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父母别这样喊孩子名字,这会让人家讨厌,不开森,敏感起来
    父母别这样喊孩子名字,这会让人家讨厌,不开森,敏感起来

    其实家长喊孩子名字还是有讲究的,不要生气的时候一个样子而开心的又是另一种喊法。开心的时候就叫人家宝宝,宝贝的,或者臭蛋,果果,狗狗,听起来也不见的多好听;然而生气的时候就是全名,连名带姓的大喊大叫,让孩子感觉特别的害怕,以致于对自己的全名感觉到特别的厌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名字赋予感情色彩,一听到家长大喊全名的时候,就以为自己犯错了哪,就会让孩子变得比较的敏感。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现象产生 ? 1.当外人的面不喊孩子乳名家长当着别人的面前不要含孩子乳名,而要称呼孩子的全名,这也是对孩子一种尊重,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社交的名字;也不要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前称呼孩子乳名的,尤其孩子入托以后,当其他小朋友面喊什么毛蛋,二狗,臭蛋子,臭冰柜,臭臭等乱起八糟乳名,这会成为其他小朋友嘲笑的对象,很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起来。

    标签:育儿经验
  • 把握好这三个叛逆期,孩子成长不“叛逆”!
    把握好这三个叛逆期,孩子成长不“叛逆”!

    在面对孩子叛逆期时,有些家长方法不当,结果走进了极端: 极端一:全面打击 此时的家长在孩子叛逆期时,采用了硬碰硬的方法。孩子在家长面前,顶嘴、不听话、处处顶撞父母。家长的暴脾气受不了了,想着非要把孩子治服帖不可。于是,只要孩子不听话,或是做错事,家长就一顿臭骂,甚至动手“教育”,态度十分强硬。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变得服服帖帖,看似又回到了以前乖巧的状态。但实际却是家长的暴力教育让孩子与自己的心离得越来越远了,这时候的孩子极容易在外做坏事,走上犯罪的道路。 极端二:放任不管 这是一类对孩子不管不顾或者过分溺爱的家长。孩子在叛逆期,有的家长比较忙,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在教育几次以后无效便放任不顾,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舍不得教育自己的孩子,都容易在孩子叛逆期时导致孩子形成性格缺陷。放任不管会

  •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那些整天让父母耳提面命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实践自己的判断能力,很少有机会自己做出选择并培养出自己内心的标准,因此他们更容易做出不负责任的决定。父母的良好示范 孩子的责任感起始于父母的良好示范: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技巧。态度包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技巧包括向孩子示范用可接受的方法处理情绪的能力。 既然我们要关心并允许孩子的情绪,就应该避免那些只能带来厌恶的评论。比如:孩子从学校回家,表现沉默,走路拖沓,我们直觉判断孩子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们不应该用批评的话语开始谈话: “你那是什么脸啊?” “你怎么啦?!” “你这次又干了什么啦?” 相比之下,下面的陈述句更可取: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了。” “看起来你今天过得很不愉快。” 就像孩子摔倒受伤时,父母马上会给孩子的身体提供急救一样,对孩子情感上的伤

  • 孩子被打,到底该不该打回去?
    孩子被打,到底该不该打回去?

    在这一点上,暖妈特别理解大家的纠结。既害怕自己的心肝宝贝被别的熊孩子欺负,又担心在自己的怂恿下,自己的孩子变成别人眼中欺负人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就是被欺负了吗? 先讲一个暖妈亲眼所见的故事。莉莉和小静是两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平时非常要好。有一天,小静的妈妈去幼儿园接她放学时,远远地看见莉莉和小静吵嘴了,争执中,莉莉一下把小静推到了地上扭头就走了。平时女儿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静妈妈亲眼看见女儿居然被小朋友欺负,真是心都痛麻了。她冲过去抱起女儿,问她: “刚才莉莉推你,你怎么不还手啊!她这么欺负你,你还跟她做什么朋友啊!以后再也别跟她一块玩了!”小静从妈妈的怀里挣开,一屁股又坐回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 我们喜欢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对待孩子们的矛盾。可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他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经常

  • 孩子做事总拖拉?三招就能治!
    孩子做事总拖拉?三招就能治!

