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年前,表姐邀请领导和几个同事带着孩子来家里玩,想跟领导套套近乎。没想到,孩子让事情很糟糕。 那天她早早地打扫了房间,还给每个“小客人”做了手绘答谢卡。客人到访后氛围温馨自然,领导也大为赞赏,当下就夸她缜密、热情。 可谁想,一个小插曲弄得大家都很难看。领导的孩子看中了外甥的一个托马斯小火车,表示想把它给带走。可2岁的外甥硬是哭着不肯放手,眼巴巴地求助表姐:“我的、我的!” 表姐开始时没有作声,等俩孩子快抢起来时,她赶紧掏出手机,说了句:“阿姨在网上给你再买一个新的。”结果,这个孩子硬是赖在地上不起来。 表姐没妥协,“等你有了一模一样的,再来和弟弟一起玩好吗?” 面对这么“不通情达理”的表姐,可想而知,领导、同事作何感想了,不一会儿,就悻悻地回家了。 那时候我还没孩子,在家宴上我们问她
人人都渴望成功,孩子也不例外。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础,让孩子体验成功的感觉,才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勇于面对每一个困难和挫折。 陈胜杰是班里的后进生,他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每天上课时要么不到校,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就是自个在纸上胡写乱画,从不认真听讲。经班主任了解发现,原来他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父母的责骂和老师的训斥。渐渐地,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他自己也觉得考大学是天方夜谭,只想读完五年级,算是完成父母交给他的任务。 老师找到陈胜杰的爸爸,希望他在陈胜杰身上找到闪光点,然后给予赞扬。后来,陈胜杰的爸爸终于发现儿子在草稿纸上画的卡通画比较生动,于是,他便诚心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之后,爸爸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陈胜杰的班主任,班主任安排陈胜杰负责班刊的插图工作,他做得很认真,老师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 从此,陈胜杰便迷上了画画,上课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宝宝游戏合集 1.投纸篮 用一块硬纸板剪出一个洞,或者把纸板外观剪成小动物的头,然后洞就是小动物的嘴巴一样。再准备一些大小不一的玩具,让宝宝把这些玩具尝试着投入洞中,又或者假装给小动物喂食。 这个游戏需要孩子观察洞和玩具的大小以及形状,他会自己摸索着比较洞口和玩具,不断的尝试后他就能轻易发现原来只有比洞小的玩具才能投过去,而大的物品投不进。经过多次观察、比较以及思考后,无形之中就增加孩子的认知能力。 2.纸杯扣球 需要几个颜色不同的小球一个纸杯,你可以发号指令来让宝宝扣住某一个颜色的球,这样他很容易就会记得各种颜色。 3.拼图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拼图玩具就可以,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拼图。比如在报纸杂志上找到宝宝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小动物,然后把它们剪成三四块,然后让宝宝自己组合起来。
该不该奖励孩子?我和不止一个朋友讨论过——如果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好好帮助做家务,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奖励? 大家的意见分成两派—— 赞成派 孩子嘛,和大人也是一样的,大人工作,上班挣钱,如果不挣钱,那谁还会愿意去上班? 所以,奖励孩子是必须的,扫地给1块,洗碗给5毛,买个玩具,或者买个冰激淋,很公道; 反对派 做好事是应该的,做作业是应该的,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做家务当然也是应该的。 所以,我们根本不该去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否则,如果等我们老了,要孩子给端一杯茶,倒一杯水,买点水果看看我,难道都要付钱吗? 我要是穷呢,我要是没钱给他们呢?难道他们就不来看我了吗?所以,歪风不能长,坚决不能给奖励。 问题其实在于该“如何奖励” 到底哪一派的说法是正确的
其实孩子都有依赖的心理,而父母为之代劳的事情越多,他独立掌握的能力就会越弱,而且无论是谁都无法陪着孩子到永远,这样一味剥夺他独立的能力只会是害了孩子,与其这样做不如做一个“不称职”的妈妈,这样所获的就不仅仅是孩子的成功了。 “无知”的妈妈 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求助妈妈的时候,妈妈可以假装无知,然后帮助孩子动手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直接给出答案,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以后遇到问题也会变得懒的思考。而一起寻找答案可以激起孩子动脑、动手的欲望,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懒惰的妈妈 孩子穿衣、吃饭、上厕所,妈妈可以通通不管,最多在一旁动动嘴皮子教他们怎么做,如果孩子有什么不懂的,妈妈可以在一旁稍作示范或者提示。几次下来,孩子就能够熟练掌握一些生活技能了,孩子也会越变越独立越能干。
人生海海, 世事无常, 一个女孩的一生, 怎么可以或缺这样两个男人? 第一个,就是爸爸: 这个男人,是一辈子的依靠, 舒服吧? 这个男人,给你一辈子的安全感....... 安心吧? 而且什么时候,都能派上用场...... 啥时候都挺有用的。 当然,爸爸,有时候也唠叨..... 说着说着,另一个男人就降临了, 这辈子缺个护着你的弟弟,就太可惜了! 这辈子没个弟弟吵吵架,就太遗憾了! 未来漫长复杂的人生,你一定会感激, 幸好这辈子有个弟弟给你练练手......
