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文明礼仪小天使》 活动目标: 1、学习日常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并在适当的场合运用。 2、初步培养文明礼貌行为和意识。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培养文明礼貌行为和意识。 活动难点:在适当的场合运用日常礼貌用语。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小兔和小狗玩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两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知道它们是谁吗?(学小狗的叫声和小兔子的样子,请幼儿猜一猜。) 2、鼓励幼儿与小动物们打招呼,并也一起来学一学它们的样子和叫声。 二、让幼儿根据故事中的情景学说礼貌用语。 1、教师一边演示玩具,一边说故事:小兔和小狗是好朋友,
在育儿的这6年中,我总是和孩子冲突不断,我喜欢做事之前有明确的计划。有一次,前一天晚上和他说好明天一早起床后先完成老师的作业,差不多8:30蛋糕店也正好开门,我答应他给他买蛋糕。 第二天一早孩子起床很早,写作业时不太情愿,虽然我看出来了,但我没有表达出我的批评意见。他很快写完了,拿不准的反复问了几次,由于他做事粗心、不仔细,我稍作提示让他自己检查,他很不快,改完了执意不给我拿过来,让我去取作业,他态度恶劣我又不肯取,他索性气急败坏的将作业扔给我。我没有去捡他的作业,见他这样不认真做事,我只能取消买蛋糕的计划让他吸取教训。一件完美计划就这样闹心的结束了,一个上午我和他的心情都很糟。这个例子仅是我们冲突的一个典型。 我也发现孩子的这种性格特征,在做选择的时候喜欢变来变去,没有准主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一有不满意的地方,总喜欢与人争执;这些都让我为他将来能否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感到担忧
说到这一点,功夫妈咪感触特别深。这眼看就6月份了,我给宝宝买了大批夏装,可他怎么都不肯穿,硬要在大热天里穿长袖长裤,毫无道理可讲;他白天饮水量很大,比正常成年人喝得还猛,导致晚上夜尿频繁,没睡过几个整觉,所以我打算稍微控制他白天的饮水量,可他一听就怒了,赖地狼嚎,完全不给商量的余地。 面对这么个不听话孩子,功夫妈咪耗尽毕生力气才抑制住焦躁的心情!我相信,很多抑制不住的父母,早就大打出手了。跟几个同样烦恼的妈妈交流后,终于商讨出一点点技巧,小试一下,效果不错,也分享给同样头痛着的其他粑麻吧! 1.不要娇惯孩子 有的妈妈过于娇惯孩子,孩子认为一闹就一定会达成愿望,所以总是以此向大人示威。对付这种本性任性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一定要狠得下心。 2.任性孩子自我意识强 任性的孩子并
近日参加一个大型活动,一个洋人孩子的举动引出了我的这篇文章。 一个类似国内游乐场的地方,摆出了很多大型器械供孩子们玩,如高空旋转飞机、双层海盗船、微型火车等等,有的项目不收费,有的项目收费,即使收费也是几元纽币,所以家长和孩子们都会准备一些零钱。我和二娃排队等着上双层海盗船,我脚的侧前方有一枚2元硬币,在我前面排队的一个洋人孩子,年龄应该是个初中生,他发现了这枚硬币。他先是四下看看,是否有人留意到他,然后快速捡起握在手里,脸上洋溢着兴奋的表情。他向远处的爸爸挥挥手,展示他捡到的硬币,他爸爸冲他打了个响指并吹了个口哨。等我们进入海盗船,上到顶层时,他向站在场地边上的妈妈挥手再次展示捡到的硬币,他妈妈冲他欢呼了一声,孩子非常开心。 因为捡到钱,这一家显然很高兴。可是父母不经意间用自己的行动鼓励了孩子——捡到东西据为己有,贪小便宜。 我们古
其实除开一些稚嫩,孩子的没大没小就是没教养,而缺乏教养的孩子往往不怎么讨喜,长大以后更是无法合群。那么要如何让孩子变得有教养呢? 1.再小的孩子也要诚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约定,都要信守承诺。“这个玩具借我玩玩,下午肯定还你”“下次来我家玩,我请你吃巧克力”,这些脱口而出的话其实都是约定,如果遵守,那么就会给别人留下真诚、守信的好印象,别人也愿意和你交朋友、做生意。 2.别人放那的东西别乱碰,一到别人家里就翻箱倒柜、自取自用,那么真的是尴尬不已。其实不随便乱碰别人的东西,是对别人隐私的尊重,如果孩子确实想要拿别人东西,那么记得让他获取对方的同意。 3.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去麻烦别人,少做伸手党。遇到麻烦的时候,一定要先静下心来,自己思考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实在找不到答案,那么才能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记住麻烦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积
