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3-6岁>学龄前教育>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2016年08月29日 17:58阅读次数:895
亲子阅读,好处多多,没有老师家长不知道的。培养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增强大人孩子的感情,提高孩子的口语能力。如果你知道这些好处,就对了。 但是,我们一些老师家长还认为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帮助孩子识字。
学龄前孩子看绘本时看画还是看字?

大人孩子面对绘本里图文并茂的一页页,孩子怎能不去注意白纸上面的黑字?孩子要是不去注意,我们就指着字给孩子读,不就保证孩子注意了? 做书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排版手段,让字更突出,不就吸引孩子了? 母语为字母语言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字母意识了。也就是说,他们对字母的形状了产生印象,以至于如果你把字母倒过来,他们能辨认出和正常的有不同。

汉语儿童,学龄前能认一些字的也比比皆是。 自然,很多人就认为, 这些初步的认字能力一部分来自亲子阅读——大人拿着一本书读上面的字,孩子自己主动去浏览文字或者在大人的指点下浏览文字。日积月累,孩子就认字了。

这个结论要成立,我们必须假设孩子在听大人读书的时候,眼睛确实会看文字。真是这样的吗? 早在八十年代,学者们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的手段是记录亲子阅读的时候孩子都问些什么问题,以便推测他们的眼睛在看一页书的时候关注的是哪部分。 结果他们发现,孩子问的问题,90%都是有关插图的。比如指着插图问“这是熊妈妈的脚印吗?”“小熊在哪里呢?” 但是,孩子问的问题,只是表现他们喜欢关注什么的间接证据。要想准确知道孩子看书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眼扫瞄。眼扫描是通过仪器准确捕捉孩子在视野范围内,目光具体落在其中的何处。 这种研究需要精确操作仪器,同时还要尽量让孩子感觉是在自然地做一件事情。所以,研究的技术含量很高。我自己的实验室就拥有一套眼扫描仪器,用以定位孩子在阅读篇章语句的时候目光如何移动。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搞定仪器的使用。每测一个被试,花的时间都要比别的研究多很多倍。但是,因为结果精确,眼扫描的研究样本小也很有威力。 利用眼扫描来研究儿童阅读的研究过去十几年兴起,有众多研究发现。这次,就针对儿童目光在插图和文字之间如何取舍,介绍一个经典研究。 这项研究由加拿大的玛丽安伊万斯博士(Dr. Mary Ann Evans)主持。我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第一次听她的讲座,马上就被她问问题的角度、寻求答案的方法吸引。之后,一直跟踪她的研究。这次介绍的是她2005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上的两个实验,以及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

实验一参加者五名儿童和他们的妈妈。其中一名男孩,四名女孩,年龄 4-6岁。因为研究是在加拿大的法语区做的, 所有儿童都是以法语为母语。参加研究时,孩子们平均会认13个法文字母。做什么孩子们坐在妈妈的腿上。听妈妈读五本书。为了便于眼扫描,书是在电脑上呈现的。家长被要求按她们平时给孩子读书的风格去自然地读,只是不要倒回去往前翻页,也不要跳页。看的书什么样书的插图和文字排列方式各有不同。就文字和排版的相对位置,一种是插图在中间,文字在上下;一种是文字在左,插图在右;一种是文字和插图融合,文字被圈出,象漫画那样。这三种书都有细节丰富的彩色插图。另外,还有两本书,是黑白的,插图细节不丰富,文字也很少。发现发现1所有五本书,孩子们几乎从来没有去看文字。每有花1秒看文字的时间,孩子们就花30秒看插图。也就是说,关注文字和插图的时间比列是1:30.
发现2书的语言越丰富、插图细节越复杂,孩子们看插图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当插图细节不多的时候,孩子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看。这个很好理解。但是, 当书的语言丰富的时候,孩子也花更多的时间看插图,为什么?我们等到听完实验二再说。
发现3当文字被特殊排版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孩子对文字还是不关注。比如,有些页面上,只有一个大大的字,排在很显眼的位置, 没有一个孩子的目光落在这些字上一次。当一段文字打头的那个字用了超大字体,也还是吸引不了孩子们的注意。

对于文字和图片混合的那种,孩子们的目光相对落在文字上多些。但是,当通过分析数据来仔细追踪目光轨迹后,发现孩子其实不是在看文字,而是当用眼睛扫描图片的时候目光无意落在了文字上。结论幼儿在看绘本的时候,会主要去看插图而不是文字。这种倾向不受插图和文字在页面上相对位置的影响。这种倾向也很强,强到哪怕文字被大大突出都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实验一里孩子们看到的书页,圆圈处为目光的聚焦点。实验二目的目的1看第一项研究的结果能否被复现。目的2看幼儿对插图的观看是否受文字内容的影响。参加者10名儿童和他们的老师。其中6名男孩,4名女孩;年龄4-6岁;儿童平均能认8个字母。母语为法语。做什么和实验一相同。孩子坐在老师的腿上,听老师读书,看电脑屏幕上的书页。发现发现1和实验一相同,孩子们主要在看插图而不是文字。看插图的时间是看文字时间的18倍。看两个版本的故事时都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发现2也和实验一相同,孩子们的目光会更多地落在细节丰富的插图上。
发现3
当孩子听到故事中提到某样东西的时候,就会自然地在插图里去找。比如,当孩子们听到故事中出现,船,星星等,目光就会落在这些物体上。这就解释了研究一的发现,语言越丰富,孩子越多花时间看插图。结论孩子对插图的兴趣,是通过听故事内容调动起来的。这些研究发现对家长老师从事亲子阅读有什么启示?
亲子阅读的时候,顺其自然,让孩子多关注插图,如果过多去对文字指指点点,就违背了学龄前儿童看书的自然规律,会降低孩子对书的兴趣,丧失了一个增强孩子口语能力、通过口语能力为日后阅读打基础的黄金方法。伊万斯的研究向我们展现,孩子在听大人读故事的过程中,被口语表达的故事引导去看插图,再借助插图对故事形成更好的理解。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了新的口语词汇,巩固了已有的口语词汇。孩子也形成越来越强的语篇感。
当日后开始学习认字的时候,庞大的口语词汇量和优秀的语篇感让孩子阅读的任务减轻很多。而口语词汇量贫乏的孩子,该认字阅读的时候,则需要把一个词的意思、发音、书写同时全部学习,任务会重很多。研究发现,孩子三、四年级开始,阅读能力和兴趣开始拉大,而主要的因素竟是学前的口语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某位家长只想让孩子学好认字阅读,亲子阅读时不关注文字也能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

研究发现, 经常听大人读书的孩子,认字的能力确实更强。但是,伊万斯研究发现表明,这两者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更强的认字能力,并不是通过亲子阅读的时候和大人共同面对一本书而自然获得的,因为他们的眼睛几乎不看文字。那为什么听大人读书和认字能力相关? 原来,那些经常给孩子读书的大人,也会更经常把生活中随处出现的文字指点给孩子看,提供了一个早期认字的渠道。也就是说,那些常做亲子阅读的家长,同时也会给孩子创造接触文字的机会。一个家庭的语言环境中各个部分是相关的。

后 记我还记得自己2000年坐在听众席里,面对伊万斯博士展现的 “大象图片+ Elephant” 目瞪口呆。怎么,这么明显的一个字孩子们竟然不看?
科学有时候会证实众所拥有的常识,有时候会让我们跌破眼镜。当跌破眼镜的时刻出现,我们就往有效的育儿和教育行为上更靠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