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孩子的兴趣爱好“3分钟热度”怎么破?父母需要这样做~
    孩子的兴趣爱好“3分钟热度”怎么破?父母需要这样做~

    还有些父母觉得学点东西没有坏处,图个省事就是把自己的喜欢的兴趣爱好介绍给孩子,或者干脆直接去报兴趣班,但是很多时候未必有好的效果。所以,孩子的兴趣还是需要来发掘的,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决定的。 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呢?  孩子小相对来说对于兴趣的表现会有些不稳定是正常现象。比如在一定时期内你会发现孩子最大的兴趣就是撕纸、撕书、玩水、涂鸦,长大一些就又会对别的事物感兴趣,也可以说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同时我们父母想要发掘孩子的兴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予耐心与支持。 1、多带孩子参加活动、互动,增长见闻。 我们带着孩子未必能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未必能够带着孩子去环游世界让他感知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让孩子来接触探索这个大千世界,发现孩子的长按点。周末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这是大城市才有的,那也可以选择假

  • 屡试不爽!孩子坏脾气怎么治?聪明爸爸一招让孩子主动改变
    屡试不爽!孩子坏脾气怎么治?聪明爸爸一招让孩子主动改变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任何暴力的阻止都不是恰当的方法。看看下面这位可爱爸比是怎么做的,各位爸妈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能借鉴。 阿木是个4岁的孩子,一天放学回家,突然莫名其妙的将手上的苹果摔在地方,然后伸出手打面前的奶奶,旁边的妈妈也不能幸免,在拍打了几下后,阿木就躺在地上打滚……奶奶竭力劝说,妈妈很生气决定以暴制暴。 这时爸爸从房间出来,装出很吃惊的样子:“糟糕,小魔鬼出来了!” 阿木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哭闹顿时停止,眼泪鼻涕吊在腮上,一脸诧异地问:“小魔鬼在哪里?” 那一幕有点滑稽,妈妈竭力忍住不要让自己笑出声。 爸爸把阿木从地上抱起端坐在椅子上,目光平视阿木:“爸爸告诉你,你的内心里有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当你快乐地笑、唱歌、亲吻我们、帮大人做家务,这是小天使出来了,我们很喜欢你的小天使;当你生气打人、摔东西、尖叫骂人,这是小魔

  • 3岁以下宝宝,准备这6种玩具就够
    3岁以下宝宝,准备这6种玩具就够

    1.球类 6个月:宝宝对球通常很有兴趣,一方面是专心地注视圆圆的、会滚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享受触摸、抓拿球的乐趣。所以,爸爸妈妈可以给宝宝准备可爱又有不同质感的球,比如由不同材料拼接而成的布球,或者上面有凸起的按摩皮球等。 12个月:此时,宝宝喜欢和人面对面坐在地板上,一起玩滚球的游戏。再过一段时间,他也许会具备扔球的能力,当然,都是无目的和目标的随便扔。但是他却不厌其烦,你要准备足够的耐心帮他不断捡球。 18个月:大多数麻麻都觉得这个时期,自己更像为一个手球运动员做陪练。没错,宝宝现在已经是扔球的高手,技术熟练,而且很有力度。他不仅喜欢将球举过头顶再用力扔出去,还喜欢和你一起玩互相传球的游戏。 2岁:宝宝投球技术越来越精确了,现在他要开始一项更有难度的练习——用脚踢球。重心低的优势,让他具备了足球运动员应有的素质,所以踢球

    标签:玩具玩具
  • 请别再妖魔“乖孩子”了!
    请别再妖魔“乖孩子”了!

