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孩子间的鸡毛蒜皮。 “老师,琳琳不吃蔬菜。” “老师,瑞瑞伸脚绊莹莹。” “老师,铭铭不排队,他总是乱跑。” “老师,凯凯上课玩电话手表,还偷偷给她妈妈打电话。” …… 原来孩子喜欢告状是有原因的。 1、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孩子通过3岁前的启蒙,3岁后-6岁前的学前教育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日渐提高,通过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他们可以对自己或他人行为作出判断,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且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想要引起大人的注意或想要得到大人的赞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及时规范孩子的行为,例如,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做个讲卫生的孩子;做个不挑食的孩子等等等等。因此,当别的孩子没有做到这些时,为了让大人表扬自
对待谎言的政策——学会怎样才能不助长谎言孩子撒谎时,父母会非常生气,特别是当谎言很明显,说谎者显得很笨拙的时候。当孩子坚持说他没有碰那幅画,或者没有吃巧克力,而他的衬衣上、脸上已经全是证据时,听到这样的谎话的确会让人非常生气。 被激发的谎言父母不应该问那些可能导致孩子防御性撒谎的问题。孩子讨厌被父母质问,特别是当他们怀疑父母已经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他们厌恶那些设圈套的问题,厌恶那些逼迫他们在笨拙的谎言和尴尬的坦白之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七岁的昆廷打碎了父亲送给他的一辆新的玩具小卡车,他吓坏了,把碎片都藏在地下室里。当父亲发现卡车残片时,他很生气,问了几个问题,最后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父亲:你的新卡车呢?昆廷:在什么地方吧。父亲:我没看见你玩它。昆廷:我不知道它在哪儿。父亲:去找,我想看看。昆廷:可能卡车被什么人偷走了。父亲:你这个该死的说谎的孩子!你打碎了卡车!别以为你能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防止孩子产生哪些不正常的心理感受呢? 一、情感剥夺 情感剥夺一般多发生于儿童,由于父母的冷淡及忽略,会让孩子一直渴望情感上的安慰与支援,常觉得别人没有照顾到他的需要,其中,有三种主要的类型: 1、栽培上的剥夺:缺乏被关注、爱、温暖或同伴所形成。 2、感受上的剥夺:缺乏被了解、聆听、触摸、与人分享感受所形成。 3、保护上的剥夺:缺乏鼓励、父母的指引、或没有方向所形成。 二、被抛弃感 有被抛弃感的孩子会一直认为别人不稳定和不可靠,因为他们本身的情绪便不稳定及难以捉摸(如,怒气随时爆发),他们认为自己随时都会死去,同时时常埋怨身边的人没有对自己关心,鼓励及保护。 三、怀疑他人 这类孩子认为会被别人所伤害、侮辱、欺骗、玩弄或占便宜,他们通常会觉得
最新研究已经证实,“爸爸和孩子之间打打闹闹的身体游戏(Roughhousing)”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父子亲子互动方式,尤其是从出生至学前这一段孩子早期的人生时期;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进化性的意义,能够给孩子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带来无穷的益处。 打闹游戏不仅不会唆使孩子暴力和冲动,反而会“让孩子更聪明,情商能力更高,更讨人喜欢,更具备美德,以及身心更愉悦。”总而言之,父子之间打打闹闹的游戏会让孩子成长得更棒! 打闹游戏带给孩子的六大益处 两位医生博士爸爸Anthony DeBenedet和Larry Cohen在他们的著作《The Art of Roughhousing》中基于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了爸爸和孩子玩打闹游戏的六大最主要的好处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 1. 打闹游戏能发展孩子性格中的适应力
