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借鉴名人成功背后的经典家教方式
    借鉴名人成功背后的经典家教方式

      从古至今,不少名人的家教方式都是值得现代人去借鉴的。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四位名人所接收的家教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一。博览群书   弗兰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卢梭的父亲钟表匠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三岁的卢梭从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   然后,在他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和《宇宙万象讲解》以及莫里哀的戏剧。博览群书便卢梭获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了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二。发掘天赋   天赋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

    标签:家庭教育
  • 教育孩子的原则:年龄段不同,规则不同
    教育孩子的原则:年龄段不同,规则不同

    即便不考虑孩子们性格上的差异,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父母们正在逐渐意识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处罚方法也应该有所转变。 我们应该了解一个教育原则,就是年龄不同,规矩不同。 接近1岁大的孩子 特点: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此时他们所面对的挑战和重大任务是探索周围的世界。 典型行为: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碎的; 一旦他们想要,他们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父母怎么办: 1.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坚决要求孩子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

  • 用爱养和溺爱养,孩子差别竟然这么大
    用爱养和溺爱养,孩子差别竟然这么大

    对于孩子成长的必经规律,要给予足够的尊重。有朋友担心:这样无原则地顺从,会不会把孩子惯坏?打着理解的旗号,和老人的无原则溺爱有什么区别? 嗯,差别大了去了——对待孩子,养育上的满足和规则上的严格,不仅不冲突,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只是相当一部分妈妈,把满足和溺爱划上了等号。 养育的满足, 是对孩子生长规律的尊重 孩子的生长规律,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青春期想恋爱一样,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本能需求。 1岁以前,宝宝的安全感绝大部分来自于母亲的呵护和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个阶段,孩子哭了妈妈最好及时回应。有段时间,网上流行所谓“哭声免疫法”,让孩子哭到绝望,对此,我从来都不认可。这个阶段,没有被爱宠坏的孩子,只有因忽略而埋下心理隐患的孩子。 2岁左右,孩子想自己动手倒牛奶、帮妈妈扫地洗碗、

  • 运动+阅读=专注的孩子!(脑科学家这样说)
    运动+阅读=专注的孩子!(脑科学家这样说)

    奥运季,人们都在谈金牌,谈情怀,我们来谈谈运动和阅读。阅读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么?所谓的读书“不专注”是如何造成的?和运动缺乏有关系么?台湾认知与神经科学专家洪兰老师的这篇短文,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并且给出了两个提升专注力最朴实有效的方法。文不在长,看看激动,不如马上行动哦。 如何让孩子能够专注? 文/洪兰 洪兰,1969年台湾大学毕业后,即赴美留学,取得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哈斯金实验室及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接受博士后训练,之后进入圣地亚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担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任教于中正大学心理所;目前为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上课不专心,做功课时写一个字玩一下而苦恼,家长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孩子专心?”

  • 这部大火的复仇日剧,竟讲了一个如此浅显的育儿道理
    这部大火的复仇日剧,竟讲了一个如此浅显的育儿道理

    最近有两部剧一直在追,《小别离》和日剧《贤者之爱》,今天先来讲讲后者吧。 简单的讲,就是女主的闺蜜夺走了她的男友,二十年后女主将闺蜜的儿子培养成自己情人的故事。而这部剧,看后竟然也能悟出一些育儿之道。 真由从小就家境很好,父亲是一位有身份的出版社编辑。真由长大以后也成了编辑,做到副主任级别,手上有畅销书作家资源,算得上职场成功的女性,不过40几岁还没有结婚。 下班后,她到了酒店,拿钥匙、上楼、开门、进浴室,一气呵成。显然她不是第一次来了。 浴缸里躺着的是,和她有巨大年龄差的小鲜肉直巳。 真由帮直巳擦干身体。 她不是他的妈妈,是他的情人。 直巳是真由好闺蜜百合的儿子。真由这么做,源自一场谋划了20年的复仇计划。 20年前,真由还是小女孩,隔壁搬来了新

    标签:电视剧
  • 俞敏洪:我让女儿主动学习的秘诀
  • 你家孩子“被内向”了么?,其实只有乱贴标签的大人!
    你家孩子“被内向”了么?,其实只有乱贴标签的大人!