    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做事拖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妈妈让小宇去楼下超市买瓶醋,并告诉他:“快去快回,还等着用呢!”然而,过了好半天就是不见他回来,不免有些着急,担心他在外面出了什么事情赶紧下楼去找,没想到,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超市门口玩了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生气地吼道:“我让你下来干什么了?” “不就是在楼下玩一会吗?” “下楼前怎么和你说的?你不知道妈妈等着用醋吗?你做事的时候能不能专心一点?” 小宇低着头:“知道了。” 很多孩子都有小宇这种毛病,无论在做什么事,眼前的玩具、感兴趣的事情、外面的“风吹草动”,甚至是他们脑海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都有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把原本要做的事情耽搁下来。 看到孩子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做事拖拉,很多妈妈

  • 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并不代表他可以没规矩
    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并不代表他可以没规矩

    不少的早教专家也在强调「爱与自由」,给孩子爱,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自己选择,不要压抑孩子的天性等等。 这些观念都是对的,但是自由不等于放纵,自由不代表没有规矩。 很多妈妈只看到了「自由」却忽视了多数早教专家在自由后面提倡的边界,忽视了边界,你给的自由就会变成溺爱,贻害无穷。 ●●● 6岁孩子电影院大吵大闹 前不久去看电影,一进去就发现坐在旁边的是一个比较时尚的妈妈带着个小女孩,大约五六岁的样子,我本能的警惕起来,因为通常小孩子在电影院都不会太安静。 果不其然,电影刚开始孩子就开始闹腾了。 先是要吃爆米花,然后要喝饮料,说话声音很大。 当电影放到一处比较有趣的地方,小女孩开始肆无忌惮的狂笑,妈妈并没有丝毫想要制止的意思。 后座的一位男士开始是通过小声咳嗽的方式提醒这位妈妈要制止自

  •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哭?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哭?

    我也担心孩子哭多了会不会对身体不好,我一般都是他哭了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我又怕这样会把他惯坏了,希望会长爸比能够告诉我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典型,基本上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体会,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哭,没来由的喜欢哭,这涉及到幼儿的情绪管理问题,今天就来好好讲一讲。 ●●● 哭是一种重要的情绪表达方式 不管你信不信,科学研究表明2岁的孩子拥有的情绪就多达20种,有喜悦、愤怒、委屈、自豪、骄傲、悲伤等等,为什么成人似乎感觉不到孩子的这些情绪呢?最大的矛盾在于孩子对情绪的表达方式很有限。 而哭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情绪表达方式,中国的家长往往觉得哭是不好的行为,就像上面豆豆的爸爸觉得男孩子哭是不勇敢的表现,不该哭;而豆豆妈妈则觉得哭多了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我接触过一些国外的家庭,他们对

    标签:教育反思
  • 孩子真的就不能打吗,后果真的很严重?当妈的一定要知道
    孩子真的就不能打吗,后果真的很严重?当妈的一定要知道

    我经常忍不住就会打他,虽然事后我很后悔,但还是忍不住,我现在发现孩子都有点怕我了,我担心他以后会不喜欢我了,我这种担心对么? 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不管是是打老婆也好,打孩子也好,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看都没什么问题,因为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妻子、孩子都是男人的附属。 今天不谈打老婆的事,说说打孩子,家长为什么会打孩子?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来看待,所以你才觉得自己有权力打孩子。 就像上面这位妈妈所说的,当你在很烦燥的时候孩子不听话,所以你动手打了他,这是你的问题,是你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觉得孩子当时可能也并没有不听话,而是你的烦躁心情导致的。 打孩子的后果到底有多重呢?接着来讨论一下。 ●●● 在美国打孩子会有多严重 在西方国家,打孩子基本上是违法的,警察同志是可以请你去喝

  • 孩子一输就要哭?妈妈有办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孩子一输就要哭?妈妈有办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对于那些刚毅、天生不愿服输的孩子,我们应该慢慢地向他们强调:“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结果,重要的是自己享受这个过程。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只要自己觉得努力了,对得起自己的心就可以。” (玛希娅原创)孩子“输不起”的根源:◎个性所致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面对挫折时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比较外向、做事大大咧咧、豪放、不拘小节,因此在遭遇挫折时,他们更容易面对。而有些敏感、焦虑、对人对己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一旦出了点儿差错,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变得非常焦虑、愤怒或者不高兴。 ◎过多的表扬现今社会,赞扬、激励孩子渐渐成为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孩子们稍有一点儿成绩,父母就大加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能起到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作用。但也正因为事事以表扬为主,孩子很少听到批评,使

