲一些生活常识,学习效果最佳。采用形象生动、有声有色、颜色鲜艳分明的东西作为记忆材料。用这些宝宝感兴趣的形式,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许多东西。 2.玩具法 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浓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凡是直观形象又有趣味,能引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事和物,大多数都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记住。所以,为孩子提供一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并富有感染力的识记材料,使材料本身能吸引幼儿,更可引起幼儿高度的注意力。 3.语言法 幼儿的记

  • 内向的孩子=没出息、孤僻、无趣?你想错了!
    内向的孩子=没出息、孤僻、无趣?你想错了!

    孩子的性格无论如何 幸福快乐的最重要 朋友小王性格很内向。小时候,他的内向性格,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在屋里看书,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闹; 喜欢一个人待在一旁思考许多无聊的问题,而不是和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聊天; 亲戚来串门,对他表现得过分关心,他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会找借口故意避开; 老师问问题,他几乎从来不举手,虽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能勉强回答上,可他并不是很喜欢被一群同学注视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他妈妈:“这个孩子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小王的爹妈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好有道理,决定要想办法培养他,让他变得不那么内向: 亲

  • 再好的育儿理念也不过这四个字!
    再好的育儿理念也不过这四个字!

    自从升级当爸妈之后,我们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小生命真的有点手足无措,有句话说“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口里怕化了”还真贴切!生怕哪里没做好怠慢了这个小家伙。 更哭笑不得的是:我们开始幻想未来,幻想小不点长大后的样子,一定要美丽、善良、正直、乐观、勇敢……我们要把一切美好的词汇放在他的身上。 是的,我们都希望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他们成长为最美好的样子! 那么,什么算最好的教育?真有最好的育儿理念吗?要我说的话,优秀的父母很多,他们所推崇的育儿理念都离不开这四个字:言!传!身!教! 这四个字,说起来挺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呀。有些家长对这四个字置若罔闻,无动于衷;有些家长心里明白,但做着做着就忘了;真的能将这四个字长久地付诸于实践的家长,我们真得手动点个赞!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说的有点绝对了,但意思

    标签:育儿经验
  • 孩子的好运气怎么攒到的?
    孩子的好运气怎么攒到的?

    除了天资聪明,后天努力,还有一个护驾孩子出奇制胜的能力,就是幽默感。 幽默的孩子运气好 为什么说幽默的孩子运气好呢?因为乐观向上的情绪能给孩子带来五大好处: 01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需要幽默,即使面对困境,也要用幽默来激活神经。幽默感有助于孩子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幽默的孩子不会钻牛角尖,懂得换角度思考,因此他们总是积极、正面的去面对每个瓶颈与挫折。 02人际交往更成功 富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能够逗人开心,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因而往往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交往方面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更成功。 03激发孩子想象力 幽默的孩子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能把平凡的事物幻化成无限的可能,激发更多创意及想象力,幽默的孩子能突发奇想,将单纯的事物变化出多种用途。 04乐观自信 幽默的孩子处理

  • 家有双宝,如何面对“要更多”的孩子?
    家有双宝,如何面对“要更多”的孩子?

    有位母亲说,她有两个儿子,老大非常爱计较,老二则非常慷慨。有次,妈妈带兄弟俩去爬山,她带三瓶水一人一瓶,老大的水一下喝光了,就要去抢妈妈的水(因为抢不到弟弟的,只好抢妈妈的)。结果,弟弟觉得妈妈没水好可怜,就主动把自己的水让出来给妈妈,还叫哥哥喝他的,这样妈妈才不会没水喝。妈妈说,因为这样,在两个孩子中她忍不住偏爱弟弟,因为他懂得疼惜妈妈,她常觉得老大根本是生来折磨她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气质。研究两个孩子的个性,我发现老大不善于表达情感。当他看见弟弟怎么那么擅长讨人欢心,他好焦虑,他焦虑的方式就是“要更多”,因为他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就在哥哥想要更多的时候,妈妈误会了,以为这小孩不懂得体贴。结果妈妈愈想教他体贴,他愈觉得被剥夺,反而变本加厉的“要更多”。 妈妈也担心家人内心深处都比较喜爱小儿子,大儿子好可怜,但就是不知如何教他。我建议这位妈妈,弟弟很聪