1“喝水吗宝宝”、“该吃水果啦” 孩子正专心致志的玩玩具,或者研究一个东西,突然凑过来“来来来,先喝口水,不然容易上火”、“吃水果时间到啦,啊,张开小嘴巴”,叨叨叨叨……这些好心只会干扰他的注意力,打断他的思路,等他玩够了,晚几分钟喝水吃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啊。 2“别玩了,快走啦” 走在路上,宝宝看见了一个蚂蚁窝,他停下来仔细观察蚂蚁,耳边魔音又来了:“快走啦,赶紧回家”,即使3岁的宝宝完全集中注意力观察一件事,也只有6分钟那么短,你让他安静的观察一下蚂蚁,比赶紧回家不知道有意义多少倍。 3“我忙着呢,你自己玩吧” 让孩子自己玩,不是自己偷偷地溜走,这样他反倒没有安全感,无法集中注意力。正确的做法是,开始陪他玩一会儿,你在身边安静陪着他,慢慢他可以自己玩了,需要你时,一定让他感受到你的及时回应和关注。当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知道水中倒映的现象。 3、丰富词汇:“倒影”。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大水盆,盆里盛有清水。准备一些小猪纸偶。 活动过程: 1、分散活动“看倒影”。准备一些较大的水盆,盆里盛有清水,让幼儿看水中的倒影:“我们在镜子里能看到自己,我们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样的?”让幼儿分散活动,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儿拿着物品)。 活动后进行谈话:“在水面上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个纸月亮,引起听故事的兴趣:“月亮在哪里?月亮什么时侯出来?”“月亮出来了会不会有倒
夫妻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如果双方互相不服气,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争吵。好在大部分夫妻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和,关系也不会出现太大的裂缝。然而我却要提醒这类夫妻,因为你们“床头吵架床尾和”对孩子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 你们的床尾和,孩子并看不到 和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妈妈在生下小叮当之后,就变成了照顾孩子的主力,而爸爸每天则很忙,所以家中都是妈妈和奶奶忙活。因为年龄上的代沟,所以妈妈和婆婆总会出现一些争执,爸爸在了解情况后,大多也只会对妈妈说:“我妈年纪大了,你就让让吧!” 一次两次妈妈还能接受,但是次次忍让却让她备受委屈,经常一个人偷偷躲在房间里抹眼泪,好在叮当总会跑到妈妈身边:“妈妈不怕,我长大了,我来保护你。”同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妈妈和叮当的关系也越来越近。 委屈久了,妈妈自然要爆发,那天晚上妈妈和奶奶起了争执,这次爸爸还是用“她是
“最近丝瓜说话老重复,口吃了可咋办?” 下班回家,奶奶跟我反应了一个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关于丝瓜的语言能力问题,说话结巴,有口吃的问题,我简单听了下奶奶的描述,弄清了根源。 宝宝说话“口吃”啦? 据奶奶描述,丝瓜的口吃主要表现在,比如看到楼下有好几只猫咪,他便兴奋地指着大叫:“那,那,那里有猫猫,花花猫猫,黑猫猫”。 以我对丝瓜的判断,这根本不是口吃嘛。我从六个月就开始给丝瓜讲故事,到现在已经看了近五十本书了,他对绘本的理解能力十分不错。而且跟我在一起时,我也没发现这个毛病。所以,我推测:丝瓜的口吃现象是因为“语言能力滞后于思维发育”。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的理解能力强了,但语言表达能力还跟不上。 当他看到喜欢的、新奇的东西,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思维速度抢在了口头表达前头,话说到一半就忘了说什么,这时候重复
我家对于当当也有个零花钱制度,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不过因为数额有限,买了这个可能就没法买那个,所以她慢慢地就学会了取舍,对零钱的管理也有了自己的小想法。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爸爸,在孩子金钱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和做法,读一读,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作为父亲,其实我自己对金钱一直没什么概念。年少时对钱不屑一顾(当然,想屑也没法屑,因为家里穷得让我很难看到钱)。 直到参加工作,每个月辛苦上班赚来的那几张纸都能攥出水来,不得不关心自己手头这一点“阿堵物”。 再后来,我也一不小心有了娃,就更不得不琢磨钱的事儿了。 在家庭里,产权明晰同样意义重大 最早引起我对孩子的金钱观、物质观之重视的是一件糟糕的事儿。 那时候,我家小妞才5岁,已经在读一年级(小妞上学比平常孩子早),而我在外地上班。有一天,妞妈哭哭啼啼给我打电话
