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要不要带宝宝去旅行,如何选择目的地?
    要不要带宝宝去旅行,如何选择目的地?

    这周有一件振奋人心的事,就是只上三天班~ 不止是这周的中秋小假,十一长假也马上要到了,天气开始凉爽,一年中适合旅行的季节就要来了。 大家有准备旅行计划么? 囤麻今天就不说什么带娃出门的好处了。 对宝宝来说,一个小水塘、一个沙坑、一群小猫、甚至是一个满是工程车的施工现场,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 而带小宝宝旅行,无非就是换一个地方看水塘看水塘、看沙坑、看小猫和汽车而已。 之所以要带那么小的宝宝去旅行,无非是有3个原因: 1纯粹的亲子陪伴,创造全家人的共同回忆 在家时家人总是各忙各的,玩手机的玩手机,看电视的看电视,烧饭的烧饭,哄孩子的哄孩子。 旅行的时候大家的心情和状态都不一样了,全家人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一起带宝宝玩,三口之家出门互相照顾分外温馨,三代人出门共享天伦之

  • 你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哪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你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哪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见老奶奶那个样子,似乎真的是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出于同情心,我想安慰安慰一下她。 可老奶奶后面的话却让我犹豫了。 老奶奶说:“在车上居然没人让座,我站着无所谓,可是苦了我的小孙子,跟着我站了几站地……” 接下来,是老奶奶安慰小孙子的话:“宝贝,你受苦了,等下奶奶给你做好吃的!” 听后,我非常难过,孩子只不过是站一下公交,老奶奶那么一大把年纪了都不觉得苦,她的孙子就受苦了?现在的孩子就这么吃不了苦? 孩子们被大人们当成宝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了,连上学背个书包都怕压坏了他,所以都是由爸爸妈妈代劳,更不用说让孩子洗碗、扫地、干家务了,有的甚至发展到学校搞个大扫除,因为怕孩子累着了,长辈们便也代劳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现在的孩子娇气、脾气坏、懒惰、生活自理能力差…… 让孩子吃点苦吧,吃过苦的孩子才会倍加珍

  • 我们到底要不要阻止孩子看电视?答案是?!
    我们到底要不要阻止孩子看电视?答案是?!

    再加上,网络上时常发布的关于“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导致孩子社交恐惧”等相关研究报道更是让心疼孩子们的父母恨不得把家里的电子产品都隔离起来! 那这些报道有科学依据吗?当然有,每个人都知道看电视对眼睛不好,没有互动的电视内容输出也只会让孩子被动吸收,扼杀孩子想象力,但是,所有的这些恶劣影响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过多的沉迷于电子产品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只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也躲不掉它们! 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样的!接收信息,学习等等很多都必须通过电子产品。 所以,我们不需要阻止孩子们看电视,接触电子产品,说实话,我想我们也阻止不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应该听之任之,事实上,只要做到这四部步就够了:接受、转移、引导、规定! 接受孩子们要接触电子产品的事实! 小派有个朋友

  • 90%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这三个坏习惯
    90%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这三个坏习惯

    孩子太缺乏主见 妈妈准备带着小花周末出门散散心,问小花想去哪里,小花犹豫着说:随便。妈妈问小花晚上想吃点什么呢,小花说:不知道,你吃什么我也吃什么。反正无论问小花什么,小花都没有自己的想法。 这让小花妈妈很着急,觉得孩子是不是心理出问题了?我让她认真想一想,是不是在孩子从小就包办了孩子的任何事,更多的时候是也不问孩子的想法,就算问了孩子的想法也基本没有成全孩子,最终导致孩子潜意识里觉得,妈妈想怎样就怎么样吧,反正说了也没用。 儿童3-6岁正属于独立思考、性格发展形成的关键阶段,若在此阶段,家长事事包办,不听孩子的想法,会让孩子渐渐散失主见,更不会去思考,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性非常差,常常会为自己所做的事不断后悔。 家长应从小就重视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具备动手能力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与看法,并支持孩子与给孩子机会去实现想法,记得,在此过

