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界限感不仅指物理上的界限,也包涵了心理上的界限感。宝宝的界限感既来自于宝宝自己的切身体验,也来自于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 什么能玩?什么不能玩? 明宝刚1周岁,会走路了。世界对于他来说真是太有趣了,从以前趴在地上看世界,到现在可以通过自己的行走去感知这个世界,他兴奋极了。这里摸摸,那里抠抠,这个尝尝,那个咬咬。 如果不让他去摸、抠、尝、咬,他就会大发脾气,也就是会表现为我们常说的“不讲理”的小模样。妈妈和外婆都感觉到很头疼,以前很乖巧的宝宝怎么就学“坏”了呢? 甚至外婆提到,不能这样惯着明宝,否则他长大了脾气会更大的,那怎么能行呢? 宝宝心态: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正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各种感知觉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且,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大都是如果不满足我,我就大哭,这种哭往往是很愤怒的那种,因为他感受到的是
活动目标: 1、会从结果出发,提醒自己要忍住,并学会等待与分享。 2、通过实务活动中抗诱惑经验的积累,进一步体验抗住诱惑所得到的良好结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新鲜的水果、饼干、糖等若干零食;手机、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小兔子过生日的情境(幼儿随音乐进场) 1、认识桌子上的东西,引起幼儿的食欲。 2、提问:小兔子不在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等? 3、小结:小朋友真棒,知道到别人家做客吃饭,要等主人和客人都到齐了才能吃,即便是很想吃也要忍一忍,这样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帮小兔布置餐桌 1、请幼儿帮小兔子布置餐桌。 2、提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忍住不去动呢? 三、招待客人老师,忍住食物对自己的
1.哭泣 如果孩子哭泣的话,父母们首先要查看的是孩子的尿布,看看是不是尿了,拉了,需不需要及时的换尿布,如果更换后孩子还是哭泣,那么就试试把手指搭在孩子的嘴巴上,如果他们张嘴想要吮吸,那么多半是孩子饿了,这时候父母们需要喂食了。另外在孩子哭泣之后,父母们还要看看是不是因为刚刚睡醒没有见到亲人的缘故,家长们可以抱起孩子哄一哄,让孩子不再哭泣。 2.懒散的样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表现出一种懒散的样子,懒洋洋的表情,那么就说明孩子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东西,也没有兴致,这时候父母们可以用一些玩具,游戏之类的吸引孩子的兴致,让他们开心玩起来。 3.挥手 孩子们有时候会挥动自己的手臂,这样的举动往往表示他们非常的开心,心情很美丽,这时候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或者是运动,让孩子尽情玩耍,这样在夜晚的时候,孩子们会睡得比较安稳,而且还能够增
眼前这个三十多的男人,胡子有点长,他看着我问,还认识我吗? 我怎么可能不认识他呢,我们都在一个大院里长大,他妈妈也就是车后座的那个老人,和我爸在同一个学校教书。 我说出了他的名字。他笑着点点头,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过他了,但是关于他的事,却听说了。 他叫陈飞,比我大两岁,他就是大人们口中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琴棋书画基本上都会,在读大学之前,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妈妈安排,放假了,我们在大院里玩,他呢,在家里学习、弹琴、画画,当然,小时候的我并不喜欢他,因为他太优秀了。 上大学第一个寒假回来,就听说了他的事。 因为高考志愿和家里人发生了冲突,他选择了放弃上大学,离家出走,他妈妈到处找他,他却像是消失了一样。 半年后,家里有了他的消息,因为偷东西差点被打死,而他偷的却是香皂,毛巾,蚊香之类的东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很多年轻父母拍照“晒娃”。看的多了,难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有些父母把孩子“宠物化”了。事实上,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确有这种“宠物化”倾向。开心时会和孩子玩一玩逗一逗、温言细语,心情不好时就态度粗暴、拿孩子撒气。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絮叨无效或“婆婆妈妈”令孩子逆反之后,一些“懒得废话”的家长就会诉诸暴力。 这种将孩子“宠物化”的亲情模式,不是一种健康状态。虽有爱,却是溺爱;虽有教育,却是一种训导甚至指斥。多少年来,不少家长习惯如此,又岂知这会在幼小生命的心里种下不平等相待的种子,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对待他人。 “人人生而平等”,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这话更有现实意味。社会生
