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笨手笨脚, 想试着体验生活的时候, 你却总是满是心疼, 夺走了我学习的机会, 只因为一句“你不懂,让妈妈来。” 我慢慢长大, 想帮你分担家务, 你却催促我学习、休息, 自己默默奉献, 我开始习以为常。 再到后来, 我开始拒绝任何的帮忙, 叛逆地想要成全你的那句“你不懂”。 当我想要获取自己的自由空间, 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时, 你却还是担心地说“你不懂”, 却从不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等我真正需要自己独当一面时, 却发现这些年来的“你不懂”, 真的让自己变得什么都不会了。
1宝宝洗刷刷在家里想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洗碗?嗯…八成会被骂一顿…但是作为孩子王,咱们是不会对孩子说”不“滴~~~所以,趁夏天来了,赶快满足一下熊孩子们做家务的愿望吧!~ 2玩水墙PV管、塑料瓶、漏斗…这些材料都可以用来组合成一堵玩水墙,让孩子们自主探索水的特性。 3水车转转转 用纸盘、纸杯和长棍做一个水车,架在储物箱上,给孩子一瓶水,让他们尝试让水车转起来吧!对于中大班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做水车哦,试试看,除了纸杯之外,还有那些材料也可以做水车的叶片。 4冰块为什么不见了?把冰块放在托盘上,放在装有热水的瓶子上,让孩子观察冰块的变化。 5会变色的冰块在水里放些食用色素后冻成冰块,观察一下,不同
话说,有这样一款经典玩具,还真的是不能少呢:我们从小玩到大的拼图。也许你会不以为然,“拼图我们家有呀,可是宝宝根本不会玩!要么放嘴里咬,要么把我拼好的拆散,所以现在都不给他玩了。” 老妈子想说,这可真是个天大的误会!你知道玩拼图有多少好处吗?你知道宝宝该玩什么样的拼图吗?你说宝宝不会玩,不爱玩,他亲口告诉你了?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赶紧来看看和宝宝玩拼图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玩拼图好处这么多,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玩拼图到底有哪些好处呢?糕妈简单罗列了几条,妈妈们来感受一下。 拼图的拾取、归位能锻炼宝宝的手指精细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提高宝宝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形状、空间关系等的敏感度。 培养宝宝的耐心和专注力。 玩拼图时需要不断试错,反复尝试的过程能提高宝宝的抗挫能力,
1.与他人合作 在平时生活中, 父母应该经常鼓励孩子与其他朋友多交流, 还要注意不要过分的限制孩子的交友权利, 否则的话不仅会导致沟通能力不行, 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有自闭的现象。 而儿童和同伴交流的时间, 这个时候妈妈还要告诉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只有关心别人以及互相帮助, 才可以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或者还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 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知道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更好的进行沟通。 2.沟通技巧 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时, 首先应该教孩子一些沟通的技巧。 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懂礼貌, 不管是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对其他的朋友、长辈, 都必须要有礼貌。 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会成为很多人喜欢的孩子, 而在孩子刚开始学礼仪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1.智商 孩子的智商受父母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的影响,所以,父母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所以赶紧在教育上多下功夫吧。 2.情商 父母的情商往往会对孩子的情商有所影响,这是因为,孩子的情商决定于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的情商比较高的,那么,孩子的情商受到家长的影响,通常也不会太差的。 3.品德高尚 父母的品德往往对孩子的品德也有所影响,这是因为,孩子的品德好坏,首先是受到家长的影响作用,从小在家长的教育熏陶,家长品德高尚,孩子的品德往往也不会变坏。 4.性格 孩子的性格也会受到家长性格的影响,可能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都是模仿学习家长而来,所以,父母的性格良好,那么孩子的性格往往也是不错的。 5.行为 父母的行为通常也对孩子的行为