    对持这样观点的爆款文章的核心理念我特别认同——不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控制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但是Jo妈担心父母们对于这样的文章过度简化的解读,最终的结果反而矫枉过正,培养出一个个不守规矩的熊孩子。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来开撕的,爆文的作者有的也是我认识的朋友。只是针对这个话题说说我的观点,大家都理性的探讨哈。 让我终于忍不住想说是因为上周苏梅旅行中的遭遇,对,我也不能免俗的遭遇了熊孩子。因为找了同一家机票代理,往返都碰到了一个家庭。交谈中,发现我们两家住的好近,就和对方妈妈互加了微信。5岁半的男孩很活泼机灵,长长的睫毛让我忍不住想原谅他接下来的作为。 没规矩就是尊重天性? 飞机延误到夜里2点多还没登机。小Jo已经在婴儿车上快睡着了,刚才一起玩的很hi的男孩悄悄过来,故意大声在Jo耳边说:“弟弟!快起来玩!”当妈的一定都理解,下面就

  • 孩子说了不听?有效亲子沟通宝典在这里!
    孩子说了不听?有效亲子沟通宝典在这里!

    1. 明确这是孩子造成的后果,但一天内提醒不要超过两次 如“地上弄脏了,你要自己弄干净哦”并进行提醒。第一次提醒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提醒的效果。但如果再来第三、四次,厌烦心理就会演变成反抗心理。如果非要再次提醒,那就换个角度,换种方式,如肢体语言或用工具(纸条提醒)。 2.让孩子体验犯错的后果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要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真正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做错事受到相应的惩罚,就自然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家长提醒无效时,不妨放手。 3. 如果孩子说了不听,可以先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孩子面前并严肃地看着他,一直等到孩子也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然后把用简单正向直接的话语把要求讲给孩子听,不用“不”字句与重复的语句。可以配合使用“

  • 给不送/不想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父母
    给不送/不想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父母

    我们的孩子去幼儿园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其实,这些问题本没有争议的。在这么多年独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中国孩子缺同伴的现象,已然很严重。加上孩子3岁之后,社会化的身心发展任务提上了日程,这是父母无论如何都无法一手替代、包办的,必须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去在同伴交往中成长。 至于那些入园后问题较多的孩子,其实多是因为入园之前,父母的准备工作没到位。所以,今天的故事,确切说是一小部分父母的心声。我列出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几位不愿意送孩子入园的父母,他们的忧虑,以及我的回复。供大家参考。 疑虑一:在幼儿园,孩子得不到好的照料 罗老师,我是一个全职妈妈。一开始,特别盼望孩子3岁的生日,这样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我就可以轻松很多了。可是,孩子上了几天幼儿园,我又打起退堂鼓来了。 我的孩子刚去幼儿园的那天,要尿尿不敢说,就憋了一个上午,午睡之后终于憋不住,尿裤子了,可也不敢和老师说。直

  • 关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必须知道的(附疗愈绘本推荐)
    关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必须知道的(附疗愈绘本推荐)

    提醒的是,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所有父母需要留意两点: 一、不要随意给孩子扣“胆小”的帽子,而是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害怕” 恐惧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恐惧的人,他可能早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出自本能的护身符。 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的六种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恐惧、愤怒、悲伤、惊奇和厌恶。可以说,包括恐惧在内的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且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所以,父母切不可因为孩子害怕某物、某事、某人而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害怕一样东西是正常的,害怕“害怕”,才值得担心。 二、不要人为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前段时间,微信上流行下面这张图片: 不少时候,孩子们的“害怕”是人为诱发的。一个世纪前,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用实验告诉了我们这一可怕的真相。 在这个实验中,华生将小老鼠放在孩子的面前,同时在孩

    标签:儿童心理
  • 为什么一定要允许孩子有恐惧?
    为什么一定要允许孩子有恐惧?

