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虚实 泄泻病程短,泻下急暴,量多腹痛,多属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泄泻或急或缓,腹胀痛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insc m="8" i="1107900"} 辨病因 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证型,以及不同的大便性状。一般大便稀溏夹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多由伤乳伤食所致。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甚,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量多,色黄褐,气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多是湿热所致。大便稀薄或烂糊。色淡不臭,多食后作泻,是为脾虚所致。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陷虚。 辨轻重 大便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精神尚好,无呕吐,小便量可,属于轻证。泻下急暴,次频量多,神萎或烦躁,或有呕吐,小便短少,属于重证
摩腹 位置:小儿腹部。 操作: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宝宝的腹部做顺时针环形摩动称摩腹。 时间:5分钟。 作用: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之效。主治腹泻、腹痛、厌食、呕吐、腹胀、疳积、便秘等疾病。 注意:摩腹的方向与补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顺时针方向为泻法多,而逆时针方向则多为补法。 揉脐 位置:小儿脐部。 操作:用中指端、大鱼际或掌根揉之,称揉脐;或用拇指和示、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为揉脐。 时间:5分钟。 作用:能温阳散寒,补益气,通调脏腑,消食导滞。 注意:用三指并拢或掌根摩之,称摩脐。揉脐常与摩腹、推七节骨、揉龟尾等配合运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 推上七节骨
培养小儿戴助听器的兴趣 初戴时同戴眼睛、镶假牙一样,开始都会感到不舒服,有的小儿一戴上助听器就又哭又闹,或者用手去抓,家长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或给孩子做示范动作,让其感觉戴上助听器后很高兴、很舒适,培养孩子戴助听器的良好习惯。 先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 小儿初戴助听器时,不要到闹市区或马路上,这样会使小儿感到耳内嘈杂、不舒服,应先在熟悉、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练习聆听熟悉的声音,例如,流水声、关门声、电话铃声等,逐步到多样化的声音环境中佩戴,以培养小儿适应各种声音的能力。 初戴时间不宜过长 小儿初戴助听器,往往感觉不舒服,这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般在两星期左右,开始戴时音量不要开太大了,然后逐渐增高,逐步延长佩戴时间,如果孩子感到疲倦或不舒服,需立刻取下来,这样经过
脾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 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位置:
肩井 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中指端接或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 次数:10~15次。 主治:咳喘胸闷、痰壅气急、恶心呕吐等。 临床应用:①咳喘痰壅,可与推揉膻中、运内八卦等穴合用;②恶心呕吐、与揉中脘、推脾土等穴合用。 膻中 点、线状结合穴位。 位置:前正中线,两乳头之间。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间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推或揉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痰鸣、吐逆等。 临床应用:①胸闷,取分推膻中;②咳喘、痰鸣,取揉膻中,可与推肺经、揉肺俞等穴合用;③吐逆,取推膻中,可与揉天突、按揉丰隆等穴合用。 乳旁
中脘 点、线、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操作:①用指端或掌根按揉中脘,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部位,称摩中脘;自天突起沿胸部正中线直下推至中院,称推中脘。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推100~300次。 主治:腹胀、暧气、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 临床应用:①腹胀、食积、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可与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胃气上逆、暧气呕恶,可与推板门、推天柱等穴合用。 腹 面状与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腹部(以中腹为主)。 操作:①两手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②以掌或四指端摩腹,称摩腹。 次数: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
箕门 线状穴位。 位置:大腿内侧,骸骨内上角至腹股沟中点一直线。 操作:以食、中二指自骸骨内上角向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临床应用:箕门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①用于尿储留,可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穴合用;②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可与清小肠穴合用。 {insc m="8" i="1106245"} 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 次数:5~10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癖。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痹痛和瘫痪等症,可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揉解溪等穴合用。若用于惊