  • “扮家家”比画画更能激发创造力
    “扮家家”比画画更能激发创造力

    根据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研究指出,那些时常天马行空玩着“扮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在创意与想象力上的表现,会明显高出许多。孩子藉由角色扮演将大脑的情景体现在生活中,他们玩得越多、脑中的想象空间就更多,不但能从游戏当中获得乐趣,更因此滋长了孩子的创意。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教授刘易斯.庞斯(Dr Louise Bunce)表示:“我们正在深入调查当孩子进行‘扮家家’这类涉及‘伪装’的游戏时,对他们的创造力有什么影响,理论上来说,透过角色扮演,孩子能将脑中对世界的想象投射在真实情境中,这对于拓展他们的创意思考将有极大帮助”。 首先,庞斯教授的研究团队先针对70位四到八岁的孩童进行访谈,并将孩子们玩的“扮家家”游戏情境,分门别类为以下三种:

  • 爸妈注意了:这些事宝宝不是越早学会越好!
    爸妈注意了:这些事宝宝不是越早学会越好!

    咱大中华的传统教我们啥事儿都要比一比,为人父母后,如果自己的孩子的智商能“蔑杀”同龄人,学习能力超群,那咱们走路都会自带光环,别提有多带劲儿惹~ 然而,别高兴得太早,就如“聪明绝顶”这事儿一样,凡事太过了就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事还真不是越早越好的! 不是有句话嘛,什么年龄阶段做什么事。一般来说,宝宝到了6-7个月时自然会坐,12个月时就能扶着走,长到18个月左右孩子就能独立行走。so,宝宝的动作发育不宜超前引导,粑粑麻麻别操之过急了。影响发育:宝宝刚出世,从整天躺着成长到能自己站立起来,是一个飞跃。但是有很多人喜欢让孩子超前学,3、4个月的时候就教宝宝学坐、学站了。这对宝宝发育可是非常不利的! 导致脊椎变形:宝宝骨骼中所含的有机物较多,无机盐相对较少,所以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而婴儿脊椎骨之间的软骨盘比较厚,而外面的韧带较松,so长时间勉强坐起和站立,很容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是被父母这些行为毁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是被父母这些行为毁的

    这让其他的家长十分的吃惊,同样都是4岁的孩子,为何朵朵就完成的这么好呢? 最后朵朵也得到了一个小奖杯,评委表示,朵朵的表现真的是很不错,而且学习新东西的能力是很强的。看到自己的女儿这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朵朵妈妈也是十分的欣慰。最后,朵朵妈妈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其实朵朵的智力很平常,而朵朵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的专注能力很强。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东西,就是一次次的失败,朵朵也硬要把它给钻研透彻,因此朵朵的专注性变得越来越强大。 主要观点: 其实孩子的智力差别真的不是很大,而且通过后天也是可以弥补的。而孩子的专注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孩子的执行力。那么到底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其实做起来并不难,不过这几点需要首先摒除: 1、最好不要在旁边监督孩子 不管孩子在自己玩耍还是做作业,有的妈妈都会在旁边监督着

  • 生活太艰辛,但也不应让孩子活得太累
    生活太艰辛,但也不应让孩子活得太累

    翠翠是我与美美的老乡,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翠翠又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从小就想为家庭分担任务……小小年纪就承担了家里洗衣、做饭、喂鸭、喂鸡、养鱼……的任务。 我们的家在农村,我们常常被教育着“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可翠翠常常对我们叹息:“读书?何时才是个头?” 翠翠不想读书,她只想为家里多做事,减少家里的负担。 那些年在农村,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举债为孩子缴学费,供孩子上学,可孩子在高考时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一家人悲悲戚戚的……现在想起来,我们无法责怪那些孩子,智力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试着想一下,一个负重的蜗牛,能走得多远? 虽然翠翠爸妈一直对翠翠说:“只要你想读书,家里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供你……”可那时翠翠想得最多的是身体不够好的父母、年幼无知的弟弟,她根本没有心思读书。 翠翠早

