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缺点和坏习惯,父母们也常常头疼不已,遍寻教育良方,然而却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父母身上的问题。想要改变孩子,父母需要先从自身入手,改掉坏习惯,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的18种问题全部来自父母!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 曾有教育工作者对某校一、二年级的50名不爱学习而且行动懒散的孩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在12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说脏话; ◆在7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只顾自己挣钱,对孩子基本不管不问; ◆在35个家庭中,爸爸或妈妈爱打麻将,玩扑克,对孩子敷衍了事; ◆在9个家庭中,孩子在父母前没有申诉的权利。 下面
视觉敏感期 我从黑暗中来,我在适应光 (0—5个月左右) 视觉是宝宝最先发育的感官,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出生的瞬间,突然从黑暗跳到了光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他就爱上了光,进入视觉敏感期,宝宝的视觉细胞通过不断的受到光刺激,而迅速发育成熟。 1、0—3个月:明暗敏感期 此时的宝宝眼睛还处于一种近视、弱势的状态,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黑白与模糊的,因此此时敏感期的显著表现为:喜欢明亮,害怕黑暗——刚刚从黑暗的子宫来到光明的新世界,自然对一切光线变化都充满着好奇,他会喜欢盯着明暗交接的地方看,因为不能适应一会亮一会暗,他会在夜晚大哭,因为没有光的世界令他恐惧不安。 此时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与陪伴宝贝适应昼夜交替,感受光线变化: (1)白天睡觉拉上窗帘,晚上也关灯睡觉:让孩子慢慢明白
否定孩子过多,易形成负面暗示 经常带孩子的父母都知道,有时候我们教了孩子东西,或是带孩子接触外界新鲜事物的时候,有些孩子比较害羞、或者“慢热”我们可能就会说:”教过你你怎么不做啊?你又忘记了啊“”就你胆小,你看别的小朋友“”没办法, 我家孩子就是反应慢“这可能是一时的气话、一时的无奈,可是如果仔细想想类似这样的否定言语是不是有些过多? 心理学有过研究,发现外界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如果这些的不经意间的话语成为了你养育孩子的“口头禅”,那么孩子经常接受到的都是来自爸爸妈妈“否定自己”的信息居多,自然在孩子的心里就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久而久之就会不自信,不做、不敢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多。 为孩子设立的目标不合适 现在的早教班、兴趣班、课外辅导班到处都是,你可能觉得这个孩子需要,那个对孩子发展更好…
相信爸爸妈妈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过这样的状况:孩子突然从嘴里冒出脏话,然后在那一段时间里他们变得很喜欢说,怎么制止似乎都无效。比如让孩子吃饭,TA不乐意了,对着我们就喊:“吃个pi”;给TA洗完澡,TA不愿穿衣服,正好言劝导着,TA脱口而出:“打死你”;和小朋友正玩着呢,突然就开始说:“我擦,大坏蛋”···这种情况常令我们十分吃惊:孩子这是怎么了?跟谁学的这些话?是不是变坏了? 其实,这是孩子到了“脏话敏感期”。这一阶段脏话就好比SARS病毒一般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他们不仅仅会对骂人的脏话感兴趣,对“打死你”“把你头砍下来”等这些带攻击性的语言也会经常使用。很多不好的话语,孩子只要听到一次,就会牢牢记住并反复使用,尤其是看到爸妈被这些话气的跳脚,TA就越开心,越是阻止不让TA说这些,小家伙偏偏更上瘾。因为TA正是在试探这些语言的作用。也就是说爸妈或其他
球类 6个月:可以购买2~3种不同质感的球类让宝宝抓捏,比如布球、按摩皮球、带颗粒状的软球等,刺激宝宝的触觉神经发育。 1岁-1.5岁:购买适合宝宝手掌的球,这阶段的宝宝喜欢扔球,他们通过反复抛扔,感知外部的空间,这是宝宝的空间敏感期的发展。 2岁:他们会跟其他小朋友踢球,或跟大人传球、推球进行互动,这也是孩子社会交往的表现。 3岁-6岁: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独自玩球了,他们热衷于跟其他同龄孩子踢球,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他们都希望能一展身手,还会通过模仿进行竞技,在运动场上已经是个有模有样的小运动员了。 拼图 6个月:拼图可以在宝宝手上传递,锻炼手指的协调,他们还可能会啃咬,但这阶段的拼图要确保无毒、不长刺、体积够大,不会让宝宝吃进肚子。 1岁-1.5岁:孩子开始尝试拼图版,他