    总有姐妹问我这些问题,说真的,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因为六六从一岁多开始就是被无数人说内向的孩子,就连上幼儿园之后,老师也跟我提过刚入园的时候六六不喜欢和小朋友凑一起,而喜欢一个人在一旁玩玩具。 对于六六所谓内向的一些表现,我是很淡然的。因为内向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它和外向一样,只是一种性格特质倾向,而非一种性格缺陷。只是在生活中,能言善道的人更容易得到众人的长按和喜爱,所以不知不觉中与之相反的“内向”便带着一些贬义,偏见。 所以,当六六被贴上“内向”这个标签的时候,我是不高兴的,也曾坚决的制止过身边亲友这样评价她。我并不是逃避六六内向的性格,而是不认可周围人对她这种性格持有的遗憾,轻视,否定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孩子都是极为敏感的,这些有意无意的心理暗示,只会给她带来消极的影响。 内向的孩子天生就是对环境更敏感,会容易害怕,容易没有安全感,会使得

  • 孩子学英语,什么样的外教靠谱?
    孩子学英语,什么样的外教靠谱?

    听说,当下最in的儿童英语课,是在网上直接上外教的课,1对1。 研究了十几年的CALL(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我, 觉得这早就应该发生。 现在中国的小朋友真幸福,可以直接和英语者对话。 同时也有点好奇,不知道是父母们对网络学习这个更便捷的学习方式更心仪,还是父母们觉得「外教」更好。 觉得外教为更佳选择的, 想来都同意外教说的英语更正宗, 他们的发音更地道。 (潜意识里)觉得在语言教学这件事上「母语者」要比「非母语者」高出一头。就好比,学普通话还是得跟着北京人学, 倍儿地道呀。 学界对这个现象有个说法, 就是「以母语者为模范」(native speaker model)。 其实,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已经out很久了。 学者们认识到「外语学习者是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的 」(Byram 1997), 这里讲的「水平」不但只限于语言技能, 还

  • 怎样带孩子度过暑假生活
    怎样带孩子度过暑假生活

    一、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以培养孩子的特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于是就利用暑假为孩子报班充电。当然,一是为了让孩子补充知识增加特长;二是怕孩子在假期玩疯了心;三是报班可以让孩子有个安全的地方,还有人管教。所以有的孩子一天要上几个补习班,忙得像赶场一样。 上小学三年级的乐乐,对我说“我的暑假爸爸妈妈给我安排得很满!”。她给我看了她的暑期日程表:“上午练电子琴,下午去姥姥家写暑假作业,晚上练书法、画国画……”我问她爸爸妈妈给你安排的这些学习内容你都喜欢吗?她撅着小嘴说“我喜欢弹琴,不喜欢画画。看到别的小朋友出去玩,我很羡慕!” 任何一个家长都愿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但是,如果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尽管我们做家长的煞费苦心,但是孩子并不领情,他们会认为家长剥夺了他们玩乐、放松和休息的时间。结果可能会出现课也上了,时间也耗费了,钱也花了,但收效甚微,家

  • 我爱小脸幼儿托班教案
    我爱小脸幼儿托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得尝试活动,正确说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的名称和数量,了解它们在头上的位置。 2、知道眼、耳、嘴、鼻的用途。 3、教育幼儿要保护好眼、耳、鼻、嘴这些器官。 活动准备: 男孩头像一幅、幼儿人手一面镜子、一瓶香水(供幼儿闻气味)、保护五官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利用男孩头像向幼儿介绍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的名称.数量及位置。 1、教师:昨天,有位大哥哥到照相馆照了一张相,他想叫我们班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头像)瞧,大哥哥的样子多神气呀,他好像在跟我门说话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你们谁知道我这圆圆的脸上都长了些什么? 幼儿看头像正确说出眼、耳、鼻、嘴的名称及数量。 2、告诉幼儿眼、耳、鼻、嘴在头上的位置。

  • 你的孩子随你吗?
    你的孩子随你吗?

    为此家长们很不解,既然选择一起出游了,为什么还要将父母和孩子分开? 大家噪声一片,争先恐后的要求要和孩子坐在一辆车上。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幼儿园这样做简直就是多此一举,但是幼儿园这看似不合理的安排,却给出了一个很合理的解释: 幼儿园每年组织春游,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行动,本来以为这样会减少老师们的负担,解除了家长们的顾虑,孩子有爸妈的陪伴也会井然有序。 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那样的春游效果并不佳,简直像是进入了一个毫无秩序的大卖场,孩子闹,大人叫,弄得老师们很是头疼。 非但没有减轻了老师们之间的负担,甚至还给老师们造成了一些麻烦。 更有甚者,家长之间因为孩子发生了一些纠纷,气氛异常尴尬。 但是不带着家长们一起出游,似乎又不是很妥当,一年一度的出游活动是破有意义的,老师们又不想让家长们错失这次美好的亲

  • 孩子做作业,家长陪还是不陪?看完这个你将不纠结!
    孩子做作业,家长陪还是不陪?看完这个你将不纠结!