(一) 嘟嘟最近拉肚子,一般对于孩子拉肚子,医生的建议是宁愿少吃也不要多吃,如果孩子不想吃,那就不要强迫,因为大人有过这样的经历都知道,如果不是肠胃难受得厉害,是不会宁愿挨饿而不吃的。但有种悲哀,叫“孩子的奶奶觉得孩子饿”。 孩子不吃饭让老人心里如热锅上的蚂蚁般难受,嘟嘟刚有想吃的欲望,奶奶就喜上眉梢,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两眼放光一发不可收拾,打了满满一碗稀饭,让孩子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喂,嘟嘟由于被剧情吸引,只管张嘴,奶奶喂了一勺又一勺,随着孩子吃得越多,奶奶心里越踏实,内心的满足感渐渐超越了理智,不到20分钟孩子就吃完了一碗。当奶奶像一只打了胜仗的公鸡一样,满腹成就感地给孩子擦擦嘴,自我陶醉地说:“看,还是吃饭才能有好身体!”刚转身,孩子就将胃里刚吃下去的全部吐了,随后还发起了高烧。 这是最近一粉丝咬牙切齿地跟幼儿说吐槽的事情,有这样“爱
活动目标: 1、感知皮肤在不同环境、运动前后的变化。 2、初步了解皮肤的功能,学习保护皮肤的方法。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身体小卫士》 2、木偶表演《皮皮历险记》,准备木偶"皮皮"、温度计、冷毛巾等。 活动过程: 1、 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皮肤在不同环境中、运动前后的变化。 (1)、启发幼儿说说在户外操场运动后皮肤的变化。 教师:皮肤在运动后有哪些变化?(如变得红红的、有汗等。) (2)、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有冷气的空调房间,引导幼儿说说皮肤在冷气房间里的变化,如感觉很冷、汗毛都竖起来了等。也可以先去冷的房间,后去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孩子。但是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就要让孩子遇到优秀的父母。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案例吧。 我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接触到很多的父母,发现那些能够理解他人与社会、耐心、乐观、宽容、通达、有良知、助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一般也都成长得很好。 而在我了解一个个健康、优秀孩子的家庭情况时,也发现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慈爱、勤劳、智慧的父母,即使他们来自贫困的农村,父母亲没有什么学历,整年在田间种地、种菜,他们也是深明事理、勤俭持家、四邻和睦、受人尊敬的人。这些孩子健康、优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幸地遇到了优秀的父母。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的家庭、父母亲,只是在期望着生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甚至天才的孩子,却很少去想:要让孩子幸运地遇到优秀的父母。父母们没有这样去想,便很少这样去要求自己,去为此学习和努力,他们便只在平平庸庸、稀里糊涂的人
萌萌狐发现,宝宝是我的小小粉丝,即使我穿松松垮垮的“睡衣”去逛菜市场,即使我素面朝天地去幼儿园接她,即使我走在街上完全没有回头率,但是,她却依然经常抱着我的脖子说: 反正在宝宝的眼里和心里,她妈妈我就是最美的!这是天性使然吗? 你看手机时的样子真丑!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并不长,好不容易下班后能和孩子在一起,你却寸步不离手机。难道在你眼里,手机比孩子重要许多倍?微信里那些“朋友”比家人重要许多倍! 不管怎样,作为爸爸,请你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因为爸爸是孩子的榜样,我不希望孩子以后像你一样沉迷在手机虚拟世界里,不想看到她每次对你说话时你都因为在看手机而使她受到冷落,不想让孩子感觉你不爱她! 这就是在宝宝心里,妈妈会那么美的原
孩子怎么总是粗心大意?也许是小时候你没引导好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家里小孩特别喜欢“捡破烂“,那就要当心了,孩子的细节敏感期即将到来。 我儿子最近对细小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一只蚂蚁,一只瓢虫,一个小纸屑,甚至是一根头发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人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不亦乐乎。有时候我拿着玩具,引导他看上面的图案,他却突然让我看玩具上面的小黑点,他就像自带了“显微镜”一样,总能发现各种我根本不会注意的东西。 后来早教老师告诉我,这是特别好的现象,说明孩子开始对细节敏感了,而幼儿时期发展细节敏感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要培养对于细节的敏感? 细节敏感期就是孩子突然对细小的物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般出现在1岁到4岁的孩子身上,这些细小的物体,可能是一只蚂蚁、泥土里的蚯蚓;也可能是一颗小石头、掉在