    标签:教育反思
  • 8款游戏玩起来激发BB右脑无限潜能
    8款游戏玩起来激发BB右脑无限潜能

    想要孩子更聪明伶俐,激发他的右脑潜能,那么大家就要把握好小朋友右脑开发黄金期(3—6岁)。做游戏让孩子玩起来就是最好的办法,具体怎么做?大家快来看看吧。 ? 自编自唱 玩法:妈妈开动大脑,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或者趣事编成儿歌,然后和宝宝一边唱一边玩。 TIP:适合>3岁的宝宝玩,有利于其节奏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 玩皮球 玩法: 1.妈妈两脚分开充当球门,让小朋友用左脚踢球射门。 2.引导孩子左右手轮流拍球,家长最好先做示范。 3.准备5个左右的小玩偶,让孩子用左手拿球向目标滚过去,看是否能命中。 4.用绳子将球固定在>孩子头顶10—20cm处,鼓励他跳起来用头顶球。 5.引导小朋友按妈妈的指令来玩球,左右脚拨动,或向前后或左右,将球踢到指定位置

  • 一位父亲竟然这样教育男孩……太长见识啦!
    一位父亲竟然这样教育男孩……太长见识啦!

    02 03 04 是不是很有爱的一对父子?好性格难养,坏脾气却很容易被纵容出来,作为一个优秀的爸爸,一点点用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让他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任重而道远。 爱有很多种,对孩子有求必应是爱,严厉要求也是爱,但是两种爱的后果却不一样。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慢慢变得自我、自大,养成许多坏习惯,变成了他人眼中“没有教养的小孩”。而从小在家长的引导下,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的孩子,慢慢变得独立、自信、诚信、礼貌,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没有难教的孩子,只有不愿意教的父母。只要肯下功夫,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 孩子最关键的黄金七年,很多父母都错过了!
    孩子最关键的黄金七年,很多父母都错过了!

    咱们先来听听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 耶鲁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通过对几千名孩子长达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儿童在每个阶段的行为、言语、情绪等都是可以准确预测的。儿童七岁之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直接影响着他未来所有的学习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陪孩子完美度过至关重要的七年? 宝宝一岁 安全感(妈妈陪伴很重要) 一岁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孩子若缺乏安全感,长大后独立性就会差,并且会出现分离焦虑,比如不愿去幼儿园。 父母这样做 1.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积极关注孩子。 2.孩子哭闹时不要置之不理;不要批评责备孩子;不要为了工作把孩子丢在奶奶家;不要让孩子过早分床;不要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不要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溜走。 宝宝两岁 培养情商从现在开始

  • 想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其实很简单,每天只需要十分钟
    想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其实很简单,每天只需要十分钟

    其实孩子并不需要什么高级玩具和电视节目,他需要的只是可以和你一起度过快乐时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家长每天只需十分钟就可以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就是每天和孩子做一会益智游戏。 1、扮演类 在家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过家家的游戏,多鼓励孩子靠自己的想象去扮演角色,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条件,例如给他一个船帆,想象他在大海上航行,突遇暴风雨的情况,家长可以扮演船员,让孩子想办法去解救。 2、组合类 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原有的组合的形状,然后再让孩子开动自己的脑袋自由的添加组合,这样可能会才开发出新的功能。例如纸盒上添加四肢变身为机器人,还有就是将图片和文字组合成一个新鲜的故事。 3、投影类 小孩子最爱玩的就是手指通过光投射变换的各种形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方

  • 宝宝成长过程中遭遇这件尴尬事,妈妈处理不对才出问题!
    宝宝成长过程中遭遇这件尴尬事,妈妈处理不对才出问题!

    小刘就是这样的妈妈,小刘家的儿子现在已经快两岁了,但是去掉尿不湿后,宝宝经常出现尿裤子的情况,甚至半个小时就尿湿几条裤子。而且小刘刚开始给宝宝换尿布的态度不好,现在宝宝尿裤了都不敢吱声,小刘看到其他父母给宝宝拿掉纸尿裤都很快,觉得自己当妈妈当得好失败。 其实小刘不必自责,宝宝学如厕中遇尿裤,就如同宝宝学步是经历摔倒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事件,只要妈妈找到“失误”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可以顺利帮宝宝摆脱尿裤子的困扰。 处理宝宝尿裤子事件的时候不要犯这3个错误。 1、大声训斥 无论宝宝是哪种方式将衣服给弄脏了,请妈妈马上平静的帮他清理衣物,切莫给宝宝大声批评斥责,这会让他感到害怕,甚至开始对如厕产生抵触。此时不妨安慰宝宝,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并告诉他,相信他下次能做好。 2、惩罚宝宝继续穿着脏衣服

  • 家长总做这5个“不要”大宝很危险!
    家长总做这5个“不要”大宝很危险!