孩子哇的哭了,一看又尿了,慌急慌忙要洗弄脏的尿布,这边做的饭锅又快溢出来了,一个人带孩子真是分身乏术。 但是,女人心里打定主意,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坚决不送回老家给老人带。 除了为了陪伴孩子的成长阶段,还是为了言传身教自己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和老人的观念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法国女人带孩子,看到一些妈妈自己带孩子的照片,为什么都是那么快乐,难道她们就一点也不作难吗?老外为啥就那么轻松? ▲ 母婴产品解放妈妈双手 原来法国妈妈带孩子,依靠母婴产品,能够用钱买到解脱妈妈双手的物品,她们会很喜欢使用。而不像我们,用个尿不湿还有各方压力,老人说不能用,年轻妈妈自己也担心用了对孩子不好,会不会被别人说自己是个懒妈妈,就是想的太多。 我们带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照顾他的吃喝拉撒,如果能把处理宝宝排泄物的时间用
不自信 曾经班里的一个同学,明明学习很好,长相也不错,却总是不自信的样子,不知这份自卑从何而来,平时成绩很好,而最关键的高考发挥失常。 自信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太多的好运,自信的人也能走的更远,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自信,3—6岁这个期间最为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多鼓励少表扬。 脾气不好 小文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刚上学时,班里的新同学都很喜欢她,可是时间长了,很多人都不爱和她玩,因为小文的脾气实在太坏了,和别人在一块玩时,动不动发脾气。 孩子脾气不好,在交友方面很受影响,除了父母,还有谁会忍受你的坏脾气呢!很多脾气不好的孩子,很多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的,脾气不好的父母孩子也很容易脾气大。 很自私 小刚是家中的独子,众星捧月般的长大,因此在性格上有些自私,每次家里来亲戚或者朋友时,
中国人对养育子女的付出是全世界排名中数得上的精心用心。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执行期间,一家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六个人围绕着一个宝贝为中心转,更是把心思用到了极致。 养育孩子,先养什么? 很多父母在宝宝小的时候,重视的是养育他(她)健康的身体,希望宝宝茁壮成长。随着宝宝长大,尤其是进入学龄期,身体健康逐渐被忽视,家长眼中重视的目标变成了学习成绩、试卷分数,随着健康被忽视的,还有孩子人性的培养。当孩子成为中心宝贝的时候,那种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滋味儿养成了孩子自我自私,自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一些触及底线的问题在他们眼里也是小事。 周一然然这个年级学校安排提前开学,学校负责充饭卡的老师规定只有周一和周三两天充饭卡,其余时间不给充,孩子们课间匆忙去充卡时,去了几次老师都没在,但是办公室的门是打开的,充卡机子就摆在那里,孩子们不知从谁开始,把现金放到老师
(一) 皮肤饥饿有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宝宝喜欢紧挨着妈妈,就算在炎热的夏天也喜欢挨得紧紧的,黏在妈妈身边。医学上把这种对于人体相互触碰和抚摸称为“皮肤饥饿”,在小宝宝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当爸爸妈妈们对宝宝的陪伴、抚触不够时,宝宝很可能会情绪低落,也有可能会把这种需求转移到柔软的小毛绒玩具或毛毯上,喜欢抱着不放手,经常用脸去蹭。 如果担心经常抱着不利于孩子的运动发展,还可能养成孩子依赖爸妈抱的习惯,爸爸妈妈们可以采取抚触的方式,定时对他们的背部、颈部、腹部及四肢进行抚摸,亲吻他们的额部,以及常在谈话时用成人的手去捏他们的小手、小脚等。 抚摸可以使人体充满活力,并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协调,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使心态平衡。另外,还可以减少或解除宝宝对某些可怕事物的紧张感。通过对宝宝的抚摸、搂抱还可消除宝宝的疲劳感和疼痛感。
然而,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各异,即便是一些善意的疼爱也仍旧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些坏习惯。 小冰的父母很注重对小冰的教育,所以小冰虽然小小年纪,但很董事,也很讲礼貌。也正是因为这样,家里的亲戚和朋友都很喜欢她。 前两天中午,小冰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饭桌旁安安静静地等爸爸妈妈一起吃饭,而是自顾自地吃了起来,虽然有些诧异,但她的爸爸妈妈觉得小冰可能是饿了,所以也没太在意。 可没想到吃完饭后,小冰竟然直接用袖子擦嘴,这让妈妈非常震惊:“以前不都是用纸巾擦嘴吗?怎么今天突然用起了袖子,多不卫生啊!” 可小冰却告诉妈妈:“姑姑说小孩子不用讲究这么多,饿了就吃,脏了就用衣服擦嘴,反正衣服早晚都是要洗的..........” 妈妈生气地打断了小冰的话:“姑姑怎么可以这样呢,太过分了!” 姑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活动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