  • 季节交替,妈妈们要注意帮助宝宝度过敏感期
    季节交替,妈妈们要注意帮助宝宝度过敏感期

    一:饮食 秋天的天气比较干燥,嘴唇干燥,喉咙不舒服。 在饮食上,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吃一些过于干的食物,比如饼干和糖果之类的。 秋天建议多喝水,有心的妈妈,可以炖一些冰糖梨子水,孩子们很喜欢喝,不仅解渴,还润肺,尤其是对咳嗽初期是很管用的。 秋天除了干燥,中午也会有一点热。 这是,夏天吃冷饮的习惯,也会延续下来。但秋天,切记不要给孩子吃冷饮,喝凉水,脾胃不太好的宝宝,葡萄和西瓜都不要再吃了。 二:穿衣 秋天的气温,一般都是早晚凉,中午热。 但是,关于穿衣有这么四个字“春捂秋冻”,这里我们说的就是秋冻,这个意思就是尽量少添一些衣服,这样对预防感冒有好处。 对于体质弱的宝宝,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前胸后背”,不要着急加外套,可以先添一件肚兜。或者是马甲。而且,外套呢,尽量

  • 老人带孩子,一定不能对孩子说这几句话
    老人带孩子,一定不能对孩子说这几句话

    一旦菲菲犯了错误,当爸爸妈妈要惩罚的时候,奶奶总会说孩子还小,不许惩罚我的孙女,这让爸爸妈妈十分的无奈,真的是打骂不得。 当菲菲长到5岁的时候,奶奶还是说这样的话,这让菲菲感觉自己有奶奶保护着,因此平时说话做事都十分的刁蛮任性,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和爸妈顶嘴,即使是犯了错误就是一口咬定自己是对的,因此在学校也经常和别的同学闹矛盾,甚至动手打人,这让爸爸妈妈是苦恼不已。 主要观点: 其实老年人带孩子是如今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不过由于老年人一般都很宠爱自己的孙孙,因此有的话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造成巨大的影响。那么到底哪些话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或伤害呢? 1、孩子还小… 一旦孩子出现了错误,父母想要教育的时候,一些老人总是会说“孩子好小呢,不要训斥“”这样话,这样父母也

  • 你还在称孩子“宝宝、乖乖”,小心影响TA一生!
    你还在称孩子“宝宝、乖乖”,小心影响TA一生!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很早之前带娃上早教那会,有一次上音乐课时老师在进行例行地开场自我介绍,轮到我家娃时,小家伙不像以往那样说出自己的大名或小名,而是很突然地蹦出一句奶声奶气的“我叫宝宝”,现场老师和其他家长都被逗乐了,陪同的我也哑然而笑。当时笑笑就过去了,之后去上课老师和其他家长都会在这一环节时笑称我家娃“宝宝”,而我家娃也一改平时的参与,开始在课堂上撒娇。我突然意识到日常成人给孩子的昵称其实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在那段时间开始阅读了一些资料,发现的确像我所感受的那样,宝宝、乖乖这类昵称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尽量不要再使用,改口称呼孩子正常的小名更为合适。 看看身边,不少家庭中,“宝宝”“乖乖”“小宝贝儿”是很多爸爸妈妈习惯性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个昵称,有些家庭直到宝宝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后都还在这么称呼。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好事儿,这类昵称一般都是起源

  • 你读了那么多书,制服孩子还得靠吼
    你读了那么多书,制服孩子还得靠吼

    原来姥姥在这一天中,都是这样这样管着孩子。怪不得嗓子不舒服呢。 在制止小鹿做某个危险动作,多次无效的时候,爸爸就会使出最后一招——大吼一声。接着小鹿就哇哇大哭。 大吼大叫正成为育儿阶段的一种流行病。有人甚至称这是“新式打屁股”。 为什么如此具有奉献精神的父母会失控呢?家长们非常想保持好妈妈、好爸爸的形象,可是孩子们却经常试探父母的忍耐底线到底在哪里。于是家长越来越受挫,感觉自己丧失了掌控权,没办法约束自己的孩子。 孩子旺盛的生命力与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演变成为“无理取闹、惹是生非”。 我们之所以吼叫,是因为无计可施,或者这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当我们生气时,可以怎样做 孩子会让我们生气,如果我们只是压抑住自己的愤怒,愤怒终将会在某处爆发。那要怎样才能适当表达愤怒,来释放自己,同时又不伤害到孩子呢?

