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越来越依赖于3C产品互动交流,人与人真实的接触反而变少,连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们很少与同龄孩子相处,就可能缺乏与他人相处的技巧。他们往往表现出害怕陌生人,喜欢独自游戏,不主动邀约其他孩子玩,甚至对他人没什么兴趣或反应,在社交技巧上有困难的孩子,在往后人际关系学习的道路上也会走得较辛苦。 那么如何建立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其实有几个方法很简单,只要父母愿意投入时间,就能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 让孩子多接触人群 父母每周可以安排一些时间,制造孩子和其他孩子,或家人以外的人相处的机会,让他们练习社交技巧。喜欢和别人互动不完全是天生的特质,也是后天环境塑造出来的。虽然天生气质会主宰孩子的学习方向,但很多心理与教育界的研究已经证实,后天的环境影响才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关键。想要孩子不怕生,第一步就是让孩子走入人群,多制造孩子与他
然而,夫妻关系虽然重要,却也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复杂的一种,“夫妻吵架”更是所有家庭几乎无法避免的情境。那么,若不小心让孩子看到这一幕,是否产生负面的影响呢?其实是未必的。“夫妻吵架”若吵得有建设性,反而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观察父母如何协调彼此的不一致。 通常,夫妻吵架被孩子看到后,有两件事需马上处理: 一、先让自己与愤怒情境隔离,透过深呼吸避免情绪失控;二、趁孩子还有记忆时,引导孩子了解,父母吵架是因为意见不同、需要沟通,并注意不要让孩子觉得“爸妈吵架是我的错”。 若是过了几天,孩子还很在意这件事,表示他脑中对父母吵架已经起了一些想象。这时不妨问问他怎么看待此事,也许父母还会从童言童语中,发现自己夫妻关系的盲点。 以下则从发展上的特质,来帮助父母了解“夫妻吵架”对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意义,以及父母需要注意之处:
也许由于工作的原因或者生活上的压力,小楠夫妻两个人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却忽略了1岁孩子亮亮的感受,这不这次两个人一顿吵骂,就差点动手了,然后小楠带上孩子摔门而去。 等到全家人找到小楠的时候,已经是6个小时之后了,在寒夜里亮亮浑身的发抖,孩子的爷爷奶奶就赶紧的把孩子给带走了。但是当小楠和丈夫去接孩子时候,孩子躲在爷爷奶奶的身后,怎么都不愿意回家,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夫妻两个人没想到对孩子造成这样的伤害,两个人后悔死了。 父母当孩子不要做这3件事情,这比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还要大1.当孩子面争吵开骂 有研究表明父母当孩子面吵架,开骂对孩子影响比离婚都要大,一方面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变得害怕,不敢同父母交流,或者孩子变得更加的叛逆,得不到温暖的爱;另一方面会导致孩子将来也不会获得幸福的婚姻,不
初级,6块。好吧,家里的狗表示很懵逼。 比你的厉害,我家这个是17块,好吧,小派眼睛都要瞎了,数的好辛苦! 你们以数量取胜,俺以重量取胜,谢谢! 最惨的是这个家长,摞好了又功亏一篑! 我能说这姑娘睡的也有点太沉了吗?如果被搬走应该也不会知道的我猜! 带着奶嘴的娃,头上还得负重,并且你们还能一边吃一边玩,你们这些家长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太不自觉了,对了,给我留几块吃吃。 作为一个安静的小男生,人家连奶嘴都放弃了,还不忘记顶着任务。 这位家长有点过分啊,你玩脑袋也就算了,你手上也玩!洗干净手了没! 好吧,没有玩够继续找承载物,连可爱的猫咪也不放过啊,铲屎官你给我出来! 当然,造型真的可以多元化啊,只要您玩的开心就好啦! 当然,跟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玩,也很有乐趣啊! 所以,大家这是在比谁的最高吗? 或者干脆整盒扔上去! 什
自从做了父母,原本自在随意的生活总是被打断。每次带孩外出似乎都面临着考验。吃饭的时候,他会不安分,食物满天飞;逛街的时候,他可能成了偏执狂,非得要某个东东。即便只是安静的看看手机,刷刷新闻,也会被频频打扰。总是能不时的撞见有家长在训斥甚至是责骂孩子,这不对,那不乖。父母总有怨怼,细细一想,孩子却是无辜。 一日在一餐馆里吃饭,撞见这样一幕: 一个6岁小男孩,玩着手中的碗筷,还一边念念叨叨,像是极其投入地进入了“游戏”世界中,旁边年轻的夫妇,在一旁各自玩着手机。这看似很熟悉的场景,不是吗? 随后,男孩的“游戏”似乎进入了高潮,只见碗筷从他手中滑落,直奔地下,撞得粉碎。这一碰撞声,也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包括这对爸妈。 看见儿子闯祸了,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跟随着所有人的目光,她开始责怪起儿子了,"你就不能安静一点嘛!打碎了别人的碗筷,你要赔