现象一:只顾低头玩手机“妈妈,你看这个水母,你看它的颜色真好看!”我回头一看,一个小女孩特别激动地拉着妈妈的衣角,而她的妈妈,只顾自己认真的拍小视频发朋友圈,对孩子热切的分享几乎充耳不闻。 现象二:光顾着“拍照留念”有个爸爸非得让女儿坐在某鱼缸前的一块石头上拍照,小妹妹怕的要死,一边哭一边说“我怕,我要下来~~”爸妈一边安慰“没事没事,就一会会,不会掉下来”一边拼命想抓拍。碍于女儿闹得太凶,只得抱下来,还很怨念的说“就让你拍个照,都不会配合!” 现象三:拼命想教会孩子“知识”“你看这里的介绍,白鲸是balabala,balabala……”小朋友不耐烦要走,他妈妈就特别认真的说“带你来就是来学习知识的,不好好看怎么行呢!就想着看表演,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一旁的我表示压力好大…… 现象四:怕浪费门票“不要看这个!”“不看怎么
孩子入园焦虑该怎么办?面对孩子入园焦虑,爸妈该做些什么?最近,幼儿园陆续开学,初次入园的孩子有些好奇也有些忧伤,孩子家长有些欣慰也有些焦虑,于是便催生了幼儿园门口各种“悲欢离合”的大戏。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家长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去适应新的环境,身边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龄人和陌生的老师,很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这时候孩子会因为舍不得父母而放声大哭,父母内心对孩子的担忧也会进一步放大。 孩子的适应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 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比家长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很多家长担心自己走后,孩子还会在幼儿园里面又哭又闹,真相是孩子只是在分离时持续哭了一会,大概不到5分钟,后来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分散注意力了就不会再哭,但稍微有点空闲时间想起又会哭会儿,这个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哄哄他们,他们就不哭了。 大部分孩子对新鲜的事物
还记得你们结婚前的感觉吗?还记得你们求婚时的场景吗?还记得单膝跪地向你献花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吗?还记得相互戴上结婚戒指的那一时刻吗?这一切的一切,我相信都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 当我们结了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一切都似乎发生了变化,我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依靠,我们有时会为家庭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我们开始关心起家中的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变化! 正当我们过着幸福的二人世界时,我们身边突然多了一位可爱的小天使。妈妈们辛苦的十月怀胎,经历了种种艰辛,才把小天使带到我们这个世界中,与我们团聚,从此二人世界变成了三口之家,我们的家庭从此多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但随着时间慢慢增加,夫妻吵闹、争执、冷战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气氛让家庭变的压抑,让人们变的不和谐,让感受变的不温暖。这个时候请看看身边那
瞎担心 宝宝要尿尿了,会不会不敢跟老师说?睡觉踢被子老师没看到怎么办?吃饭吃不饱还想要吃,老师会不会不给?会不会受小朋友的欺负?……宝宝入园后,如果父母每天都有诸如此类的种种担心,自然会流露出焦虑的情绪,孩子很敏感,会捕捉到,从而给他造成“幼儿园不是一个好地方”的感受。 全家总动员 爸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浩浩荡荡地去送宝宝入园。事实上,搞得越隆重,宝宝隐形的压力会越大,情绪波动也大。最好推选出一个宝宝不是非常依赖的家长送其入园,把要交代的事尽快和老师说完,把宝宝交到老师手里后就离开。 同哭 看到宝宝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妈妈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经常“营造”这种悲伤的气氛,这不但无益于帮孩子平复情绪,还会加重他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甚至还会让他认为“哭”是拒绝上幼儿园的一件“武器”。 贿赂孩子 有的家长为了顺利地把