  • 懒妈妈怎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懒妈妈怎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其实不是的,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是由他小手的肌肉灵活度决定的,当然这也是跟年龄有关的,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三岁小孩的手和六岁小孩的手一样灵巧,所以我们家长要从小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认识到这个问题。 既然我们知道动手能力是由手的肌肉灵活度决定的,我们在培养小孩子的动手能力的时候就主要针对他的小肌肉进行锻炼就可以了。这次呢,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方法,也是我在带我女儿的时候的两个小经验。 首先说的就是涂色画。很多小孩子是很喜欢涂的,我女儿大概是两岁半就开始让我给她找一些画给她涂,因为她看到放心班的姐姐们都在涂色,所以她就想做这件事。之前我也没有想到给她画这个,主要是我觉得涂色画并不是学画画必须的,它并不能代表孩子的画画水平,对于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妈妈,觉得这个没啥意思,也就没有在她能拿笔乱画的时候就给它这个,后来发现她在涂色的时候还是比较安静的,我也能自己随便做点

  • 宝宝一向很乖,可是最近却说谎了!我该怎么办?
    宝宝一向很乖,可是最近却说谎了!我该怎么办?

    为此,悦悦妈妈非常生气,认为事情重大,绝对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好好教育他,开始对悦悦进行不厌其烦的说服教育,结果收效甚微,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宝宝为什么要说谎 原因1:害怕受到惩罚 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孩子做错点事就开始打骂。当孩子发现自己做错事的时候,会因害怕惩罚而选择捏造谎言避免受罚。 原因2:想象和现实混淆 3岁左右的孩子常常根据自己的愿望去幻想和想象,有机会去“编造”或夸大实际。但是他们不能将想象与现实区分开来,以为想象的就是真实的。 原因3:表现欲萌动 有些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避免丢脸或者得到赞许而胡编乱造。在父母面前编造得到老师的表扬。 原因4:受家长言行影响而撒谎 有些孩子模仿能力强,如果父母有撒谎的行为,或者忘记自己的承诺时,孩子就会效仿。 原因5:为取悦

  • 90%的妈妈都在这样伤害孩子!却不自知!
    90%的妈妈都在这样伤害孩子!却不自知!

    妈妈们快快来看你有没有成功避开这些“坑娃地雷”吧!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每天说的话加起来,没有一千也有几百句。可是,就有那么一两句,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孩子那颗“玻璃心”。 记得小时候,我妈妈也骂过我,越大越不听话,真没用这种话。直到现在,我还把这两句话记在心里。 正因为我曾经被妈妈无意间伤害过,我现在每次对孩子发脾气前,都会从小叨的角度出发,想想他为什么会做这些让我生气的事。结果我发现,大多时候,他只想单纯想让我开心,想我陪他玩而已。 我们总是害怕孩子会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可是,孩子心理上有没有被不小心伤害过,我们有足够关注过吗? 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是把利刃,也可以化作一缕春风。重要的,是看各位怎么说。

  • 爸爸强烈鼓励孩子穿反鞋,看到孩子的变化妈妈笑了!
    爸爸强烈鼓励孩子穿反鞋,看到孩子的变化妈妈笑了!

    菲菲妈问孩子第一次将鞋穿错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责怪他了,闺蜜恩恩的点点头。菲菲妈给闺蜜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在孩子2岁的时候跟着家长学习穿鞋,但是他将鞋子穿反了,当时她的第一反应也是去想去责怪孩子,但是老公看到了赶紧阻止了菲菲妈这样做,老公抱起孩子狠狠的亲了一下,并夸奖孩子非常棒。菲菲妈非常不解,老公说“虽然孩子将鞋子穿反了,但是他并没有让我们去帮助他,而是自己主动地做事情,这是孩子迈出独立的第一步,我不该夸奖孩子?” 现在孩子已经5岁了,基本上自己事情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会找人协助完成的。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当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就会在身后指指点点,这样不对,应该这样的,反复的指责。有的家长还会说你别做了,反正你也做不好,还不够给我添乱的,家长这样做其实是在害孩子呀。

