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宝宝不听话?你的方式有问题!
    宝宝不听话?你的方式有问题!

    其实,孩子的每个“不良”行为背后都有成长的痕迹在,夜啼、认生、哭闹、脾气大,黏人......宝宝的这些行为无不让妈妈们感到头疼:为什么孩子这么的不让我省心呢?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吗?其实,没有不省心的宝宝,只有有问题的家长。 夜啼是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必进过程;认生,说明在他的意识里,你是他很重要的人,能带给他安全感;跟屁虫,同样说明宝宝需要你;发脾气,这是他开始有自我意识的的表现,(随便表现一个)其实,每个看似恼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妈妈习惯用自己意识中的“好孩子”模式来设定自己的孩子,那就必然会有失望和气馁。 宝宝的发育阶段呈阶梯状,一段前进后会有一段停滞,然后再进一步。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迅速的时期,一直呈现上楼梯的状态,当宝宝无故出现发脾气或闹情绪的现象时,可以看作是大脑发育的证据,是必进阶段,不必过于纠结。

  • 不急不吼不生气,聪明妈妈这样对宝宝说“不”
    不急不吼不生气,聪明妈妈这样对宝宝说“不”

    这些话,你可以这样说 1、“不准吃糖”VS“妈妈知道宝宝爱吃糖,但吃太多对牙齿不好,我们一起喝酸奶吧” 宝宝都爱吃零食,特别是那些不健康的。要怎样劝说宝宝少吃糖果、饼干这类零食呢?小编的办法是简单解释一下零食对身体的害处,然后给宝宝提供一些健康的选择,比如酸奶、水果、自制薯条等。 不要轻易承诺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吃零食,也不要把零食当作奖励。坚定但热情地向他“推销”健康食品。这样宝宝会想,反正也没有糖吃,吃点酸奶也不错。 2、“不准乱扔食物”VS “食物是吃的,不是扔的” 宝宝喜欢玩食物,多半是因为他们并不饿。当他把饭菜丢到地上时,如果你的反应是生气和斥责,那么恭喜你,不仅没有用,他还很可能会越玩越带劲(因为他已经成功吸引了你的注意,并“控制”了你)。 你可以平静地告诉他,“食物是吃的,不是扔的。如

  • 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6岁前你最好这样做!
    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6岁前你最好这样做!

    根据一项权威数据的显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社会的影响占30%,学校的影响占20%,而家庭的教育的影响占50%,从一个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而家庭坏境对孩子的熏陶必然会伴随一生。 朋友小宇是个小学老师,在一起聊天时爱讲一些学生的事情,其中有位家长让我印象甚是深刻。学生小M上课上课是个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人,永远做不到3分钟,总爱搞一些小动作,有时更会去影响别人的同学,总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特别与众不同的问题,孩子是挺特别的,但是在课堂这种公共场合确实很不合适,朋友试着在保护孩子的“与众不同”时改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多次尝试后终是无果,无奈只能告之家长,希望家长从中教育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这位家长只是这样告诉了孩子:“老师说你最近表现的很棒,注意力和以前比越来越集中了,以前能坐下来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咱们争取能坐下5分钟10

  • 孩子“人来疯”?教养专家给建议
    孩子“人来疯”?教养专家给建议

    家长如何管教宝宝人来疯 什么塬因造成孩子「人来疯」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指出:3~6岁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 而当前儿童多数生活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家庭裡,加剧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而且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给予满足,使孩子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 同时也有不少父母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带孩子出去走亲访友或者请朋友来家交谈,孩子老是被关在家裡,成天和家人或者玩具打交道。 因此,一旦家裡来了客人,他们就感到好奇、兴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一点不照顾父母的面子,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无理取闹。 当他们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就会感到心理上很满足,儘管受到批评,但也觉得比没人意识到他的存在要好。 另外还有一个塬因

    标签:家庭教育
  • 陪孩子玩游戏 给父母的12个建议
    陪孩子玩游戏 给父母的12个建议

    游戏中适当协助,也让孩子有独自学习的机会亲子游戏父母的6提醒: 1、别剥夺孩子独自游戏的权利: 宝贝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温馨提醒: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 2、宝宝需要帮助别袖手旁观: 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温馨提醒:为宝贝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宝贝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宝贝自己解

    标签:亲子游戏
  • 克服孩子依赖性 父母教养先改变
    克服孩子依赖性 父母教养先改变

    孩子依赖性的表现 1)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没有主见,能力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缺少独立生活的勇气与能力,做事祈求他人帮助,性格优柔寡断,难做决定。 2)在学校,他们表现为听老师话,对老师的要求奉为圣旨,如果老师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3)在家裡,处处让父母包办,处处让父母代劳,动手、动脑能力极差。 4)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给予纠正,长期下去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带来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如恐惧症、焦虑症等。 小孩过度依赖,父母教养方法要先改变。 孩子产生依赖性的塬因 1.过度保护 1)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照得“无微不至”,像个保姆一样包办,代替了一切,即使孩子提出乾点家务,他们也会坚决反对。 2)他们认为

