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孩子各阶段的培养重点有哪些

孩子各阶段的培养重点有哪些

2019年05月15日 19:52阅读次数:235
心理学家告诉你,0-18岁各阶段的养育重点,做对了才能成就孩子。快3岁的小男孩不会自己吃饭,不愿意下地走路,更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是,不太会说话。

心理学家告诉你,0-18岁各阶段的养育重点,做对了才能成就孩子。快3岁的小男孩不会自己吃饭,不愿意下地走路,更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是,不太会说话。

同龄的小朋友早就能说完整的句子了,只能偶尔说几个词,大部分时间都不愿意开口,和大人交流基本靠“意会”。

为什么在语言、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这些方面有那么严重的滞后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里老人的养育方式不对。

尤其是爷爷,一直在用照顾小婴儿的方式照顾。整天把他抱在手上,陪他玩举高高,吃饭全靠喂,除了玩不让做任何事,满足他的一切要求。

虽然爷爷很用心地陪伴,即使上班回来很累,只要孙子开心,他就可以不休息、不吃饭,一直抱着二十几斤满屋子转。但因为爷爷没有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爱得越深,对的阻碍就越大。

其实不止是老人,很多爸爸妈妈也会一直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长大了,成长的重点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该如何养育孩子,才能让他成长得更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小样妈想和大家分享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竖起一个个清晰的小目标。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心理社会任务。如果这个任务能够得到顺利解决,就能发展出一种特定的美德,实现人格的健全,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反之,消极的品质就会出现。

下面我们逐个地看一下0-18岁之间,孩子会经历的5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0-18个月: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发展出对世界的信任感。他需要在信任和不信任这对矛盾体中寻找平衡,并且信任感要占主导作用。

因为信任,孩子能够和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能在妈妈暂时离开时,相信妈妈会回来,从而不至于崩溃大哭。也因为信任,孩子能够安心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把精力放在研究和学习上,而不是对父母的反复试探上。

不过孩子也需要有一点点的不信任感,这样他才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如何在这个阶段帮孩子发展出对世界的信任呢?心理学家认为,父母或主要照顾者要对孩子的需求敏感,积极回应他,并给他一致性的照料。

比如宝宝哭了,我们要立刻回应他,看看他是饿了还是尿了。即使离宝宝有一点距离,也要先用声音回应他,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身边,马上会过来。

很多妈妈会很纠结“宝宝哭了要不要马上抱”的问题。其实重点不是“抱”,而是要迅速回应。

回应的方式可以是和宝宝说话、目光的对视,或者查看他有什么需求,找出原因并满足他。如果宝宝明明是饿了,我们还抱着他摇晃,没有真正满足他的需求,反而不是好的回应方式。

除此之外,一致性也很重要。如果宝宝哭的时候,我们有时马上回应他,有时又故意拖延不去理他,就会让他感到很困惑,无法对世界建立起信任。

18个月-3岁:自主对害羞和怀疑

这一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发展自主性,也就是学会自己做主,自我控制。

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越来越有主见,也越来越难管了。他们不再像婴儿时期那样温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喜欢倔强地说“不”,和大人对着干。

这其实不是孩子任性,而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出现,孩子对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主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可是这些品质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幼年时期有意识地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给孩子做主的机会。走路、吃饭、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即使做的不对、不好,也没有关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并由此体验到自信和掌控感,才是对他的成长最宝贵的。

这个阶段千万不要怕孩子累而事事包办,也不要在孩子想帮忙的时候嫌他笨手笨脚。多给他选择的机会,孩子会变得自信而果断。

除了发展自主性,我们还需要给孩子建立规则,设定行为的边界,来让他适度地体验害羞和怀疑,明白哪些事是不能做的。

比如孩子打人、抢玩具,这时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不可以,并教给他正确的做法。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对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3-6岁:主动对内疚

这一阶段正好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埃里克森认为,此时孩子要解决的任务是平衡好主动对内疚这对矛盾。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他们想做的事越来越多,也日益擅长自主地计划和完成任务。比如以前玩过家家,孩子是想到什么玩什么,现在却能提前安排好角色和剧本,既当导演又当演员,非常有目的性。

想要培养孩子做事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鼓励孩子的想法。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在我们看来不切实际,明摆着会失败。就像爱迪生小时候孵鸡蛋一样,看似很傻,却是他认真思考的表现。

我们要珍惜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陪他去尝试、犯错,总结经验。在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保持耐心,抓住机会培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孩子就会有思考和行动的积极性,为上学做准备。

否则,经常被大人取笑、制止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做什么都是错,慢慢失去了做事的积极性。

不过,当孩子做了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时,比如捉弄小朋友、说谎,我们也要及时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体验到内疚的感觉,从而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6-12岁:勤奋对自卑

这一阶段刚好是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此时孩子需要处理的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技能,孩子能够养成勤奋、专注的品质,获得胜任感和自信。反之,孩子会变得自卑,退缩到家庭的保护伞下,逃避自己需承担的责任。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6-12岁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技能是读书、写字、算数。这也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孩子成绩好,就会有自信,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受挫产生逃避的心理,转而把注意力放在打游戏、闯祸上。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在各方面支持孩子,帮他打好学习的基础。包括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继续尝试,找好的老师帮他补课。即使孩子成绩不理想,也不要用“你真笨,真没用”这样的话嘲讽孩子。

除了学习,还可以让孩子做家务,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培养兴趣爱好,鼓励他坚持练习。这些做法也可以帮孩子形成胜任感。

对于那些太勤奋,太过执着于学业的孩子,我们也要鼓励他交朋友,学会放松,丰富自己的生活,避免将来变成“工作狂”。

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面对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对冲突。他们会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具体来说,孩子要解决3个问题,分别是职业的选择,形成价值观,还有对性别的认同。尽管这个阶段的年龄划分是到18岁,但很多孩子要到成年后,才能逐渐解决上面的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当孩子面临职业的选择,或者其他重大决定时,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他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尊重孩子最后的选择,这样的养育方式最能培养出成熟、优秀的孩子。相反,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听我们的话,则可能造成孩子的过度顺从或反抗。

其实孩子越大,我们对他的影响力就越小。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会慢慢受到老师、同学,甚至是电视人物的影响。

所以很多工作我们要做在前面,比如培养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和他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他自己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等。不要等青春期来临才感叹,为什么孩子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攻克不同的成长难题,我们要给他相应的支持,而不是一直把他当婴儿对待,用我们无微不至的爱绑住孩子的翅膀,让他没有能力和意愿展翅飞翔。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