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行为心理>孩子这些特征,古人视为聪明,现在却视为病?

孩子这些特征,古人视为聪明,现在却视为病?

2017年05月24日 16:18出处:幼儿说作者:幼儿说阅读次数:319
换作现在,我小时候大概已经“病入膏肓”了吧?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坐在教室一角,非常喜欢给自己编麻花辫,上课时也不例外。经常是拆了编、编了拆,有时还要给邻桌女孩子编,很多时候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才停止。

换作现在,我小时候大概已经“病入膏肓”了吧?

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坐在教室一角,非常喜欢给自己编麻花辫,上课时也不例外。经常是拆了编、编了拆,有时还要给邻桌女孩子编,很多时候被老师叫起回答问题才停止。终于有一天我被班主任“抓”到了办公室,我很害怕地问,是不是因为上课编辫子。

老师是这样回答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只要你不打搅到别人,学习好,你天天上课剪头发我都不管你……”那老师到底找我啥事呢?让我给她编麻花辫!到现在我还印象非常深刻,当我帮她编完,她非常满意地朝镜子笑,还用手指沾着腮红往脸上抹。当然这一切没在老师办公室进行,而是躲到了女厕所。当年,那位女老师不足20岁。

换作现在,我当时大概已经被“多动症”了无数次了吧?

经常会看到一些爸妈的留言,大概说的是孩子上课坐不定,公然在课堂上走动,还有些幼儿园小朋友在非活动课时又跑又跳,这些家长被老师告知“怀疑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去找医生检查一下……”

“多动症”,是争议非常多的一种现代“病”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肯.罗宾逊在《学校抹杀了创新能力》TED视频中提到,多动症不是什么可恶的疾病,只是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孩子们的一种个性。

如今也有很多学者质疑儿童多动症接受治疗的必要性。因为从医学角度分析,多动症其实是统管自我控制能力的额叶部位不成熟,待孩子到了额叶发育完成后,这个阶段大概是孩子的青少年后期,大部分的多动症都会自动变好。

以至于世界各国很多学者说孩子好动其实不是病,孩子的大脑其实是为原始时代狩猎和采摘而创造的,好动是人类的本性,尤其是幼儿天性未洺,而学校的教育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所以冲突便产生了。

很多有显赫成就的名人都好动?

英国知名舞蹈家吉莉安.莱尼儿回忆小时候在课室静静听课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她因为在课堂上老是坐不住,学校给吉莉安的妈妈正式发了一封信,信里说这孩子有学习障碍和多动症。

这位医生不像其他多动症医生那样一来就开一大堆药物,而是打开了收音机播放起了音乐,吉莉安若无旁人地开始翩翩起舞,一直到妈妈与医生谈话结束,吉莉安还沉醉在舞蹈中。接着医生的话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夫人,吉莉安不是多动症,而是一位天才,送她上舞蹈学校吧。”

从此,吉莉安的班里都是一些“坐不定”的孩子,每天都在舞蹈的“多动”中度过。后来,吉莉安的《猫》成为百老汇的经典节目。

还有幼儿说在往期文章中提过的一位亲戚,幼年被医生诊断为多动症,并且已经开了一大堆药物,但孩子的姥姥(一位退休的农村驻村医生)不同意,说多动症是无中生有的病。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现在这孩子已经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

毕加索、爱因斯坦、达芬奇、梵高、牛顿、莫扎特、贝多芬、丘吉尔、拿破仑……

这些人物小时候被证实都非常好动,倘若放在如今也肯定被列入多动症行列了吧?难以想象,如果这些人小时候拖着治疗“多动症”的药罐子度日,他们还能有后来的显赫成就吗?毕竟被贴上“多动症”后,难免会被旁人用有色眼镜看待,孩子的自尊自信难免会受到打击。

应对好动的孩子,“芬兰阅读”是收敛天性的最好方法

芬兰的家庭阅读,被誉为最理想的收敛孩子好动天性的亲子教育。芬兰国家的父母,无论多忙,每晚一定会安排20分钟或半小时,有时甚至是几分钟陪孩子翻翻书。

按芬兰妈妈多萝西亚说,阅读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精彩的故事能把孩子的精力集中在阅读上,并且书本的故事和知识,能帮助孩子变得理性和成熟,当一个孩子沉浸在故事书中,你就别想他们做别的事情了。所以阅读是芬兰孩子信手拈来的一个习惯。

相比起其他国家,儿童阅读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在芬兰却是必备的。

让好动孩子亲近自然

正因为孩子的大脑是为原始时代狩猎和采摘而创造的,天性未洺所以孩子好动。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释放过多的精力,也能帮助好动的孩子修身养性。

给好动孩子培养时间观念

好动的孩子不知啥时候该停止,容易过度。更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过于好动,在他们需要将精力放在学习和能力发展方面的精力少了,有可能会错失学习的良机。尤其是十三岁以前是孩子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如果由于过于好动而浪费这样的高效学习机会未免可惜。所以适当给好动孩子培养时间观念非常有必要。

最直接的做法,便是给孩子一个闹钟,教会看时间,教会计划时间。

建立价值观:别打搅影响旁人

好动的孩子,之所以在学校惹同学和老师厌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打搅了别人。不打搅别人,其实也是一种教养。从小教会孩子懂得不打搅别人,自己无论多好动,都一定不能影响到旁人。

孔子曰:“知者动,仁者静。”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人家老祖宗把“好动”当“聪明”,而如今我们把“好动”当“病”,不得不反思啊。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