  • 长时间离别会让孩子得“内伤”,最好的教育就是爸妈在身边
    长时间离别会让孩子得“内伤”,最好的教育就是爸妈在身边

    要出一趟远门,没人照看谷谷,于是把他送回老家。4月15日送,5月5日接,正好20天。这是谷谷离开妈妈时间最长的一次。 一开门,谷谷黑黑的小脸像刚打过锅底,我差点没认出来。他正在和他的韩宇姐姐倒腾水管,一扭头看到妈妈,谷谷扑过来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你回来了。”还不错,没有哭。 晚上去白洋淀放河灯,我说:“谷谷,许个愿吧,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谷谷闭上眼睛,双手合十,放在小嘴边嘟囔着:“我再也不要离开妈妈了。”我当时立刻傻了,因为他这次的愿望不是“我要吃冰激凌”“我要买新玩具,会动的玩具”了。我这才知道原来他那么在意这件事,他在电话里不是说“不用打电话了,真是麻烦,我正要去玩”吗?我还以为他玩得很好,一点儿也没有想着妈妈。 下午回家的路上,谷谷不睡觉,我说:“谷谷,你睡觉吧。” 谷谷扭过头,突然撇起小嘴,要哭的样子,说:“

  • 你知道家长的角色扮演,对孩子的后天性格培养多重要吗?
    你知道家长的角色扮演,对孩子的后天性格培养多重要吗?

    宝爸宝妈们,你们在家庭中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夫妻相互指责,孩子敏感、爱找借口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这样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以后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夫妻恩爱,培养健康开朗的孩子 夫妻关系和睦、恩爱有加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夫妻爱打架,形成孩子暴力性格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由于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 3~6岁是孩子一生的缩影!成长中的6大关键点
    3~6岁是孩子一生的缩影!成长中的6大关键点

    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征、志向理想、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型的!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在这个孩子成长如此关键的阶段,幼儿教育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正确对待孩子的“执拗” 3~6岁的孩子,往往有很多“执拗”的行为。 比如,他本来用的这个牌子的儿童牙膏,有一天妈妈给他换了一个牌子,他就立马不乐意了,大哭大闹; 有的孩子睡觉前一定要妈妈给他关上卧室门,爸爸关就不行,要不然就不睡觉,非得闹一阵子; 有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剥橙子,即便橙子都被他抠烂了,也不要大人帮他剥,否则就扔地下不吃了…… 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让父母们十分头疼,真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动不动就撒泼、打滚、胡搅蛮缠。 其实,3~6岁是孩子内心建立“秩序”观念的时期,他们会在生活的小事中建立自己

  • 怎样给孩子竖立自信心?
    怎样给孩子竖立自信心?

    怎么改掉孩子喂饭的毛病? 宝宝21个月,一直没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现在吃饭都要大人喂,甚至追着喂该怎么改掉这个毛病呢?有什么具体措施建议吗? 专家解答 从宝宝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开始想学着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 面对没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要大人追着喂的宝宝,妈妈首先要固定吃饭的餐桌,离开餐桌不喂饭,饿了也不给零食。妈妈要帮助宝宝学吃饭。让宝宝对学吃饭像学走路、玩玩具一样感兴趣。宝宝学自己吃饭属于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正是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扩展了宝宝对外界的认知范围,并通过自己的尝试,建立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提高了自我服务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宝宝要自己拿着汤匙吃,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到自己具备影响环境的力量,并初步

  •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宝宝从出生之后到18岁之间,除了身体发展成熟之外,心理也是逐渐完善的。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他的心理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今天主要说说2-8岁各个年龄段宝宝心理发育特征。 2-8岁,宝宝们到底怎么想? 比如2岁左右的宝宝会经常跟父母唱反调,稍微一不如意就撒泼打滚,而且对东西占有欲特别强,像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东西让他看到了拿到手,就变成他的了,这就是典型2岁宝宝的心理特点。 3岁的宝宝比2岁的宝宝有明显的成熟表现,出现任性或者不讲道理的行为会相对减少,可以和家长有沟通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一些东西。 4岁的孩子因为身体和心理发育进一步完善,运动功能逐步发育完善,此时的宝宝就会比较爱冒险,比较好动,比如寻求刺激,关注周围一些好奇的事情,这是典型的心理特点。 5岁的孩子就相对比较懂事,这个时候跟他讲一些道理也可以听取其中一部

