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每个带着这些问题的父母, 都希望有一剂猛药。 ▼ 然额,并没有! 我一般会建议举个栗子~~~ ▼ 叫他洗澡,说还要玩玩具,不肯去! 我一把抱进去, 他哇哇大哭(跺脚红脸 扯着嗓子喊叫), 最后一顿打才消停了! ▼ 怎么办?! 然后,我也举了个例子, 想象一下,某个节假日,和亲朋聚会 ▼ 如果遇到这样的妈, 是不是很无语? 是不是得发火? 你是不是期待这样的处理方式? ▼
孩子红着眼委屈地低着头,手里还拿着一小块面包,也不敢说什么。 “下次不能再这样了,掉到地上的东西不能捡起来吃,记住了吗?”这位妈妈一副你记不住,我就一直说到你记住才罢休的架势。 看到这里,泡妈心想,道理讲多几次,孩子就能听进去吗?也许我们都夸大了讲道理的作用。 卢梭: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纳尼?这怎么可能? 泡妈之前去旅游的时候,同行有一对母女。当我们在风景区欣赏风景的时候,女孩看到路边开得很鲜艳的野花,很开心地跟她妈妈说:“妈妈快看着这花多漂亮呀!” 这位妈妈说:“野花有什么好看的,赶紧看风景,难得出来旅行一次,要看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我花钱不是来让你看野花的......” 接下来,这位妈妈一直让孩子看一些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而女孩却毫无兴致。 看到这里,同行
据说听古典音乐孩子更聪明 听古典音乐有助于提高儿童智商,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就一直不断,本版也曾对这个话题进行过有关探讨,然而所谓的“莫扎特效应”是有据可依,还是仅仅作为媒体鼓吹的“科学神话”,现在依旧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 2004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追踪了媒体对罗彻研究的报道,“这看起来
我有个朋友,中等外貌,大专毕业,工作能力一般,却嫁的很好。别的女生惊讶之余,都把这归结为命运垂青。 可我知道,她自是有不一般的地方。初次见面,她给我的感觉很热情,很会收拾。后来我把她介绍给我的男性朋友,他们一致的评价是“很干净的一个女孩,虽然长得不是很漂亮”。 她是那种周末在家,都会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女子,就算穿给自己看的睡衣,也要讲究舒适度和美感。 每次一起逛街买衣服,她挑选出来的都是杂志街拍的感觉,而我买出来的都是中规中矩的,挑不出毛病也没什么特色。 所以,无论上班还是上学时,大家都说我打扮的像个老师。虽然我一直自我安慰式地把这归结为我身上的书卷气息。但很明显,他们是在表达我穿的衣服没什么特色。只是他们不知道很多老师其实比我很会穿。 她还很会收拾房间,比如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再小的衣柜还可以收拾的那么井然有序;原来电壶下面
有妈妈让我写怎么处理孩子之间打架的问题,讲真我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好写?这也算个事吗?”结果发现还真是个事,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处理。可能是因为鸽子在这方面比较天使,她从来不会主动攻击别人,别人冒犯她了,她大多不当回事,被严重侵犯了会自己远离。所以我没有孩子打人的烦恼,也没有孩子被打的烦恼。 但仔细想想,鸽子为什么会这么天使,也许和我在她年纪小的时候处理的方式有关。不确定这是不是一套适合所有孩子的方案,不过既然要写就写一下。 我孩子攻击别人了 首先家长要明确,孩子的某些行为真的是暴力攻击吗?还是因为年纪小表达能力不够,所以只好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小月龄宝宝根本不知道什么暴力什么侵犯什么抢东西,她们就是单纯的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但是不懂规则,所以看似蛮不讲理,上来就拿,拿走不还,挥掌也只是想要保护东西而已。 小娃娃的这种行为很好对付
我发现,一两岁的孩子有这种情况,三岁上幼儿园的孩子也有,甚至身边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还会时不时地跟妈妈闹着不让妈妈上班,这是为什么呢?我家宝宝快两岁的时候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现在宝宝2岁4个月,每天早上也不想让我上班,不过通过各种努力,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哭闹了。我觉得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分离焦虑,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呢?今天就给大家传授一点小经验,都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给孩子安全感 这点很多宝妈都明白,小宝宝喜欢妈妈抱,喜欢和妈妈在一起,都是寻求安全感的表现,如果和妈妈分开,这样的安全感就会缺失,他们就会表现出不高兴、哭闹等情形,这很正常。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孩子快两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每天陪伴孩子,而是两天才回一次家陪孩子一天,在此之前宝宝夜里不怎么醒,也不会哭闹,但是就在这段时间里,每次我回去的那个晚上,她夜里都会醒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避免受伤。 2、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3、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受伤的事例图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学会避免受伤 难点:学习简单的自救方法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有关烧伤、烫伤、破伤的情况 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不小心被烫伤、烧伤或者是摔到跌破、划破过呢?那是怎么样的呢?有什么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应该怎样避免受伤 (1)教师鼓励幼儿讨论预防烧伤、烫伤、破伤的方法:小朋友有时候会不小心受伤,那我们平
