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负担”在老徐的广告词儿里和其他广告商大言不惭的宣传里是想表达一种现代人对0压力的憧憬和幻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句名言。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Lev Vygotsky (维果茨基)有个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我觉得很好地说明了适当的压力和支持可以帮助儿童最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 怎样解释适量的压力有助于成长? 比如:功课稍稍有点儿难,让孩子觉得有点儿小压力,不无聊,想继续学; 但别太难了,压力大得让ta们灰心,没勇气尝试,或者疲惫的没力气钻研了,那就过了。 但是压力过大、负担过多在国内的育儿、教育界里似乎是常态。我不喜欢抨击我们的教育体制,那是有中国特色的,有它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前因后果。 但是我不得不提到自己的焦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图片内容,合理连贯地创编故事情节。 2.学会角色之间的对话,能恰当运用形容词来赞美小纽扣。 3.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课件"快乐的纽扣",班得瑞的音乐,自制小书《快乐的纽扣》。 活动过程: 一、师幼谈话,引出故事 师: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圆溜溜的吗? 幼:轮子/饼干/瓶盖…… 师:圆溜溜的东西可真多啊!今天我也带来了一样圆溜溜的东西。看看,是什么呀?(点击课件,出现纽扣图片。) 幼:有点像纽扣。 师:对了。它是一颗快乐的纽扣,它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小纽扣要去旅行了,
1.直观行动思维 对于处在学龄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相当简单。遇到一件事,一个问题,他们都会采取直观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他们会直接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具体去推理,更不会去假设,很直接,属于一种行动思维。比如,他们想要放在桌子上的棒棒糖,他们不会跟大人说:“可以把棒棒糖送给我吃吗?”他们会直接走过去,拿起就吃掉。直观行动思维所处的年龄段在2-3岁之间,是思维最初的萌芽期。 2.具体形象思维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就会跟着发展,由原来的直观行动思维提升到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通过对游戏角色,规则等表象来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常孩子在3-6岁左右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父母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此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父母应
活动目标: 1、认识花朵的用途。 2、认识花朵和人们的生活关系。 3、增加生活体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插花艺术》VCR、花茶袋、透明水壶、小纸杯、香精油、小喷壶、干花袋、花环、围裙、小魔棒 活动过程: 1、以花仙子的身份出现:小朋友,大家好!我是漂亮的花仙子,我有许多许多的花儿朋友,我可喜欢它们了,每天和它们生活在一起是我最快乐的事情!对了,你们也像我一样喜欢花吗?为什么呀?(用小魔棒指点幼儿回答,以控制常规) 2、下面,和我一起去看看我的花儿朋友吧?(观看VCR) 3、可不可以告诉我,看了这些漂亮的花儿有什么感觉呀?(幼儿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孩子“不听话”“逆反心理太强”成了众多父母的心理定势。在父母们运用旧策、寻找新招试图“制伏”孩子的同时,孩子们的抱怨和应对“招数”并不比大人少,“妖魔化妈妈”“父母皆祸害”“斗妈大全”此起彼伏。 记得“斗妈大全”的两位作者是四年级小女孩,她们在“书”中用尽稚嫩的笔触和配图使其诙谐十足,二十余招“斗妈”招式令人忍俊不禁:“第一招:你的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的地方,想别的事情。不管,不听。性质:硬。注:不能经常用;第二招:你的老妈骂你,不让你看其他地方的时
场景一 “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琴”、“你现在应该看书了”…这样的话做家长的经常脱口而出。 虽然有时候小孩儿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种语气的话,反倒没有动力或者兴趣立刻减少了。 【建议】 “把报纸拿来”和“帮妈妈把报纸拿来”这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虽小,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而喜欢受人委托。 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因为自己是长辈,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情绪低落,还会在他们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 场景二 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罗伯特·赫斯博士认为,家庭语言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
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产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创造。 2、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实践和游戏活动。 3、培养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副筷子,一个不锈钢小碟子。事先按6个一组分好后放入大托盘中并用餐巾布遮盖起来。 2、每6名幼儿分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不锈钢水果盘,放入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薯条。 3、录音机一台,活泼欢快的儿童乐曲磁带一盒。 活动重、难点: 幼儿正确操作筷子,并用筷子开展各种活动。 活动过程: 1、开火车导入,请小朋友们下车。