  • 哈佛调查:从小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更有成就
    哈佛调查:从小爱劳动的孩子,长大更有成就

    为什么要让孩子做家务 通过帮忙做家务,男孩子可以获得将来工作或是持家所必需的基本的三种力量。①可以获得行动力。② 可以体验完成任务时的喜悦、帮了大家忙时的喜悦。③ 可以培养出面对困难的力量。 当父母要求女儿做家务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要求她们清洁房间,而是帮助她们学习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培养人际交往技能。在平凡的家务后面是人际关系,与要求她们做这些家务的父母的关系,与她们所清理的地板、卫生间的使用者的关系,以及与以后同事间的关系。 训练女儿做家务 对小女孩来说,干活挺难的。我的女儿们小的时候,我常常给她们活干。她们一会儿就跑过来,说:“我干完了。”我过去一看,常常发现墙角的土、地板上的书原封不动。她们的借口很多:“扫帚够不着墙角”“我没看到地上有书”或者“我已经干完了,剩下的应该由她/他(兄弟姐妹)来干。”

  • 帮孩子构建自我:去早教不如下厨房
    帮孩子构建自我:去早教不如下厨房

    你想做个拖后腿的家长么 我们的孩子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具备更多的能力,家长们常常惊讶于他们的新技能,其实不一定是他们刚刚掌握,而是家长们刚刚才肯让他们尝试。你想做个“拖后腿”的家长么? 基于蒙台梭利的理论,六岁前的孩子都处于“有吸收力的思维”(Absorbent Mind)时期,他们开始用周围的环境和经验来构建“自我”。作为孩子生命中最先接触到的成人——父母,我们有机会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和经验,来帮助他们完成这种自我构建。 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当中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看了5分钟电视,那就少了5分钟用来吸收经验的时间,这是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却很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你可能会说,我很忙,我白天上班,下了班还有很多家务要做,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进行所谓的自我构建。那么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日常家务当中。

  • 引导孩子正确地学英语,你做对了吗?
    引导孩子正确地学英语,你做对了吗?

    观念 英语学习并不是以完成应试教育的升学面试和考试需要为最终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孩子平时在生活中就能用得上的一种技能,比如去国外旅游的时候;同时也是用来通向各种学科必须要用到的工具,比如查找国外文献资料。 学习的最终目的,必然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对内容的灵活运用。 环境 想一想,在平时的日常生活里,宝贝有多长时间是可以接触到英语的?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如沉浸在其中来得更直接有效。 尽管这个阶段,孩子多以玩为主,但是同样的单位时间里,孩子开心地玩过以后,还能学到点什么,作为父母的是不是会觉得更惊喜呢? 坚持和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掌握语言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不一样。记住了并不等于会用。这一点,相信很多80后的爸爸妈妈们

  • 影响婴儿心理的5种表现,你中枪了吗?
    影响婴儿心理的5种表现,你中枪了吗?

    1、教育观念 不一致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一个红脸,一个白脸。一旦出现,就会将教育效果大大折扣。父母不但失去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无法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 2、缺乏关爱 如果父母不清楚孩子的需要,而是忙于挣钱养家,缺少对孩子最基本的抚摸和拥抱,一定程度上内心会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孩子信任周围的人,也促使自己被孤立起来,不能适应外界环境和人群,当看到别的孩子被爸爸妈妈爱抚,被爸爸拥抱时,这份孤独感会更强烈。 3、连哄带骗 经常对孩子承诺的事情不给予兑现,或者吓唬、哄骗孩子,一旦孩子正视父母的承诺时,父母会给予回避或者再次哄骗的方式,这样不但让孩子产生认识混乱,而且孩子也慢慢学会欺骗,而不懂得承担责任,这样在以后的交往中不能交到朋友,即使有朋友也是彼此的利用,没有真诚!经常用的语

  • 你会处罚孩子吗?
    你会处罚孩子吗?

    我们在客厅讲话的同时,房间内不时传来大人的管教声「我刚刚跟你讲几遍了,你到底有没有再听我讲话,好~等一下你要被我打五下,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再犯。」还有一阵阵小孩的哭喊声「我不要,我不要被打……」。此时我朋友看着我,面露尴尬的表情,因为房内的就是他的老婆跟小孩。 的确,父母处罚孩子的目的,都是为了要孩子好、要孩子记住,希望孩子往「正面」的方向前进。但是很多的处罚方式,却是用打孩子、骂孩子、威胁、恐吓或体罚等「负面」的方式去加诸在孩子身上,这不是很奇怪吗? 用「负面」的能量去引导孩子往「正面」的方向走?这逻辑似乎不太正确?! 让孩子去承担责任 有一次,我们带着泽泽跟花宝两兄妹回阿公家吃饭,一群小朋友们都已经吃完在客厅玩了,只剩下泽泽还坐在餐桌上。一旁的我,就看着泽泽嘴巴含着饭,眼睛却一直盯着大家在玩什么,不时还露出傻傻的微笑,彷彿灵魂出