  • 你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长大,孩子便没有时间陪你终老
    你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长大,孩子便没有时间陪你终老

    孩子最为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陪伴与爱,而不是去上个什么所谓的贵族学校,更不希望被一个能够证明父母经济能力的保姆天天陪着。至于自个的爷爷奶奶当然是爱自己的,可是他们的反应速度实在太慢了,常常不能很好地读懂自己的意思。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这种陪伴是任何其他人所无法代替。无论陪伴孩子的对方是多么高贵与稀有,都无法代替父母陪伴孩子所起到的作用。 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严格控制孩子课外玩耍时间的做法势必引起孩子的极大反感。长此以往孩子的反抗会越来越强烈,到了青春期极有可能会来一个大爆发。 会玩的孩子具有极大的创造力与生存力的,玩是孩子认识、连接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很可惜的是现在有许多家长在功利思想的作用下,几乎完全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与空间,硬是将一棵棵本来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变成了温室里的盆景——好看却不耐用 写

  •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试试这些方法解决大烦恼!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试试这些方法解决大烦恼!

    因此,当一个孩子做出一些伤害另一个孩子的感受或身体事情时,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被自己伤害孩子的感受。有时他们即使打了其他的孩子,也并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故意做出的行为。但3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行动会对其他人造成一些影响。如果他们攻击别人常常是有目的的攻击,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那些孩子为什么要攻击自己的目的。 幼儿打其他孩子有各种原因。有的孩子是模仿父母、兄弟姐妹或朋友;有的希望通过攻击性的行为其得到别人的关注;也有的是因为有不好的感受,比如,累了、困了等等。 其实,有时候,除非孩子在幼儿园里碰到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通常,孩子之间相互有肢体接触的现象非常正常。这也是孩子在群体生活就必经一关,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应对这些无可避免的局面。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有时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因此,父母不要轻易认为孩子之间的小摩擦不需要大惊小怪,过一段时间,他们会

  • 培养孩子的“自觉学习力”?一点都不难!
    培养孩子的“自觉学习力”?一点都不难!

    孩子的天性是爱学习、爱探索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从出生起,孩子就开始了探索世界之旅。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常常对周围的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一条爬行的小虫,一朵无名的小花都会使孩子们如痴如醉。对于他们喜欢的事情,他们就愿意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仅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愿意花时间寻找答案,有时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此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并不是不爱学习。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他们的兴趣也有差别。有的孩子喜欢阅读、写文章,不擅长数学,而有的孩子相反,一碰到数学就兴奋,也愿意多花时间学数学。当孩子爱上一件事时,他们就愿意自觉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有时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因此,作为父母,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不要总把他们关在家里、培训班中。节假日,带孩子外出

  • 11条必须坚持的信念,让你更懂孩子
    11条必须坚持的信念,让你更懂孩子

    l孩子一生下来,便爱、信任及听从父母。 (我的理解:孩子明白他的生命来自父母,是他选择了今生的父母,一生下来便无条件的爱着自己的父母,他一生下来,软弱无力,他完全信赖自己的父母,能照顾他的生命,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父母,他完全的信任自己的父母,能给予他生命想要的一切) l孩子在坏的行为都不是针对父母的。 (我的理解:我们认为孩子的坏行为,其实是给这个行为贴的标签,有时候是孩子的生命渴望去感受这种坏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体验,也许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去用好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人之初,性本善,也许孩子的行为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渴望父母关注他,给他爱,但他不知道有别的更好的方式) l家长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代替的。 (我的理解: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内心最深处是渴望去爱孩子,把自己认为对的,好的给予孩子

  • 想要孩子成绩好,提升学习力是关键
    想要孩子成绩好,提升学习力是关键

    可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的人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而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好些,而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不好呢?华人世界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老师的在他的书——《李中莹亲子关系全面技巧》里对于如何提高孩子学习力举了很多的方法,谈谈我对其中一些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一、在学习中多用八个内外感官,特别是多用内感官,左脑和右脑要联合使用。 外感官 内感官 视觉 内视觉(在脑力听到) 听觉 内听觉(内心听到)