    等宝宝到了上学的年龄,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会陆续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了,有做习题啊,有做手工啊,有准备演讲啊 ... 这时候,爸爸妈妈们会觉得很茫然,要不要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呢?不陪吧,孩子马虎怎么办、不自觉怎么办?陪吧,孩子养成依赖性怎么办?真的好纠结! 今天,憨爸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做作业陪伴的那些事! 1陪伴孩子做作业会有什么问题? 我所谓的陪伴孩子做作业是指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作业,比如,帮娃把作业搞定啊,娃动不动就问你怎么做啊,随便涂完后就扔给你检查啊等等。 这些过度的陪伴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的。 1影响孩子独立性 记得憨憨开始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每次都要拉我在旁边,一旦他遇到难题,就会习惯性地问我怎么做,或者写了一个答案问我对不对。 前几次,我都会耐心给他解答,可是到了后面,我发现不对劲了,很多时候,娃已经有个条件反射,只要稍微不懂,不假思索就会问我,已经产生了一种思维惰

  • 教你如何让孩子幸福感十足!
    教你如何让孩子幸福感十足!

    什么才是幸福? 家长通常会认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所产生的快乐感就是幸福,但这是短暂的。我们真正应该让孩子去追求的是持续性的幸福,这很复杂,但也会让人终身受益。 研究表明幸福与外在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关系。相反,它是我们情感、心理、和身体习惯的产物,这些习惯产生了身体的化学元素,决定着我们的幸福程度。 把幸福称为一种习惯,这听起来很奇怪。其实,在我们成年后,我们可能就已经习惯了幸福或者不幸福的感觉,这种习惯可能就根深蒂固地在我们内心埋藏。 幸福与三种习惯紧密相关: ●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并因此思考我们的人生经历。 ●一些行为或者习惯,比如有规律的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冥想、与人交流联系、经常微笑等。 ●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自我控制、努力勤奋、公正感、关心他人、公民意识、智慧、勇气、领导力和

  • 孩子说方言被小伙伴嘲笑,妈妈的做法引发家庭大战!
    孩子说方言被小伙伴嘲笑,妈妈的做法引发家庭大战!

    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辰辰妈因为不得不上班,所以孩子一直是婆婆在帮忙照顾,而婆婆呢,一直都是待在农村的,普通话也说不好,也就只能跟孩子说方言,于是孩子自然而然的也就学会说方言了。 虽然辰辰妈每次回去都会努力纠正孩子,鼓励孩子说普通话,但孩子还是产生了“转码现象”,也就是一句话里既有普通话也会夹杂着方言,就如我们常听国外回来的人说“请把那个give me”这种感觉。 为此辰辰妈妈也觉得无奈,只能尽可能让婆婆学说普通话,尽量少跟孩子说方言。直到这次去幼儿园体验回来后彻底爆发。 为什么?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总是时不时就会说几句谁都听不懂的方言,因此受到了小朋友的嘲笑,来回几次,辰辰变的胆小起来,也不愿意待在幼儿园了,哭着闹着要离开。 回来后,辰辰心情依旧低落,而辰辰妈妈更是觉得一切都是婆婆的错,是婆婆把孩子教坏了,所以一向温和

  • 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高中同学聚会,我们几个女生约好了,为了更好的叙旧,谁也不许带孩子! 聚会当天,大家如约而至,席间偏偏就出现了一个四岁小男孩。 我们当年的班长——学霸组男一号摸着孩子的头说:来来,问叔叔阿姨好。 我们一边快乐地拥抱这个小贵宾,一边用眼神咬牙切齿的说:“不是说好了不带孩子!” 班长呵呵地笑:没办法,小家伙非要跟着我,再说,带他见见你们这些精英也能长见识。 若说精英,非班长莫属,他先是在外企摸爬滚打了五年,结婚后把职一辞,出来创业。 创业不是应该忙成狗吗?但是他的朋友圈里总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照片。 有同学在下面留言:姜总,你管那么大公司,还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啊? 他回复说: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管,还管什么公司啊! 这句话在我心里余音绕梁好几天,我觉得,太有道理了!! 教师节时回