越来越多的80后成为新一代的年轻妈咪,他们对于妈妈的观念,对于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感觉呢?是否愿意当一个全职妈妈,给宝宝成长的陪伴呢?一起来看看吧。 闲时和某大学同学微信互相告知各自的近况,听说熊妈我毅然做了半年多的全职妈妈,好友很震惊——收入稳定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啦?这么多年的学白上了,研究生也白读了,就为孩子,值得吗?孩子爸爸同意吗?家里其他人支持吗?又不是没有老人给帮忙,干嘛让自己这么辛苦?...... 回答了一连串的好心提问,熊妈已经习惯了: 1、工作可以再找,孩子的成长仅此一次,错过了就无法挽回和弥补; 2、正好工作本身就不顺心,虽然稳定但如鸡肋,丢之并不可惜,有能力和信心,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最重要; 3、放弃暂时的工作,放弃本行工作,并不代表学白上,熊妈我将它看成人生中的一段经历,我追求过了,经历过了,感受过了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指纹图案上添加简略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动态。 2、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每桌一盒印泥,两块半湿的抹布。 2、长方形画纸、黑色勾线笔人手一份。 3、教师《小人国》范画及若干小人动态图片,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1、出示《小人国》范画,引发兴趣。 ——你们还记得《小人国》的故事吗?今天小人国的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了,朋友来了我们 ——该对朋友说什么呀?(礼貌用语) 2、请
我们常说对孩子要正面鼓励,不能批评惩罚,但谁带孩子谁知道,有时候还就得批评。可怎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呢? 别忘记和孩子的身体连接 今天送涵涵去上学,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对母女在那里等车。那小孩儿要捡地上的树叶,妈妈说很脏,不可以捡。孩子不听,妈妈就生气了,一边骂着娃,一边使劲把扑过来的孩子往外推,嘴里还喊着:“你走,你走,管不了你,我不要你了!” 而且那位妈妈还真的扭头就走,孩子在后面大声哭喊着,边哭边追。从娃的哭喊声里,我听到了深深的恐惧。她是真怕妈妈走掉啊,可那位妈妈却仍然坚持走了很远才停下脚步。 也许孩子捡到的那些树叶真的很脏,也许孩子在马路边上捡树叶的行为真的很危险。我们可以批评她,但却不能带给她恐惧。你也可以忍不住大声斥责她,但请你不要忘记,用身体和孩子做连接。比如,你蹲下来,握着孩子的手或肩膀,然后看着
无奈:家中小儿个性十足 ◆ ◆ ◆ 儿子,你知道吗?当我听到你这些话时,我真的很火大!在又一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时,今天一回家我忍不住教训了你! 班主任李老师: 胡鹏爸爸,你家鹏鹏这个星期已经迟到四次了!今天还当众顶撞语文老师,这次的生物制作标本作业没交,理由是没意思,很无聊!这孩子太有个性了,老师们都拿他没办法啊……你在家,好好管管他吧!我辛苦了老师们!我一定会好好教育他的 类似这样的消息,我不止一次收到过! 开始,我也没放在心上。因为你虽然机灵调皮了些,但还是比较聪明! 记得你刚上小学时,当时的班主任就善意提醒过我:小树自由生长虽好,但也要及时除枝修剪,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如今,我很后悔,没及时约束你,以致于你现在成了老师眼中“个性十足,不服管教”的另类学生! 孩子,有能力的有个
家庭会伤人,你是个缺席的父母亲吗? 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过去家里的美好,是否只存留在相片的记忆里?究竟,在我们的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许多孩子都说「我不晓得要跟爸妈讲什么话,我不敢!」,甚至在外面遇到了问题,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但父母的疏忽却可能让家变成了「心灵屠宰场」。 这种矛盾的冲突感受,对发展中的孩子却是一种折磨,甚至让孩子失去了对家的期待,产生极深的无助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Hirigoyen在《冷暴力》一书中提到:「有一种虐待不用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也一样崩溃、身心受创。当忽略、冷嘲热讽发生在家庭里,造成个人绝望,虐待便达到目的:让人觉得失去灵魂,仿佛行尸走肉。我们在这类案例中