找一找,演讲也有套路 先抛开孩子不说,谈谈自己吧,说到演讲,我猜肯定有不少爸爸妈妈被要求公众演讲时跟我的感觉一样——怕啊!不过呢,我们并不孤单,就连那么注重公众演讲,那么能说会道的美国人,也很怕。据统计,70%的美国人对于公众演讲这事儿都是怕极了的。 美国有一项专门针对中小学孩子的调查,让学生们给小丑,公众演讲,飞行,大胡子,蜘蛛,高空等项目给出“害怕指数”,公众演讲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那究竟怕什么呢?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表示主要怕这三点 1.怕不知道讲什么好,冷场; 2.怕讲得乱七八糟,被人嘘; 3.不知为什么,反正就是怕,你这一问我就已经开始怕了。 据说还有一种“演讲恐惧症”,就像面临高考一般,可以害怕到夜不能寐…… 但是,这么困难又让人害怕的一
增加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培养充满感性的身体提到培养身体,也许大家只会想到健康,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事物有深刻的感触,有一颗易感的心。 为此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易感的心,也可以说是在人类的心中培育“自然”。 从这个时期开始,在游戏中可以加入很多自然的元素。 通过玩泥巴可以体会泥的感触,知道它不是什么令人讨厌的东西。在沙滩或草坪上光脚走,会有很舒服的感觉,而且孩子能注意到那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即使不专门去海边或山里,在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自然。早上起床跟爸爸一起散步,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心情爽快,在炎热的夏天,用塑料泳池尽情地玩水,可以体验到水的魅力。 身体感受到的东西会变成丰富的感性如果只是从书本或电视上得到知识,而不接触大自然会怎么样呢? 比如,会说很多动物的名字,在图鉴上能分辨出来,大家都会夸这孩子聪明。而对所有动物都只是以
坤坤的妈妈送坤坤上学。 到了学校门口,坤坤妈妈对坤坤说:要快快乐乐哦,要好好学习哦! 八岁的坤坤叹了口气对妈妈说:你挑一样吧,你是要我快乐呢,还是要我学习呢? 坤坤进了学校,妈妈却在门外百感交集,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竟然把快乐和学习分得如此界限分明。 难道快乐是学习的敌人吗? 难道学习是魔鬼吗? 难道我们的孩子不能快乐的学习吗? 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难道学习不是快乐的吗? 这个问题如果问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答案是:不是! 他们会告诉你: 老师说:十年寒窗苦读! 家长说:学海无涯苦做舟! 苦,怎么会快乐? 如此看来,孩子天生都是不爱学习的,但是为了未来能更好的存活,不
1、家庭不和 大人不懂得谦让,经常互相责怪。 其实,无论是父母吵架,还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对于孩子来讲都是心理上的电闪雷鸣、雨雪交加,只苦于自己年龄尚小,无能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 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的天气,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天气不仅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留下终生的心理阴影。 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 2、父母品行 老师刚讲了语言美,回家就听到大人在骂街;课堂上刚受了公德教育,爸妈就乱扔垃圾、捡钱不交公。 文明的进步,使孩子在公德和修养方面起点比家长高。那就让我们放下家长的架子,向孩子学习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趋势,没什么不好意思地。事实上,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的还多着呢。 3、爸妈不陪自己玩 童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