我立马像是一个被打回原形的黑山老妖,站在那里无法动弹。 这是女儿第一次这么评价我,从前,她都那个腻歪在我怀里,搂着我的脖子亲热地说,妈妈,我最爱你了。妈妈,你是最漂亮的妈妈了。她这样评价我,源于我发脾气,我以为我制服了她,其实,我已经把她心里那个最美好的妈妈的印象给破坏了,我很辛苦地烧了一顿饭,就因为她晚吃一两分钟饭,我发脾气了,不仅在丫头的心里,没有得到她任何的感恩,反而,她觉得我变丑了。 我默默地走到桌子前,拿起筷子,端起碗。丫头给我夹了一块肉,微笑着说,妈妈,辛苦了。 发脾气没有任何的作用,只会让一切更糟糕。 耳濡目染这四个字用在教育孩子上,是非常贴切的。一个孩子的性格形成,受父母言行举止的影响是很大的。 姑姑是一名小学老师,而且,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严厉,严师出高徒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争相恐后地把孩子送到姑姑带的班
父母从小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吃苹果的时候,不可以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吃,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吃几片;吃糖果的时候,父母也要拿几颗,不能让孩子全部占有;喝酸奶的时候,父母孩子每人一瓶。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大人总是和小孩子抢东西吃,会感觉于心不忍,但是时间长了,就会习惯,同时孩子也会形成一种习惯,在孩子吃东西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的和别人一起吃,不再会认为这是他的私有物,别人不能碰。 让孩子懂得分享,获取分享的快乐 一般情况下,父母经常把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孩子一人吃,父母自己舍不得穿,也让孩子穿得很漂亮。这都是溺爱的表现,会让孩子日后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分享,并从中获得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养成喜欢助人的好习惯。 让孩子认识到严重的后果,及时改正
亲子阅读 是指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亲子阅读既可以锻炼幼儿的思维,又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营造。 “ 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亲子阅读呢? 其实孩子满月后就可以开始了。一岁以内小宝宝的阅读方式,以妈妈的讲述为主,重在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宝宝1-2岁,在固定的时间做简短的阅读,无字图画书是最好的选择。宝宝2岁左右,可以正式开始做绘本阅读,这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好时机。 阅读是一件很容易就做到的事情,我们每天只要给孩子一点时间,就可以让孩子获得早期的阅读成功。很多时候,往往需要的是我们对幼儿期孩子的关注以及重点培养,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很多事情都有巨大的变化,我们可以说孩子长大了就好。但,唯独阅读是一件必须从幼儿
分类,是孩子成长里,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我知道谁真心,谁假意 美国已故的儿童节目大师罗杰先生(Mr. Rogers)曾说:“幼儿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力,他一跟别人接触,总可以立即区分出谁是真心欣赏他或是假意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见有些大人,就是有孩子缘,有些呢,孩子很快的就对他们敬畏三分。其实,你只要仔细看看那些有孩子缘的大人如何与孩子应对,很快就会发现,他们都细心听孩子说话、会回应孩子的问题、会关心孩子的情绪。 反过来看,那些很快就被孩子三振出局的大人,总会不经意的以大人的角度来批判孩子(比如说:“你长得胖胖的很可爱”)、要孩子表现(比如说:“有没有叫阿姨呀?”。而道理很简单,感觉那个人能真心的欣赏自己,那他才有可能对自己好。孩子的分类里,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Photo by photosavv
活动目标: 1、通过展览,对比,讲述,使幼儿增强“我长大了“自我意识,并向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大班守则”。 2、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3、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重点难点: 学会懂得身高是用卷尺来测量,体重是用体重称来称的。 活动准备: 卷尺 ;体重秤 活动过程: (一) 发动幼儿回家寻找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以及小时候的照片。 (二)要求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了解自己是怎样在家长的爱抚下长大的。 (三)参观“我小时候”的展览(如小衣服,奶瓶,围嘴,尿布,照片等)。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讲一讲,他是干什么用的?试一试,现在还能穿和用吗?比一比,过去和现在有什
据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从100位孩子中挑选了年龄在8岁~15岁的孩子,通过询问他们“2017年最想要的礼物是什么?”可以看出:81%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父母给孩子多一点陪伴。 我们总是竭尽所能给孩子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却忽略孩子最简单最渴望的其实是父母的陪伴。这种情感是其他事物无法取代的。 然而,有不少家长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对孩子的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不能重来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家长不能在将来才去弥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空白片段。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不是其他物质能够取代的,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更融洽的相处,孩子才能更快乐的成长。 很多爸爸妈妈都感觉自己太忙,想多挣点钱,没时间陪伴孩子,说到底,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