你正讲着故事,孩子一溜烟的跑开了,是故事不吸引孩子还是你的方法不得当,下面为大家介绍最实用的家庭教育小方法-亲子阅读实用方法! 0—1岁的亲子阅读实用大法 问题一:我从孩子3个月大,就开始给他读故事。但是我感觉他根本不在意我的声音。 支招:要吸引婴儿的注意,应该选择色彩鲜艳的图书,以及有节律的、押韵的文字。这个阶段,孩子只是被动收听,你不必过于在意他的反应。举个例子,你明明知道一个婴儿听不懂你的说话,但你还是会坚持不懈地对他说。读故事也是一样,需要慢慢影响他。 问题二:讲书的时候,孩子非但不听,还总是抢我手里的书,当作玩具去撕、去咬。我应该怎么办呢? 支招:6个月开始,孩子可能热衷于撕书、咬书,这与他的手、口发育有关,爸爸妈妈可以给他一些磨牙玩具或者其它替代物。此外,在阅读的时候,可以选择专门为这么大的孩子设计的“撕不烂&rdqu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劲儿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一岁的孩子闹,家长认为他在和自己作对,或者认为他是在要挟自己。其实,孩子只是遇到了完全陌生的情绪,不会表达而已。你可以逐渐去教他表达。国外甚至有人教婴儿使用手语,帮孩子沟通。 两岁的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因为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同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了四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再如,两三岁的孩子,看到妈妈手破出血了,漠视走开,妈妈心里顿时悲从中来,觉得孩子不知心疼自己,是不是该教育教育了。 其实妈妈不必伤心。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让自我保护的意识根植到于孩子心里,随时随地有防范意识,无论处于怎样友善、热情的环境中,都不能完全放下戒心,避免因疏忽大意而陷入危险境地。 教孩子应急技巧 让孩子学会走失、逃生的应急技巧,并给孩子准备好带有紧急联系人的中英文求救信件,随身携带。可以在出发之前模拟场景,加深印象。 让孩子在视线范围内 父母必须严格规定:年龄小的孩子绝对不能脱离父母的手或者离开父母的视线范围。大一些的孩子,不在视线之内玩耍必须告知父母,并且先征得同意。 警惕陌生人 告诫孩子,千万不能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跟陌生人走。假如陌生人要强行带走,一定要大叫,并告诉过往的人,你不认识他。 培养孩子分辨能力 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警惕性,提高孩子观察能力和识人能力,增强对危险环境的预判。 远离危险环境
孩子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我把它投给了晚报的副刊。 从投稿的那一天开始,孩子就常常问我:“妈妈,能发表吗?”看来他对这件事情,还是很关心和在乎的。 我点了点头,给予了肯定:“能!……” 孩子还是将信将疑的:“妈妈,你能确定吗?” 这次我摇了摇头,我不想骗他:“妈妈不是编辑,对这件事情妈妈当然无法确定,但凭妈妈多年写稿的经验,你一定行!” 我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蛋,给他自信--当孩子第一次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装作熟识无睹、若无其事的样子,我们一定要给他鼓励,为他加油,给他信心……同时要像孩子一样,对这件事情投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让孩子相信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面对任何事情他都不是孤独的一个人。 “如果没有发表呢?”孩子还是不放心。 我哈哈大笑:“那也没关系呀!敢于挑战自己,本身就是一件
单拿孩子发脾气打人或自伤来说,对此就让父母们头疼不已了,也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时会有不同的方式和态度,也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如,有的大人从小就不允许男孩子哭,说这样没有出息,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漠视自己行为背后的情绪。 自然,孩子既无法了解正确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也无从了解自己的情绪,更学不会与自己的情绪达成和解,从而学习掌控自己的情绪。相反,孩子就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从而变得情绪不稳、情感冷漠或是富于攻击和掠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和行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思考孩子是否出现了某个情绪问题,或他正被某情绪所困扰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和解决。 这也就是教养孩子的出发点,不是从行为出发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地引导孩子成为更好地他自己本身。 如,一位妈妈求助说: 我家孩子脾气很坏,动不动就打
