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宝贝儿,愿我们都能好好“玩儿”
    宝贝儿,愿我们都能好好“玩儿”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断灌输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和自己憧憬的成功?岂不知这与孩子没有半点儿关系。真的爱孩子,就先把自己放空。不断的与孩子一起探索他(她)的兴趣,然后陪着他(她)把兴趣变成挚爱,由挚爱升华成天赋。 我们的人生和我们艳羡的人生与孩子无关。认识到这一步不容易。真的愿意让孩子成为他(她)人生的主角,更难。 昨天,一个读高中的小朋友跟我说:“老师,我特别喜欢站在台上说话,所以我想来跟您学习。”我补了一问:“你是喜欢’站在台上’?还是喜欢‘说话’?”她愣住。嗯,其实我想说的是,你得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喜欢的是什么。 我这么问是有原因的。 时间退回到去年初,我做了个大决定:从中央电视台离职,摘掉十一年新闻主播的名头。 完全不是想跟风啊,很多人解读出的种种“深谋远虑”,更是莫须有的事。 我离开,什么都不因为,只是因为我不喜

  • 感受不到的父爱,没有太多价值
    感受不到的父爱,没有太多价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但是,有多少爸爸,没有让孩子明确地感知到你深深地爱着他? 每个周末,我都会给老家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如果接电话的是父亲,一般说不过3句话,父亲就把电话交给我的母亲。除了简单的问候,我与父亲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回老家时,如果跟父亲俩人待在一起,我们经常相对无言,默默地坐着。我和父亲不习惯交流,好像也不会交流。 我与父亲的这种状况,其实已经很久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个沉默的人,他默默地做着事情,一回到家,我们几个孩子会立刻收敛许多。 因为这些年关注父亲话题,所以跟许多人谈起过我对父亲的印象,许多人都有同感,人们称这种现象为“父爱如山”。我们这代人中的许多人,对于父亲的感受都是威严,甚至是冷漠,更甚者是暴力。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父亲只是家庭中一个厉害的、惩罚

  • 如何与叛逆期宝宝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与叛逆期宝宝进行有效沟通?

    1.了解叛逆期成因 处于叛逆期的宝宝一般表现出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他们自己观察的世界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想事情,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等,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当他的我行我素跟大人的意愿不一致时,孩子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示反抗,表现出很叛逆的行为特征。 2.尊重孩子 父母在了解叛逆期的前提下,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尊重,而不是责骂或者硬性要求孩子按照大人意愿行事。当家长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他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反过来他们也会尊重家长,愿意听从家长的规劝,或者愿意接受家长的一些观念。 3.建立共同规则 当孩子的做法违背社会的规则时,一味的纵容孩子和严厉的批评都是有偏颇的,当然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个共同的规则。父母与孩子首先在规则上找到认同,让宝宝在认同规则的基础上再去规范他的思想

  •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
    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抱怨

    把儿子从白城带回北京时,儿子才8个月。爸爸还留在农村,我和儿子住在姥姥家。儿子1岁8个月,我就送他到团中央幼儿园全托了。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他躺在床上,竟然哭着向我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 我不能满足他的请求,我老公去外地工作,我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我搂着他,为他擦去眼泪,耐心地对他说:“悦悦,妈妈知道你很想天天回家来,妈妈也很想天天见到你,可是你也知道,你们幼儿园离姥姥家很远很远。如果每天要接送你,妈妈没有那么多时间,爸爸又不在北京,要是妈妈去外地采访,就得让姥姥接送你,姥姥年岁大了,腿脚又有病,走远路很累很累,如果赶上刮风下雨下雪,姥姥就可能要滑倒,你和我该多担心呀!” 儿子听了这番话,眼泪不再流了

    标签:幼儿教育
  • 培养孩子情商第一步,给情绪贴标签
    培养孩子情商第一步,给情绪贴标签

    “伤心”和“孤独”这两个情绪的表达来源于绘本《失而复得》。这本书对小鹿的启发挺大的。可以说是将小鹿之前的一些经验激活了,又或者说是,以这本书中心点,向外辐射了好多体验。这些体验中,包括了称自己为小男孩(以前认为自己不是小男孩,也不是小女孩,是小鹿),还包括了对情绪的认知,“伤心”和“孤独”。 孩子对情绪的理解力远远超出你的想像。事实上,18月龄的婴儿已经可以感受抚养者的情绪,到4岁时,孩子已经能够做出安慰和照顾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区分出他人的感受和自己不同。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甚至比发展认知更重要。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控制情绪,认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给情绪“贴标签”。心理学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对情绪确实有安抚的效果。这是因为:当我们用语言来

  • 家长注意!这六类孩子的坏习惯,新学期赶紧纠正!
    家长注意!这六类孩子的坏习惯,新学期赶紧纠正!

