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接孩子离园的教育契机,老师可以贴在家园栏
    接孩子离园的教育契机,老师可以贴在家园栏

    孩子离园时,以下问题是不是您经常问孩子的: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 “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 “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 听着很耳熟吧,这些是多数父母在接孩子放学后必进行的“亲子对话”。家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虽然这是您了解、关心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像这种 “问题式炮轰”感觉只是满足了您对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好奇而已,并无其他意义了。 【小故事】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

  • 边陪孩子边玩手机是一种“冷暴力”,防不胜防!
    边陪孩子边玩手机是一种“冷暴力”,防不胜防!

    灿灿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寻找过年的味道”。老师的初衷是想让家长陪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寻找身边的“年味儿”。同时还希望学生和家长一起策划办年货、写春联、拜年等,让孩子从中感悟“年”的魅力。但对于灿灿而言,这道寒假作业却不那么好做。原因是他们一家在爷爷奶奶家团年,老人家张罗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大家吃了饭就坐在客厅看电视。期间爸爸妈妈老是低头玩手机,跟爷爷奶奶没说上两句话,也没怎么陪他玩。没有任何过年的味道,只有“孤单”和“无聊”,但是作业还是要完成,灿灿灵机一动画了一幅看春晚的图画,因为这算是唯一一个过年才有的“年味”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在愈发壮大的“低头族”中,不乏为人父母者。要知道,陪同不等于陪伴,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也容易在孩子身上产生模仿效应,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

  • 孩子有钱花就很开心,还要怎么教TA存钱?
    孩子有钱花就很开心,还要怎么教TA存钱?

    但,更实在的,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短暂的快乐而不顾长远的利益和幸福。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怎样让孩子不再轻率地买买买,懂得未雨绸缪?看这位妈妈分享的几个经验吧。 我们的孩子被物质主义包围,认为得到物质就是等于得到幸福。所以让他们理解金钱的价值,培养他们储蓄的习惯是令人头痛的问题。 因为问题在于,在我们只用钱就能买到快乐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存钱? 当然,大人有风险意识,知道要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好准备,但孩子还小,我们需要很多方法教孩子管理金钱、学习金融知识,并抵御物质主义的影响。 以下是我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经验。 1家长说话时不要滥用“需要” “妈妈,我需要买_____。”横线里填任意的东西。 “不,你不是需要,你是想要而已。”我回答。 “随便啦,都一样。” “不,它们有区别的。”

  • 国外育儿经| 看瑞典妈妈,如何搞定无理取闹的孩子!
    国外育儿经| 看瑞典妈妈,如何搞定无理取闹的孩子!

    但是通过观察瑞典父母和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互动,你最终会发现,之所以瑞典很少发现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充耳不闻”的父母。 跟儿子一起兴致勃勃挑选木剑的瑞典爸爸 前阵子台湾久未见面的朋友来瑞典看我,一起逛街游玩了些时日后,他疑惑地问我们,“怎么感觉这里的孩子都不怎么哭闹呢?” 我跟先生笑着说道:“只要是孩子都会吵闹,不管你在哪个国家。” 其实这个疑问在我刚来到瑞典时也曾经问过瑞典朋友,他们同样笑笑说道:“只要是孩子都会哭闹,只是你们恰巧没看见罢了。” 1没有不哭闹的孩子,只有置之不理的父母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偶遇这样的事件,在巴士上或在餐厅里,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合无端打扰别人。 当你轻轻出声

  • 妈妈:我没有朋友,怎么办?
    妈妈:我没有朋友,怎么办?

    究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擅长社交,就是交不到朋友?在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以下几个表现,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一个小小的“孤独症患者”: ▲独自坐在角落的孩子 一在喧闹的人群中一言不发 幼儿园聚会、小学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不管身边的小朋友们多开心地相互打闹、也不管老师怎样努力营造积极的气氛,在人群中总是呆呆坐着那么一两个孩子。他们手足无措、茫然地看着周围的环境,似乎被一道屏障自动隔离,时间仿佛在他们周围凝固,其他孩子们也不愿意去碰触这些“低气压中心”。 ▲眼睛里都透着孤独 二总是指挥别人,权力很大朋友很少 有不少小朋友,一是在家里“指挥”爸爸妈妈习惯了,到了幼儿园也自然而然地叫老师或其他小朋友“帮我拿个这个”、“帮我拿个那个”;二是当“班干部”当久了的小学生,获得了“官职”、“权力”之后,就开始爱管人。表面上威风凛

  • 打骂孩子是妈妈最无能的表现!那被孩子打呢?
    打骂孩子是妈妈最无能的表现!那被孩子打呢?

