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孩子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孩子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马来西亚心理学博士林文采说过,孩子不仅需要生理营养,更需要心理营养。 安全感是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就像孩子的生理营养需要蛋白质一样。 0-3个月,“我要活下去” 这个时期婴儿的心理营养主要有两种:其一,被无条件的接纳;其二,被看成最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这三个月里。但一个宝宝从妈妈的安全温暖的子宫来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是没有能力存活下去的。当宝宝饿了,有这个需求就会哇哇大哭,他通过哭声唤起外界的注意,这时候如果妈妈或抚养者听到,来到宝宝身边给宝宝喂奶,这时宝宝的需求被满足,他的情绪感受进入平静满足的状态,反反复复地如此发生就形成了宝宝的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就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在“无条件接纳”和“重要感”两

  • 如何用绘本培养孩子的家庭意识?
    如何用绘本培养孩子的家庭意识?

    今天,小编就为你推荐三本能培养孩子家庭意识的绘本。与孩子一起阅读这些绘本,让孩子明白: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将来长大后回家是多么珍贵;爸爸妈妈出差不在家该怎么办;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等等与家庭、家庭成员有关的问题。 一、《爸爸,月亮来了》 今天是中秋节,可爸爸不在家。——爸爸出差了,孩子如何表达想念 如何用月亮表达对爸爸的思念,让忧伤的小眼神变得欢乐开朗。 二、《回家》 过年啦,大家都在回家的路上,心中都怀着怎样的期待呢? 从在回家路上的爸爸与在家里等待的孩子,两个视角切入,给读者带去浓浓的家庭温

  • 3岁不分床误终身?!妈妈们别把“害”当成了爱......
    3岁不分床误终身?!妈妈们别把“害”当成了爱......

    我发现很多妈妈都没有和宝宝分床睡的意识,所以在妈妈网论坛,有很多的妈妈网友都是有这样的疑问: @月亮亮:宝宝几睡分床睡最适合? @Mike莱莱:6岁的小男孩还和妈妈一起睡,是不是不太好? @有怡怡:孩子不分床睡有什么影响吗? 这些关于宝宝分床睡的问题,大家不知道是不是同样感到疑惑呢?其实分床是宝宝毕竟的过程,只是说在什么时候分床会更适合。一起来看看专家有什么样的建议? 专家劝诫:分床不要超过3岁 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萌芽和迅速发展时期,让孩子独睡,对于培养孩子心理上的独立感很有好处。到孩子四、五岁时,进入了男孩恋母、女孩恋父的时期,会表现得对父母更加依恋。因此,建议宝宝3岁之前就应该分床睡。 与宝宝同床睡时间过长,安全隐患多 1容易性早熟

    标签:睡觉
  • 孩子的“整理”逻辑竟是这样,难怪怎么说都没用!
    孩子的“整理”逻辑竟是这样,难怪怎么说都没用!

    “记得收拾房间!”、“包装纸要扔到垃圾桶里”、“玩完的玩具收到箱子里”,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曾发出这样的“呐喊”。 BUT,不论重复多少次,我们依然会随时踩到孩子扔在地上的饼干,想在沙发上坐坐,才发现乱得根本无处可坐…… 难以忍受的脏乱已让人心烦意乱,更别提那种重复了不知多少次,但是“说了也等于白说”的痛心之感,爸爸妈妈整日身处其中,不禁仰天长叹:孩子,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主整理? 脏乱就一定是“差”吗? 脏乱差是成人的认知标准,孩子的意识里并没有这样的因果联系。 3 岁的孩子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就开始倒空抽屉里的东西,拿出玩具,玩,然后扔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这种“龙卷风”式的行为模式,是孩子本能游戏的需要,也是2~3 岁孩子的快乐所在。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是物品的主人

    标签:亲子教育
  • 宝宝怕生因为2个“害羞期”
    宝宝怕生因为2个“害羞期”