很多父母说孩子不听话,是你的沟通方式出问题了!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父母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说话的方式自然会柔软,效果也会出奇地好。 千万不要说:这是我说的,你要听! 而是说:我当然知道你想和小熊玩的心情,不过,我们真的得去见见外婆哦~ 千万不要说:把眼泪给我收回去! 而是说:我懂你的伤心,毕竟,我也很难过~ 千万不要说:你要是吃不完饭,就会长得挫! 而是说:如果你好好吃饭,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强壮~ 千万不要说:你这么做错了!给我,我给你搭! 而是说:我有个小技巧,让我来展示一下,如何搭得更快些吧~ 千万不要说:你看上去不高兴。 而是说:要不,咱俩唠唠~ 千万不要说:赶
记得小D从6个月后每次去体检,她的儿医就会问,每天多久的户外活动啊?天气好了,记得要带她出去。1岁以后,儿医更是直接和我们说,要争取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哦,等3岁后就要保证每天至少2小时。 可见美国人是多么重视儿童的户外活动啊,一开始我以为也就是为了锻炼身体,但当我了解更多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我非常认真严肃地坚持每天至少带小D在户外活动1小时。 什么是户外活动? 对于从小800米跑步没有合格过的我,印象中的户外活动就是推着小D逛商场,而我国内闺蜜的理解就是每天抱着逛菜场一圈。这些都是我们的户外活动,根本不是宝宝的哦。户外活动,指的是去公园游乐场,孩子可以在那玩水、玩沙、玩草,可以荡秋千,可以滑滑梯,可以爬上爬下,可以撒开了跑。Physical(孩子运动起来)和Toy-free(没有玩具,挖沙
爱的城堡是由时间构筑而成的。时间同样也是你向孩子表达接纳和赞赏的组成部分。如果我说我无条件的爱你,接纳你;如果我说我很欣赏你、想让你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可我却不花时间和你相处,那我就纯粹是使徒保罗所说的那个“空响的锣”。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换句话说,我只是在空谈而已。 由于家长们整天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他们忙得根本没时间陪孩子,他们的孩子可是在看眼里,记在心里,毕竟孩子都想学父母的样子。十几年后,不知不觉襁褓里的孩子就长得和我们一样了。 当我们愿意花时间,甚至在很忙的时候陪伴孩子,就是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亲爱的,你对我是如此重要,无论我的工作多么忙,我都心甘情愿放下手头的工作,来陪你一段时间。 那么,你愿意吗?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40件好爸爸要和孩子做的事快快行动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阳光、健康的家庭里,日后就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有所作为的人。反之,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争吵不休、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家庭里,就会变得不知礼数、盲目自大,最终无法成才。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父母有四大恶习是绝不能有的。 1、经常迁怒于孩子为人父母,要同时承受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尤其是在烦躁的时候看见孩子哭闹,不仅不安慰孩子,还冲着孩子发火。其实孩子又有什么错呢?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本就该父母自己解决,迁怒于孩子只能让亲子关系冷淡,让孩子逐渐和父母疏远,是孩子性格内向、自卑的形成因素之一。 2、父母之间经常吵架虽然夫妻之间有争吵是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总是进行无休止的争吵,对家庭关系也是一种严重的破坏。不良的家庭关系会在孩子的心底留下不可磨灭的童年阴影,使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内心敏感而脆弱,也会