一、当孩子碰到挫折想要放弃,父母可以怎么做? 在孩子们希望挑战一件事,或者学一样新技能的时候,遇到困难很正常,产生沮丧情绪也多见。此时,父母可遵循如下原则陪伴孩子度过沮丧、学会坚持: 1、陪在孩子身边,参与孩子在做的事情,给孩子提供他需要的东西或者方法。当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孩子自己沉浸在做某件事的喜悦和专注当中,父母最好别打扰,也不要有任何点评。 2、每当孩子小有成就,就充分鼓励——为此,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帮助也要适可而止,要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成功跟他自己的付出,才是因果关系。 3、孩子因为坚持收获成就感时,顺便替孩子解释清楚他那一刻的愉悦,名字叫做自豪。大声告诉他:能够坚持到底,他很了不起。 4、若孩子遇到困难,还可以引导孩子调整计划或策略,更好地实现目标。 5、过程中,多夸孩子努力。最后目标实现以
案例: 今天,一个老同事来工作室找我,期间大概有一个多小时,我们都在聊育儿。她是一个优秀幼师,过程中她讲了她和女儿亲子沟通时的一件小事…… 「 早上吃完饭,童童就开始画画了,全神贯注,已经画了有半个多小时了。孩子这种专注行为,我是非常愿意看到的,十分可贵,这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绝好时机,用钱是买不到的。通常我是不会去打扰她,但这次情况点特殊,她已经有两个小时没有尿尿啦。此前她偶尔会尿湿裤子,我真担心她尿湿裤子啊。于是,我抓住她画完一幅画的时机问:“亲爱的,想去厕所吗?”童童头也没抬地回复道:“妈妈,请不要打扰我。” 你猜我当时怎么想?我并没有生气,而是既惊喜又欣慰、同时也很惭愧,赶紧向她道歉:“对不起了,那你继续吧。” 我为什么这样做?首先是源于对孩子的尊重,要把孩子当“个体”。然后,“请不打扰我”,这是我经常对她说的一
让孩子学会知礼感恩 我们在给孩子寄予那么多期望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心态。懂得礼仪,学会爱和感恩,做一个善良、有诚信、坚强乐观的人。良好的个人修养,既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个人素质的完美体现。也许未来并非一帆风顺,但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并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却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不可缺少的自信心 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首先要给予他充足的信任、尊重和欣赏。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战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即使刚开始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不要轻易的否定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孩子,不凡事奢求完美,也有助于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当然,自信≠自负。家长在培养孩子自信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度,以免孩子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适当的挫折并没坏处 生活中,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有
姚晨家的土豆 土豆是充分利用随手可得的居家物品玩的兴高采烈的小高手,拿爸妈的鞋子扮大人、充当自行车减速带、剪纸创意拼图,样样玩的溜! 小编点评:在发明游戏上,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鼓励家长们不要怕破坏整洁家庭环境的“麻烦”,随手拿生活用品模拟各类场景,让孩子们模仿与自由发挥,不用担心宝宝们嫌弃不像,娃的想象力可以补足一切! 霍思燕家的嗯哼大王 嗯哼大王,这个爱好运动的孩子在看电视时也闲不下来,霍妈妈的对策就是干脆架起被子当做滑梯,拼着不要形象,也得让儿子上上下下玩个够。 小编点评:大多数孩子对速度的最初感受都来自于玩滑梯的过程,不同长度与斜度的滑梯给孩子们带来的体验是不同的,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控制平衡与下滑速度;经常玩滑梯的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与控制力
面对孩子的各种表达情绪的不良行为,家长们经常会困惑甚至抓狂。 当孩子有情绪时,若家长采取以下的行为就无异于踩地雷,然而,90%的父母都中枪了: 1、威胁、以暴制暴 “你再闹,看我怎么收拾你!” “再哭,你就要挨揍了!” 2、被孩子情绪勒索 “别闹啊!妈妈马上给你买。” “好了好了,别哭了,爸爸现在就给你……” 3、制止孩子哭泣、命令孩子开心 “男子汉,不许哭!” “不哭不哭,有什么好哭的,丢人!” “好了,这点小事儿有啥值得你伤心的呢?开心一点,笑一笑才漂亮!” “不许哭,不许撅嘴。” 4、给孩子贴标签 “动不动就哭,你就是个爱哭鬼!” “你怎么