育儿中妈咪的辛劳故事① 很快就会对照顾小孩感到忧郁《出院后~1个月大》 住院时,因为有护理师及医院的工作人员从旁协助的关係,刚生完小孩心情上也比较亢奋,每天持续着兴奋状态,并不会真的感觉到疲劳⋯⋯ 但是出院后,虽然爸妈及老公也会从旁协助,但是基本上照顾小孩的事还是都得自己亲力亲为,真的会感到非常疲惫。 像我的情况是在医院时女儿都能乖乖睡觉,但出生3週左右开始,一到晚上就会拼命地哭,不管做什么都不是很容易就会一直哭。 像这样慢性睡眠不足是非常痛苦的事,就算一直都很憧憬照顾小孩的情景,也会因此变得忧郁起来。 另外因为是回到老家去生产,所以出院之后是住在娘家,不用做家事这点真的很感恩,不过生活习惯步调则是需要配合娘家的父母和弟弟,也无法只依照自己想要的时间吃饭或睡觉,这点也是蛮辛苦。 1个月过后,健康检查结束了,回到了
有时候找到感兴趣的东西后,精力就全部集中在那一个上⋯⋯虽然知道这些,但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妈妈们,还是会觉得很着急是她们的真心话。 不经意间就会说出“快点做啦”这样的话呢~ 那么这次就来介绍,如何让妈妈们的心情变轻鬆的“慢节奏”育儿秘诀,重新审视「快点快点!」下的育儿观念吧 妈妈们的慢节奏育儿秘诀① 快点快点!的坏影响竟然是⋯⋯ 日常生活中,一不小心就会说出的「快点快点!」,大概都是带着想让孩子「快点做〇〇」的目的吧! 在妈妈们看来,是想要让孩子们去做〇〇。 但是因为他的动作很慢,而会想要赶快完成⋯⋯ 但是在被指责后的孩子,要做〇〇比较好吗,不做比较好吗?还是快点做比较好?⋯⋯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例如跟孩子说快点收拾好。 于是孩子为了不让妈妈生气,就只会重视速度,而把玩具随意
米琪妈觉得,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孩子被迫勇敢是不可取的。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迫使孩子勇敢,有的时候反而让他们变得更加畏惧。 好友糖糖就曾向我讲述过她小时候的遭遇。 她小时候也很胆小,特别怕生。 有一次,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她躲在妈妈身后,迟迟不敢上前打招呼。 她爸爸认为这样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于是催促她站出来问好。 可是她就是迈不开步子张不开嘴。 直至后来爸爸生气地抬高了音调,她也还是放不开胆子。 最后竟哇哇大哭起来。 大家都觉得这只是件小事,不料却给糖糖留下了极大的阴影。 以后每次家里来客人,她不但不敢打招呼, 反倒习惯性将自己关到房里闭门不出。 甚至在长大后面对陌生人, 她都或多或少有一种不敢与
①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 情景一:宝宝这个危险不能碰!宝宝,让妈妈来!宝宝这些事情不要你做,奶奶来就可以了! 你这个也不让孩子碰,那个也不要孩子做,孩子被你保护成瓷娃娃,那就是真的什么都不会了,碰到问题他就会退缩,就会觉得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心! ②自我塑造成家庭牺牲者; 情景二:叫你不听话!天天就知道调皮,也不好好学习!为了你,我付出了那么多,班都不上了,天天回来伺候你吃喝,你还这样不知道珍惜!要不是为了你,我现在哪里会过成这个样子! 不要把你的付出和牺牲怪罪到孩子身上,孩子没让你这么做,也承受不起你这么重的怪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该做的是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负责,为孩子做个榜样,孩子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不幸都怪罪到别人身上。 ③语气不和蔼; 情景三:宝宝
听一位妈妈提起过她和女儿的亲子阅读,那是相当的骄傲。因为宝妈和宝爸工作比较忙,孩子一直是由奶奶来带的,等孩子大些该上小学了,夫妻俩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便接女儿零零到了自己身边。刚开始女儿是宝妈也不亲,每次睡觉时都要哭着找奶奶,宝妈为了哄女儿睡觉,每天睡觉前抽出30分钟,专门和女儿进行亲子共度,互相讲故事给对方听,女儿也因此爱上了这种睡前模式,睡前没有亲子共度根本不睡觉,没想到进行了短短的一个月,女儿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老师布置的短文作业总是完成的非常好,而且日记也开始变的生动了真情实意了,不再想以前那样凑字数了。汉字认识的也越来越多,简短的故事读起来是丝毫的不费力,而且在女儿的要求下宝妈又给孩子买了很多合适的书,每天的学习基本都会独立完成,最重要的是女儿和宝妈的距离拉近了很多。 如今亲子共度越来越受父母的重视,因为它确实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一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二来
