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男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可以在车后睡的舒服,竟然60岁的母亲坐到后备箱里。被警察发现后,老太太还不停的为自己的儿子求情,说自己感觉后备箱很舒服很好,不让警察难为自己的儿子。这让我又不由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一个故事,儿子养不起自己的母亲,就决定骗母亲说带她去山上看看,其实就是想偷偷的将母亲背到山上丢掉。在上山的时候儿子背的有些吃力,想回头去看一下母亲,可是他发现母亲在他背后撒豆。当时生气坏了,认为母亲是在做标记,就来了一个恶人先告状,说母亲不信任他。结果母亲却颤巍巍的说:“傻儿子,我怕你一个人下山迷路!”。一直以来母亲都被定位成无私、不求回报等形象,但是这样真的好吗,真的可以让孩子变的幸福吗?其实不尽然,这样往往只会让孩子变的自私、不孝顺。如果不想孩子长大变为白眼狼,这些事情就不要再做了。 盲目满足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不动种类,能说出几种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 2、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爱护海洋动物的意识。 3、培养倾听的习惯,激发与同伴合作、竞争的意识。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参观水族馆。 2、开展以“海洋动物”为主题的生成活动。 3、收集相关资料(图书、标本、vcd等)。 4、蓝猫、淘气图片各一副;沙鱼、海马、鲸的图片及vcd。 5、邀请一位老师当裁判。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比赛 (1)出示蓝猫、淘气图片 教师:蓝猫和淘气现在也在研究海洋动物,今天他们争吵了起来,都
在一旁的科学思维冷不丁地打断道:“瞧你这么麻烦,太阳为什么是红色,不是明摆着吗?那里面是有一定的科学原理的……” 试想生活当中的很多事物都有着这样两种解答。 有家长会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也有家长会持不同看法:“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基于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呀!科学道理更能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虽说是故事和科普的两种论调,体现到书籍当中就是故事书与科普书的两种阵营,再往大的层面就是人文与科学,归纳到思维模式就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其实故事和科学,是相互糅合的两道“菜”。为什么呢? 我记得欢欢,从小就偏爱科学,看的是科学书,听的是科普广播,满脑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这类问题对他来说有着本能
幼儿园关于蔬菜的教案:营养的蔬菜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了解几种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 2、掌握常见蔬菜的食用部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多吃有益健康,激发爱吃蔬菜的情感。 活动准备 兔妈妈的胸饰、ppt、几种常见的蔬菜、贴有标签的篮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兔宝宝。 师:孩子们,妈妈买菜回来了,妈妈买了很多好吃的蔬菜,你们想不想知道妈妈买些什么蔬菜吗?(幼:想) 师:那么我们一起做到我们的餐桌旁边,看看妈妈买了哪些好吃又有营养的蔬菜,然后请你拿一个你喜欢吃的蔬菜,来告诉大家蔬菜的名称。 幼儿围桌座好,老师把各种蔬菜放在桌子中间,幼儿自选自己喜欢吃一
01 小孩子在一起玩,时常争抢玩具。 比如喆同学,动作非常快,我紧紧盯着,他有时还是会刚问完“我可以玩你这个吗?”,便直接下手去拿。 怕他和别的小朋友有冲突,我带孩子一般只混熟人圈。 那么,问题来了,每次聚会都是四五个甚至更多3岁的小盆友,又都非常熟悉,争起玩具来自然更加肆无忌惮,哭声叫喊声那是此起彼伏。 有争抢就会有破坏。因为家长们都很熟,自家玩具坏了,一般都说没事没事。因为玩具一般价值也不高,一方家长要赔,另一方也不好意思要。 02 前几天去海边,认识了同住一层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都曾出国留学,3岁的女儿小森也彬彬有礼。 熟悉之后,我们经常带孩子一起去海边游泳、玩沙子。 一天上午,我们一行10个大人、5个孩子一起去海边捡贝壳、挖螃蟹。玩着玩着,小男孩儿丁丁突然去抓小森水
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会有无数的家长来和我“探讨”这个话题。他们或有心或无意,但共同的是都流露出一副我孩子天生不爱读书,我真拿他没有办法的表情。有的甚至会说,老师,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就是不听我的。对于这种野蛮不讲理动用武力的家长,除了怀疑她是后妈,我真的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但总要说点什么吧。 我的观点很明确,你的孩子不爱读书就是你的责任!老师确实有责任把书教得有趣,尽量让你孩子喜欢读书,但寒假呢,暑假呢,放学后呢?老师不可能步步紧跟,家长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引导自己的孩子走上阅读之路。 一个朋友很无奈地告诉我,她三岁的儿子根本不是个读书的料。我说怎么了。她说他一眼都不要看书,拿起书就要撕。还说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儿子身上了。言语中尽是无奈。苍天啊,我只想说,这个娃娃从一开始他的生命就要和书隔绝了,得不到优秀文化的滋养不说,还要生活在母亲无知的绝望里。