    苦学无效型1 苦学无效型孩子一直努力学习但效果就是不明显,无效是学习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但学习效果却不佳,似乎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 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慢慢的会使本来勤奋刻苦的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从“不会学”变得“不爱学”或“厌学”。 问题表现为孩子对知识生搬硬套,不能变通运用。习惯机械记忆,不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课外花的功夫不少,但考试分数始终不上不下。 原因分析 无计划,学习盲目、漫无目的,没有详细的规划,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学到哪就是哪,兴趣来了就学,没了就不学,想学什么就什么,完全没计划。 无方法,不会安排时间,不会利用黄金时间,不会合理的分配时间,不懂得劳逸结合,造成学习上过多的无效劳动。

  • 在幼儿园这样用思维导图,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在幼儿园这样用思维导图,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思维导图(Thinking Map)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通过感官把图像、色彩、关键词和想法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常见的思维图有这八种: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 ▼ 1圆圈图 圆圈图用来定义一件事或一个物体,由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组成,里面的小圆圈填写孩子们需要描述的主题,外面的圆圈则是给由孩子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就能填什么! 圆圈图基本模型 现实中的实际运用: 画出你知道的方形 ▼ 大家来猜猜我画得是什么? ▼ 也可

  • 常对孩子说这35句话,他长大后一定很优秀!
    常对孩子说这35句话,他长大后一定很优秀!

    而那些“好听”的话呢? 那些鼓励孩子,向孩子表达爱的语言,会像一颗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让他的心变得自信、乐观,拥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伴随他们漫长的一生。 这些语言就像温暖的阳光,多对孩子说说吧!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表达肯定,可以让孩子获得自信 1、你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 2、你很勇敢。 3、你真有趣。 4、你很努力。 5、你总能让身边的人快乐。 6、你真厉害。 7、你很善良。 8、我能体会你的感受。 9、我相信你。 表达赞美,可以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10、你的想法真棒。 11、跟你一起做这件事好有趣。 12、你说的话给了我勇气。 1

  • 一个蠢妈误三代,许多中国女孩没有资格当母亲!
    一个蠢妈误三代,许多中国女孩没有资格当母亲!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见过许多令人扼腕的悲剧,不敢说这些悲剧百分之百可以避免,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避开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可以避开的悲剧,其实并没有避开,而作为观者的我,仿佛是站在悬崖边看着各种喧嚣着冲向深渊的车辆,任你怎么拉怎么劝也无济于事。 而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例子,令我终生难忘,每次想起都痛心不已。 一位中年妇女,在孩子很小时就不懂养生与健康教育,以为对孩子好就是鸡鸭鱼肉超量伺候,结果把女儿喂得跟相扑运动员式的。这样的节奏,在当下这个被减肥商煽乎得女孩子们恨不得脱了臭皮囊只剩轻飘灵魂的时代,她女儿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位慌了神的妈妈在别人提醒下,终于醒过神来,而她的补救措施,一如她惯常的作风,极端而偏执,她为女儿制订了近乎于残酷的减肥方案,一整月一整月不许吃米饭和肉,她认为女儿良好的胃口是身材的大敌,于是用冰水、麻辣烫等

  • 鼓励孩子“爱美”这件事,真的有道理吗?(看完你就明白了)
    鼓励孩子“爱美”这件事,真的有道理吗?(看完你就明白了)

    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小编想先请大家做一个小调查:关于孩子的衣着打扮,你可能比较赞同以下哪种观点呢? A.小孩穿衣服舒服最重要,美不美并不重要! B.孩子每件衣服都是品牌的,要从小培养Ta的品位。 C.担心孩子现在过多关注打扮,以后学习会分心。 D.喜欢打扮孩子,会为Ta搭配不同风格的服饰。 E.其他。(欢迎大家写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上面这些类型,你属于哪一种呢?这个小问题的背后,我们更想关注的是,你注重过孩子的美感教育吗?在生活中,你是否已经在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你的审美理念? 1捕捉孩子的审美敏感期 “实际上成人的气质是由儿童期间的审美导致的,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在孩子3岁左右,你可能会发现他突然对穿