攒竹(天门) 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insc m="8" i="1106113"}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
见效快,疗效高 临床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insc m="8" i="1106113"} 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只要按照要求,有耐心及毅力,多操作勤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 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家长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这样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节省费用。 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小儿推拿除了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经常运用小儿保健推拿之捏脊疗法,可以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的抗病能力,非常适用于有宝宝的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 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
位置 1、穴位位置: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2、定位方法:也就是前臂拇指侧(桡侧)自手腕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的一条直线。 {insc m="8" i="1106056"} 操作 1、操作手法:一般用推法等。 (1)推法: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指面自腕向肘做直推,叫做推三关;若屈拇指,自拇指外侧端至腕向肘推三关,叫做大推三关。 (2)擦法:用手掌大鱼际向下而上擦。 (3)揉法: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盖筋腱。 按摩时穴位有凉、酸、胀、热感。 2、操作次数:100~300次。 作用 1、功效作用:本穴性温热,常用于寒症、虚症,能培补元气,发汗行气,使百脉和畅。 2、功能主治:气血虚
作用 1、功效: 培补元气、补气调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2、主治: 外感风寒、阳虚所致腹痛、泄泻、肠鸣畏冷,病后体弱、气血虚弱等。 临床应用 1、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2、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疸等症亦有疗效。 3、用推三关治疗虚寒诸证效果较好,可配以补脾经,揉丹田,捏脊等。用推三关透疹时,宜久久推之。推三关时,可连及脾经一起操作,可以加强补益作用。
望诊 1、望形体: 凡形体充满,筋骨坚强,姿态活泼,皮肤、毛发润泽,活动自如为健康的表现。若形体消瘦,头发萎黄,筋骨软弱,皮肤干燥,姿态呆滞,颅囟逾期不合者,多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而形成的病态。 2、望精神: 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精神充沛,神态活泼,是正气足,无病之象,虽病亦轻而易治。反之,若目光暗淡无神,反映迟钝,疲乏易睡,精神萎靡,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 3、望面色: 健康小儿面色红润且有光泽。若面部红赤多为热证;午后两颧潮红多为阴虚证;面色苍白多属风寒束表;面色惨白多为虚寒;白而虚胖为气虚;白而干枯为血虚;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有湿;面色青紫多为寒证、痛症、血瘀、惊证。 4、望苗窍: (1) 望目睛: 小儿黑睛圆大,灵活有神,啼哭有泪,属先天充足,
补脾土 位置: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次数:300次。 注意: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推大肠 位置:食指外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 次数:200次。 注意: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两岁小儿,两岁以上酌加,以下酌减。 揉板门 位置: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 操作: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 次数:200次。 注意:用拇指桡侧从拇指根推向腕
补脾土 位置: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次数:200次,300次以上。 注意: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两岁以上小儿酌加,一岁以下小儿酌减。 {insc m="8" i="1105335"} 清心火 位置: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次数:100 - 200次。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两岁以上小儿酌加,一岁以下小儿酌减。 清肝木 位置: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次数:100 - 200次。
洗牙 宝宝牙齿的黑点只是色素沉着的话,家长不用太紧张,色素沉着对牙齿本身不会造成损伤,可以通过刷牙或者到正规的口腔医院进行洗牙即可清除。 {insc m="8" i="1105186"} 牙医建议: 洗牙年龄不是问题,主要看牙齿的清洁程度。美国儿童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协会建议:3-4岁开始,每半年洗一次牙。 充填治疗 如果发现宝宝牙齿小黑点是蛀牙,可以通过充填治疗,首先将龋坏组织去除净成一定的洞形,然后清洗、消毒再用玻璃离子、复合树脂等材料进行充填治疗,恢复牙齿缺损的外形,控制龋齿的发展。 如何预防宝宝牙齿变黑 1、帮助宝宝刷牙: 让宝宝养成好的刷牙习惯以及正确的刷牙方法。同时,要监督并且帮助宝宝去刷牙,6岁甚至8岁以下的孩子,牙医都不建议自己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