  • 贴心的小孩是教出来的
    贴心的小孩是教出来的

    孩子是你最好的镜子 有天,麵食控比比跟绮绮终于发出抱怨,说他们不想再吃麵条(我想也该到他们的极限了,以前很少重复吃同类型餐点的他们这次竟然能连吃两星期)自己点餐说要吃牛排,还指定要小志先生掌厨。看着小志先生边切牛排,他们边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我真的觉得那样的画面美好到好想时间就停留在这一刻。兄妹俩咻咻咻的吃完两大片后,就抱着小志先生边亲边说『爸比,你煎的牛排全世界最好吃了!』我笑着问小志先生『听到这样的讚美有没有想把Hemköp的牛排全部扫回家的衝动』,他一反常态难得正经的回我『我真的从孩子们身上学到很多』。『学到很多?』『是啊!学到多说鼓励的话才会让人有向上的动力』 坦白说,是孩子让小志先生改变的 在以前他是个惜字如金的人,我们跟朋友出游,很常到要解散回家的时候,才会让人发现他的存在,多年来他最擅长的就是扮演路人甲。虽然我的个性跟他

  • 不催熟的自然独立
    不催熟的自然独立

    「几岁应该自己睡觉?」这个议题在我带领的亲职课程中经常被提及。 在我还没有当爸爸时,我的观念认为孩子从出生就应该要自己睡觉,甚至最好是和父母分房睡。 但因为在绿豆出生前一个月,我翻阅了「亲密育儿百科」并被它的理念与做法深深吸引,所以绿豆出生后,是和我们睡在同一间房间的婴儿床上。 然后他长大了一些,确定不会被我一翻身就压扁之后,绿豆就和我们睡在同一张床上。 两年后粉圆出生,经歷也是一样,唯一改变的,是我另外添购了一张单人床,然后两个孩子和妈妈睡在双人床上。 或许可以说是运气很好,绿豆是属于对亲子依附需求很高的孩子,如果当时我没有看到「亲密育儿百科」这本书、如果五年前没有开始实践优幼教养,我猜想我和绿豆的父子关係,现在应该是极度冰点、或是极度爆点的两种极端吧! 所以面对「几岁应该自己睡觉?」的议题,我并

  • 危机处理培养孩子三大力:思考力、执行力、责任感
    危机处理培养孩子三大力:思考力、执行力、责任感

    早上刚起床时,还在睡眼惺忪的状态,YO慌慌张张地跑来找我,哭丧着脸问:「可以带我去买孝经吗?」 「什么?为什么要买孝经?」妈妈一头雾水,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及举动弄得满头问号。 「因为今天要抽背,但是我的孝经破破烂烂的,要背的那一页下面还被我不小心撕破了…」 好,所以现下是个紧急状况,我整理一下头绪,「也就是说,你今天要抽背,但是你周末放假完全没背因为本子坏了,想说等等可以去学校恶补却没有经书,所以要我现在带你去买?」 「对!」自知理亏的小孩唯唯诺诺地回答妈妈有条理的整理经过。 这下子,小孩的行为表现清楚彰显了他该做的事都没做好: 1. 东西摆放没有秩序,乱塞导致本子破掉; 2. 该做的功课没做完,真的很「快乐地」度过儿童假期; 3. 发现经书破掉

    标签:亲子教育
  • 九成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在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九成父母的教育方式,都是在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前不久芸芸去同事家做客,到了吃饭时间,同事正和我谈工作上的趣事,没来得及盛饭。结果她七岁的女儿在旁边拍着桌子,不满的大喊:“我的饭呢?你怎么还不给我盛饭?” 同事愣了一下说,“米饭就在桌子上,你先自己盛吧!” 没想到,女儿直接把面前的菜推到了一边,气呼呼的回房间了,同事则一脸尴尬。 这种场景在现在的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无论大事小事都想替孩子包办,让孩子完全做一个坐享其成的人。久而久之,会给孩子培养成只会索取,不懂付出的“受之无愧”性格,长大后不孝顺的,往往都是这类人。别人给他的好处,他觉得理所应当;别人对他不好,他就忿忿不平。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遇到只知索取、贪得无厌的人有多讨厌吧? 小学门口,常见爷爷奶奶直接一把接过孩子的书包,到了公交车上,有给老人让座的,老人却让给孩子做,孩子还一脸理所应当。这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