我家小曦转眼就要升入初中了,她的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要说我毫不担忧肯定是假的,但我也没有特别焦虑。 直到最近开始断断续续看《小别离》,被剧中朵朵的妈妈感染,还没有开学我就已经有点烦躁了。 更让人烦躁的是,我自认做不到朵朵妈那么严格,所以,小曦的成绩... ... 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忍不住想起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那段广为人知的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个意思啦 文章中把“快乐”等同于“放纵”,认为努力学习就是不快乐,虽有失偏颇(因为确实存在快乐又勤奋,成绩很好的孩子,不以勤奋
管教孩子是门大学问,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原则。在生活中孩子带给我们快乐、欣慰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大麻烦,特别是当他们与家长顶嘴的时候。他们翻白眼、阴阳怪气的想要“气死”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都是崩溃的/气愤/想揍人的。 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扼杀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自然是有的。孩子和父母之间好好相处的前提是基于双方相互的尊重,当父母能够心平气和的接受孩子的反抗行为时,我们就能够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找到机会“一招制敌”。 家长要权威,很多时候家长认为揍最有效(这也许是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用平静的战术来化解孩子的各种反抗,我们的权威就不会在和孩子内心更为激烈的反抗中被无视。我们小范围的做了一些调研,在生活中孩子想要反抗父母时/顶嘴时,这样的一些话很多孩子都会说出来顶嘴父母。 ●●● 1.这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我
随时打断大人的讲话 为什么不应忽视:也许当时你的孩子非常兴奋,想给你讲一个非常好玩的故事,或忍不住想告诉你一个他的新发现。但是,如果你允许孩子打断你的讲话,那么会传达给他一个不好的信号,无法让他学会体谅别人。这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有权随时获得别人的关注,慢慢的,更严重一些的孩子将会无法忍受挫折。 如何阻止:下次你要给朋友打电话或者拜访朋友时,提前告诉孩子,他应该保持安静,不要打断你。在你和朋友谈话时,你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个活动,或者给他一个之前没有玩过的玩具。如果他在你说话的时候扯住你的胳膊想和你说话,你可以指指椅子,让孩子安静地坐在那儿,直到你讲完话。与此同时,孩子也会知道,如果他打断你的谈话,他的要求也不会得到满足。 假装没听见你说话 为什么不应忽视:让孩子去做某件他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把玩具收起来,或把他“制造”的垃圾扔
没想到,还没过几天,全班的小朋友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琳琳父母要离婚、爸爸还会动手打人等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加之添油加醋,大家都慢慢的开始疏远琳琳,以前玩得好的小朋友甚至直接跟她说“我不敢跟你玩,因为他们都不跟你玩了。” 琳琳先是闷闷不乐的在学校里呆了几天,最后不愿意去学校了。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小姑娘,一下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总觉得藏着很多小心事。 先不说大人间感情的事,只论语言的力量,也许本来没有这么严重,也许只是夫妻间的吵架,却不知道谁最先开始的,于是在人群中,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最终导致了琳琳小朋友直接受到伤害。 是的,小派只想告诉大家,教孩子最大的善良,就是不去议论他人是非。 同事的弟弟高考分出来了,考了四百多分,超过本一线几分,这不,全村都传开了,传到最后,有人来家里恭喜的时候,居然说:你家孩子真是太厉害了,怎么考出了六百多分
妹妹寒假时参加个每天上午八点半到下午四点的营队,她很喜欢营队内容,但却对妈妈不在身边感到不安,塬本还一度想放弃报名,后讨论之后决定挑战一下,我答应她待在教室楼下附近的咖啡厅等她,让她完成独自参加营队的初体验。 第一天送她进去很顺利,她坐下后我立刻离开没有异样,我甚至怀疑之前她说的害怕是不是真的。下课前五分鐘我提早抵达,隔着玻璃在外面观看,惊讶地发现她主动发言(还有点高谈阔论)、积极参与,身体自在的趴着、跪着、蹲着,看起来非常放鬆享受在课堂裡。 第二天老师主动和我聊起上课情况,印证我的观察没错;这让我联想起学校老师告诉我:我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的勇敢坚强一一展现出来,跟我口中说起的她简直判若两人。 塬因到底是为什么,我猜想问她也问不出来,于是也乾脆不谈。营队结束时她在旁听着老师对她的描述与讚美,我看着她点点头,对于这些溢美之词她似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