小萌娃的妈妈就等着这个死活记不住的“三五三十五”,这一回更加怒不可遏,“三五多少?你好好想想!”小萌娃想都不想,直接大哭“三五太难了!” 孩子哭让人很崩溃,有时候越哄越哭,越恐吓越哭。“你还哭,再哭把你丢去喂大狗熊。”委屈加上害怕,哭哭无止尽了。 我带小小费去医院看病。等在候诊室里,一个妈妈和一个小女孩站我们前面。本来好好的,突然母女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起因是小女孩刚照了X光,出了结果。片子在妈妈手里。 小女孩好奇,妈妈我想看看我的片子。 妈妈拒绝,厉声说:看什么,你看得懂吗?你是医生吗?你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吗? 女孩扭捏身子,声音低了一截,给我看看吧。 妈妈继续凛然呵斥说,看了有什么用,不看。等会给医生看。你就老实待着。 哇,小女孩果不其然地泪流满面了。 站在她们后面,这位妈
文|秘籍君 原来这个大人是孩子的亲妈妈,现在还怀着6个月的身孕,老公在外地打工,家庭负担有些大,因此就带着女儿出来行窃了。一般自己放风,让孩子来偷,惯用伎俩就是自己在和卖家讨论商品,吸引注意,然后让孩子去偷手机,一个4、5的孩子,在母亲这样的训练下,手法已经相当的熟练了,从柜台中偷拿手机只不过短短几秒。最后鉴于这位母亲还身怀六甲,准备给宝妈办理取保候审的手续,但是面对宝妈这一做法,民警是相当愤怒了,孩子还这么小,这么单纯,正是无忧无虑肆意任性的时候,却被自己的亲妈妈来教唆偷窃,感叹孩子有这样一个母亲,迟早要被毁的。 孩子有这样一个母亲是可怜的,不负责任又自私,因此那句话说的没错,每一个罪犯都有一个不可追溯的童年。 正常的父母在面对孩子偷东西这一问题上,是坚决不能忍受了,但是处理方式往往有些欠缺,不免带来一些影响,当面对孩子偷东西时有些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比如说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就会本能地害怕接下来面临的惩罚。如果说孩子曾经有过做错事被批评、惩罚的经历,那么,孩子再犯错会自然想到之前的情景,为了不受罚就会用说谎来掩饰 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他们的表现欲会增强,可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有的时候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所以,有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话”,这些“大话”有可能被父母理解为说谎。 简单列举了两个孩子成长中的特点,希望父母可以多一些了解避免误会孩子。 遇到孩子撒谎,父母可以尝试这样做: 1、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因为孩子会模仿家长的一言一行。
父母教育孩子时,难免会有几句口头禅挂在嘴边,如果有这些的话,父母要注意改改的,这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上进心。 你还小,你不行的 熊熊是个很积极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想帮着做,帮妈妈做家务时,妈妈总嫌他碍手碍脚的说:你还小你不行的,熊熊对很多事情的跃跃欲试,总招到父母的反对和嫌弃,久而久之,孩子都快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了。 对于孩子的积极性,父母更多要鼓励和支持,经常的否定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上进心。 你是最棒的 童童是个成绩很优异的女孩子,每次都考全班第一,父母也很骄傲,经常夸奖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永远都考第一名,有一次女儿突然对妈妈说:妈妈你总说我是最棒的,是不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我强了,每次都考第一,一点难度都没有。女儿这么自负的话让宝妈是瞠目结舌。 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后,鼓励比赤裸裸的表
育儿先育己,那么,到底如何育己? 要真正“育己”,父母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照顾好自己,找到自己的角色。这是前提。因为,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给出恰当的爱。 第二件事,是学习照顾孩子所需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我曾在我的第一本育儿书中强调的,父母必须要掌握能够读懂孩子的一些基本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如果你不能读懂孩子的“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 唠叨的母亲和逃避的孩子 我曾经遇见过这么一个小女孩。她特别安静。当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她只会站在旁边看,或者独自玩耍,从不敢走近人群当中。老师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让孩子有所改变。当老师跟孩子妈妈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后,通过深入聊天才找到了原因。孩子妈妈承认,自己在家里特别唠叨,因为总觉得有很多委屈。她说: 小时候自己父母就很少夸自己,现在自己为