    妈网网友@anan china 去医院打疫苗的时候,听到一边在吵,抬头看到一幕惊呆了。 一个大概3岁大的男宝宝被他妈妈抱着,一边哭一边喊:“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一边狂打他妈妈的脸!他妈妈被他打得?披头散发还是抱着他,任孩子动手。 宝宝的奶奶和爸爸也在旁边,可是没有一个人制止这种行为诶!! 我看着都替这位妈疼,要是我儿子,我就一巴掌打上屁股了! 父母打骂孩子的事情生活中常见,但是例子反映的情况,在生活中是不是就很少见呢? 并不是,只不过大人一般会选择忽略,或是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要知道孩子再小,也会长大,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放纵他。 攻击性强、行为反叛、以自我为中心是3~6岁孩子的特点。他们正处于人生中的首个叛逆期,上面孩子出现的“打妈妈”行为,并不是因为恨妈妈

  • 一个孩子的教养好坏,从情商就能看出来
    一个孩子的教养好坏,从情商就能看出来

    ▼ 情商高源于好教养 情商的高低其实与一个人的教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个人教养比较好,那么情商自然不会低。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郊游结束后,年轻的带队老师离开之后才发现少了一个孩子。当老师赶回去的时候,孩子的妈妈也到了。四岁的孩子因为害怕而一直哭泣。孩子的妈妈安慰孩子说:“现在没事啦,刚才老师找不到你非常紧张。她不是有意的,你要不要去亲亲她来安慰一下?”听了妈妈的话,孩子踮脚亲了老师一下,并且安慰老师说自己已经没事了。 这位妈妈的表现无疑非常棒。面对孩子差点丢失的事件,妈妈还能想到帮助老师化解尴尬,而不是对着老师破口大骂。妈妈的行为反映了她的高情商,更反映了她的好教养。而这种教养很有可能来自家庭。而在这位妈妈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宽容地对待别人的错误。 ▼ 情商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情商并不是生来就有,而是

    标签:情商
  • 一个蠢妈误三代,许多中国女孩没有资格当母亲
    一个蠢妈误三代,许多中国女孩没有资格当母亲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见过许多令人扼腕的悲剧,不敢说这些悲剧百分之百可以避免,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避开的,但遗憾的是,多数可以避开的悲剧,其实并没有避开,而作为观者的我,仿佛是站在悬崖边看着各种喧嚣着冲向深渊的车辆,任你怎么拉怎么劝也无济于事。 而其中有几个典型的例子,令我终生难忘,每次想起都痛心不已。 一位中年妇女,在孩子很小时就不懂养生与健康教育,以为对孩子好就是鸡鸭鱼肉超量伺候,结果把女儿喂得跟相扑运动员式的。这样的节奏,在当下这个被减肥商煽乎得女孩子们恨不得脱了臭皮囊只剩轻飘灵魂的时代,她女儿的痛苦可想而知? 这位慌了神的妈妈在别人提醒下,终于醒过神来,而她的补救措施,一如她惯常的作风,极端而偏执,她为女儿制订了近乎于残酷的减肥方案,一整月一整月不许吃米饭和肉,她认为女儿良好的胃口是身材的大敌,于是用冰水、麻辣烫等强刺激食品,对

    标签:家庭教育
  • 你根本不会跟孩子好好说话!不服你看
    你根本不会跟孩子好好说话!不服你看

    生活中,父母会在有意或无意之中给孩子各种心理暗示,这种不间断的生活催眠,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正面的催眠会让孩子充满正能量,变得自信、积极、乐观;而负面的催眠,则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消极、悲观。因此如何通过家庭交流,用正面的催眠式语言就至关重要。 我们请李拯老师为我们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李拯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家庭项目执行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咨询师、宣武心理俱乐部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硕士、意象对话准水晶心理师 十年的心理学咨询和培训经验 正面管教(美国育儿体系)家长课程认证讲师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心理育儿》、《中小学心理健康》等媒体特约心理专家 温暖心坊工作室创

  • 别让孩子的自信,毁在这4件事上
    别让孩子的自信,毁在这4件事上

    一看小男孩生疏的姿势,就知道他在家没训练过站立如厕。结果,内裤和短裤尿湿了,孩子闹着换干净衣服,显然奶奶没有准备,便开始指责孩子太笨:“你看你笨成什么样子了,人家浩浩比你小四个月都会站着尿了,你都三岁半了还尿裤子,就湿着穿吧你!” 一边骂,一边帮孩子把内裤和短裤提上。 目睹整个过程,我真想和这位老人说一声:孩子不是不会站立如厕,是您没给他锻炼的机会。 小男孩怯怯的眼神,让我想起后台几位留言咨询的朋友,他们的孩子也是两三岁六七岁不等,妈妈很发愁自己家孩子没自信,在外头玩个游戏都畏首畏尾,问我怎么让孩子自信起来。 其实,孩子的不自信,原因多半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养方式的错误选择。 100%无条件的爱,建立自信的根基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爱某样东西,就会乐于为它付出时间。