那天在朋友家住,到了半夜就听见隔壁噼里啪啦的在吵孩子:你要认真、你要有好成绩、你不能粗心、每次昨晚试卷要检查,跟你说多少遍你都记不住、这次考试为什么你还没进步,一天天都干吗了、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结果孩子就哇哇的大哭了,朋友说经常听到邻居这样训斥孩子,扰民咱就先不说,但这样孩子最受罪,有次朋友在小区门口碰到孩子家长,委婉的说了说,结果人家压根不领情,毕竟是别人家的孩子,外人没立场说的太多。其实孩子真的挺冤枉的,在朋友看来小女孩非常的有教养懂礼貌,长的也挺可人的,好像学习成绩相当好,但是孩子的妈妈就是不太满意,周围的邻居也都说这样下去孩子迟早会变傻的,但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如果一个士兵总被告知枪是什么构造、从未被人教过如何瞄准、如何射击、那么军官抱怨他为什么打不准就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就是士兵,家长就是军官,而家庭教育就是教授射击的课程,家长对孩子不
NO.1:开启“工作模式”的爸爸 聪明的爸爸往往在工作中比较有追求,但如果把这种“追求”带回家,就会遇到问题。 在工作中,起作用的是“权力法则”,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权力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能说了算。如果爸爸把这种思维和行为习惯带入家庭,就可能会引发“权力争斗”。 有些爸爸还下意识地用上级对下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除非你完成我所要求的,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不然我就不满意。 这时候爸爸跟孩子的关系,也变成是对立的了,孩子会害怕爸爸,或者采取对抗的态度。 其实在家庭中,起作用的另外一种法则,我们将它称为“珍惜法则”:因为你是我的家人,所以我珍惜你,愿意尊重、理解和照顾你。 这种纯粹的情感,能够自然地在家庭成员之间、在亲子之间流动。 尤其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是很特殊
周日的夜晚窗外的雨声渐大,在这个多雨的初夏,雨水一直带来着丝丝的清凉。我和孩子们互道晚安后回到自己房间,看到门后儿子稚嫩的笔迹在粉色的便签纸上写出的“妈妈,我爱你”,心底的柔软霎那间渲染开来,暖暖的涤荡我的心胸。低头看到兀自酣睡的小宝,小小的拳头举在小脑袋的两侧,嘴角还挂着淡淡的微笑。幸福感顿时充盈在房间的角角落落,套一句文艺的说法,叫做“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这几天的磨合,让我和孩子们有了更为和谐的相处之道。回忆起我刚刚从医院回来时的那一地鸡毛:我大呼小叫的让孩子们写作业,他们偏偏一边写一边玩;我对他们的行为举止叨叨不休,他们偏偏毫不在乎的任我气个不休……都说月子很重要,我的月子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自我感觉被逼迫的成为“钢铁之躯”,看着大孩子叽叽喳喳喧闹不已,小儿子哼哼唧唧休息不好,大孩子又我行我素不服管教,一切都乱七八糟的让我头疼不已。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
宝宝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上了幼儿园,换了新环境,白天要面对新环境的压力,因此回家后,就想任任性子,随心所欲。 妈妈可以这样做: 在家里多和宝宝平静交流,有条件可以邀请邻居小伙伴或堂(表)兄弟姐妹在家里聚会,尽可能让宝宝与同龄小朋友接触,缓解宝宝入园后感受到的陌生情绪压力。这样也可以使宝宝有自己的小社交圈,使宝宝更为开朗,学会与人分享。 关于减少宝宝发脾气 1.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注,理解宝宝有自由表达感情的需要,尽量绕开那些可能让他发脾气的因素,多给他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斥责没有任何益处。 2. 拒绝宝宝既要做到坚定一致,也要做到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对宝宝的要求说“不”,能培养宝宝思考及更大独立性。 关于发脾气的应对技巧 1. 发脾气不是值得高兴的事,但这不是宝宝的错,
嫉妒心理是让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对象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羞愧、恼怒、怨恨的情绪体验。虽然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存在,但是若让孩子时常存在这样情绪体验之中,对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具有破坏性。 我们如何来化解孩子的“嫉妒之心”? 1、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 父母有时候也很苦恼,明明一件平常不事,哪里会知道孩子反应会变强烈,反而觉得莫名其妙。其实,当孩子嫉妒心展现的时候,言行举止是经常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父母注意观察孩子。 比如,情绪出现变化,有高兴转变为哭闹、情绪低落;行为上可能会搞个小破坏、做点让你摸不着头脑的事;语言上会说XX不好、不对,等等。这时候,家长需要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并且试着把孩子的想法换种温和的方式说出来。比如,你看,妈妈光顾着招待客人和小朋友,都没顾上看咱俩一眼和说话,爸爸和你是