  • 赢得孩子信任,处理负面情绪是重点
    赢得孩子信任,处理负面情绪是重点

    同学的爸爸五十多岁,而他们的父辈也是七、八十岁了,相当于我们的祖辈。他们也曾经是父母,渴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功成名就,赚钱发财。而他们的子女做到了,最终,他们做父母的都收获了那份喜悦吗? 当这位同学说到祖辈们的孤独时,我的内心似乎也连接了那份孤独的感受,那种渴望和自己的子女有心灵的亲密,可是却感觉到的是被子女抛弃,即便是身体被照顾的好好的,可是心灵却老无所依。 孩子的成功固然是重要的,做父母的几乎倾其所有,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可是如果最终换来的是,和孩子成为了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那么父母所做的一切意义又何在?父母又为什么倒头来却不能和孩子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呢? 我们的孩子遇到挫折,挑战,不顺心的事情,表现出沮丧,苦恼的负面情绪时,父母传统型的做法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应对: 一、交换型以换为止 交换型——用具体吸引力的食物换取

  • 孩子到底要听谁的话?就看你的影响力
    孩子到底要听谁的话?就看你的影响力

    我们要对自己诚实。你可能会说,要孩子听话,是为孩子好!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听长辈的话,难道有错吗? 我也不知道这有没有错,但是,谁又能确定老师说的,父母说的,长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一个人说,我说的一定是正确的,那等于再说,我是真理的化身,又有谁敢这么保证? 举个例子来说:儿子,上幼儿园,各方各面的消息都提示孩子要多喝水,生病了要多喝水,运动了要多喝水。因为都是自己带水壶去幼儿园的,我去接孩子的时候,经常听到父母质疑孩子的水壶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水,包括我也是!可是,在中医理论里,脾系统主运化,一个孩子如果脾功能弱的话,是不适合多喝水的,身体发出信号,要喝水了才喝水。 于是,矛盾出来了。既然父母,老师,长辈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的孩子到底该相信谁?这真是一个难题! 前几天孩子突然问我:“妈妈,人到40度的时候,会死掉,是吗?”我

  • 孩子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很开心?
    孩子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很开心?

    孩子正在写作业时,您在干什么?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磨蹭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 果】:孩子不高兴:“凭啥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看书,不打扰孩子,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 【结 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拖拉,不专心,该睡觉了作业却没做完,您会怎么做? 【错误做法】:训斥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 果】:孩子并不着急,依旧慢慢悠悠的看 【正确做法】:严肃、平静的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和老师解释吧。”(

    标签:教育反思
  • 你爱的是分数还是孩子?
    你爱的是分数还是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在做电视节目中经常看到的情节: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一直优秀就自然成了顶梁柱,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身上,让这个相对优秀的孩子不堪重负。而另一个不太争气的孩子,却总是受到家庭的特别照顾,家长对待弱势孩子往往会低标准和宽容,这就会让弱势的孩子越发无能和依赖,从而更加不思进取。 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我特别提醒父母,可以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前提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公平的对待,而不是让孩子有“欺强扶弱”的感觉。 同时,希望家长更多的关注优秀的孩子。一个看似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会给他设定过高的标准,而会提出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孩子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就会更有动力去不断进步,从而取得好成绩。 而那个一向优秀的孩子,从心理角度来看,

    标签:教育反思
  • 看看你是如何摧毁孩子的?
    看看你是如何摧毁孩子的?

    1 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 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 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 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

    标签:教育反思
  • 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家长知道吗?
    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家长知道吗?

    1. 不要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借用“其他人的嘴” 很多家长,尤其是父亲,特别喜欢通过“谈一谈”或写长信来给孩子讲道理,并且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沟通方式,但实际上对孩子的作用不大。对小学生我们还能用一用讲故事举例子的方法来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有样学样;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步入青春期,不仅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对家长有一种逆反的心理。 发现很多孩子对于父母所讲的“大道理”是认同的,甚至会觉得父母能说出这些话来是很有水平的,但是这些认同并不会激发他们的行动力。父母的说教对孩子们来说也只是一听,自己要怎么做则是自己的事——孩子们会将听到的和自己要做的分离开来。换句话说,他们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无法理解父母的“大道理”是多年人生的感悟与总结;并且由于青春期的逆反,认为父母的总结是来自父母的人生,而自己的人生是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