    游乐场的攀爬设施前,孩子又想去爬,又有些犹豫。 爸爸看出来了,孩子有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顾虑。于是说,“你想试一试,又有点担心。爸爸在这里陪着你。你中途想下来,跟我说一声,我们就下来。” 在孩子犹豫的当头,爸爸陪伴孩子度过艰难的抉择时刻。爸爸对孩子犹豫状态的接纳,以及给孩子的承诺,更像是轻轻一推,帮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恐惧。 相信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后,孩子的恐高心理将会大大减轻。 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恐惧对象。这些恐惧是孩子的想象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健康发展的指征。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战胜恐惧的基石。 简言之,恐惧不可怕。倒是对恐惧的恐惧,才可怕。譬如,父母不允许孩子有害怕的情绪,或者为了孩子的“害怕”情绪,过于忧虑、担心,或者贬低孩子的“害怕”情绪,都会导致孩子一直陷于恐惧之中,甚至让孩子有不必要的羞耻感和心理负担,最终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下面我们

    标签:儿童心理
  • 手足之间的距离,无需父母来拉近
    手足之间的距离,无需父母来拉近

    因为家中男孩较多,女儿有时颇感孤立,她觉得有了妹妹,才算真正有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对男孩女孩虽无大的喜好倾向,却又暗自希望生个男孩,总想让小妞成为我此生唯一的女儿,也盼望着能有个成年后的高大健壮的弟弟来保护她。在得知肚子里的宝宝是男孩之后,女儿大为失望,不仅高呼着要妹妹、要妹妹,而且严肃地声明:我不喜欢弟弟! 无论喜不喜欢,他还是来了,初到世界时的他,肉呼呼,红通通,皱巴巴的。女儿全天在医院陪产,第一时间见到了护士从手术室里抱出来的小弟弟,她好奇中带着惊喜,笑容里略有羞涩,对我悄悄说:“妈妈,我可以抱抱弟弟吗?”  小心地把宝宝交给她,她努力紧张又略显笨拙地将他抱着,看看弟弟,又看看我,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小小的生命,忙碌里总会掺杂着对于新生的喜悦,尤其是小妞,总是晃来晃去,跑进跑出,好像比每一个人都忙。时不时,想要摸摸弟弟的小手、小脚和小脸,或亲一亲

  • 吼骂孩子或许管用,可我偏偏不想再吼
    吼骂孩子或许管用,可我偏偏不想再吼

    第一次打骂孩子,是在儿子两岁多的时候。那时候我工作忙,儿子由老人带,当terrible two 到来时,我没有心理准备。病急乱投医,我也匆忙补看了一些育儿书,结果非但没找到高效的捷径,反而是加重了焦虑。我清晰记得在某一次出差等航班的无聊时刻,被一本书的封面吸引:《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买下此书一口气看完,然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我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他的人生已经毁了大半! 回到家里,我开始依葫芦画瓢给孩子定规矩,熊孩子却屡屡违规,好言相劝不行,便开始用“吼”,刚开始还是挺有效果,吼到50分贝孩子就收手,然后渐渐的下一次要提升到60分贝,80分贝,但孩子也渐渐学会了对我咆哮。 当儿子第100次乱扔玩具时,我狠狠打了他的手心,他开始嚎哭,我心烦意乱把把他关进书房叫他“反省”,儿子胆小怕黑,哭得声嘶力竭,我却铁石心肠不开门。 总之,每一次以吼骂开始的母子

    标签:亲子教育
  • 姐姐折磨二胎弟弟,妈妈竟然视而不见!原来……
    姐姐折磨二胎弟弟,妈妈竟然视而不见!原来……

    这一年,她6岁,他0岁,弟弟出生了,一个没打招呼的亲戚前来祝贺,当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份礼物时,眼尖的妈妈大声说:“你是给我家妞带礼物吗?确实是值得庆祝,因为我家妞得到了一个弟弟,从今天起她是一个姐姐了,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亲戚尴尬地将礼物递给了6岁的姐姐,然后说:“弟弟的礼物忘记带了,落在家里,下次一定带过来……” 其实所有给妈妈打过招呼的亲戚和朋友,无一例外地都带上了两份礼物。 这一年,她8岁,他2岁 一天两人在争抢一个进口的红通通苹果,谁也不肯让谁。妈妈说:“弟弟,你要将苹果让给姐姐,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总是会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弟弟委屈,但还是将手里的苹果拿出来了,姐姐脸红了。 其实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要让姐姐将苹果给弟弟,只是开口的那刻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一年,她9岁,他3岁

