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为孩子的长远利益着想 开学不久,马上就要到教师节和中秋节了。 这天吃晚饭时,小丫对爸妈说:“今天,跟我同桌的小明告诉我,他说他老妈准备送刘老师(班主任)一张一千元的购物卡。老爸老妈,我们家送不送?” 小丫妈张珊说:“我们当然要送!” “那我们家送什么?”小丫问。 “人家送什么我们也送什么!”张珊说。 “小丫,你们刘老师喜欢什么?”一直在沉思的李思这时说话了。 “刘老师喜欢什么?我想想。”小丫歪着头想了想说:“我们刘老师喜欢漂亮的贺
外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 妈妈却觉得应该睡到自然醒 两代人不同的教育观念常引发争执,如何避免听听专家说法 林女士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儿子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放在爷爷奶奶家,平时只有双休日才会抽空去看一下。现在,儿子读小学二年级了,她发现,儿子和她很不亲,不愿意和爸妈一起玩,也不喜欢和他们聊天。而且,在教育问题上,她和老一辈人也有很大的分歧,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闹得大家都很不愉快。林女士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改善这一状态。 像林女士这样的家长,现在有很多,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把孩子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形成了隔代家庭的结构。两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甚至引发了家庭矛盾。 上城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研究员黄勤分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隔代教育的案例,给了父母们一些建议。
虽然是网上的一句调侃,但背后的原因却值得人深思。现在许多孩子都有大小名,家长在心情好或表扬孩子时,都会亲切的喊他的小名或昵称,而在生气时,就会直呼孩子大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的名字过于敏感,甚至害怕别人提及自己的大名,这都是由于宝宝的名字被孩子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 涵涵妈平常就是这样,平常都喊孩子昵称甚至“小宝宝”,但孩子一旦做错事,就会很生气的喊大名,久而久之,涵涵就变得特备抵触别人喊她大名。但是昵称只是家庭间的称呼,大名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记号。如果孩子排斥自己的名字,那很可能变得不能完全接受自己。 如何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名字? 1.孩子的昵称和大名要区分开来,但不是根据情感,而是根据场合。在家时,无论开心或生气,都可以称呼孩子的昵称,但到了公众场所,就要称呼孩子的大名。一是让他知道这是自己社交的名字,二是在
晚上我们三窝在各自的角落里看书,突然听到cc狂躁的用点读笔使劲戳书,起初我没大注意,继续看书,直到听到她的哭腔,才抬起头观察。 原来她正在用点读笔读书,读到一半笔没电了,她一遍又一遍的强按开机键,强开到最后,欢迎词都致不出来了,上来就是结束语”现在电量低,请及时充电,正在关机。”用一个词来形容她当时的样子,再贴切不过——气!急!败!坏! 眼瞅着书跟笔都要被要这败家孩子戳烂了。 “cc,笔没电了”,我试着温柔的提醒了一句废话。果然她开始哇哇大哭,大叫着妈妈有电有电,并把点读笔塞到我手机,要求我一次又一次的强开机,好像换个人开就能有电一样。我耐着性子试了几次,当然还是没电,我试着拿去充电,她死拽住不松手,立马升级为嚎啕大哭。 我顾不上想到底是Trouble2还是敏感期,只知道,狂风来了,我家的女汉子又一次暴走了! 先不说我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果断型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感知故事中的小老鼠聪明、善良的形象特点。 2、感受萨克斯音乐带来的快乐,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件、自制烟斗。 2、萨克斯录音磁带,旧画报,萨克斯演出碟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感知故事中的小老鼠聪明、善良的形象特点。 活动过程: 一、引题激趣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美妙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萨克斯音乐) 2、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这么动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呢? 3、小老鼠也
1. 因为行程安排的比较紧,路上赶的有点急,从阿姆斯特丹到哥本哈根的时候,退完房打算逛逛市区再去机场,需要找个地方寄存行李,结果刚走出民宿大门,天公也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 后来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放行李,哪怕有UBER可以叫车,瓢泼大雨中上车下车,拖着N个大箱子也颇为狼狈。放好行李看雨停了就准备带着她去逛个玩具店,刚出门走不了几步又突然下起了大雨,抱着她一路狂奔回放行李的商场,还是把我们都淋湿了。也差不多到了吃饭时间,六六说饿了,于是我们就找个餐厅吃饭。 那是家自选餐厅,各自拿了想吃的东西坐下后,我捋捋她湿掉的刘海时随口问她:“会不会觉得辛苦啊宝贝?” 六六抬头,眼睛睁得大大的:“不会呀,很开心。” 我又问:“为什么呢?” 六六吃着自己端的西兰花和我点的咖喱炒面,笑的眉眼弯
“记得收拾房间!”、“包装纸要扔到垃圾桶里”、“玩完的玩具收到箱子里”,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曾发出这样的“呐喊”。 BUT,不论重复多少次,我们依然会随时踩到孩子扔在地上的饼干,想在沙发上坐坐,才发现乱得根本无处可坐…… 难以忍受的脏乱已让人心烦意乱,更别提那种重复了不知多少次,但是“说了也等于白说”的痛心之感,爸爸妈妈整日身处其中,不禁仰天长叹:孩子,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主整理? 脏乱就一定是“差”吗? 脏乱差是成人的认知标准,孩子的意识里并没有这样的因果联系。 3 岁的孩子一回到自己的房间,就开始倒空抽屉里的东西,拿出玩具,玩,然后扔在房间的各个角落…… 这种“龙卷风”式的行为模式,是孩子本能游戏的需要,也是2~3 岁孩子的快乐所在。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是物品的主人