当家长的基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孩子即使再不听话家长都不能打脸。不能打脸那屁股就是孩子不听话后的最佳惩罚地带了。表妹小时候像孩子一样很淘气不服管教,平常说几句根本不管用,有次她爸爸生气下朝着屁股狠狠的打了几下,算是把表妹给打听话了,可是也让孩子难受了几天,甚至发了点高烧,吓的父母再也不敢乱打了。 打屁股危害大 经常体罚孩子智商低 曾有研究显示,没有体罚过的孩子比那些经常体罚的孩子成绩要好,智商的平均数要高出5分左右。最常见的体罚孩子方式就是打屁股了,影响智力不说,宝宝屁股的皮肤比较娇嫩,用力不当,很容易打出毛病来,屁股红肿导致周围血液不畅,打男孩子屁股太用力更会致导致其睾丸血肿或破损,打屁股用力可能通过层层连接引起脑干的损伤,影响到宝宝的智力。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对于胆小
"你件事你可以做到的,去试试" 孩子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成长的,当孩子请你帮忙时,或者自己不敢做某件事时,你可以告诉他,“这件事你可以做到的,去试试”,鼓励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如果尝试成功了,孩子更加自信;如果失败了,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增加了孩子的经验,更锻炼了他的抗挫折能力。 “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每天都有各种问题要问。当孩子问出问题时,家长不要直接回答他,而是去反问他,启发他,让他自己学会思考。比如他问“为什么鸟儿会飞,人却不可以?”家长可反问他,“鸟儿和人都有什么区别呢?”这样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这样很好,为什么不呢?”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很多大人会觉得不能理解而直接拒绝。但大人如果用孩子的眼光来看
1、让孩子尝到生活的蜜,这是母爱最核心的职能 有个泰国短片,讲了一个没读过书、没什么钱、在街头摆摊的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视频里,妈妈见女儿切不开菠萝就示范给她看,女儿眼馋别的小朋友有冰淇淋吃,没钱的妈妈就给女儿做菠萝冰淇淋。女儿想卖她和妈妈发明的菠萝冰淇淋挣钱,却没人买,妈妈就指点她自己找答案。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如果你能解决,就示范给孩子看;如果还在你能力范围之内,就努力尝试;如果你也不知道答案,就鼓励孩子去探索。 这看似简单的教育理念,却饱含智慧,和希拉里·克林顿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谋而合。 1996年,希拉里·克林顿写过一本书《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其中,透露了父母的教育对她性格养成的影响。 ▲ 希拉里和父母 书里说,每当遇到挑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度过这一难关,传统意义中的哄骗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孩子养的小动物死了,妈妈会赶紧再买一个,这样的更替,会让宝宝觉得失去心爱的东西并不是一件要紧的事情,爱是可以迁移的,那孩子对于爱的忠诚度就会随着内心的感受发生变化。 家人离开,我们通常告诉孩子,家人去了天堂,变成了天使,或者去了阴间,变成了鬼魂。变成天使的美好或者变成鬼魂的荒诞都是一种不正确的生死观,孩子接受了这样的生死观,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渴望变成天使是想要面对死亡,惧怕变成鬼魂是惧怕死亡。渴望变成天使的美好,让孩子不惧怕死亡,但是可能孩子有时候会希望家里其他的人能变成天使,这并不是变态或者什么,只是孩子简单的一个希望家人变好的愿望,这却和邪教宣传的“我杀你是为了拯救你”的思想不谋而合;而鬼魂的威力太大,孩子会惧怕死亡,害怕鬼魂,也同样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父母,我
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让你头疼了么? 妈妈,为什么我要吃药啊?” “因为你感冒了?” “我为什么感冒啊?” “因为你没有听话没有按时穿衣服!” “我为什么没有按时穿衣服啊?” "因为一直跑着玩" “我为什么跑着玩啊” “那你说你为什么跑着玩啊?” “因为我跑着玩开心啊!”说完这话,小东开始哈哈大笑。 小东今年三岁,是朋友的儿子,刚好进入了爱问的敏感期,一切事情都让他感觉很神奇,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肯罢休,好像世界一切存在都应该有道理可言。当然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有道理可言,不过有时候作为家长,我们的知识储备并没有那么多足以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次小东问到她哑口无言的时候,朋友总会反问小东,小东给出一个自己很开心的解释之后就开始哈哈大笑。 我们
这位妈妈在女儿丢脸时,选择这么做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一个年轻妈妈带着自己八岁的女儿去商场买东西,商场很大,人很多,十分热闹。 当妈妈带着女儿走到一家卖鞋子的专柜时,商场开始播放一首流行音乐,节奏时尚动感。可是就在这时,身边的女儿突然扭动起身体,跳起奇怪的舞来。她的舞蹈动作没有一丝规律可循,十分奇怪而又随意,动作幅度很大。妈妈看着女儿,一脸的吃惊。 周围的人放慢了脚步,扭头看向女儿,妈妈看着周围人的目光,发现更多的人是在为孩子感到难为情。此时的妈妈,尴尬无比。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妈妈甚至听到了不远处传来的议论声,有取笑的、有不解的、有看热闹的。女儿也感受到了这些异样,动作慢慢变僵,停了下来。而后一脸的不知所措看向妈妈,似乎在问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此时妈妈的回答却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她告诉女儿,把稻草人