  •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有个妈妈,孩子在美国上二年级,她在博客里贴出孩子的课表。 大家发现,课表里所有的课程都以20分钟为单元进行,且是动手/做游戏环节、课程环节、解决问题环节穿插着进行。不得不说,这个课表排得很巧妙,因为20分钟正好是孩子注意力的极限,在这时更换上课的方式,能重新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据这个妈妈说,孩子上的课很少,作业也不多,但学的内容很丰富,而且还按照一定的阶梯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校之所以这样为学生安排课程,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都能通过学习变得更加自信。 这个妈妈表示,孩子刚上小学时,可以很快地完成算术题,但因为不懂英语,所以没法做应用题,需要妈妈讲解。让她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个星期,孩子就可以独立完成应用题了,一个月后,孩子还成为班上3个得100分的小朋友中的一个。 在儿

  • 孩子安全感若缺失,一生都难以找回
    孩子安全感若缺失,一生都难以找回

    0-3岁,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便是安全感。如果这时孩子没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有勇气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能够想办法去解决它,而不是逃避;他能够接受人生一次次的别离,不会因分离而苦恼不已;他与别人相处时有规则感与界限感,不会试图去控制对方,给彼此带来压力。 那么怎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呢? 妈妈要情绪稳定 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作用大于爸爸。因为宝宝刚生下来时,他觉得妈妈与自己依然是一体的,等到4个月时,他开始想要分离,而分离的主要对象是妈妈。 常处于焦虑状态中的妈妈,担忧过度,情绪容易失控,孩子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根本捉摸不透,妈妈下一秒是温和的,还是暴虐的?于是他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不安全感,因为此时妈妈就是他的整

  • 别再指责孩子对生活挑拣了,否则会后悔
    别再指责孩子对生活挑拣了,否则会后悔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段子: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可“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那些骗来的名牌穿戴再多也无法遮盖。 现在很多人扬言不以貌取人,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有个很火的视频,同一个小女孩穿着不同的衣服走在公共场合,测试人们的反应。 当小女孩穿着整洁干净的衣服站在路边时,路人们会停下来跟她聊天,非常礼貌的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小女孩得到了路人的关心与喜爱。 随后,小女孩打扮成了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邋遢”,当她站在路边时,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看她一眼。 环境转移到了餐厅,小女孩穿着花衣服独自走进一家餐厅,所有人看她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慈爱与温柔。 而当小女孩再换上那身破烂装扮出现在餐厅里时,全世界仿佛变了一个样似地,女人们把

  • 开学了,幼儿园送给新生家长的8句话
    开学了,幼儿园送给新生家长的8句话

    孩子刚离开家里,有不适应也是正常的。 作为家长,总要学着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学会自己面对,切勿过分担心。以下8句话,送给幼儿园新生家长: 1 不要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喝拉撒的问题 要相信老师 老师带过的孩子比你带过的多 2 3岁到8岁 爸爸应担当更多的教育责任 这会让孩子更坚强更阳光 3 送孩子去幼儿园时一定要“绝情” 放下交给老师立马离开 否则你将带着孩子一起离开 4 孩子一直成功、一直第一、一直很优秀 这未必是好事 画儿画得没别人好 做错事被批评 这些经历往往都将成为财富 5 告诉孩子三件事情: 不要跟陌生人走 不要吃陌生人

  • 家有女孩必看:女孩子这么教育就毁了!
    家有女孩必看:女孩子这么教育就毁了!

    总能听到很多人这么说:家里有女儿,就不用操那么多心了。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大家对女性的定义是顺从和依赖,只要能找一个好婆家就好了。 另一方面,女孩子相对乖巧听话,家长也觉得比较省心。 但是在现代社会,女性不仅需要担负家庭责任,也要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只是对待温室的花朵那样教育女孩,女孩的未来,就会遇到更多的痛苦和艰难。 想要获得幸福,女孩子更需要独立、坚强和努力。 所以在教育女孩的时候,下面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1、只教她安静却不教她勇敢 很多人认为,女孩子应该天生安静,像一朵小花,就算有风吹来,也只是优雅摇曳。 于是女孩但凡表现出一点调皮捣蛋,家长立刻会说:“你看你一点都不像个女孩样,女孩子应该安安静静的。”于是孩子在家长的批评和引导下,慢慢收敛秉性,变得安静而温顺。

