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父母希望孩子太“听话”吗?

父母希望孩子太“听话”吗?

2018年03月21日 16:39阅读次数:288
标签:育儿经验
太过“听话”的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孩子太过“听话”到底好不好?作为父母,你希望有个太“听话”的好孩子吗?

太过“听话”的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孩子太过“听话”到底好不好?作为父母,你希望有个太“听话”的好孩子吗?

比起听他人的话,

我更希望她听信思考、判断和思考

前几天深夜刷手机,突然看见闺蜜小F发了一条说“还是一个人轻松自由”的朋友圈,惊讶之余赶紧打过去电话,才知道她不久前刚跟老公办了离婚手续。

要说起来,这几年我还真没少听小F吐槽她的“妈宝”老公和“极品”婆婆,没想到这次她真的下定了决心。

3年前,当小F风风光光结婚时,身边的不少朋友还是很羡慕的。一是因为男方有一份收入不错又稳定的工作,还托关系帮小F进了事业单位;二是恋爱时他对小F也是呵护有加。小F一直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但没想到,结婚后才发现自己竟然败给的是婆婆。

当初小F和老公度蜜月,本来订好了要去日本,婆婆死活不同意,说虽然地震过去了4年,但日本土地上仍然会有核辐射,以后怀孕了对孙子发育有影响。小F想那要不去欧洲吧,可婆婆又嫌费钱,毕竟蜜月费用之前商议是由男方掏的。

小F最后说那要不就花她和老公自己的钱去旅行,可老公就开始一直劝她:算了吧,就听我妈的吧,她养我这么多年也不容易,咱们硬要去欧洲不是跟她对着干吗?

小F也不想刚刚结婚便将婆媳关系搞僵,最终决定去了东南亚。

但谁知,这事儿只是个序曲。结婚这三年,她和婆婆没少因为各种极品事件闹矛盾,最不能让她忍受的是,婆婆和老公过于亲密的关系。

比如她老公在洗澡,婆婆会径直走到卫生间门口,让他开门拿东西。婆婆有时想换衣服,就直接当着她老公的面把上衣脱掉,淡定地换上家居服。每每她向老公提出质疑的时候,老公都轻描淡写地说:妈可能觉得她自己也不是外人,习惯成自然了……

电话里,我问小F,离婚了,孩子打算怎么办?她却云淡风轻地说:“当然跟我啦!我老公这事儿也给我一个警醒,千万别把儿子养得太听话,否则又是下一个他爹的翻版,长大去祸害别家姑娘!”

放下电话,小F这句话一直在我脑中回放。我们绝大多数父母,似乎都希望自家孩子听话、乖顺。父母们自信凭借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对孩子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孩子应该服从,即便有些话有偏颇,也以“都是为你好”这样的理由,拒绝孩子的一切反抗与忤逆。

“听话”二字似乎概括了所有“好孩子”的品质,也成为检验父母教养孩子是否成功的最大标准。

我们自己,也是一直这样被教育长大的。在家的时候,我们被要求听爸妈的话;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在公司的时候,我们被规定要听老板的话……

我们被“听话”的魔咒困住,变得束手束脚,到头来也许还要自断手脚,用“听话”讨好他人。

那个真实的自己,早已不见踪影。一同丢失的,还有我们的主见与决断。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那些一路被“听话”夸赞长大的男孩、女孩,成了妈宝男、妈宝女、老好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长期的“听话”洗脑让他们形成了“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目标的讨好型人格;在婚姻中,他们永远无法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与干预,难以在小家庭中形成真正的独立。

我另一个朋友小Y,号称“阅人无数”,这几年她相过的亲估计不下百场。但每次我问她结果如何时,她总是说,我妈觉得这个男的工作不太稳定,我妈觉得他不够勤快,我妈嫌他太矮……

终于有一次,她和某相亲男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刻,却因为彩礼、换车等问题谈崩了。打开她发给男友的微信消息,你会发现每一句开头都是“我妈说”:我妈说房子得买离娘家近些的;我妈说车得换个新的,婚礼上图个吉利;我妈说别人家彩礼都是十万,我们怎么也不能比人家低……

最后,婚事以男友一句:“你就好好听你妈妈的话,做个乖乖女吧”而告吹。她和妈妈俩人面面相觑,完全没明白哪儿有问题。

其实我和小Y初中就相识,因为她妈妈习惯性的强势与控制,只能选择“听话”的她就成为了“别人家听话的好孩子”。但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就连我俩逛街,她遇到自己看中的鞋子还要拍个照片给她妈妈发微信征求意见。

看着身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终于发现,当我们在用“听话”一点点麻痹我们的孩子时,他们会逐渐丧失掉一些真实的本性。

我们为什么会要求孩子听话?