  • 让孩子在和爸爸的疯玩中学会受用一生的品质
    让孩子在和爸爸的疯玩中学会受用一生的品质

    让孩子在和爸爸的疯玩中学会受用一生的品质 现代社会节奏快,因工作关系和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爸爸身为家庭的顶梁柱,往往大都在外忙于工作,加班是平常饭,对孩子的陪伴越来越少。相对于妈妈来说,在家陪孩子,掌管家里的大事儿小事儿甚至代替了爸爸的角色。众多家庭因此忽略了爸爸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儿童的社交模式是受家长的直接影响。孩子先跟爸爸妈妈建立了关系之后,才慢慢去学习与他人相处。孩子同家长以外的人交往,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与妈妈相比,孩子更愿意跟爸爸玩。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孩子与妈妈玩,不能超出妈妈的固定思维框框,比如:妈妈总是以衣服不能弄脏啦、湿啦、不能摔倒受伤啦等为由,并要在“万无一失”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玩耍或游戏,孩子的大量想法被扼杀在了摇篮中,所以孩子的游戏不会有太多奇特花样。而与爸爸玩就不同了,爸爸一般比较“

  • 尹建莉:家长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尹建莉:家长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家长:我们要给予孩子的,就是真正的“爱与自由”。 家长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一说到育儿法则,大家都会很鸡汤地说“爱和自由”“让孩子做主”。可“自由”的分寸如何拿捏?有多少家庭教育都败在了“分寸”二字上!分寸火候的把握,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在刚刚过去的五个星期的寒假里,各科老师或多或少都留了一些假期作业。我观察到周围的不少孩子都没完成,甚至是远远没能完成作业。比如语文老师建议寒假看三十本书(绘本也可以),但有的孩子只看了一本。 寒假临近尾声时,朋友圈被“孩子赶寒假作业”给刷屏了。有的孩子起早贪黑、奋笔疾书,连乘车都带上作业。有的孩子看到堆积的作业太多,完成无望,干脆放弃。家长见孩子无法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作业,心里又担心又着急,一催孩子就来情绪,大家两败俱伤;不催孩子又怕开学时无法向老师“交差”。家长既想放权给孩子,让孩子

  • 女孩从小受到父亲阳刚的教育,长大后的变化让父母都摸不着头脑
    女孩从小受到父亲阳刚的教育,长大后的变化让父母都摸不着头脑

    可可爸说女儿小的时候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就是这两年跟着一些不好的人一起玩,养成吸烟喝酒的坏习惯,而且经常男孩子打扮。刚开始女儿把头发剪短,着装也开始男性化,家长并没有在意认为女儿就是一时兴起,从来就没有多想。可是这天可可带着一个女孩告诉家长这是她女朋友,她要做变性手术时家长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可可从小就很崇拜爸爸,在家里强势而且非常的豪爽、仗义,朋友也多,还非常的能挣钱、她很希望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惜自己不是男孩。但是从那次可可帮其他女孩子打走流氓后,那种特别的成就感,让她突然感觉自己特别的有男子汉气概,从此就走向男孩子的道路。 可可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严重现象和家庭脱不了关系 1、生活中缺乏一个良好的女性角色的榜样。 在家庭中可可的妈妈是一个柔弱的形象,每天要照顾家人,还要受家人的欺负。这样会让孩子感

  • 纠正小任性,培养高情商
    纠正小任性,培养高情商

    放任宝宝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不良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可见,孩子的任性是不能无节制地任其发展的。但要纠正这种倾向,还得从源头入手。 宝宝任性的原因 1.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溺爱孙子,不舍严加管教。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需要上班,又信不过小