也许你身边就有这一类父母。他们本身自己的个人意识较强,同样也希望养出一个独特的小孩。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见的那种。他们最好能有识别度较高的样子,也能有独特的想法、个性。 这些设想都挺好。但是,设想再棒,我们还得尊重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才行。下面的故事,就是我与上面这位妈妈聊到的内容,希望对家有入园或者即将入园的宝爸宝妈们有启发。 女儿快4岁生日了,妈妈带着她去买衣服。妈妈帮女儿挑选了好几件看起来很漂亮衣服,可是女儿都不想要,而是指着一条红色的裙子,说:“我要买这一件!可可也有一件条这样的裙子。”可可是女儿幼儿园的同班好友。 妈妈看那件衣服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就说:“红色有点俗气,我们换一条吧。我觉得旁边那几条裙子,更适合你。”结果母女俩僵持起来。到最后,孩子娃娃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就要红色那条,我就要跟可可穿一样的裙子……” 妈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我一直都希望培
曾出过8本畅销书的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一份《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她指出,做家务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并能帮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 年龄段 可以学做的家务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让宝宝自己拿汤匙吃饭,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正确的使用马桶,自己刷牙,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取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将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挂好、放整齐。 (这个时候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 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2岁 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隔壁的小雨这次考试都考了100分,你才考80分,你怎么这么笨!” “看看人家丽丽,早上8点就开始练琴了,你要多向她学习。” “你看看, 人家小晨这次又是全班第一!” “看看你表妹还比你小2岁,人家英语就说得那么好,可是你一句都说不好!” …… 每个孩子从小就有个宿敌:他有礼貌,见到谁都笑眯眯地打招呼;他学习很棒,每次都考第一名;他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很乖巧懂事,听妈妈话……这个宿敌就是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也许很多家长都不太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你认为对孩子要求高都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其实是为了你自己。 有家长觉得,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较,是为了给孩子树立目标和榜样,想让孩子惊醒并迎头赶上,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见此,不少妈妈也纷纷吐槽自家熊孩子 一生气就爱扔东西、揪人头发,怎么说都不听; 赶着去上班,孩子却磨磨蹭蹭不肯上学,最后导致又迟到; 带到外面玩,看到玩具车就想坐,不同意就撒泼 …… 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忍无可忍,对孩子吼道: “不要逼我发火!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我数一二三,赶紧弄好。” “你怎么就是不听我的话,我都说过多少次了。” “我真后悔生了你,简直给自己找累受。” 对孩子大喊大叫=管教无效+树立坏榜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发怒不等于发泄! 像河东狮吼一般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打屁股,效果真的好吗? 事实上,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出现反作用。孩子依旧不听话、不早睡、不好好吃饭……最终家长威信全无,孩子