中国家长的教育有问题吗?对于中美之间的“喂饭教育”之后发现,两国因为文化不同,喂养文化竟然有如此大的区别。在这里,中国家长应该反思,到底是什么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思维,让孩子学会了顺从。听话的孩子,是好,是坏?你怎么看? 美国和中国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就拿教育孩子吃饭来说,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美国孩子长大后注重仪态修养,尊重他人;中国孩子长大后讲究自我,看重己欲。 我们一起来看下美国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吃饭的,和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 任何国家,不论大人或小孩,每日必经三餐。大人每天在饭桌上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更要深刻。 首先,先看中国家长怎么教孩子吃饭 1、中国家长爱逼着孩
活动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语言美、寓意美。 2、知道妈妈为自己付出的劳动,为妈妈感到自豪。 3、了解诗歌的句式特点,学习仿编诗歌。 4、认读:魔术、美丽、饭、菜、枕边、故事、碗。 5、感受诗歌温馨、优美的气氛,引导幼儿感受母爱的甜蜜。 6、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了解自己的妈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本领(工作上的、日常生活中的)。 挂图、音带、录音机、大字卡;诗歌读本人手一册、小字卡、每个幼儿准备一张妈 妈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初步感知 师幼相互问候,走线,线上活动。(或采用联想、听音乐等其他形式。) 线上活动建议:音乐欣赏《小乌鸦爱
宝宝长大会跑后,家长们往往觉得非常操心,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对于宝宝的“失控”状况,爸妈们该如何给孩子下指令呢? 家长们都喜欢孩子听话,听到家长的指令后能立刻跑到家长这边来,或者立刻听家长的安排去做某件事。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事情,孩子如果正专心搭一个积木,这边妈妈突然喊自己停下来,心里自然会不乐意的。所以做为家长,也要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对于一个呼之即来的孩子,还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呢? 有研究显示,现在的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父母小时候那样--家长一叫,就立刻过去。几十年前,没有汽车、电视、漫画等数不清的好玩的东西吸引着孩子。那时候孩子的生活比现在要简单很多,甚至连像样的玩具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家长召唤孩子的次数远不像现在的家长召唤自己孩子的次数那么多。
宝宝到了学步期,担心宝宝学走路的姿势不好。该如何给宝宝选择正确的学步工具呢?宝宝学步的工具有很多,可是都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家长还在烦恼吗?试试婴儿推车帮宝宝学走路吧。 婴儿推车学走路简单方便 在一般有小宝宝的家庭,大人都会准备一辆婴儿推车供他们外出时使用。实际上,这种推车的用途远不止如此,宝宝扶着它学走路,可是事半功倍。此外,一些个头大一点的玩具推车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不过,在使用推车时,家长要注意以下问题。 先要看看家里的推车是否符合辅助宝宝学走路的条件。比如伞车,通常在夏季使用,且推车扶手比较低,适合个子比较小,刚刚学走路的宝宝。但是伞车比较轻,刚刚学走路的宝宝掌握不好力度,容易将车推翻或自己摔倒。这时候,就需要大人在一旁进行辅助。家长可用手握住伞车的把手,进行力度、速度和方向的掌握。待宝宝走路稍微平稳后,家长就不用扶着了,只需在伞车上放一点玩具或其他物品,帮宝宝
和另一半达成统一 去年很火的电视剧《虎妈猫爸》里,虎妈和猫爸经常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导致茜茜得了忧郁症,不见人也不说话。 家长一个温和一些,一个严厉一些,这个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双方观点要一致,千万站在对立面,给孩子传递不一致的信息。家长经常因为孩子的问题争吵,对家庭和谐也不利。 2家长要以身作则 要知道孩子们都看着你呢。你可以给孩子订一堆的规矩,但你自己的一言一行留给孩子的印象比这些规矩要深得多。人类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模仿」。 如果你希望孩子诚实,那你自己也要诚实;如果你希望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让他看看你的礼仪礼节,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怎么样的,那就示范给他们看。不要因为你的言行不一致给孩子传达混淆的信息。 3家规要清晰 如果规矩模凌两可,或者事后诸葛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儿童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新时期幼儿教育的一大主题,更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注重在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给予他最需要的学习能力,以及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自己对孩子深厚的爱能够转化为对孩子最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 那些只重视健康养育的保姆方式和注重知识传输的灌输方式,由于不利于儿童期特有的天赋潜能的开发,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的要求,无法满足当代年轻父母的需要。寻求早期教育方法的突破,成为了当代许多年轻父母迫切的追求。因为,儿童期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甚至会决定他一生的成就。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民谚是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经典概括。从生理学角度讲,人类大脑的发育与年龄是呈反比例的,年龄越小,越是大脑开发的最佳时期,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大脑的潜能也会渐渐变得固化,
最近网上有一篇帖子很火,题目是“有没有小时候爸妈以为你小听不懂在你面前说的话,而你却记了一辈子的?”网友们的回复异常踊跃,摘选几个跟大家分享一下: 网友:无边无际joanne 幼儿园中班的时候爸妈工作忙,就把我放到外公外婆家,转到他们那儿的幼儿园上学。我是和外婆一个床睡的。外婆睡觉很迟,大概到晚上11,12点才睡觉,我那时候八点就睡觉去了。幼儿园很陌生,和原来的生活完全不一样,躺床上想爸爸妈妈想得哭;但又怕被发现,于是就一个人默默地在床上流眼泪,也不敢和大人说想爸爸妈妈。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床上,透过虚掩着的门缝看到客厅里看电视的外婆的时候内心那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网友:一一风荷举ya 我总记得小时候想让我妈抱或依偎在旁边,我妈总会很不耐烦地一把推开我:去一边去!如今都奔三十的大人了,依然忘不了那时候的阴影。我妈一直觉得委