    案例分析 孩子是上天给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无论是大宝还是二宝,父母都应该做到公平对待、就事论事,两个孩子生于一个屋檐下,产生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父母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矛盾才可以迎刃而解。 如果你的家里有两个宝宝,那么下面的情境你一定不会陌生: 情境一:吃饭时,给小宝喂饭,大宝看见后脸色就变了,放下碗筷闹着不吃。这种情况下,家长都会很纳闷,大宝跟小宝一样大的时候,也是一勺一勺喂饭,现在为什么会生气? 情境二:两个孩子正坐在沙发上玩,不知什么原因,大宝就把二宝推了下去,二宝摔地上疼得哇哇哭。妈妈赶紧从厨房跑出来,狠狠教训了大宝。 虽然很多家长不会因为二宝而忽视大宝,但是孩子不会这么想,在没有二宝前,大宝是“独宠”的,自从二宝出生后,或多或少家长总会照顾二宝多一些,这会让孩子感觉有了弟弟妹妹,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下降

  • 孩子被欺负,你怎么做?这个妈妈的做法出人意料
    孩子被欺负,你怎么做?这个妈妈的做法出人意料

    母子间的对话我没有认真去听,到最后,同事儿子走了,依然是一脸委屈,显然他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帮助和回馈。 那孩子想要的帮助和回馈是什么呢? 我小学的时候,是个普通的学生,读得是普通的公办学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学校都有坏学生,都有被欺负的同学,而我很不幸的,属是后者。 那时候的我偶尔会遭到坏同学的欺负,每当我遭到欺负的时候,我总会回家告诉我妈妈,但是,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哪怕一次妈妈的帮助和正面反馈。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妈妈永远都在质疑——肯定是你得罪人多,称呼人少,所以别人才会欺负你。 于是,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了两个彻底的改变—— 第一,我从此不再向我妈诉说我在学校遭到欺负,记得初中被坏同学在校门口堵住,差点被围殴,是我发小把我救了。这样的事情我对我妈只字不提,因为在这类事情上,我不信任她。 第二,我从此很努力读书,除了英语课,其他科目

  • 3岁开始给孩子零花钱,娃长大会感激你一辈子…
    3岁开始给孩子零花钱,娃长大会感激你一辈子…

    进一步说,缺钱很可怕,缺乏对钱的正确理解更可怕! 对于性的问题,现在父母们终于意识到,应该放下自己龌龊的心理,以正常的态度去和孩子沟通,其实对于钱,娃们同样应该尽早有一个清晰和正确的概念。 所有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要买的东西太贵或者不划算,反复做思想工作,然并卵!最后的结果,要么就强制拖离现场,要么就乖乖就范。 孩子真的蛮不讲理么?其实他们只是对钱没有以下这些概念罢了: 买东西要花钱,而钱是赚来的;钱是有限的,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身边的物品多少钱?什么叫贵,什么叫便宜;性价比什么意思?什么叫划算,什么叫不划算;…… 没有这些概念,所有的买买买都是理所当然。 我的思路是,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类似的事情,应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所以,小Biang三岁多时,就开始让她掌控一定的零花钱,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万恶之源的基本概念。 管理规则如下:1.

  • 孩子被他人的负面话语伤到了,怎么办?
    孩子被他人的负面话语伤到了,怎么办?

    我感觉他受伤很深,却不知该如何帮他。 我只能给他拥抱,并赞扬他没有因生气打人,但我想下学期帮他换学校,希望能改善这种情况,您觉得呢? A 孩子开始上学后,父母的确该用心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人际状况。毕竟孩子在校时间很长,不论好事、坏事,对孩子的观念、行为,影响都相当深远。 转学并不是好的处理方式不过,除非事态有相当的严重性,转学并不是好的处理方式,因为这么做,就像是孩子一碰到不投缘的老师,父母就急着帮孩子转班、转学一样。 孟母三迁有其道理,是因为孟母希望为孩子找到理想的大环境,但绝不是为觅得顺应、适合孩子的小团体。 人生各阶段,不论是同学、师长、朋友、邻居,还是同事、上司,我们都可能碰到不投缘或不好的人,但并非每一次,我们一定有办法,可以迅速离开那个环境或群体。 因此,比较理想的做法,应该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并训练应对技巧,期待孩子未来不论碰到怎样的试炼,都能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