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3-6岁>学龄前教育>孩子一遇困难就放弃怎么破?遇事热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孩子一遇困难就放弃怎么破?遇事热情又有毅力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2016年12月30日 13:39阅读次数:774
不只是简单的“坚持”首先,有一个概念我自己以前也搞错了, 我一直以为“恒毅力”和“坚持”是一件事情,其实不然。
不只是简单的“坚持”首先,有一个概念我自己以前也搞错了, 我一直以为“恒毅力”和“坚持”是一件事情,其实不然。

“恒毅力”指的是你有一个清晰的“长远目标”,并且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去实现这个目标,即使当下不断遭遇失败,并且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你依然选择相信最终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这跟坚持的区别是,恒毅力强调的是如果你是看到希望再努力——这没什么的,难的是当你看不到任何成功迹象的时候,依然对这个目标报以高度的热情和坚持。

当我彻底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震撼。比如一个有“恒毅力”的孩子,并不需要你在他身边不断地鼓励他说,“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拼好了。”而是那个你盯了半天,觉得他根本不可能拼得出,想要帮他收玩具时依然不让你管,一定要拼完才肯罢休的孩子。

这股“倔劲儿”才是决定他未来是否成功的关键。Duckworth发现“恒毅力”比智商更能预测这个孩子未来的成功,好消息是,这项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超级英雄”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恒毅力”

这是Duckworth在2016年的最新研究。她发现孩子是否有“恒毅力”去完成一件任务与他是否被引导从一个“抽象的人物”来思考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比如给5岁孩子一只碗,里面掺杂着红豆和绿豆,让他把两种豆子分开盛在不同碗里,如果无聊了可以玩一会儿iPad(几乎是全天下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

然后研究者开始观察孩子的反应,刚开始孩子都会很兴奋地挑豆子,但很快就会进入一个无聊和纠结的状态,眼睛就瞄向了iPad。

这时候,成人与孩子预设有三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第一种,成人会对孩子说,“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做的够努力了吗?”;

第二种,成人用第三人称和孩子沟通,比如“小红做的够努力了吗?”。

第三种,成人会把孩子引导到一个超级英雄上,首先成人会问,“你最喜欢的超级英雄是什么呀?”孩子可能会说,“我喜欢蝙蝠侠!”接着成人可以拍拍孩子说,“小蝙蝠侠,你觉得你够努力吗?”

让人非常惊喜的是,当孩子被引导从“超级英雄”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坚持继续分豆子,而很少选择放弃去玩iPad。

为什么会这样?

Duckworth在分析的时候指出,如果没有引导,孩子就很容易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时能想到的就是那些痛苦,为了快速消除这些痛苦,他们会想办法,比如玩iPad。

可是当孩子被引导到从“超级英雄”的角度来思考时,他们会暂时忘记自己已经坚持了这么久的痛苦,和iPad可能带来的愉悦感,而是把全部的思考重心放在了“超级英雄”的特质上。他们会想到超级英雄身上那些坚持,不放弃的品质,希望自己也能和心中的偶像一样,于是就会选择坚持去完成任务。

这个发现对于父母相当有指导意义,其实孩子刚开始对所有事情都是有兴趣的,大部分的老师在开始阶段也一定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感觉到好玩,有趣。

可是从产生兴趣到技能培养一定会经过一个漫长的“重复”与“练习”的过程,讨厌它是人之天性,如果你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可以多引导他们从“超级英雄”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让他们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尽力,这样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历“无聊感”才知道什么是真兴趣

今天喜欢小提琴,明天要去学滑冰,后天又想学踢球。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总是三心二意,可干啥都没长性。这其实特别正常,但是我不建议父母马上同意让孩子放弃,至少需要他经历“重复的无聊感”。Duckworth就反复强调,一个人如果要有恒毅力,很关键的一点是找到一个“对”的兴趣。

言外之意,大部分你认为的兴趣,最终都是“错”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对错,就必须让孩子经历“无聊感”。

比如孩子吵着要学小提琴,你就应该和他沟通好,刚开始学是很开心的,但是中间肯定会有重复和无聊的过程,但是你需要坚持,眼看僵尸就要吃掉自己了,小喷菇也依然不放弃继续朝它喷啊喷的是不是。只有当孩子经历了无聊,也选择了坚持,你们仍觉得这不是一个“对”的兴趣的时候,才可以放弃。

如果没有经历“无聊重复”,光让孩子尝到入门的甜头就同意他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一次验证兴趣是否合适的机会,这和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学没有区别。当然父母也不应该走另外一个极端,一条路走到黑。大部分孩子一开始的兴趣都是不合适的,他要不断地尝试很久才能发现那件他愿意投入一辈子激情的事情,因此请容许他一开始选错“兴趣”。

正确的“刻意练习”能帮助孩子提高“恒毅力”

要想学好数学,光强调兴趣是没有用的,还要有一定量的练习巩固。

但是,想让孩子的数学成绩提上去,靠题海战术,指着练多了就能熟能生巧吗?

大错特错!这顶多算是没有目的的练,而且一不小心,孩子反而可能会被击垮,开始厌恶数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Anders Ericsson一直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说天才都是“训练”出来的,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

而这对父母们有什么提示呢?

1.只设定一个特别具体的小目标

比如你发现,孩子在做数学题的时候经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这个概念。那么你就可以找一些专项题目来让他练习巩固,注意,这个目标的设定一定是针对孩子的某个具体的弱点,不能是一个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的目标,或者涵盖孩子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2.给孩子具体的反馈直到达到小目标

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很多反馈,告诉他你最直观的感受及建议,直到他能独立达到预先设定的小目标,那么这项“刻意练习”就结束了,可以重新再定制一个新的“小目标”。

“刻意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把一个特别长的目标精细化,准确化,让他们有具体的方法去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从而变得更加有毅力,不愿意放弃。

帮助孩子建立有个性的“目的感”

有的孩子遇到难题不肯思考直接就放弃了,他们往往还伴随还着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要读书?”

其实这种没有恒毅力的背后是“目的感”的缺失。这个问题现在普遍存在,为什么以前孩子读书那么拼,因为目的特别明确,只有上大学这一条出路可以改变命运,当“目的感”越强烈的时候,孩子的“恒毅力”就会越强。

可是现在变了,做什么做得好都会有不错的出路,如果依旧老生常谈“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谁信啊!

所以现在父母要做的,首先是与孩子一同找到一个“兴趣”,然后再从这个兴趣出发去寻找合适的目的感。就算他只有一个“打游戏”的兴趣也无妨,你和他说,现在“电竞”也是有职业化出路的,你可以自己去调查到底怎样才能在这个行业成功?是否有文化水平的要求?进入专业的训练队伍对于文凭和语言是否有要求?让他自己带着兴趣找到合适的“目的感”,才能重新构建他的热情,从而建立起“恒毅力”。

分享你自己一路走来那些“坎坷”,让孩子看到“恒毅力”的结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定有一些通过努力改变结果的正能量故事,一定不要吝啬和你的孩子分享,你需要让他们拥有growing mindset (成长性思维),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改变现状,并且想尽办法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努力。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