学数学,这些能力很关键! 首先,宝妈一定要知道:数学能力不只是1234加减乘除,而是还包括空间、测量、逻辑等等相关能力。我们以小学最初阶段向孩子们教授的早期数序技能和概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认识大小、形状 b.口头数数的能力 c.认识符号的能力 d.比较数量多少 e.理解一一对应 这些数学技能都是以早期的数学能力为基础的。我们建议在0-3岁早期教育期间,宝妈应该教会孩子以下这些关键的数学能力: 1、数感: 在这一阶段来说,数感也就是孩子能够正确数数的能力,首先,你要教他按顺序进行1、2、3、4……这样正数,之后孩子们可以学习倒数。数感更为复杂的表现是能够看出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即增加或减少。 2、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现实物体的能力: 通过使用词语、图片、符号和物
1.语言智能 有这种智能的孩子说话早,很爱说:喜欢写诗、讲故事,很小就学会自己阅读。这种孩子,每晚临睡前可给他读一些文字优美的书,当有阅读能力时,就应给他提供丰富的书籍和字典,对他所学和背诵的东西都给予鼓励。 2.音乐智能 这种孩子对声音报着迷,能分辨出他熟悉的歌是否唱走调,以及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你应经常给他听音乐,让他多参加以音乐为中心的活动。 3.逻辑、数学智能 这种孩子能很快掌握等量知识,学会思考某些建筑材料有何不同及有何相似等问题。应同他玩富有创造性的能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4.空间想象智能 有选种智能的孩子想象力极其丰富,可为他们提供画画的颜料、各种粘土,做模型的材料和工具,给他一个特定的空间,鼓励他们的创作。 5.身体动觉智能 有造诣的运动员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会爬了,会走了,然后总有一天,你就要面临宝宝长大到自己单独睡自己房间的一天啦!这一天早晚要到来,亲爱的,你有想好要怎么设计规划宝宝的房间吗?说实话,坨妈之前装修房子的时候,没有把喜坨房间的设计考虑得特别好。 前阵子有看过一篇文章,觉得不错,是杭州亲子居家规划师“Robin悠”的蒙特梭利儿童房打造记,今天分享给大家,说不定对你设计规划或改造宝宝的房间有所启发呢! 来源:第一整理术(ID:diyizhenglishu) 宝宝房整理收纳三个原则: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空间!空间!!空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二,也是很重要的:安全!安全!!安全!!! 第三,对远期成长的影响:独立性。 Robin悠的宝宝,对房间充满好奇。 空间规划和颜色 我想说的是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战胜困难的喜悦心情。 2、结合幼儿钻、爬和跑多种玩法,发展幼儿的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 3、萌发幼儿相互合作的精神。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猫、鼠头饰若干、粮仓一个、鼠洞二个、独木桥、山洞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听音乐开汽车进场地。 2、游戏前的活动准备。 3、启发幼儿讲出猫、鼠的作用及特征,交待游戏名称及规则。 二、基本部分: 1、猫保护粮仓巡逻,鼠乘虚而入找粮吃,没吃到。 2、在鼠妈妈的带领下,小老鼠们乘猫巡逻时,在路上设障碍,搬来跳
当今社会,隔代养育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年轻妈妈产假之后,就要去上班,于是照顾孩子的工作就落到了老人身上。 孩子到底是应该由老人带,还是由妈妈自己带,这大概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个问题了。各种利弊估计大家也都清楚。只是每个人所面临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一样。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接受隔代养育,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把不可避免的缺失降到最低? 【隔代抚养】:顾名思义就是孩子由父母的上一代来养育。通常这个人会是奶奶或姥姥,也有爷爷、姥爷。 隔代养育分两种情况: 1 孩子放回老家,完全给老人带 这种情况的父母可能有着众多的无奈,但让幼小的孩子与妈妈完全分离,这对孩子而言是巨大的伤害。 0-3岁的孩子从心理和感觉上和妈妈都是一体的,他需要长达约三年的时间从妈妈那里获取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完成与妈妈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掌握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练习两手两膝着地向前爬行。 2、发展钻爬能力,锻炼幼儿大肌肉力量,促进手脚的协调性。 3、培养幼儿勇敢品质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垫子四块,分作两排摆放。长橡皮筋一条(挂上绿色纸树叶)。小鱼图片若干四散放在场地一端。“鱼篓”两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听口令模仿小猫,边“喵喵”叫着边走路进入场地。 2、“小猫”在“猫妈妈”带领下边念儿歌边愉快地做操。儿歌为:“今天天气真正好,小猫小猫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分成两队,分别站在垫子(草地)前的起