活动目标: 1、知道蝴蝶的特征,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丰富有关虫卵、幼虫、蛹、蝴蝶等的知识。 2、体验用身体模仿毛毛虫变蝴蝶的喜悦。 3、激发幼儿探索昆虫奥秘的欲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转变过程。 难点:激发幼儿探索昆虫奥秘的欲望。 活动准备: 《毛毛虫变蝴蝶》的课件、蝴蝶图片蝴蝶生长过程图。 活动过程: 一、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蝴蝶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秘朋友,请你猜猜它是谁?” 出示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 2、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神秘感,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谈话,了解幼儿对小学的哪些问题感兴趣。 活动过程: 一、小小预备会。 1、我们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后,都要到哪里学习呢? 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后,都要到小学学习本领,为了让我们了解小学的情况,今天我们就要参观小学,小朋友你们想了解哪些事情呢?把你想了解的事情告诉老师,等下我们一起去了解。 我们在参观的时候要要有礼貌、有秩序、安静地参观,小学的哥哥姐姐都在上课。 二、特别的参观 1、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小
很多父母致力于培养一个神童孩子,学习优秀,智商高。但这远远不够,比培养神童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比如乐观坚强表达能力等。这将是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表达和交流 许多人肚子里很有墨水,但是就是吐不出来。学会表达,无论语言还是文字,就能够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思想,并且进行沟通。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一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那么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大,他的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就会越来越强。 独立和负责 独立首先当然意味着生活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包办式生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的性格。前面提到的退学“神童”魏某,他的衣服袜子都是妈妈帮忙洗。还有,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参加夏令营的表现,中国孩子居然连找水喝、添减衣服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
4岁当当的要求没有得到妈妈的及时满足,他大骂:“妈妈我讨厌你,你走开,你是个坏妈妈。” 2岁半的糖糖上了一天幼儿园,回来居然说了脏话…… 一位阿姨正在吃黄瓜蘸酱, 3岁多的悠悠说:“阿姨,你蘸的好像大便啊。" 宝宝的恶语,有时候是童言无忌,天真无邪,但有时候却是情绪发泄,带有一定杀伤力,遭遇宝宝的“恶”语,我们该怎么应对? 恶语也是语言学习 3岁之后,宝宝的语言词汇量飞速上升。这个时候他们对语言的学习能力很强,不管善言还是恶语,都是他们在学习语言。 模仿 我们会发现,如果宝宝身边的人没有说脏话或恶语的,那么,这个宝宝的语言一定是干净的,甚至他长大了,也不会骂人。 但在这么干净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少,即便是身边的亲人都彬彬有礼,但这并不能保证幼儿园的小朋友或同学不会说脏话或
如果能进入投入状态,那么孩子就能发挥出超越自己能力的水平。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孩子都无法投入到学习中。理由便是孩子多数对学习抱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奇凯岑特米哈伊提出,想要进入投入状态中,就需要三个阶段的因素:首先,目标和目的意识必须十分明确。其次,工作或是课题的难易度必须适当。最后,要迅速对结果给予回馈。 目标必须明确的理由是,能够毫不动摇地专注于课题上。如果对于“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个课题”没有明确想法的话,那么也就没有理由投入其中了。 课题难易度必须适中的理由是,当有了目标和目的意识之后,如果课题太过困难那么也就无法让人集中了。相反课题太过简单也会让人产生惰性。 最后,必须要对结果给予迅速回馈的理由,要与投入状态下的满足程度有着紧密的关联。在经历投入之后感到的快乐也就是一种回馈。以这种快乐
如果你能在生活中做到这样的几点,恭喜你,你就会改变整个家庭的风水环境,让家庭更温暖和谐,让你的孩子更听话,不信你试试,这真的很简单,你愿意接受挑战吗? 1.微笑,发自内心的保持美好的微笑。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让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用微笑化解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和孩子有更多的眼神接触,在看着他们深邃的眼神时和孩子认真的微笑,用微笑迎接未知的每一天,这是最了不起的心态不是吗?微笑着和孩子说话、微笑着给孩子提要求、微笑着送孩子上学、微笑着批评你的孩子,微笑着处理家庭各种矛盾,微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你认为呢? 2.不要怒吼,降低说话的声量。虽然所有的妈妈都具备超厉害的狮吼功,但是不要吼,把你的功夫藏起来,用平常的语气和孩子说一切。问问他们为什么要犯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温和的语气给孩子提问题和要求。很多时候当你不怒吼时,事情就好办多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