一、批评注意时间和场合 批评孩子的时间也有讲究,如果不是太大的错误,最好不要在清晨、吃饭和睡觉前进行。因为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让孩子一天的心情都受此影响,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来;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利;睡觉前批评孩子,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质量,甚至留下心理阴影,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批评孩子也要注意场合,尤其忌讳在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进行批评教育。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往往很强,在这些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自信心也受到打击,甚至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产生逆反,影响亲子之间的感情。 二、批评孩子之前要冷静 看到孩子犯错后,父母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气极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过激的举动,这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
美国某名校考官说:“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此学生和彼学生之间没有差别。他们的SAT和托福成绩往往都很好,但是申请材料一模一样,特长都是弹钢琴、跳舞、绘画之类,毫无特色;论文更是写得千人一面,观点幼稚,表达平庸,显示出他们想象力的贫乏和思维的僵化,他们像是同一个工厂生产出来的机器人。” 一位负责留学咨询的美国人,专门手把手教中国学生如何申请常春藤名校,百发百中。他说:“哈佛大学每年会收到几万份学生申请,但是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被录取,被选中的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而是最特别的。”他为中国学生做留学咨询,一年收费高达十几万元,主要是协助每个小孩找到他自己的独特性,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有的孩子关注慈善,那么可以寻找一些有创意的慈善方式,逐渐成长为“青少年慈善家”;有的孩子喜欢写作,那么可以鼓励他去办一份中学生杂志,邀请各个学校的学生投稿。他说:“你想从成千上万份申
游戏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学习课程,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小游戏,来促进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 游戏1、躲猫猫 游戏方式:妈妈可以将有黑白条纹、黑白螺旋图案、黑白点点、黑白格子的布(约可将宝宝头、胸部盖住的大小)或玩具在宝宝面前晃动,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等宝宝的眼神注意到晃动的布之后,妈妈可以将布轻轻地盖在宝宝脸上,诱导宝宝利用手臂将布移开。 这个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因为2个月大时宝宝的眼睛已经可以跟上缓缓移动的物品了,因此该项游戏还可以训练宝宝眼睛的灵活度。 可以和6-7个月大的宝宝来玩进一步的游戏,妈妈可以用布把自己的脸遮住,然后再打开,可以一边玩一边和宝宝说:“让我猜猜宝宝在哪里?哇,宝宝在这里。”以此吸引宝宝的注意,让宝宝学习集中注意力。 游戏时需注意:1、当你和宝宝玩耍时,假使中途要离开,一定要先将手中的布
活动目标: 1、初步分析音的高低,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2、通过游戏产生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图片、磁带、铃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小朋友为客人老师表演歌曲《小花、小树》。通过小树长高了引出主题。 二、进行部分: 1、教师出视高人矮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图片上是谁,有几个人,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还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一会儿老师就帮他们把礼物送给你们。” 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进入主题。“高人和矮人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每天都要一起到树林里散步,可是今天他们来到树林时发现以前散步时的音乐被换了,他们不知道哪一段音乐是高人散步时用的,哪一段是矮人散步时用的音乐。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3、初步分
活动目标: 认识粗细,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长度相同,直径明显不同的木棒3根,每根棒的两端尽量一样粗。 2、黑板上高度相同,直径明显不同的圆柱体两个。 活动过程: 1、引出粗细的概念 教师同时出示两根木棒,把木棒两端对齐拿手里或立在讲台上,让幼儿观察木棒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教师把3根木棒两两比较,用目测找出最粗和最细的木棒,特别强调中等粗的比最粗的细节,比最细粗些。 3、让幼儿观察黑板上的图形。 师生小结粗细的特征,让幼儿说出,粗些、细些、最粗、最细等词
摘要: 昨天小编和朋友们聚餐,聊起小时候每逢我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的时候,爷爷奶奶总会吓唬我: “门口有大灰狼,再不听话就咬你!” “不好好吃饭的小孩是会被乞丐背走的!” 当年的小编还年少无知,一被吓唬立马规矩,因此奶奶总是屡试不爽! 万万没想到!我一说这段回忆,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原来每人儿时都有过被吓唬的经历!说起来是笑谈,但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笑,因为我们发现,不少被吓大的成年人至今都不敢走夜路、关灯睡觉、怕黑怕鬼,更有甚者一辈子都陷入自卑的深渊…… 那么!今天咱就聊聊「吓唬教育」。 『曾经我们被吓唬的那些名言』 ●赶快睡觉,你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来咬你的! ●外面的乞丐没饭吃,你不好好吃饭他就会把你背走! ●你再哭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