    过分害羞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公众场合大方地表演节目;而有的孩子不敢主动与陌生人接触,连向陌生人打招呼都会满脸通红,更别提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了。这都是孩子的害羞心理在作祟,虽然他也想好好表现自己,但就是不能自控地紧张、害羞。 国外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在多所小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每5个小学生就有2个害羞的孩子! 害羞的程度会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别,其中60%以上的比例是女孩子。 由此可见,孩子害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女孩子更易害羞。害羞虽然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孩子过分害羞,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比如,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得胆小、自卑、没有主见等,从而阻碍他正常人际交往的发展。 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事

    标签:儿童心理
  • 给你一张图,让孩子轻松打败拖延症
    给你一张图,让孩子轻松打败拖延症

    之前我们已经谈了2篇利用儿童版思维导图来训练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的方法,今天再来说说如何利用这张神奇图来帮助孩子打败拖延症。 分析原因 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拖延症,这里举例运用的是圆形图(Circle Map)。把想要分析的主题放在最中间,如拖延症,然后把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写在外面的圆环上,能让孩子快速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来自深圳的10岁半的Hannah 就自己的拖延症画了圆圈图 ▼ 还有像下方这样的流程图其实也比较直观,如果职场人士熟悉思维导图的话,看到这个应该会感到比较亲切。 ▼ 还有树图,也同样有效 来自辽宁沈阳的10岁半的Summer就画了树状图 ▼ 针对自己的弱点,逐个击破

  • 妈宝男?公主病?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真的不能两全吗?
    妈宝男?公主病?独立孩子和亲密关系真的不能两全吗?

    我有时想想,我们这代为人父母其实挺不容易的,接受到的信息太多了,而且常常正的反的都有人说了。但就这件事来说,一方面可能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陪睡怎么啦?孩子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将会影响他今后一辈子”;另一方面又会有人说,“独立需要从小锻炼培养的,不然大了就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变成妈宝男,公主病。” “独立”和“亲密”一直是育儿的两个关键词,我也经常会在后台收到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仿佛大家都觉得这是两个对立的词,常常疑惑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亲密”和“独立”是矛盾吗? “亲密”和“独立”绝对不矛盾的,英语有个词组对此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Emotionally Attached, Physically Indenpendent”(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亲密”和“独立”看成对立的,就是因为把这两个语序改

  • 孩子的学习问题常常因为缺少方法
    孩子的学习问题常常因为缺少方法

    “视崖”实验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视力错觉,心理学家把一张玻璃桌子经过设计,使这张桌子看起来只有一半有实在的桌面(实验者将它称为“浅滩”),另一半看起来就像没有桌面一样(实验者将它称为“深渊”)。心理学家将6-11个月的婴儿放在桌子的中间地带,当妈妈在浅滩一侧呼唤宝宝时,所有的宝宝都顺利爬向妈妈。然而当妈妈从视崖的深渊呼唤宝宝时,绝大部分婴儿都拒绝穿过视崖,他们或者远离妈妈爬向浅的一侧,或因不能到妈妈那儿大哭起来。这个实验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婴儿在至少6个月的时候已经有了深度知觉。多么有趣的实验和巧妙的设计!正是这巧妙的方法给了心理学家答案。“视崖”实验也因此被誉为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 其实,这样精巧的实验设计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过,今天我并非和大家探讨实验设计。而是希望大家从这个例子中看到,有效的方法对知识的发现和学习多么重要。可以说,好的学习方法就像一辆性能优良的跑车,它能搭载孩子

    标签:孩子学习
  • 一个没有叛逆期的小孩,是调戏出来的
    一个没有叛逆期的小孩,是调戏出来的

    问:如何捋顺一个少年的叛逆? 答:抢在他叛逆之前调戏一把。 这则对话发生在小米同学六年级,一个照例奋力赶作业的晚上。 发上了朋友圈后,朋友惊叹:这样的爹,简直就是一个——坑! 别人是坑爹,我家是爹坑。 这位爹不以为意,淡定自黑:不是坑,是天坑。 不过,天坑又如何?小米同学懂得绕道而过。 皆因常被调戏,识坑有术。 正是: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亲爹。 我今天想向大家推荐这种亲测有效,且在我家屡试不爽的“虐儿大法”。 它能带来重大好处——轻松化解孩子的叛逆。 为什么会有叛逆期? 孩子通过反抗一切强加的意志来构建独立自我。这些意志一般来自父母。有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不叛逆,无独立;所以,我们会在生活中观察到,父母的意志越强,越不理解孩

    标签:叛逆
  • 给宝宝读书也是一门学问!
    给宝宝读书也是一门学问!