英语里,管“催促”“督促”这样的行为叫做“push”,push又有“推”的意思,所以很多海外华人喜欢管那种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家长叫做“推爸推妈”。 基本上凡是华人家长都挺能推的,但是要不要在孩子学龄前的时候就做一个“推爸推妈”,在华人里也是有争议的: 放养派家长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孩子快乐就好,早早的推就是拔苗助长,童年就在压力下度过,以后就算学得再好,也会影响成年之后的幸福感! 力推派的家长认为,孩子应给从幼儿时期就应该注重开发智力,了解一些入门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上学以后可以有优越感,事半功倍。 看起来好像都挺有道理的,到底哪一派才对呢? 讲一下自己的故事吧,相信你看完之后,自己会有答案。 我娘亲是个典型的推妈,只要能推的,她全都推了,婴儿时期就开始教我认卡片,两岁就背唐诗,三岁学英语和电子琴,四岁开始识字,在上学前班之前,我就会背99乘法表,20以内加减法已经可
什么是自卑? 自卑是指个体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如别人的情感体验。 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自卑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 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自卑的表现有哪些? (1) 自我评价低,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自卑的孩子,喜欢使用内归因的方式,自我评价低,总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 (2)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 自卑的孩子,过分追求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表
和朋友打过招呼,小男孩才抬起头看到豆妈,还没来得及开口叫人,朋友就一巴掌拍在了儿子肩上,让他赶紧叫阿姨,还说了一句这孩子真没礼貌。其实小男孩只是还没反应过来而已,却被自己妈妈打上了“没礼貌”的标签,心里还指不定怎么委屈难受呢。 其实,很多妈妈带孩子出门时,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是表现自己的“礼貌”,而做一些过于谦虚的话,但是这样做却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深深的伤害。为了迎合外人的心情,而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最卑微的地步,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1、逼着孩子打招呼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有与生俱来的羞怯,,这也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本能。但有时候,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家长就拍着脑袋让叫人,如果喊的稍微晚了,就说孩子内向、没礼貌之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真的变得沉默寡言,更加反感和人打招呼。 2、过度谦虚当外人夸奖孩子成绩好、聪明的时候
然而有些妈妈也为自己不爱说话的宝宝发愁的很: @贝贝妈妈:现在孩子两岁半啦,小区里的孩子每到傍晚的时候就由家长带着在外面玩的快乐的,每次一带她出去,刚出去就嚷着回家,这该咋办呀?谁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呀?急需帮助。 @豆豆妈妈:我家孩子也不和小朋友玩,到了幼儿园看不到妈妈就哭,真发愁啊 ! @琳琳妈妈:我家孩子也会这样,每次出去,她都躲在我后面的或者就是嚷着回去。 @童童妈妈:我家宝贝愿意出去玩,可出去她就是自己一个人玩,除非是很熟很熟的小朋友她才会过去凑凑热闹。对于陌生或不太熟的小朋友,她宁愿站一边看着人家玩,她也不过去跟人家热乎热乎去。在家的时候就喜欢躲在桌椅底下,出去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她爸爸都说她是离群了。怎么办,怎么办? 看到各位妈妈这么着急,那么导致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有哪些呢: 1.缺少父母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