文|土家野夫 壹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由荆棘灌木组成的植被,覆盖了整片贫瘠的土地,没有一棵乔木。也许是由于海拔太高,到了冬天,所有稍高的树都被积雪和冰凌压折。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法则中,决定了这座山只能选择丛莽和野草,作为它唯一的苦寒衣饰。 山上有许多深不可测的垂直凹陷的洞,我们那里俗称为天坑。很难理解何以大地之上会突然塌陷出这些密集的深井,仿佛曾经有一阵巨大的陨石雨侵袭过这片山地,在原本完整的地表上砸出了这满目疮痍的弹孔。或者这是早已冷却的火山口,依旧张大着沉默的喉咙。因为沉沉不语,反而具有威严的深邃,似乎连鸟也不在这些漆黑的眼睛上盘旋。我们则更不敢临渊俯瞰,生怕其中是龙潭虎穴,有可能会将人兽吞噬。 就在这座神奇诡异的山上,地勘队确认蕴藏着巨大的煤矿。一九七二年的中国政坛,因为林彪的坠落,各地渐渐恢复秩序而重新强调
活动目标: 1、幼儿积极参与表演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按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2、通过扮演角色,加深幼儿对角色的认识,学习角色的优良品德。 3、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录音机,故事中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回顾上周故事内容,使幼儿对各角色进一步认识。 师:出示手偶,你们看这是谁啊,(小老虎)你们还记不记得上个星期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幼:《小老虎找朋友》 师:是的,今天小老虎又要来找朋友了,那小朋友记不记得上个星期小老虎找了谁做朋友啊?(小羊,小猴,小象)刚开始时候有没有和他们做朋友啊?(没有)为什么啊?(因为它态度不好很凶)
昨晚的朋友圈,一片欢呼雀跃,因为中国的首金出!现!了!在我们一次次地期待着中国健儿拿下金牌,而这些金牌却一次次地与我们擦肩而过时,就是这个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且大家也许并不寄予她夺冠厚望的实力小将张梦雪赢得了女子10米气步枪的奥运冠军,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是啊,似乎大家都经历了一个比较“消沉”的一天,杜丽没夺金,庞伟也没,甚至呼声太高的“400米自由泳奥运会和亚洲纪录保持者” 孙杨也没有囊入那块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金牌。翻翻新闻,还是不少“痛失首金、惜败憾负”的字眼,我把那段孙杨赛后接受采访时,抱着相识的记者失声痛哭的录像看了又看,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 ● ● 争第一是好事,但也不是最重要的 孙杨的400米自由泳比赛是游泳比赛中率先出金牌的项目,也是中国游泳队最为看重的一块金牌,孙杨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撇开这
《爸爸影响女儿的人格》 看了上面的视频中,是不是觉得完全低估了爸爸对女儿未来生活的影响?须知,爸爸不仅影响着女儿的择偶观,还影响着女儿人际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亲密关系。换句话说,女儿的婚姻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着爸爸的影响。 关于这点,我给了爸爸们两个最简单的建议: 第一,改善你跟妻子之间的关系,这对孩子很重要。——你和妻子的关系,将成为女儿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参照物。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约65%的女儿在成年后会按照父亲的模式选择男友以及丈夫;另有15%的女儿成年后会选择和父亲类型截然相反的男人做丈夫,原因可能是父亲的形象太令她们失望。 第二,跟你的女儿玩起来吧!每天都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 下面的文字部分,再对视频内容做一些补充。 ▌女孩儿从小就对父亲有本能的依恋和依赖
“请”的礼貌教育,从我们能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了。从家里到学校,这仿佛是我们学习的首批礼貌用语之一。 随便问一个孩子,当需要别人为你做什么的时候,该加什么礼貌用语? 应该没有几个回答不上来吧! “请”,是如此简单的答案。 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的,说个“请”对有些人来说还真难。 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遇到过类似经历。 一个护工妈妈说:“我常常照顾病人一整天,的确有些病人从来不说请和谢谢。有一天一个病人一直不停各种要求,给我一个枕头、扶我去上厕所。。。所以最后我说对她说,你需要学习如何说请和谢谢,我帮助你才会开心。” 一个餐厅服务员妈妈说:“我每天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诸如服务员,再拿双筷子!服务员,菜怎么还没来?。。。这种语气占绝大多数的比例。” 我家淘宝客服最开心的事,是从客户