  • 真正的育儿就是让每一件小事都幸福起来
    真正的育儿就是让每一件小事都幸福起来

    我们好像一直在为“让宝宝幸福”这个目标努力着,却又很茫然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其实,所谓让孩子幸福,就是从小事上陪伴他们。当孩子感受到爱、陪伴和安全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幸福啦~ 所以各位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以下几件小事,让幸福从这里出发~ 1.一起共进晚餐 在过去,很多传统家庭都会有规定要一起共进晚餐。这是一家团聚的时光,也是一家人交流感情,谈论家事的平台。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忙,这样的传统渐渐的消失了。但是,不管身为家长的你有多忙,也应该抽出几十分钟来和孩子共进晚餐。有个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句很俏皮的话“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顿饭”。其实就是如此,在温饱食欲的同时交流下最近的思想情感,说一些温馨有趣的小事儿,会让孩子提升对亲情的感知,也同样产生不可复制的安全感和温暖感。 2.每天聊一些轻

    标签:育儿经验
  • 亲子 | 以爱之名,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你有吗?
    亲子 | 以爱之名,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你有吗?

    无论你的身份是孩子还是为人父母,似乎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同其它国产热播剧一样, 标榜“零差评”的《小别离》也没有逃脱争议的漩涡,此外,剧中所折射出来的“中国式教育问题”也引发了诸多讨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深深触动了小编。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了一项关于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表示曾因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而受到伤害,53.9%的受访者最不认同父母说“我是为了你好”。 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 这些数据,值得每一位孩子家长重视与反思。我们总是在感叹“熊孩子”当道,其实背后隐藏的是教育的缺失。 爸爸妈妈们,以下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你有没有呢?一起来看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

  • 这样“骗”孩子最有效~
    这样“骗”孩子最有效~

    结果八个月后,家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教育法则恰恰说明,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看优点,避开缺点 “骗”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多看他的优点,少看他的缺点。天真的孩子像小鸭学步那样,开始去接触这个社会,但我们父母总是太过心急,想要为他包办一切。 曾经有一位妈妈就说,以前老师总是投诉说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非常好动。 这位妈妈回到家里,拉着儿子的手开始“骗”他:“老师今天表扬你认真做笔记呢,问问题也答得上来呢!真棒!” 见儿子眼睛一亮,妈妈又趁势说:“不过,我听说你这一次语文只考了12分。你跟妈妈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呀?”

  • 面对孩子新入学,父母需要知道的事
    面对孩子新入学,父母需要知道的事

    姗姗今年六岁,恰好到了入学的年龄,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刚从幼儿园毕业,姗姗那叫一个高兴,听说自己即将成为一年级的学生,兴奋的不得了,感觉自己要长大了,终于可以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上学了,而且还在同一所学校。假期当中,姗姗陪着妈妈一起,又买这,又买那的,忙得不亦乐乎,准备着开学用的东西,准备迎接新的学期的到来。可是临近开学,不知是姗姗的情慢慢的平静下来,还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对于去新的学校,不再热衷,甚至还有一丝丝的畏惧在里面。 就这样,姗姗在悲喜交加中度过了这个暑假,终于迎来了新生报到的日子。这天,姗姗的妈妈带着姗姗来到小学的大门口,姗姗看到这么多的小朋友,但是没有一个自己认识的,也没有看到曾经老师熟悉的背影。这时,姗姗的心里突然慌了,面对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既新鲜,又陌生,姗姗不知所措,小手不自觉的抓住了妈妈的一角,小小的身躯也不由自主的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正当

  • 想让孩子遵守规则,那这个关系一定要先建立好!
    想让孩子遵守规则,那这个关系一定要先建立好!

    Tip1: 理解孩子,避免火药味 一位妈妈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她有封紧急的邮件要发,而当她拿出笔记本电脑时,她的宝宝却在键盘上指指戳戳。妈妈急着要干活,而宝宝呢,对笔记本电脑很感兴趣。妈妈问:“你想工作是吗?”宝宝点点头。妈妈提出建议:“那我们是不是要按顺序来呢?我先工作,然后轮到你,好吗?”宝宝往后退了一步说:“我排队。”妈妈很快发完邮件,轮到宝宝了,她认真地“工作”着,“工作”完有模有样地合上电脑说:“吃饭!”事情顺利解决了。 这是个双赢的例子,妈妈尊重宝宝的好奇心,用理解来赢得她的合作。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让她玩万一她不撒手一直玩下去呢?所以我们要学的不仅仅是这个例子表面的东西,而是幕后的功夫。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沟通,在这个例子中就是让孩子知道笔记本是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引导的。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