    这套书包括《爱丽丝梦游仙境》《大侦探福尔摩斯》《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白鲸》和《丛林之书》。巧妙的是,它们在书中不仅讲述了颜色、声音、数字、天气、海洋、动物六大认知主题,还让孩子学习机智勇敢、悬疑破案、傲慢偏见、追求真爱、保护动物以及遵守法秩等情感的正确表达。然而,作者的独具匠心,远远不止这些。 《爱丽丝梦游仙境》颜色书这本书的主题是颜色,着色对比明显,色彩丰富,能给低幼宝宝的视觉发育提供有效刺激。原著中的小姑娘爱丽丝无意间进入仙境,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醒来后发现原来是个梦境。书中的白兔、柴郡猫、毛毛虫、火烈鸟等都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爸爸妈妈讲故事时,原著中的很多名句可以用来引导宝宝。比如:爱丽丝来到仙境,柴郡猫对她说:“如果您都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儿,那么去哪儿都是一样的。”人生的每一条道路,宝宝,我们要认清方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

  • 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给父母的5点忠告
    也许你正在阻碍孩子的“社会化”,给父母的5点忠告

    社会化,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研究表明,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 幼年时期建立并维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对ta将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幼年时期没有获得最起码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在ta青春期和成年以后就可能表现出社会情绪、社会适应以及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困难,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容易,但是有些父母过于心急;有些父母习惯比较;有些父母要求过高……总是觉得孩子在社会化方面差强人意。 社会化的过程,即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即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远非父母看到或期待的那样简单。 ▌说话晚或不爱说话,不代表语言发展迟缓 一位妈妈问: 我的宝宝是两岁的小女孩,她说话和同龄孩子比,说得比较晚,去医院医生说没什么问题。 可是这孩子一直说话都不太清楚,除了家里人之外,别人都听不懂她说了什么,而且每次说话第一个字要说三四

  • 孩子们起冲突,你这么做就错了!
    孩子们起冲突,你这么做就错了!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到底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现在我们假设有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大宝5岁,小宝3岁。小宝抢大宝的玩具,大宝打了小宝,小宝哇哇大哭。 两个孩子发生社交冲突,怎么处理? ▌错误做法一:要求孩子忍让 两个孩子抢同一个玩具,很多父母倾向于,向年龄较大那一方说教: “你大一些,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呀!” 这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手段,或者出于自己的面子,或者是出于人道主义地同情年龄小、看起来弱的、会哭的一方。这往往会造成有些孩子学会通过“哭闹、耍赖”等方式去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另一方面,父母阻碍了拥有玩具的孩子物权观的发展。因为3岁前后,孩子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不肯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是捍卫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恰当

    标签:亲子教育
  • “哈哈”小游戏,笑破小肚皮——培养高情商的宝宝
    “哈哈”小游戏,笑破小肚皮——培养高情商的宝宝

    游戏可以在地板上玩,但要先铺上大毯子。之后,爸爸先仰面躺在毯子上;接着,妈妈也躺下来, 但妈妈的头要枕在爸爸的肚子上;最后,让宝宝也躺下来,并让宝宝头枕在妈妈的肚子上。 如此,爸爸妈妈与宝宝,三个人的身体就会错落地躺在地板上。 “哈哈”小游戏,笑破小肚皮——培养高情商的宝宝 都躺好之后,爸爸要首先大喊一声“哈!”以笑的声音发出 接下来,妈妈紧跟着连喊两声“哈,哈!”也是以笑的声音发出。 接着,由宝宝连喊三声“哈,哈,哈!” 这样传下去,在不断在“哈哈哈……”声中,你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笑瘫软。并且,这时更宝宝往往会笑得头部在妈妈的肚子上颠来颠去。 游戏意义: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的情商,让宝宝产生良好的情绪,并可以丰富宝宝的想象力。 小提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