贴标签没效果,还有副作用 标签式的批评话语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比较典型的有: 你太笨了; 你太懒了; 你就不是学数学(或者任意一门学科)的料,每次都这么差; 这件事你就没做好过; 你总是爱哭(或者软弱、不听话等任意一种情绪或性格)。 标签式的评价最容易直接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而长时间的标签化还会产生更多问题。 例如一次考试失利,孩子会去分析原因。本来孩子应该是去对试卷做出分析,对听课习惯和学习状况做出思考,从中发现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可一旦出现了「标签」,孩子会优先把类似「我很笨,所以数学学不好」的标签当作原因,忽略了其他真实的原因。慢慢的标签会根深蒂固,而以后的失败还会强化孩子这样的想法。 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天生勤快,懒惰与逃避问题几乎是人类的天性,更何况孩子呢?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克服害怕的方法。 2.两次的调查,让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3.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难过或害怕时不哭。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人手一个自画像、展板一块。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引出问题 1.师有感情地讲故事。 1.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事?(幼:幽灵。一起喊:幽灵幽灵,我不怕你) 2.生活问题:你是怎么睡觉的?你跟谁一起睡?(引导幼儿说出(1)和爸妈睡,(2)睡一个房间,但是分床睡(3)分房睡) 师:这么多人都想说一说,我有一个好方法——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图片) 和幼儿一起讨论“统计表”上图案的意思。
很多家长对孩子要求精益求精,凡事都要高标准,做到最好。我从不这样,我喜欢让孩子多尝试,多犯错,自己摸索,自己总结。在我眼里,事情本身并不重要,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的体悟和成长才重要。 这些年做教师,我轻而易举地就能把学生调动起来,哪怕是高三的孩子也不例外。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犯错。我甚至常常鼓励孩子犯错,因为犯错是一种行动能力,而纠正错误则是一种反思能力,解决错误,就是进步。唯有真切地经历了错误过程,我们才能深入理解我们为什么错了。下一次我们重新经历的时候,我们才能不犯错,少犯错。而且,在这种清晰的思维下,我们更能体会到正确的甜美。 启元烧饭的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也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一直猜测,这家伙究竟还能犯什么错,而他的错总是很有创意,像希区柯克的悬疑大片。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快乐。这是一段成长的故事,这也是一段生命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
问题一:“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爸爸妈妈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地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 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会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问题二:“你的感觉如何?” 孩子在发生状况的时候,自己也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长的一句问候,孩子就能第一时间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哪怕孩子真的做错了,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行为是错的,或者是并不是故意制造麻烦的。 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关心。如果家长第一时间质疑自家孩子,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如不愿意告诉父母发生什么事,也不会正确处理事情。 王荣辉小课堂: 脑科学研究