初来人间,这个世界的一切对孩子都是陌生的、崭新的。很多时候,他们依靠听父母的“话”来认识世界。

可抛开这些,想必我们可能都不得不摸着良心坦白,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是出于对父母权威的维护,是某种控制欲在作祟。

“听话”,让我们有了一种凌驾于孩子之上的优越感和领导力。

有时,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更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毕竟,带出去的娃如果乖巧懂事,总比叛逆顽皮更让我们脸上光彩。当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夸赞“啧啧,看看人家怎么养的娃,这么听话”飘入耳中时,你能不承认自己确实骄傲了?如果孩子不热情地跟人打招呼,不积极地融入群体,不按要求在大人面前表演节目,父母是不是就觉得自己像是被别人的目光打了脸而心急羞愧呢?

有时,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是为了图省事。和孩子“过招”其实是个耗费体力脑力的过程,你需要依照孩子的性格,一点点尝试、引导。但一句“听话”,可以省去上述种种,造成了一种“便捷”的假想。“妈妈,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听话!妈妈说的都是为你好!”它简单粗暴,但很多时候好像方便易行,久而久之,我们也就习惯了拿它作为“压制”孩子自主火苗的万金油了。

有时,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有权利和经验来指导他们的人生。孩子还小,父母“吃过的比他们吃过的饭还多”,所以我们必须由父母来掌控才是“对孩子负责”。可我们认定的东西就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么?孩子们以后所处的世界,可能是我们现在的想像力都达不到的地方,我们是否确定我们今天认为的优先级、价值观、让他们去学习的领域,就一定是他们未来真正需要的?除了基本的社会规则与礼仪以外,许多东西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的个人意见,并不见得就比孩子的更好。

事实上,孩子如果被教育得太“听话”,在父母的权威下完全压抑了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好事。

太听话的孩子,会失去一些什么?

1/会缺乏独立性

在潼潼两岁多的时候,潼潼外婆也曾跟我“告状”,觉得她没有以前听话了,成了一天到晚把“不要”挂在嘴边的娃。

外婆给她穿上黄色的衣服,她非要脱下来穿她喜欢的红色;门太沉她打不开,外婆顺手帮她开了,她也会哭到不行。

我安慰潼外婆说,这是因为小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将自己和妈妈剥离开来看待的能力,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喜好与意愿,其实算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

如果这时我们一定要去和孩子硬碰硬,明明是非原则性的问题,也非得本着要维护大人的“权威性”而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孩子那颗稚嫩的“独立”幼芽,就会在家长管教的暴风骤雨中夭折。

可是,父母怎能护全孩子一生?缺少了独立意识的孩子,未来又有什么筹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呢?

2/会放弃自己的喜恶

我曾问过前文那个“阅人无数”的闺蜜小Y,到底想找一个什么样的男友?小Y支支吾吾的,半天也说不上来,最后用一句“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搪塞了我的问题。

但实际上,她的相亲男中,有钱的她嫌没有内涵,爱读书的她又嫌太闷骚,搞投资的她嫌有风险,公务员她又嫌没挑战。当然,这些好恶多半来自于她的母上大人。至于她自己呢?也许她也不知道吧。

记得小Y上高中那会儿,她妈妈对她的穿衣风格严加把控。有一次,她妈非让她买一条早已过时的喇叭裤,从身高到腿型,最后到妈妈赚钱辛苦不容易,一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逼小Y“听话”。当我听到小Y给我描述时,我自行脑补了一下,都想打个寒战。

几年前,我的一个远房表弟高考,向我问起如何选专业的问题。表弟一直在说我妈说、我爸说、老师说某某专业好,我问他你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他茫然地冲着我摇摇头。

后来想想也是,他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走得顺风顺水,如此不知所措也在所难免。

从小被要求做个过于“听话”的孩子,将选择权拱手相让给父母,成年后便会不知自己的喜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

也许小到会让你在面对几双鞋子的时候无从选择,更多时候它又会大到关乎你的人生,比如对事业、婚姻、家庭的选择等等。

3/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情绪

想起这两年的开学季,每每我送潼潼去幼儿园,就能发现园门口父母们对孩子“要听老师话,不要哭”的叮咛占了多半。

有次见一个妈妈,牵着孩子的手说了一句:“有什么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可以和老师讲,即便老师最后不允许,问问也没关系的。如果不开心也可以告诉老师,自己忍不住哭出来也没关系。”当时,我在心里为这为妈妈竖起了大拇指。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听话”,其实颇有一些一棒打死的混沌。听什么话?如何听?听完之后要怎么做?

这些都是需要和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就拿入园来讲,如果一味和孩子强调听老师的话,别哭,便是对孩子内心感受的否定和忽视,有着“为了便于管教而不顾及孩子”的不公正。孩子听了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和真实想法。

我们幼儿园老师跟我说了一句经验,说第一周不哭的娃,没准第二周哭得更厉害。除了有孩子第二周可能才搞明白状况的原因,也有孩子的情绪因得不到疏导而渐渐溃堤的可能。

与其要求“听话”,不如一起“讲理”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想问了,不让要求孩子“听话”,难不成,还要鼓励孩子“不听话”?