行为主义相信运用赏罚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行为,但在实际教养的过程中,仅运用赏罚制其实可能会造成孩子更多的潜在问题,像是养成一位物质主义的小孩,造成他只要做对了就要求对等礼物的态度;或只是因为罚怕了才不去做,当权威人士不在时,偏差行为依旧大方出现,因此在运用赏罚制时,务必谨记几个原则: 1.所有的奖惩都只是过渡,我们应该努力的是激发孩子对的行为。最需要处理的行为问题就是安全性,学步儿出去没有牵好手硬要闯红灯,这绝对需要立即处理,例如:马上抱上手推车不准再下车,但当他愿意等待红灯时,请立即口头鼓励他的耐心。 2.赏罚的强度需根据孩子的气质与发展设立,不可过度或是无感。小奖卡、贴纸都是最低层次的奖励,随着孩子年纪渐增或是成熟度增加,应该要使用社会性的鼓励取代,像是口头上的感谢:「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拿垃圾去丢,让妈妈可以早点休息,有你真好!」 3.
菲菲刚上幼儿园,一天妈妈去接她放学,远远就看到菲菲脸上委屈的表情,等走到跟前时,妈妈故意忽略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结果本来闷闷不乐的菲菲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起了在学校里的趣事,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哭诉再也不想上学的,结果只因为一句话,就转变了情绪。 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在幼儿园哭了么”或者“今天有没有吃饱?”,然后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其实,放学后你对孩子说你的第一句话,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态度。 家长应该讲的、正面的话: 今天有遇到什么开心的事么? 都有和小伙伴做什么游戏? 今天老师又教给你什么有趣的东西? 这些话就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息:上学是愉快、美好的事情,让孩子喜欢上学,并且乐于和家长分享发生的有趣事情,增加亲子感情。
首先从我们熟悉IQ(即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 Intelligenz Quotient),以及EQ(即为情绪商数,简称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说起,这两个商数是过去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所注重的人类智慧指标,而在现今因信息发达、物资生活富裕的环境,越来越多学者和家长开始重视FQ,更将FQ与IQ及EQ并列称为人类三大智慧,而FQ是理财智商,简称财商(Financial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在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智慧和能力指数。而FQ(财商)进一步延伸到儿童教育中,就是所谓的儿童财商教育,已经有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儿童理财教育,特别是在北美、英国、欧洲、澳洲、印度、新加坡等地都很盛行,许多国家都已经从政府公部门开始做起。 如同文章一开始所提及,特别在物质生活富裕的这个世代,儿童财商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目前却
促使孩子学会撒谎 父母两人的态度不一致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最近一个朋友就说了,平时儿子睡觉的时间都是定好的,可是一玩起来爸爸就不顾及时间,妈妈说该睡觉了,儿子一撒娇,爸爸就说晚睡一会也没什么,类似这样的“拆台”事情太多了,两人争执自然也多。 当教育态度不一致时,你可以仔细回想一下,你是否也不自觉地让孩子成为“帮手”去对付“拆台”的人? 或者孩子小会学嘴,会把父母教育自己的话来回学,自然也就会引起争吵。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察觉,为了让父母不再争吵,孩子就会用说谎的方式来应对父母。 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影响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不光父母了解孩子,孩子同时也很了解父母。尽管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是孩子也很聪明,会自主进行“筛选”,正是因为父母的不一致,才会让孩子觉着谁护着自己就倾向谁。有的孩子在矛盾氛围中生活久了,很可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