  • 每当我想打孩子时,就会想到这句话
    每当我想打孩子时,就会想到这句话

    同样做母亲,为什么你遇见的是玫瑰,我碰到的是刺?只因彼此的心境不同。 就像本文的作者刘继荣老师说的:“童心,本来就是纯白而柔软的。请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笑,允许他们以最自然的方式长大。” 文 | 刘继荣 从前,我喜欢小孩。我觉得,一句香软甜糯的童言,即可逗笑全世界的花儿;一个稚拙诚恳的飞吻,足以抵得过春风十里,直教山明水秀,时光潋滟。 做了母亲之后,我终于知道:可爱小天使会当街打滚,无理哭闹;会一整天不吃东西,或无节制吃到胃痛;会努力将小手指塞进电源插座,试图替自己充电。 我化身抢险队员,东扑西救,疲于奔命。我不懂:钻石也不过58个切面,幼儿为何会有一千种莫名其妙的行为? 我不禁羡慕起妈妈,在她口中,幼时的我,给她最多的是快乐、慰藉与勇气,而不是疲惫、无奈与困惑。 小东西好不容易睡着,我呼叫火警一般,拨通母亲的

  • 毒舌金星的育儿观:孩子走向社会不讨人厌就好
    毒舌金星的育儿观:孩子走向社会不讨人厌就好

    放一个经久不衰的语录段子,大家随意感受一下(含表情包)~ 作为一个“淌过男人河的女人”(此处省略一千字),她对人生有着更多的理解。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的韧性和张力,都是改变世界的基础。每个女人都有两次机会改变世界:一是影响你身边的那个男人,男朋友或老公;二是教育你的孩子。 在每年花百万租的房子中,金星有一位常常挂在嘴边秀恩爱的外国丈夫和三个收养的孩子。独(qi)特(pa)的她自然也有她自己的育儿观↓ 不把教育体制当借口 在我们接受教育的年代,社会环境相对简单,信息都是国家替你选择的那些,现在不是了。你闭着眼睛啥也不想,信息还是会往耳朵里灌个不休。 说起时代,我们老是抱怨教育体制有问题。时代变了,人的要求变了,但原有的教育观念和体制没变。 一个孩子考上重点中学或重点大学,或到

    标签:育儿经验
  •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要凡事都去满足!
    如果你爱孩子,就不要凡事都去满足!

    1.不要孩子“要”就一定“给” 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会毫无节制地给孩子买好多东西。或者孩子要求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比如玩具、游戏机、电子产品等等。但是一些孩子非常粗心,根本不会好好珍惜使用他们的物品。他们潜意识里知道如果他们弄坏了什么东西,爸爸妈妈就会立即给买一个新的,而自己也不需要去承担什么后果。不管价钱多少,父母一定不要无止境的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孩子需要明白物品的价值,珍惜使用。 2.不要让孩子参加有潜在危险的活动 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是无止境的,如果孩子参加的活动是有趣且有意义的,那对孩子有着很大的益处,但是如果孩子想去参加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那父母一定要出言阻止,从而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当然,孩子的叛逆和天真,会给父母很多压力,我们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然而然的接受自己的建议。 3.不要让孩子看不适龄的电影

  • 快看别人家的老爸,给女儿打造了一个玩具屋!
    快看别人家的老爸,给女儿打造了一个玩具屋!

    安全当然是第一位的,市场上的玩具虽然琳琅满目,可甲醛含量是不是偏高,填充物会不会是黑心棉……材质不明的产品,每一样都不让人省心。终于找到了号称安全健康有质量认证的玩具,又只有一个字——贵!宝贝们在飞快地长大,兴趣点又极易转移,咬牙买下来的昂贵玩具,也许没两天就被丢到一边吃灰尘了,真是让人忧伤啊…… 一位台湾的老爸,在为这个问题纠结许久后,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撸起袖子,自!己!做! 于是从挑选木材涂料,设计制作,包括后期玩具说明,这位老爸一手承包了。 从简单的动物形状积木,到可以和小朋友开趴体的家家酒书桌……一块一块木板锯,一根一根钉子敲,敲敲打打中,这位老爸为女儿亲手打造出了一个比大卖场还要种类丰富的玩具屋!(唉,都是别人家的老爸……) 我有一个什么都会做的厉害爸爸哦!   宝贝女儿淇淇两岁那年,硬汉阿爸在她面

    标签:好爸爸
  • 请从小培养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
    请从小培养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