  • 妈妈,我宁愿你爱我少一点
    妈妈,我宁愿你爱我少一点

    他们花时间亲手带孩子做手工,陪她参加学校的每一场活动。为了怕她受委屈,他们甚至放弃了要二胎。 我甚至想象不出,爱一个孩子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 每次聚会,他们夫妻都忍不住向身边人表白他们有多爱这个孩子。 其实他们根本不必说,每次看孩子,那一脸的深情,那满眼的温柔,足以说明,他们有多么多么爱。 孩子也没辜负他们的培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人非常有礼貌。 去别人家串门从来不乱动东西,也不会上蹿下跳,只是安静的陪坐在一旁。 我们一起去旅行,5天的行程,她一下都没有要求妈妈抱,那时候她才3岁啊。 总之,薇薇给人的感觉就是,虽然有股淡淡的距离感,但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非常成熟和谨慎。 沐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照理说,都会性情温和。 但是薇薇这个孩子的脾气却非常倔。

    标签:妈妈日记
  • 穷养 or 富养?知道这四招,都不白养!
    穷养 or 富养?知道这四招,都不白养!

    犹太裔父亲、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专栏作家 Ron Lieber 在他的书籍《The Opposite of Spoiled》《溺爱的反面:如何与孩子谈论物质世界的金钱与价值》 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会不会被宠坏,与穷养还是富养无关,其根本在于孩子是否树立健康的金钱观;这跟钱的多少也无关,而关乎钱背后的价值观和品格;最重要的是,将孩子与钱隔离,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健康金钱观的机会。 Ron Lieber 多年来一直倾力研究儿童与金钱的课题,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通过采访、调研以及在纽约时报专栏和 facebook 上与粉丝互动而积累的丰富洞察,试图为既想富养孩子又担心宠坏孩子的父母们提供了以下四个非常实用的技巧: 1和孩子聊聊有关钱的事 Lieber在研究中发现,3-4岁

  • 为什么父母吵架时候孩子通常很懂事?
    为什么父母吵架时候孩子通常很懂事?

    其实,这是一个有点沉重的话题,所谓的“懂事”是应该加上引号的,因为孩子看见父母吵架会很是伤心、难过或不安,所以才表现得“懂事”的。或许孩子以为: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不乖,想着如果自己懂事些,爸爸妈妈也许就不吵了,而表现出“乖乖”的一面。那么,这种表面上看似的“懂事”,实际上却是一种“内伤”,是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压抑”,因此这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 其实孩子很会察言观色的,即使很小的婴儿也能识别出他人的情绪,尤其是对父母的情绪,他们的反应是非常敏感。有研究指出,6-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时候,他们小小的大脑也会对愤怒的语调有所反应,所以,他们能根据父母平时的一些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比如,有的婴儿当看到妈妈面无表情、没有任何回应时,他就会逗妈妈开心,自己弄出一些声响或做个鬼脸等,以舒缓母亲紧绷的情绪。如果妈妈对他的行为仍然毫无反应,那他就会立刻乖乖的老实呆

  • 3岁起告诉他4件事20年后他是富一代!
    3岁起告诉他4件事20年后他是富一代!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钱是干嘛的? 孩子可以花多少钱? 家长应该给孩子多少钱? …… 中国家长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但对于财商的培养却是少之又少。对于理财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也应该从小做起。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如果以世界人口六十亿来计算的话,他们只不过占0.2%而已。 然而, 全球最富有的400位大富豪中, 45%是犹太人; 犹太人占美国人口不到3%,却占有美国的70%的财富。 他们成功的奥秘归根结底是因为犹太人自幼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就给孩子注入理财知识,鼓励孩子接触金钱,给孩子自己处理财务的机会。 我要给这位妈妈点个赞,孩子三岁的时候她就注意到了对于孩子理财方面的教育,真的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妈妈。有

  • “二孩”烦恼也不少,怎样引导两个孩子好好相处迫在眉睫!
    “二孩”烦恼也不少,怎样引导两个孩子好好相处迫在眉睫!