  • 暑假里想要开启孩子爱不释手的阅读模式,试试这些方法!
    暑假里想要开启孩子爱不释手的阅读模式,试试这些方法!

    对于大一些的已经建立阅读习惯的的孩子(上小学)来说,只要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图书,他们一定会爱不释手。但是对于在幼儿园阶段或者阅读习惯没有健全的孩子来说,让他们读书是最痛苦的事情之一。 这个暑假,不如用点小妙招,让孩子爱上阅读、帮孩子建立阅读习惯,阅读是最容易、最轻松帮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的有效手段。 一、我的小眼睛扫描游戏 夏天可以很忙,找到安稳的时间看书挺难的,不如通过小朋友的眼睛扫描生活中可阅读的内容,作为鼓励孩子阅读的重要手段。 商店、街道、广告纸、马路标牌,每天小朋友要扫描到一些新内容,我想如果读书不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的坐在那里,而是用眼睛来扫描,很多孩子一定会爱上的。 二、把阅读变成一种触觉体验 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可读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多了去呢! 在海边的沙滩上写诗、在旅行的过程中写歌、

  • 该让孩子从小就有“奉养父母”的观念吗?
    该让孩子从小就有“奉养父母”的观念吗?

    昨晚在电视前,有个令人不忍的场景,我又很担心的再提醒他:“等爸爸妈妈老了,你要养我们啊!”之前他都满口答应,这次他好像“醒”了似的,深沉的看了我一眼:“你应该要先去跟哥哥说。”我很不以为然,回:“当然他也要啊!”再问一次:“你长大要养爸爸妈妈哦!”这次他停顿了四、五秒,反问:“那你们有吗?” 我们和我老公的兄弟姊妹都与公婆住,整栋大楼都是公婆年轻时做生意赚钱盖的。我自己的爸妈是退休公务员主管,所以经济状况也比我们优渥。换言之,我们是没有给爸妈钱的。 我现在是全职家庭主妇,老公是业务员,每月扛着业绩压力,应该是没办法做到退休领退休金。我们平时最大的花费就在兄弟俩的学费上,哥哥这学期进入私立初中,第一学期学费也将近十万(台币,以下同),这学期补数学两人四万五,还不包括更贵的英语。我们真的是指望他们长大后养我们,所以从小潜移默化的“深度催眠”:这是他们未来的“唯一选

  • 隔代抚养形成"双爹妈",孩子易成"多面人"
    隔代抚养形成"双爹妈",孩子易成"多面人"

    “双爹妈”现象:老人管生活 爸妈把娃当玩具在中国,隔代抚养已不是新鲜事,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80、90后”陆续成为父母,“双爹妈”现象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开始凸显。“双爹妈” 现象,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生活,爸爸妈妈带上培训班或外出游玩;一个是生活中的“爹妈”,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爹妈”或者“玩伴”。 带孙辈/外孙辈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根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达66.47%。2岁半以前的儿童,主要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占总数的60%~70%,其中有 30%的儿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里抚养照顾。3岁以后,大部分儿童上幼儿园,祖父母/外祖父母直接抚养的比例会下降至40%左右。 现在不少父母自己是独生子女,从小背起了家族的期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觉得压抑,与父母关