    心灵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养的核心与本质 即将踏入大学的18岁女孩徐玉玉,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了上大学的学费9900元。得知被骗后,徐玉玉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令人扼腕。如今诈骗犯已经绳之于法,但因此毁灭的家庭却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事件一传出,人们纷纷谴责、痛斥骗子以及泄露贩卖个人信息的源头,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为何这些被一再报道的骗术依然能够成功,为何孩子的防范意识如此淡薄、心理素质如此不过硬,究竟是骗子太猖狂了,还是孩子太脆弱? 在这个压力越来越大,安全感越来越少的世界里,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成为父母唯一能把握的事情。治安问题、食品安全以及无处不在的压力,让我们越来越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未来“险恶”的环境。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本能地希望孩子远离疾病、伤害、压力和各种不安全因素,

  • 养孩子是农活,请看“孩子成长节气表”
    养孩子是农活,请看“孩子成长节气表”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跟自己作对,或者认为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两岁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跟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4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再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手破出血了,漠视走开,妈妈心里顿时悲从中来,觉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是不是该教育教育了。其实妈妈不必伤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逐渐能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

  • 像学母语那样学英语:给父母的12条建议
    像学母语那样学英语:给父母的12条建议

    想想孩子是怎么学习母语的?唠叨,管他听得懂听不懂,你都在重复地说。当他咿呀回应的时候,即使说错了,你也会很高兴,回报他更多的重复。 在孩子学习英文的过程中,您需要扮演的一个角色——积极的陪伴者。 想想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枯燥地念着课文,不断地接受老师的发音纠正是多么无趣。如果让孩子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无意地将一句一句的英语学下来,效果该有多好。幼儿学习外语最重要的是让语言在他的生活里扎下根。 给父母的建议 1、每天晚上花15分钟的时间与您的孩子在一起,阅读一本英文书,唱英文歌曲或者玩一个英文游戏。 2、孩子最喜欢学的内容是在他的环境里,能够和他交流的、有用的东西。比如,在画图、吃饭、游戏时等生活情境中经常使用的英语。 3、买一些简单的原版英文图画书,并且与孩子谈论书中的故事和图画 。 4、常放些

  • 美国爸爸的10条家训......
    美国爸爸的10条家训......

    它不是深奥复杂、孩子难以理解的大道理,它是简单明了的行为准则。 它要求不高,但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做到了,你不见得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但一定是一个不让人讨厌的有“教养”、有素质的人。 1、必须对见到的人先打招呼,受到别人任何恩惠和帮助必须口头或者书面表示感谢,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打招呼这一点,我家小曦和小诺都做得不好,反省中... ... 2、公共场合(除了可以放开玩儿的地方以外)说话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 这一条,我敢说很多成人都做不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在公共场合听到大人的高声喧哗和熊孩子恣意吵闹。 3、不愿意告诉爸爸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妈妈;不愿意告诉妈妈的事情,你可以只告诉爸爸。但是不能两者都不说。

    标签:教育反思
  • 承认吧,你执着“乖宝宝”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
    承认吧,你执着“乖宝宝”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虚荣

    瑶瑶早已变成妈妈心中的乖孩子,可在外发生的这些事,却让好友更加苦恼。这让我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乖?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呢?如果受欺负了要不要还手?在外是应该礼让,还是保持强势?是让孩子顺应天性的成长,还是我们要在其中不断干涉? No.1 省心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教育“乖”宝宝的目的,与其说是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如说是因为“乖”宝宝都比较听话,看护起来让大人省心。 奶奶命令“乖”宝宝好好在床上看书,不许乱跑,便可以放心的处理家务了;妈妈送宝宝去幼儿园,叮嘱“上学要乖,听老师的话”,便可以放心交给学校了,放学后还不忘记回访“今天幼儿园乖不乖啊”。所以听话的“乖”宝宝,总会让大人放下100个心。 No.2 有面子 孩子表现很乖,安静不淘气,不给妈妈添麻烦,而且听话懂事,这样的宝宝十分给妈妈争面子。别人见

  • 孩子不懂规矩,父母也是“罪魁祸首”
    孩子不懂规矩,父母也是“罪魁祸首”

    那天晚饭过后,收拾好碗筷,像往常一样,到了我给我家鹏鹏念故事书的时间。 我绘声绘色地,加上一点动作和表演,很投入。 孩子被我的神情所感染,听得津津有味。 门“呯!”的一声被摧开了,邻居家的孩子松松闯了进来,后面跟着松松的妈妈。 松松乐呵呵地说:“我来玩了。” 巨大的推门声吓了我一大跳,对面鹏鹏的脸色都吓白了,惊叫着一下子扑到我的怀里,我分明感觉到了孩子的小心脏小兔子似的“扑扑”直跳。 我本来是要生气的,可想着松松还是个孩子,于是把心中的怒火强压了回去。 待心情稍微平静了一些,我对松松说:“你吓着阿姨和鹏鹏了!下次来玩的时候,记得先敲门啊!” 松松似乎不理解,歪着脑袋问我:“为什么要先敲门?我妈没教过我呀?” 我笑着说:“给房间里面的人提个醒呀!免得吓着他们……这也是最起码的礼貌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