    家里自从有了两个孩子,父母会更累家里也会更热闹了,同时,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让更让父母头疼了: “我怕妈妈以后喜欢弟弟(妹妹)就不爱我了。”类似这样的话大宝会直接说出来,或者不明说但是总是处处反问父母。 我们家现在的问题就是现在小宝长大了开始会走了,就开始各种不消停。姐姐白天去上幼儿园两个人不见面还好,这一回来姐姐看到小宝玩自己的玩具、用自己的东西就不行了,两个孩子常常因为小事发生矛盾,我天天光是调节这两个孩子就够受的。 自从有了妹妹出生,家里两个孩子这几年“鸡飞狗跳”的情况有增无减,前几天两个人又吵上了,老大把妹妹拽倒在地上了,这下可好大哭不止,我不分青红皂白把儿子训斥一顿,儿子也委屈地哭起来说:“我就知道你偏心,我真想回到小时候,就我一个人没有妹妹,你就不会这样对待我了”这话听得让人心酸…… 以上种种情况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剧情”在上演,这也和许多父母想象中的两个孩子的生

  • 三个原因,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好带?
    三个原因,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好带?

    先来看看大数据。 ——全世界的研究都表明,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不止我们国家哦,都有这样的结论,这三种孩子不好带: 1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孩子,不好带。 有木有一点费解? 其实也不费解啦,原因很简单,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情绪往往更平稳,更擅长沟通。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呢,恰恰相反。 带孩子,哪有那么神奇,那么多莫名奇妙的军规,说白了,就是沟通,沟通的好,孩子自然好带,沟通不好就不好带。 比如同样带孩子出门,孩子要吃雪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呢,会说宝宝,今天我们吃过一支了,每天只能吃一支哦,明天再吃好不好。 孩子想到父母之间平时说话,也是这样的,讲明白道理,就各自接受,孩子耳濡目染,他们的行为模式,其实就是父母的模式,自然就接

  • 你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美好!
    你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美好!

    说的让人热血沸腾。不过我更愿意接受另一种较为平易近人的说法: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见识、气场和气质! 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决定了他身边会有些什么样的人,而对于一个当妈的人来说,她的格局则深深的影响到了孩子的未来,甚至可以说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啊,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两年里,妈妈甚至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在这以后,妈妈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模仿和追随的榜样!虽然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成长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个母亲的影响力却远远超过这些的总和!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怎么样的女人决定了她的家庭会是怎么样的,而一个家庭如何,则几乎就决定了在那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怎样的! 所以俞敏洪说: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所以爱抱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爱抱怨

    标签:教育反思
  • 如果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还要父母干什么?
    如果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还要父母干什么?

    儿子学跆拳道快半年了,每个周末他都准时上课,我都准时陪伴,经常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试听、咨询,临走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回去再问问孩子喜不喜欢,然后决定报不报名." 这让我想起最初问儿子愿不愿意学,好话说了一箩筐,他都不愿意进教室去看一眼。后来被老师的瓜子吸引了,同意报名先试一下,于是我先报了一个月的课程,每周上四次,和同学一起,上得很高兴,练得也认真,带来的效果是,吃饭更香睡眠更好。 寒假结束后开学了,需要调整上课时间,不得已占用了周末两个半天,开始的时候他也不乐意,后来解释给他听,保证不减少他玩耍的时间,才勉强同意。这一个学期眼看又要结束了,每个周末我们都准时上课,儿子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学习、锻炼、玩耍,还通过升级考试,从最初的白带换成了黄白带,每次也都很开心。 我再问他:“你喜欢学跆拳道吗?”儿子说:“当然喜欢啦!”全然不

    标签:亲子教育
  • 关于乒乓球,会玩妈妈一定要知道的8种亲子游戏!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