  • 你以为自己摆出家长的架子了,但孩子就是不听你管教
    你以为自己摆出家长的架子了,但孩子就是不听你管教

    小D有段时间路过走道里的插座就想碰,我每次都会拉住她,然后告诉她,“不可以,烫的!”小D这个小吃货,一听到“烫的”,眼睛都发亮了,马上就联想到了吃饭时的场景,还对着插座一个劲地吹吹,更加想要摸了。不是都说,育儿理念就是需要温柔坚定地执行吗?于是,每天在我家走道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说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一大堆话,她在对着吹吹,继续想摸。 有一天当这一幕正在上演时,小D的认知老师刚好从电梯里出来,看到这一幕她不禁笑了。她问我,你是认真不想让她碰这个插座吗?当然啦!我被她问的一头雾水。她进门后和我回顾当时她看到的情景,微笑着的妈妈,用着和平时一样的语音语调在和女儿说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而且一直碎碎念,完全没人让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能完全明白我们说什么,但他们会结合我们的表情神态、语音语调来理解。这就是为什么你即使说了不可以,小D

  • 妈妈,你为什么去上班,不能在家陪我吗?
    妈妈,你为什么去上班,不能在家陪我吗?

    1、妈妈你为什么去办公室? 因为要赚钱。爸爸和妈妈一起赚钱买房子、给你买好吃、买衣服,还有咱们去旅游的费用。妈妈喜欢和别人一起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你喜欢画画,它对你来说就是有意义的事。 小派心得: 当你的孩子问到,为什么邻居孩子的妈妈却不用去上班的时候,千万不要灌输孩子负面的观念。在家打理家务也是工作的一种,比如,妈妈要洗衣服、打扫房间。这样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只是形式不同。 2你每天都能得到钱吗? 不能。工资是每个月发一次,公司通过银行把钱转到银行卡上。然后,妈妈就可以拿着银行卡从自动提款机上钱去超市买东西。 小派心得: 工资的问题不要和孩子解释的太复杂,妈妈不妨反过来问问孩子的想法,孩子对钱物交换的话题很感兴趣,有利于建立孩子对金钱的正确认识。 3你为什么回来的很晚?

  • 孩子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是不占便宜
    孩子必须坚守的一条底线是不占便宜

    旁边负责清扫的大妈说,来上厕所的人经常“偷拿”卫生纸,大人拿,小孩跟着学。有时上去管,碰到“厉害”的还得吵一架。很不明白她们占这点便宜能发家吗? 我有些尴尬,孩子有样学样,这坏毛病学得也太快了。 晚上,她在那吃薯片时,我上去拿一块吃了,她没吱声。我顺手拿着薯片盒就走,她叫起来:“你别都拿走哇。”借此机会,我说出目的,“这回你知道别人都拿走是什么感觉了吧?就像那卫生纸,本来是方便大家用的,你拿走了,别人怎么用?再补充上去是要花时间还有金钱的。” 她明白了,“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干占小便宜的事了。” 教育孩子不要占“公家”的便宜,个人的便宜也不能占,因为被“占便宜”的人会不舒服。 某作家曾撰文对孩子说,在去超市、商场的时候,也光顾一下路边摊,让小商贩的菜早点卖完回家。慈悲之心应该有,但有的小贩子真不给自己留后路。

  • 让孩子甩开“好孩子”的包袱
    让孩子甩开“好孩子”的包袱

    就在前天,平时放了学自己回家的妮妮不见了,手表电话关机,学校门口的监控提示,她已经出了校门,问了几个平时关系好的同学,都不知道她去了哪儿。这一下可急坏家里人了。 能找的地方,几乎都找遍了。突然,一个家长打电话来说,她丫头说今天下午和吵架了,因为在课堂上,老师又一次夸奖了妮妮,而她呢,因为做错了几道题,就被当反面教材批评了。下了课,这丫头就说妮妮明明就是装的,所以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一个好孩子。 这什么同学啊,什么叫认为,明明就是好吗?妈妈让往东,绝对不往北。 只是这小女生之间拌拌嘴也很正常,为了这个就离家出走了,好像也有一点玻璃心。晚上八点左右,妮妮回来了,一脸的疲惫。 因为之前大家对她的评价,就是好孩子,特别听话、懂事,让爸妈省心,这一次闹了这么一档事,肯定得挨批评。可妮妮对爸妈的那些话,不生气,反而很受用。 最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