  • 越玩越聪明并不难!陪孩子玩也是有讲究!
    越玩越聪明并不难!陪孩子玩也是有讲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玩伴  “我们工作太忙了,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玩” “不太会和孩子一起玩,主要就是在他身边看着他,别有危险” "家里玩具挺多的,就是陪着孩子一起玩呗,没什么好讲究的吧" 这样的话你是不是也说过呢?我们常常抱怨时间少,照顾孩子不够,父母和孩子一起玩似乎成了奢侈的事情,可是还想提醒大家,再忙也要能挤出时间陪孩子,因为你是孩子出生后最亲密的人,爸爸妈妈就是孩子的第一个玩伴,没有谁比你们更重要了。 怎样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有什么技巧?1玩具不一定要名牌、昂贵的  现在的玩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可是大家需要面白,一个玩具的好坏不是看价格,而是看的它的用处,只要你用心发现就会看到生活里的用具就是最好的游戏道具,锅碗瓢盆、快递的纸盒子、一盒彩笔……有些廉价的物品不必比昂贵的玩具差,孩子的创造力总是让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精彩的游戏世界。2孩子是游戏的主角,尊

  • 第一次教孩子打人知道原因后,类似经历的人都非常赞成
    第一次教孩子打人知道原因后,类似经历的人都非常赞成

    听到呵斥声,男孩放下竹竿,嬉皮笑脸的跑开了。 四处瞧瞧,除了一个正玩手机的妈妈,对我看看外,没有其他人注意了。 两分钟后,当女儿再次蹲在我身边玩娃娃时,又被刚才那个顽皮的男孩拿着竹竿,猛然一敲,这次女儿被打的抱头大哭。一看还是刚才那个男孩,我再也忍不住了,问谁家孩子?怎么这样皮?没人理我时,我对着女儿说,别哭,去,劈脸打他脸一巴掌,给我打回来。 结果话音刚落,男孩奶奶站出来了,问咋回事? 我把来龙去脉说过后,孩子奶奶却说她孙子不是故意的,孩子太小了、不懂事。 听到这话,我更加来气,明明就是故意的,明明都已经上幼儿园了,比我家女儿还要高、还要大,却说孩子太小,不懂事,这算什么态度?女儿的脸无缘无故都被打,连一句批评孙子的话都没有,也不曾对我家女儿有半点安慰和歉意,就这样算了? 我径直朝男孩奔跑的方向大步走去,抓住男

  • 你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脾气?
    你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脾气?

    类似这样的疑问,想必妈妈们都曾遇到过,我也不例外。 有一次我正在画画,点点走过来,站到我背后,说,“妈妈走开,点点画”。于是我把位置让给了她,换到旁边去,她不一会又过来说,“妈妈走开,点点画”。本来画这只考拉已经画了很久,眼看就要完工了,点点却不停的来捣乱,我的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直接把画板摔了。 点点见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妈妈生气了,妈妈生气了”,接着屁颠屁颠的去把画板捡起来放在了桌子上,一脸无辜的说,“妈妈画考拉,妈妈画考拉”。 哎,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其实,我们都知道对孩子生气没有用,可总是忍不住要生气。那如果要生气时,该怎么控制情绪呢? 比如这个方法: 忍不住了,就揍孩儿他爹一顿…… 又比如这个方法: 在觉得被孩子气的快要崩溃时,一定要控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

  • 如何真正有效的快速提升孩子想象力
    如何真正有效的快速提升孩子想象力

    ▼ 想象力到底是什么?举一个例子:孩子绘画时,自己骑到小猫身上,小猫快速奔跑,这个是想象力的表现,而很多成人知道这个是不可能实现的,内心是无法接受的,这叫失去想象力。一般伟大的发明或者理论就是建立在超强的想象力上,例如莱特兄弟当时创造飞机,当时人们在固有认知下(抗拒认知范围之外的东西)是不会相信人能飞上天空的。 想象力的重要性我们就不再赘述,我来分享一下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发散思维的。 ▼ 鼓励孩子的白日梦 例如在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绘画时,为了体现他画的动物能跑的特别快,可能会把自己画的动物加上很多条腿(成人基本不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快),你可以进一步激发他,给他提问还有什么动物特别高、特别重、特别矮,看的特别远等等试试他们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 带孩子多观察细节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