然而有些妈妈也为自己不爱说话的宝宝发愁的很: @贝贝妈妈:现在孩子两岁半啦,小区里的孩子每到傍晚的时候就由家长带着在外面玩的快乐的,每次一带她出去,刚出去就嚷着回家,这该咋办呀?谁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呀?急需帮助。 @豆豆妈妈:我家孩子也不和小朋友玩,到了幼儿园看不到妈妈就哭,真发愁啊 ! @琳琳妈妈:我家孩子也会这样,每次出去,她都躲在我后面的或者就是嚷着回去。 @童童妈妈:我家宝贝愿意出去玩,可出去她就是自己一个人玩,除非是很熟很熟的小朋友她才会过去凑凑热闹。对于陌生或不太熟的小朋友,她宁愿站一边看着人家玩,她也不过去跟人家热乎热乎去。在家的时候就喜欢躲在桌椅底下,出去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她爸爸都说她是离群了。怎么办,怎么办? 看到各位妈妈这么着急,那么导致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有哪些呢: 1.缺少父母
不愿意在幼儿园过生日的孩子 前不久跟几个朋友小聚。聊到孩子的话题时,小雨皱皱眉头,她最近为了儿子在学校还是在家过生日这件事倍感苦恼。马上要大班毕业了,做妈妈的希望儿子能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一起庆祝生日,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一次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像小公主、小王子似的被众多小朋友围在中间,在甜甜的生日歌舞中闭上眼睛许愿,那幸福的小模样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孩子。 可是小雨儿子始终不同意在幼儿园过生日,想探究一下原因吧,他每次都不愿多说或者干脆岔开话题。 “虽然孩子不说,但我认为他是太内向了,羞于享受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焦点的荣耀感,所以不愿意在学校过生日。”小雨神情黯然,“如何能让孩子变得外向一些呢?” 认为做小主持人丢脸的孩子 “但是,小雨你知道吗?你眼中的荣耀,可能是孩子心里的丢脸。” 林林淡定地看
送孩子去营队,父母千万别做的三件事 ■勿代为整理行李:若孩子去的是要携带行李的过夜营队,请记得千万不要“全权代劳”帮孩子收拾行李。较好的方法是,拿出主办单位的行前通知,一一确认要携带哪些东西,然后由孩子亲手把物品放入,爸妈在旁协助即可。 一来让孩子有机会练习收纳,让他有“我做得到”的成就感;二来也可避免到了宿舍,连洗澡找个内衣裤都得翻箱的尴尬。 ■勿临时要求换组:另一个让营队主办单位难为的,就是“临时才提出”的各种要求,其中又以在报到时因未与朋友分在同一组而“要求换组”最为常见。 “其实,若能在报名之初便注明,我们都会尽量安排,怕就怕总是在报到当下才说,”高振翔说,换组牵涉到已经印好的手册队员名单,而且当A提出换组要求,相对也要有另一个小朋友B愿意换,这中间要联系沟通的不仅营队辅导员、老师,也要跟对方家长说明才行⋯⋯种种琐碎事宜,若都要
孩子对身体的观察和探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发现是很早的。我儿子黄檬檬,在一岁多、说话还只是一两个字“蹦”出来的时候,就盯着他爸的腿说:“毛,好多毛”,然后又指着我的腿说“没毛”——他已经观察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等到会说整句的时候,他有一天很认真地问我:“妈妈,你的眼睛上为什么有毛?”指的是睫毛。他最早留意到人体的毛发,大概是因为这是体表最容易被观察到的特征。 让孩子科学的认识自己的身体,是知识的起点我们这一代父母,对于孩子将会提出的身体的各种问题,早已不像上一代人那么扭捏。应该给孩子理性、科学的自然教育,包括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已经是共识。 我记得我小时候,问父母“我是怎么来的”,他们答“是用两担咸菜换来的”;但今天我的孩子才两岁多,我已经明确告诉他“你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还准备好相关的绘本,准备哪一天他问“怎么生出
3岁以下的熊孩子又麻烦又闹腾,带他们出门简直像打仗一样兵荒马乱,最可气的是小家伙长按点还各种跑偏,完全无视父母的良苦用心,真是心好累。那么,到底还要不要带这些小屁孩去旅行呢?1要不要带娃旅行?妈妈有话说今年3岁的圈圈,从1岁半开始就跟着麻麻四处旅行,神马东南亚港澳台转了个遍。走了这么多路,圈圈妈却对带圈圈长途旅行这事儿越来越纠结了,“这几年带圈圈也走过不少地方了,但是我发现,小区的草地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对圈圈来说是一样一样滴,只要能撒欢,哪里都能high起来。回家后,问他今天玩的是什么地方,他都说不上来。所以再计划带他出去的时候我就有点纠结,带这么小的孩子出去旅行,到底意义在哪里呢?” 4岁的典典妈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典典从八个月开始就成了旅游界的“小达人”,花样旅游绝对玩出了新高度。塞班、马代、欧洲、米国这些也就算了,冰岛、芬兰这样的小清新,典典也是常客好么!典典妈觉得,虽然带娃出游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