其实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所反对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要求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听自己的话,而不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想法和做法。

比如说,孩子今天想穿哪件衣服、玩哪个玩具、看哪本书、想画画还是外出玩儿……在这些非原则的问题上,我们需要适当给孩子自由选择权。

而对于一些小孩子还不理解、尚未意识到的基本教养、规矩和常识,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通过倾听长辈、书籍的指导来形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概念。

我们当然不是要去做“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比如在事关孩子安全的原则问题上,孩子的不听话会影响到他人、或破坏社会秩序规则的情况下,我们是一定要坚持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叛逆”都会指向一种良性的发展,我们真正想要鼓励的应该是这些:

1/先学会仔细倾听再做判断

有时候,过分强调让孩子“听话“,会造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前面提到的无主见、无独立,另一种是条件性反抗。

只要父母老师一开口,便会在孩子内心形成天然屏障,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孩子的耳朵,一个字都不要听。

学会倾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而且这种听一定要是一种双向的倾听,孩子与父母也是如此。让孩子听自己说的话,父母也要愿意听孩子说的话,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和意愿的出口。

就像我的前同事吐槽他那个伶牙俐齿的儿子时曾经给我们讲的段子,总是要求孩子听话的娃奶奶被孩子反问:总说让我听话、听话,那你什么时候听过我的话?一贯霸气的娃奶奶竟无言以对。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听过之后,要思考。要引导孩子将听到的话进行整合、理解、分析和判断。

对于父母说的话,孩子可以质疑,可以说自己的想法,双方商讨之后,再来决定哪些该听,哪些应该将自主权交给孩子。

有人曾说,有思想,才是一个人最高的魄力。这里强调的便是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想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方法便蕴含在“听话”二字中。

一次带潼潼去淘气堡,一个爸爸看孩子用漏斗往瓶子里运送沙子,几次都不成功,就着急地给孩子做起了示范。孩子执拗的偏不听,依然按照自己的方法来。爸爸也跟着着急,一边说着“听话”,一边要抢孩子的漏斗。

孩子妈妈在一旁看不下去了,问了孩子一句:“宝宝为什么要这样装沙子呢?”再听了孩子的理由后,妈妈将孩子的运送过程一一拆解、分析,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俨然一个研究小组,最终孩子明白了父母示范的方法能减少沙子掉出的几率,并且自己又“发明”了另外几种也很不错的方法。

相比那个心急的爸爸,妈妈的方法显然更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面对自己的选择并负责

经过之前的独立思考,孩子如果选择“不听话”,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我们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担当。

一个月前我们还在国内的时候,明明已经是深冬,一天早起潼潼非要在保暖衣裤外穿上夏天的裙子去幼儿园,我跟她简单陈述了两次事实:“现在穿这个太冷了,你出门可能会冻着。”她还是摇头坚持要穿。我也没再坚持,照常牵着她走了出去。

结果,还没走到停车的地方,她自己就已经主动跟我说:“妈妈,太冷了,我们回去换衣服吧。”

其实要说起来,我自己也不是个“听话”的孩子。

这些年来,我上学、工作、辞职、留学、再工作、成家、生子、再辞职……似乎没有哪一次重大选择是“听话”的。

可我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那这就够了,何必一定要按照父母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呢?

如果说养男孩,我们担心太听话会妈宝,那么养女孩是不是乖一点才好呢?

前几日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凭借《三块广告牌》二摘影后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在领奖时说:“在场的女演员、女设计师、女作曲家都应该起立。我们女人,还有很多很多故事可以讲。”

近期大热的韩剧《迷雾》里,也同样是充满了“女子力”的大女主,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别样之美。这种美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温婉贤淑,充满了斗志。

在这别样之美的皮囊之下,我看到了一颗不轻易言败、有决断力、有思考力,有担当力的灵魂。她们面对社会舆论、传统观念、原生家庭,都没有“听话”,没有妥协。

而我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女儿未来亦能有所坚持:

我希望,她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中,不要只是听“某某专业容易就业赚钱多”,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喜好,在不断努力中,也能拥有将兴趣作为工作的幸运;

我希望,她在纷繁的核爆炸级信息中,不要只是听“大家都这样说”,而是有清醒的判断和见解,能在黑白难辨的情况下学会谨言;

我希望,她在面对商场中的服饰妆容时,不要只是听“某某最流行”,而是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知分寸、懂取舍、有自信;

我希望,她在经营家庭时,不要只是听“女性应该顾家、女性必须独立”,而是自己定义在家庭中应有的姿态,能拥有在“负重前行”和“全身而退”间随性转换的自由,能为自我的小情怀保有一席之地;

我希望,她在养育子女时,不要只是听“育儿书里说我妈说婆婆说”,而是能了解孩童身心成长的必然规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直觉。

比起听他人的话,我更希望她听信思考、判断和原则。

这样一个有着自由意志的孩子,比那个“听话”的洋娃娃,会更让我欣慰。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