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3-6岁>学龄前教育>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幼儿期这些做法有关~

小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幼儿期这些做法有关~

2016年09月23日 17:30阅读次数:607
标签:幼儿教育
“孩子二年级了,男孩。经常是做事不积极,比如我说做完作业咱们下楼玩,他马上就说那我不下去玩了。。。类似的事挺多。我怎么帮助他积极起来呢?”

”家有男生刚上一年级,对老师布置的练‘一二三上下’等此类作业完全不想写。我想过办法想让他觉得写起来很简单,也用过“加一笔变什么,减一笔变什么”来跟他做游戏,但他就是不想写或者写起来磨磨蹭蹭。可是如果用写完了可以玩一会手机游戏来刺激他,他就变的很有动力,写得也比较快。这种方式暂时很有效果,但是肯定是不对的,该怎么办呢?“

我总能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男孩更多。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具体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偏高、进度过快、教学方式枯燥;孩子学前手部肌肉锻炼不够,这样写作业就难度大,越畏难,就越拖延;男孩在一些方面发育成长需要更多时间……所以,改进的方法,需要家长先耐心观察,了解到孩子的具体困难,再去想对策。

今天想聊的是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与上面的表现有关,但或许不只是在学习上,而是一种泛泛的状态。我发现,有些孩子似乎做什么都没太大兴趣,都不能专注投入去做,总是拖泥带水的样子,哪怕是玩。他们似乎缺乏的不只是专注力、自控力等等,而是孩子应有的那种朝气、生命力。家长反思,自问给关注也不少,也不是特别严厉,没有经常打骂。那么,究竟哪里可以改进呢?

这里提两条我个人总结的想法,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就是您孩子表现的根源,仅供参考。也是给幼儿家长提个醒。

幼儿期,孩子要有大量玩自发游戏的机会、

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这样他才能发展出自主性

我们希望小学孩子能有主动性,能自觉写作业、自觉努力练琴……我觉得这个主动的基础,部分来自幼儿期大量的自发游戏。每天都有很多机会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孩子才能渐渐发展出头脑里的那个小指挥家、那个主观意志、那个“我”。如果缺乏这些,这个“我”很微弱,孩子就总是被外界的事情所牵引、干扰、掌控。他很难有足够强的意志去调动自己做该做的事情。

回想女儿幼儿时,真是每天都玩个够。很小的时候,每天都玩吃饭、上幼儿园、开店等等情境模拟游戏。这完全都是自发的,一会屋里就摆一摊。后来还常用塑料储物柜建造小家,玩过给小白兔体检。她还喜欢画画、做手工、制作各种东西。曾经用几个大纸箱做个很像样的房子,带套间的,她可以钻进去。前些天,她收拾东西时,翻出小时候做的手工,自言自语:“我那时候手真巧啊!”

这样的事情,一些孩子却是可能缺失的。怎么可能呢?下面列几种情况:

  • 我一个朋友回想,孩子小时候在奶奶家,奶奶特别爱整洁,把所有的东西包括孩子的各种物品,统统都收起来,家里放眼一看,什么都没有,都在箱子柜子里。这样,孩子无聊时四处转转,也没什么可玩的素材,也就什么都不做。现在孩子大一点了,才开始知道自己的书放在哪里了。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家里的整洁度要保持在一个微妙的水准上。既不要所有物品都摆在外面,也不要这样坚壁清野。东西太多,孩子会无所适从,哪个都不能深入玩,甚至会感到压力和焦躁。但东西太少,外界刺激太单一,孩子不仅少了很多机会感受快乐,也会习惯了无事可做地闲逛。

  • 很多家长说,我让他玩,但他不会自己玩啊,总是要拉着大人一起玩。对于比较小的幼儿,家长的确要先带着他们玩,比如和他们一起搭积木。但玩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太起主导作用。如果孩子问您,您可以帮助、可以示范,但多数时候,不必教他怎么玩,只是提供一个陪伴、一种好玩的氛围,是配角、打下手的。教的多了,有些孩子就过多依赖,大人离开,自己就不玩,好像怕玩“错”。有些孩子爸很喜欢教孩子玩,妈妈们也可以随他去,不必试图改变他们,只要给孩子和不同家人玩的机会就行。

  • 有些家长对不同游戏有成见,总希望孩子玩“有教养价值的游戏”,而不是孩子自己真正喜欢的游戏。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多画画,因为听说可以锻炼手;多玩积木,因为可以发展空间智能;玩乐高、机器人,因为可以发展成一个“像样的兴趣爱好”;多听讲绘本,可以培养阅读兴趣;多听英语视频,可以打下语音基础……这些当然都很好,但不一定是您孩子目前最喜欢的活动。我总认为,排除掉电子游戏这些,通常幼儿特别投入玩的游戏,就是他此刻成长最需要的活动。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的游戏包含这两种——家长希望的和孩子自发的。

