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立心理咨商中心心理师黄柏嘉回复:
要辨别孩子的身体不适,是因为身体出了状况,还是心理方面的困难,有两个概略的区别方法。
第一个是从症状出现的频率来看,症状若是由心理困扰所引发,一般来说会因为情境转换,而有明显的改善或恶化,不太需要医疗的介入,例如:孩子早自习时活蹦乱跳,接近升旗时间,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头晕、呕吐等症状,等到升旗结束后,孩子的状况又改善了不少。另一个辨识的方法是孩子想要改善身体不适的主动程度,症状若是来自心理因素,通常孩子不会积极想要改善这些症状,而就医只是被动的配合。
假设孩子的身体症状由心理困扰所引发,以下提供几个介入的角度给家长参考:
1.相信孩子的主观感受
或许找不出身体上的病因,但是不代表孩子在装病,当孩子症状发作时,身体是真的感觉很痛苦,而不是假装出痛苦的样子,孩子并非刻意让自己的症状变得轻微或是更严重。当父母先能够理解、体会孩子的痛苦,才能够跟孩子建立合作的关系,一同构思如何解决身体反复出现症状的困境。
2.避免因病获益
若是孩子因为身体出现症状,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好处,或是回避了某些处罚或责任,那么这个症状将会变得更难改善。孩子出现身体明显的不适,无法参加升旗活动,不代表孩子免除了身为班上一分子的义务,父母与老师可以跟孩子讨论,他必须改为执行某些爱班服务,来替代升旗活动。例如在状况减轻时,负责回收同学作业,或是下课负责擦黑板等。一方面让孩子用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也减轻其他同学对于孩子何以拥有特权的质疑。
3.寻找躲藏在症状背后的困难
由心理困扰所引发的身体症状,通常与焦虑感有很高度的关联性,因此找出孩子焦虑感的根源,是相当重要的第一步。但是若直接询问孩子为什么会焦虑,大多是问不出来的。父母可和孩子讨论:“如果这个症状消失了,你的生活会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孩子可能回答:“我跟朋友的关系可能变得更好!”那么或许孩子焦虑的来源是与同侪间的关系,父母可以针对如何改善同侪关系的部分,与孩子有更多的讨论。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