「从怀孕到现在,我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怀孕时放假休息,我抓紧时间复习考注册会计师;宝宝出生后,我看了各种育儿书籍,学习各种儿歌故事;与此同时,和我老公也依然恩爱甜蜜,二人世界也会不定期约起。」 最近又她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开始自己搞创作。 可是,这样的她,现在却坐在我面前,眉头紧锁。 「我觉得压力很大」,米妈的开场白就让我吃惊。 「我觉得我做什么,都很难,都没办法让我开心」 「我似乎是一只永不停歇的超霸兔子,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什么时候我可以什么都不做」。 米妈很少在我面前表现得那么无助,但她现在的眼神深邃的像是黑洞。 看得出来,她很累。 「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安心些?要怎么做才能无愧于自己?」 我是这样回应她的: 「其实吧,你已经够努力了,偶然有个下午无所
孩子从一岁起,就想对房间里感兴趣的东西摸摸、动动。这时,家长应特别注意,把住处收拾得利索一点,使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也免得老对孩子提出警告。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行动一味限制,会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和无聊,有损孩子理解力的发展。 家长应把房间里贵重和易碎的东西拿走,将柜子和抽屉锁好,拔下所有电器的插头并盖好,把书架下面几格的书籍拿走,放一些旧报刊让孩子翻着玩,必要时可放一把椅子让孩子爬着玩。这样,才可不必老用“不准动!”来禁止孩子的活动。万一动了不该动的东西时,也应心平气和地把孩子拉走,或让孩子放下手中的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明白家长的意图,久而久之,孩子便学会听话。孩子往往对周围所有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忘记了家长嘱咐不要动的东西时,家长也不要大声叱责。如果家长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怎么能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话呢? 由于求知欲望的驱使,孩子必灰会挣脱家长加在他身上的羁绊。每种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词汇:依依不舍、金光闪闪。 2、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老爷爷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3、感受家乡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一54、55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小鸟吗?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小鸟?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鸟的故事,名字叫做黄金鸟。为什么叫做黄金鸟呢?请小朋友一起来听一听。 二、倾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故事里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2、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的老爷爷在采药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救小鸟的?小鸟
孩子从小就需要父母教育,好的教育能够给孩子带来轻松快乐,身心健康,还能给孩子打下很好的素质基础教育,这些知识,家长们可以从老师、书本中学习,也从可以家庭教育经典语录大全中学习一二! 家庭教育经典语录大全 名人名言 1.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2.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3.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育。 4.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班,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5.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6.孩子坏的习
1.行动慢条斯理、习惯拖延 “‘拖延’对生产力而言是个瑕疵,但是对创意而言可是个优势!”格兰特教授表示,开始地很快,但完成地很慢,反而可以增加创意。 几年前,格兰特教授有位学生智惠(Jihae)缴交作业时对他说:“当我忙于消磨时间,我的创造力总是涌泉而出”,智惠是班上最有创造力的学生之一。身为组织心理学家,格兰特教授想找出拖延对创造力的影响。因此,他们进入企业调查,邀请员工填写“拖延频率与习惯”的调查问卷,同时请公司主管为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评分。 数据显示,那些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的员工,因为总忙于消磨时间,以至于没有任何创新的点子;而那些不断提前预备的员工,则因为沉浸在紧张与恐慌中,导致没有太多原创的想法。 格兰特教授进一步设计更加严谨的实验,调查“拖延”与“原创力”间是否有最佳的“甜蜜平衡”。首先,格兰特教授请受试者着手撰写企业提案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有不同的面值(元、角)。 2.掌握对10元以内人民币的认识。 3.积极参与活动,了解货币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0以内“仿真人民币”,各种玩具,画有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盒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提问幼儿:平日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幼儿说出是用钱买来的,教师出示“仿真人民币”问幼儿:认识他们吗?他们一样吗?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发给幼儿每人一套“仿真人民币”,让幼儿辨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幼儿按要求取出相应的币值,例如,教师说出四元,幼儿取出四张一元的人民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界开始流传一种观点——挫折教育。但我在工作中发现,不少家长都对这一观点存在误区,有的觉得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多受打击、吃苦头,要用苦难来锻炼孩子坚毅的品性;而有的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养尊处优的孩子们一点颜色看看”,让他们不要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然而,从孩子早期教育和性格培养的角度来考虑,挫折教育真正的意义应该是培养他们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而非用人为的苦难来“绑架”孩子的天性和幸福感。