我女儿三年级了,女生放学后,仍然一起玩社会情境模拟游戏,只不过内容更复杂高级一点。比如她们用树叶当货币,把另一些树叶当作商品,有的珍贵有的便宜,她们说是在玩“商业”。她们还会玩出租车库游戏,假装开车回家,每人把自己的车停在不同的地点,算作进车库了。她们在发展对社会的认识、在演习生活。

  • 有些幼儿园白天用所有的时间上课,教孩子写字数学等文化课,这样孩子白天就没有了自由游戏的时间。如果放学再被家长要求,写幼儿园的作业、上各种兴趣班,那以后上小学,真正需要学习时,孩子注定很难好好投入学习的。

要求孩子做一些需要努力、

有承诺、长期坚持、动手动身体的事情

很多家长是把孩子当作机器人,认为,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应该可以去做。但是教养中,说教,对于越小的孩子效果越差。幼儿的头脑还在发育中,前面说的那个“我”还是萌芽,他很难能有意识地按照家长的说教去行事。孩子需要在亲自动手、动身体去做的过程里,发展出坚强的意志、自我效能感、对世界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等等。

所以,对于四、五岁以后的孩子,当他们可以大体和家长理性沟通了,不是动辄就躺地上了,这时就应该开始要求他每天做一点需要努力和坚持的小事。这可以是坚持洗自己的袜子、洗碗等家务活,各种小劳作,学某种才艺或技能,养花养小宠物,坚持爬山或其他身体锻炼,收集某种东西,种植,做一个大的手工或木工,完成一个大的建造活动,编织,等等。这可以是孩子喜欢的一项活动,也可以是孩子最初不那么情愿,但是在大人的坚持带动下,能去努力做到的。

家长常说,孩子没兴趣,或者最初喜欢但做一段就没兴趣了。我想,兴趣,很大一部分不来自活动本身的内容,而来自我们的投入和坚持。当我们大人在做,孩子看几天,就会忍不住也过来一起做。然后有了最初的一点兴趣,就要想办法帮他坚持下去。真的能坚持一段时间,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就会更有信心,他会逐渐变得不那么畏难、不怕甚至喜欢挑战,会相信自己能学会、能做成……这样,慢慢就沉淀出一种内在的意志,你会觉得这个小孩总是挺有劲头的,朝气蓬勃的。他能够使劲玩也使劲学。

其实,我们成人也并非像自以为的那样,总是头脑支配身体。我们的身心也是在互动的。儿童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还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让他先手到、身到,然后或同时是头脑到。男孩某些方面可能发育节奏和女孩不同,就更需要如此。对他说教和打骂,都不是很好的教育,不如带他一起坚持做事。

想起一位朋友曾讲过,她孩子在一个华德福幼儿园,他们园每一届毕业生,会在毕业前用半年时间来磨制一把木头剑。孩子们要自己亲手一点点地磨,最后还可以刻上一些喜欢的图案。我觉得这个活动挺好,因为它要求孩子动手,可以锻炼手的力度;是个长期的项目,让孩子坚持到最后很有成就感,培养了韧性和责任感;宝剑的意象也很有象征意义,孩子们会在心灵深处受到这种意象的暗示,感受到一个阶段的完结,另一个成长阶段即将开启,自己要像英雄一样拿到了利器、工具,要去探索世界……

上面这两条,看似简单,但很多家长可能真的都没有做,或者做的恰恰是相反的。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儿期时留意这些,那很多问题根本不会出现。其实,这两条,本来就是比较自然的成长中就会有的状态,只是现在被人为地改变了。顺应规律太重要了!

最后提醒男孩的家长,除了上面两条,还可以多留意这几方面:

  • 读一些英雄故事的绘本、童书,大孩子可以读一些名人传记。这些会给他们指引,帮他们建立一个朦胧的目标:长大要像那些人一样,去实现梦想改变世界。男孩们更需要有内心的目标引领他们。

  • 让孩子们接触他们眼里有成就的、权威的人,有机会听他们的训导。过去,这个角色最初是爸爸,之后可能是老师、教练、年龄大的亲友。现在,很多孩子爸缺席、弱势,上学之后,女教师多,孩子接触社会少,常常他们的生活里缺乏这样的角色。

  • 对男孩,要有明确的规则和要求,有框架,帮他们学会约束自己、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