教案一:肥肥的小猪 活动目标 1、学习从上到下地观察猪,了解猪的外形特征。 2、了解猪与人们的关系,知道猪的用途。 活动准备 1、图片:猪 2、幼儿用涂色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胖胖的小动物,你们猜它是谁呀? (然后出示玩具猪) 教师:噢!是小猪,还是一只胖乎乎的大肥猪。 二、引导幼儿观察猪,并观看老师的示范 1、了解、认识大肥猪的外形特征。 (1)大肥猪是什么样子的? (2)圆圆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 (小小的圆圆的眼睛、象三角形一样的耳朵、圆圆的翘翘的鼻子。) (3)身体像什么形状?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理解图片,创编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语言美,体会学习儿歌的乐趣。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儿歌,会用动作表现儿歌内容。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课件(瓜和藤、蜜蜂和花,小朋友手拉手)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有感情的朗诵儿歌,会用动作表现儿歌内容。 难点: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们有好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引导幼儿完整的说:我的朋友是谁,我和谁好。) (二)完整观看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儿
1. 你再这样,我就生气了 我们经常在孩子不配合我们的时候,脱口而出:“把电视关了,不然我要生气了啊!”“你再不好好写作业,我就生气了!” 类似的说法还有:“你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这么不听话,就不怕妈妈难过吗?” 为何有害无效 这种方式本质上是威胁和控制,会引起孩子的担心:“妈妈生气了,她会不会不喜欢我了?” 或者内疚,“我是个坏孩子,我又让妈妈难过了。” 孩子不是真的愿意听我们的,只是害怕我们生气而已,这种方式看起来越有效,真正的问题就越无法解决。 更好的说法“我们约定好的,一天看一集动画片,今天的动画片时间已经结束啦,现在是篮球时间,爸爸陪你打篮球。” “妈妈看到你作业写的很慢,真的挺着急的。担心你做不完作业,功课会落下。你愿意聊一聊你的想法吗。”诀窍用规则去管理,而不是情绪。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感受威胁。
小长假后,我们近距离体验了一场真实的“死亡”场景:一女子在小区跳楼自杀了!悲讯不胫而走,小区瞬间被种种猜测和悲恸笼罩......或因恐惧,人们纷纷退避三舍,因为女儿月儿就读的小学就在小区内,物管及时与学校作了应急备案,但消息很快便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晚上,我们听月儿聊了她直面这一事故现场的思考: “我们学校今天没做早操,因为小区有一女的跳楼自杀了(事故现场近学校操场)。” “我回家时看到现场有警察,还有一块白布,底下或许就是那个可怜的人(顿了顿,继续说)听说她是一位妈妈,有抑郁症。那么,她的宝宝会知道妈妈死了吗?(孩子想了想)或许,我可以给她的宝宝画一幅画,告诉她的妈妈只是去了快乐的天堂,但永远不会回来了,希望她快乐长大吧......” 孩子说完自顾自去画画了,画完还弹了首《真善美的小世界》,对目击这一死亡课堂,我们没有避讳,平和听完孩子诉说她的所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歌曲,体验用不同方法尝试记忆歌词的快乐。 2、创编不同的敲鼓动作,唱出鼓点节奏的强弱变化以及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活动准备: 图片四幅(太阳、花、小鸟、小朋友)、鼓。 活动过程: 1、玩敲鼓游戏,探索不同的敲鼓节奏。 (1)个别幼儿探索敲鼓的节奏。 (2)集体模仿不同的鼓声。 2、学习副歌部分: (1)倾听副歌的鼓声节奏。 (2)创编不同的敲击方法,敲击副歌节奏。 (3)边敲边唱出副歌节奏,尝试唱出由强到弱的变化。 3、完整地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一遍,提问:谁听到了鼓声?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 谁先听到,谁后听到?帮助图片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