一、爸妈如何不靠贿赂鼓励孩子? 1、提供选择控制 与其要求孩子做家务,不如给他选择让他决定要做什么。询问孩子是否要接受任务,是否想要倒垃圾或是擦干碗盘等。孩子会因为无法控制而反抗,所以让他决定有助于激励他。 2、爸妈共同活动 与其用游戏时间或电影时间来贿赂孩子,不如和孩子一起活动来鼓励孩子。妳可以带孩子去打球、骑自行车、享受户外阳光,享受天伦之乐。 鼓励孩子的方式很多种。 3、不用食物贿赂 教导孩子用甜食或垃圾食物来安抚自己的情绪,会导致孩子有不健康的关系。根据研究,使用食物来鼓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暴饮暴食。 4、赞美努力过程 如果妳想激励孩子,孩子需要赞美。关注他们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这样的赞美方式会让孩子更加努力,注重自己的练习和学习,而不是输赢的结果。
如何到达酒店? 我们是坐的地铁。从虹桥火车站下车乘坐10号线到交通大学转乘11号线,终点站就是迪士尼。地铁出来后不远处就是大巴站,找到迪士尼专线排队等候就可以啦!记得提前在手机存好电子版酒店预订单,没有这张预订单,司机是可以拒绝载你到酒店的。 简单来说,迪士尼乐园酒店是高端型定位,而玩具总动员酒店是经济型定位。 首先要说明的是,无论你入住哪家迪士尼酒店,都能享受到酒店人员无微不至的服务,这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热情都会让你非常愉快——从进入迪士尼酒店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一个童话的世界里了。 先来介绍高端型乐园酒店: 非常气派而漂亮的大堂,不输任何一家五星级酒店。 乐园酒店一共拥有400间左右的标准客房和7间左右的套房。标准客房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截图摘自上海迪士尼官
我在店铺的玩具分类里,也一直按国际常规玩具店的做法,有男孩喜欢和女孩喜欢两个类目。但是每次上新,我都会纠结好一阵到底应该分到哪个类别。 80%的玩具我认为不带特别明显的标志,0-3岁的不用说,3岁以上过家家、积木搭建、绘画、橡皮泥、桌游等,很常规很中性,所以同时归属于两个类目。 而一些比较世俗观点倾向于某个性别玩的,按现在小孩子玩玩具的现状,却有很大变化。 例如很多女孩都喜欢车类,甚至刀枪剑;而男孩也有少量对应的娃娃玩偶和感觉比较“女性化”的手工。 所以我常常还是把它们放到双方都在的类目。 有些玩具公司已经敏感发现这点,会把同一款玩具分两种甚至多种颜色出售。 例如一种玩具弓箭套装,男孩迷彩色,女孩粉色,真真是想得够周全,哪类客户都舍不得丢失。 而这类玩具,我常会在产品选项里面标识“男孩款”、“女孩款”。
家庭作业、晚餐、课外班、兴趣小组…… 给我们留下和孩子单独沟通的时间真的不多,想要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听懂我们在说话、知道我们想要表达的价值观,我们就要找机会、找合适恰当的机会、孩子愿意听的那些机会表达我们的观点,和孩子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一、睡前时光 睡前时光是完美的,一般孩子都愿意在睡前时光里和父母好好的说话。把孩子塞进被窝后,问孩子关于他们的一天。 最快乐的事情。 改变他们的事情。 他们帮助了谁。 班级有什么趣事? 当父母能够平静的与孩子谈话时,当孩子安静的与我们分享内心的感受时,这是最完美的亲子时光。如果不想多说,就和孩子一起多读读书吧,你想讲的大道理很多书里都有! 二、和孩子单独在一起的机会 这种机会
见招拆招篇 溺爱vs规矩 小米的宝宝3岁了,婆婆帮着带了有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最让小米着急的是婆婆对大孙子的溺爱——只要孩子哭闹,婆婆必定过来“救火”,不光常常顺着他,还总会埋怨小米几句,俨然成了小家伙的铁杆儿“保护伞”。小米觉得现在是给孩子立规矩的阶段,原则性问题不能心软,可婆婆却根本不理这一套。 如何应对 孩子的可爱往往会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感受着生命的活力。因此,即使是以前对自己儿女严厉的老人,对待孙辈也会溺爱。小米首先要认可老人对孩子的深爱(为后续说理做铺垫,便于老人接受),然后有意识地借助一些影视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给老人展示一味溺爱让一个孩子变得自私、无情、任性等后果,尽量描述得具体些。 老观念vs新说法 曾经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可阿俐家的情况是“有一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