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她有一个5岁大的女儿叫西西,十分可爱,那天晚上西西画了一棵大树很是不错,大树上还有一个鸟窝,旁边歪歪扭扭飞着几只小鸟,她迫不及待的拿来给我们看,其实以5岁小朋友的能力来说,那幅画已经很不错了,但我的朋友说出的话却是,“还行,不过颜色没涂好都出格了,还有你看这鸟都快掉下来了,不如你们班那个叫罗罗小朋友的画得好,罗罗比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滑稽的风格,在教师动作以及滑稽语气词的提示下,学唱弱拍起歌曲。 2、尝试替换歌曲中部分歌词进行演唱。 3、体验歌曲中的幽默诙谐感。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在以往的活动中唱过弱拍起唱的歌曲。 2、幼儿用书:《胡说歌》。 3、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用书投影图《胡说歌》,感知并理解画面滑稽、风趣的内容和风格。 师:小丑最喜欢说幽默的话、做滑稽的事,逗大家开心。你看,他今天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吗? 二、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学说歌词。 1、幼儿在教师慢速说歌词的过程中,
这样做的理由,则可能千奇百怪:工作太忙,没时间;没经验,不会带;孩子这么小太缠人了,等孩子大点再自己带;老人自己想带;反正有钱雇保姆…….。总之,似乎孩子生来就是来跟他们抢时间或添麻烦的,索性交给他人帮带完事…… 这样的父母,或许可以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或许依然可以尽享二人世界的浪漫,但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这样把孩子推开,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意味着什么? 心理学研究标明,一个生命之初的前几年有机会被母亲呵护在身边的孩子,经由母亲的乳汁和甜蜜的拥抱,更有可能与母亲建立牢固的亲子连接。 这种亲密感不仅会让他顺利克服出生带来的脱离母体的分离焦虑,还有助于他建立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母亲的爱抚会让她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可以信赖的,进而而更可能以母亲为安全基地,大胆探索外部的世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并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反之,一个出生后就被交给他人抚养甚至寄养
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伪装的含义。 2、能大胆设想并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伪装自己和他人。 3、加强幼儿对解放军的敬佩之情。 准备: 1、录像带;不同颜色的衣服;油性化妆颜料;毛笔;不同颜色的染料;不同颜色的纸;国旗一面;磁带(我是一个兵)。 2、有小山坡的绿地。 过程: 1、欣赏录像。 教:今天,我带来一部很吸引人的录像,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解放军,在作战。) 他们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迷彩的) 叔叔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带这样的帽子呢? (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小结:这种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方法我们称为——伪装。
什么是孩子最该听的故事? 家人的故事, 尤其是优秀的家人的故事, 而不是那些绘本,才是孩子最应该听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小派的舅舅说起吧。 小派小时候特别葱白舅舅。 因为舅舅很厉害啊,整条街都是舅舅的传说。 舅舅非常热爱学习,那时候舅舅家有个木质的小阁楼,据说舅舅成天楼上待着,除了吃饭,都不下楼的,(脑补小派舅舅是吃货的爸爸妈妈去面壁,小派活着是为了吃好吃的,但是小派的舅舅不是,小派舅舅吃东西是为了好好学习)。 同年龄的人满街乱窜,各种乱玩的时候,舅舅一直在学习,同年龄的人没考上大学,不得不去工厂上班的时候,舅舅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同年龄的人结婚生子打麻将,吃着便宜的串串商量到哪儿泡个便宜的澡的时候,舅舅大学留校了依!然!还!在!学!习!
交友是一种有益的社交活动,也是与人合作时初级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与人合作。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受到别人不好的影响而拒绝孩子和他人交往,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会使孩子无法自我分清事物的好坏。 孩子怎样学会交往 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到成长为具有交往能力的社会成员.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孩子在1岁以前主要跟父母或看护人生活在一起,他最强烈的需要是吃奶、睡眠、爱抚等,这些方面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使孩子感到他降生在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并且是值得信赖的。这个阶段称为亲子交往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研究发现,孩子在3个月左右就表现出最喜欢让母亲抱,再大一些时,就有更明显的亲近母亲的意向。母亲对他的爱抚和喂养,满足了他的需要,孩子会积极地产生反应。比如吃奶时他会长时间地望着母亲,紧紧
上班族的爸妈其实是很辛苦的,白天经过忙碌的工作,晚上可能还得照顾宝宝,那么上班族父母晚上应该如何带宝宝呢,可别错过了这几个跟宝宝相处的珍贵时光哦! 上班族的爸妈白天非常的忙碌,所以回到家一般都保持安静的环境好好休息,所以一些父母在晚饭过后就让宝宝玩玩具,然后自己上上网、听听歌便算了。其实爸妈晚上和宝宝相处的那几个小时是非常宝贵的,宝宝如果经常缺少和爸妈的沟通、玩耍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宝宝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古怪。所以父母不妨计划一下晚上和宝宝共度的美好时光,用新鲜调味一下平凡的日子吧。 6-7点:亲子晚餐时光 妈妈下班回家便风风火火地进厨房制作晚餐,让宝宝先看着卡通片或者玩玩具。其实晚餐是个很好的交流机会,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和你一起进厨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既能够锻炼宝宝的家务技能,也能够享受一起做晚餐的乐趣。 一家三口共聚晚餐是个很好的交流时刻,父母可以借此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