  • 中班社会哭娃和笑娃教案
    中班社会哭娃和笑娃教案

    活动目标: 1、能从眉毛、眼睛、嘴巴的细微变化中,观察出人的情绪变化。 2、能知道五官与表情的关系,会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哭与笑两种不同的表情。 3、能关心他人,愿为好朋友带来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圆形卡片若干,彩笔。 2、表现哭、笑表情的人物头像各一幅。 3、背景音乐《笑比哭好》 4、“心情速递”板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电视吗?电视里的演员经常会笑会哭。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也当一次演员,给老师表演一下怎样哭,怎样笑。引起幼儿对表情的关注。 2、出示哭、笑两幅人物头像。 提问幼儿:说说他们怎么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知道:他们一个在哭,一个在笑。是根据他们的表情观察出来的。)

  • 孩子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中根源就是这四个字
    孩子很多让人头疼的问题,其中根源就是这四个字

    可是,我们会发现,我们辛辛苦苦小心翼翼的养孩子,孩子的发展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着各种让人抓狂的毛病,比如吃饭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等等。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一起来看两个真实的小故事吧。 昨天在一家餐厅吃饭,旁桌是一家几口,宝宝看起来一岁多,很萌,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他笑眯眯的坐在餐椅上,用手抓着面条往嘴里送。有时候塞不准,掉身上了,又用肉乎乎的小手捡起来继续吃。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可是一直在自己努力的吃,很可爱。 可是坐在一旁的奶奶可能是看孩子老掉,忍不住拿起筷子想喂,被妈妈阻止了:没关系,让他自己吃吧~ 奶奶皱了皱眉头,时不时看看宝宝,看他弄的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面条,还是有些不快,一边给宝宝收拾一边说:宝宝好好吃饭不要撒了。 说话的时候宝宝正在要吃,可是看到奶奶在跟他说话,抬头看奶奶,手上的面条不小心掉地上了。

  • 请端正孩子的态度
    请端正孩子的态度

    作者 | 小梅子姐姐 记得曾经工作的时候,一个大学刚毕业半年的女生来面试,打扮的很标致,形象看着不错,公司决定让她入职,我看她也非常面熟,后来想起来,这不是我高中的一个学妹吗!虽然不熟,但她跟我的一个朋友关系不错,于是打了个招呼,简单聊了两句。 她在公司干了一个多星期,因为嫌公司离家远,要坐40分钟的公交车,说她妈妈怕她晒黑了,于是便离职了!我听了很震惊,不是为离职震惊,而是为这个理由,天呐,太奇葩了!我记得这个人在高中的时候就比较内向,很少与人说话,总是对事很无所谓的样子,一副傲慢之像,现在有这样的结果也不奇怪! 这样奇葩的事现在可能并不少见了,但是怕苦、怕累、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人,更是随处可见,我想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存在,而他们这种态度,真的不是一时形成的,甚至很难改掉! 我记得有一个大学生毕业,一时间没有找到工

  • 家教父母应重视自己的环境
    家教父母应重视自己的环境

        你关注哪方面的信息?你的关注构建了你的信息世界,你关注了什么就为自己建立了何种的社会环境。如果你关注的都是旅行达人、美食爱好者或者时尚先锋,你的世界中充满的是阳光沙滩和美丽;如果你关注的都是爆料大王、法律人士,那么你的世界里必然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如果你关注教育或科技前沿,那么每天带给你是欣喜和希望。所以,成年人可以选择环境,而这个环境也构建了成年人自己的世界。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有能力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环境,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六岁之前的孩子,他们没有能力主动构建自己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就是他的世界,我们构建了他的世界。     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是我们选择的;他们睡在什么样的小床上和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是我们决定的;他们上什么样的亲子班阅读什么样的书籍,是我们决定;每天他感受到什么样的心情也是被我们感染的。  

    标签:家庭教育
  • 惩罚孩子的三种境界,你在哪一层?
    惩罚孩子的三种境界,你在哪一层?

    在家长的提问中,有不少问题是咨询如何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孩子不吃饭、不上学、不按时起床、不好好做作业、顶嘴等等,怎么办?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的时候,是采取了传统的打骂方法,认为打能长记性;有些家长讲爱与自由、尊重与和谐;还有一些讲一手是爱一手是规则。我概括起来称之为:惩罚派、姑息派、稀泥派这样三种。可往往效果又有些令人不太满意,他们有时担心自己太过严厉是否对孩子身心不利,有时又担心让孩子自然下去,会不会对孩子后患无穷,那一手爱一手规则这个度怎么掌握?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需要不需要惩罚,如何惩罚?这些都让家长们一筹莫展有的几乎崩溃。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惩罚”的定义。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玛尔女士在《魔法岁月》一书指出:惩罚是"给予教训"或"纠正行为",但“不应该是教育者对孩子的报复或反击”。所以当你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坏心情时,请不要惩

    标签: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