powernft S女神,我想问下你有给小玥儿做早教了吗?怎么做的呢? 小漂漂妈妈 大S,你对姐姐和弟弟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会针对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吗? 珍视orGift 请问大S怎样给孩子做教育,可以多往哪方面引导呢? 妈妈们是用尽“洪荒之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大S也是毫无保留的把对二宝学习教育的独特而见解分享给妈妈们。 大S育儿经分享 大S希望小玥儿和希箖对于学习都能够充满好奇和兴趣。在孩子学习兴趣的提高上主要强调三点: 1让孩子在“玩中学” 大S自爆小时候除了在学校的课业外,还主动的要求学习舞蹈、爵士鼓、日文等,而且非常期待去上课。但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给的压力会让她非常不想去上学。所以,大S认为要让宝宝爱上学习,首先要让孩子对学习不抗拒。
孩子真是越大越难带啊!儿子还有不到3个月就要3岁了,这个小脾气也是随着年龄渐长啊!以前大人说“不能这样做”、“把那个东西放下”他都乖乖地照做,最近半年开始不听话了,不让他干嘛偏要去做!昨天本来和小朋友玩得好好的,不知道因为什么,他的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上去狠狠地推了对方一下,给人家孩子都推到地上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我教训过他好几次,他怎么还是这样做呢? 案 例 分 析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很多家长都会感叹“越长大毛病越多,越来越不好带!”孩子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我认为成长就是和犯错相伴的,没有错误,没有曲折怎么会成长为真正的人呢?对于小孩子也一样,大人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更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更正孩子的错误,不要错上加错! 孩子犯错也分类,不能全部都惩罚 孩子的某些做法在大人看来是不讲礼貌、蛮横霸道,但
儿子3岁,小脑袋瓜里的怪念头层出不穷。 《看图识物》中的“小兔推萝卜”,三只白兔中,明明只有白兔C的小车是满载而归,儿子偏说三只都有,白兔A和B的红萝卜太少,藏在车里看不到呢;我给他讲“乌鸦喝水”的故事,他皱着眉头反问我,为什么乌鸦不去找一根吸管,小石子多脏呀……他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常常让我瞠目结舌,真不知道如何纠正他。 那天,我从一本书上了解到,爱因斯坦从小爱幻想,13岁时对光速问题十分着迷,他幻想自己去宇宙旅行。长大后,在这个执著想象的指引下,通过不断努力,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我深受启发,于是,坚持每天和儿子一起看童话书,并故意处处设悬念让他大胆猜测,还鼓励他“故事接龙”,耐心地聆听他绘声绘色地编故事;对儿子随心所欲画出的五色小老鼠、长翅膀的猫、长脚的鱼等奇奇怪怪的小动物,我竖起大拇指大为赞赏;和儿子一起将包装盒变废为宝,为捕捉来的小
“拼图”是一种非常适合1岁以上宝宝玩的游戏,宝宝在拼图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到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能够获得智能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宝宝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妈妈可以让宝宝多玩拼图游戏,让宝宝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从中获益。 拼图游戏能带给宝宝的好处: 1.了解“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在游戏中,父母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全部”,以及“一个全部”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 2.培养平面组合的概念 积木是立体的组合,而拼图是一种平面组合的概念,在局限的2D范围里拼出一个物品,一个合于逻辑的东西。 3.懂得顺序/秩序/逻辑的意义 许多小朋友在一开始接触多片的拼图
萱萱现在处于尴尬的两岁这一敏感时期,很多时候我的精力都被她消磨殆尽了。她不睡觉的时候一会“妈妈画爱心”,一会“妈妈抱抱”,一会“妈妈宝贝摔倒了”......等她睡觉的时候,通常我都只想一个人静静地躺着。 宝宝一岁半之后,各方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我现在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感觉一岁半之前只要给她喂饱哄好就行,可现在她每天各式各样的需求层出不穷。不仅如此,如今不比二三十年前我们年幼的那个年代,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接受各种智力开发、情商培养、双语训练等早期教育。说实话,作为家长,心里不紧张是假的,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如果你家采取散养、任其发展的养育方式,那结果只能是惨败。 真心话,我也不想过早让孩子学很多东西,毕竟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跟“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可比性,至少在学龄前是这样的,因为没人会给孩子们一份统一的成绩单啊。但是有时候试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