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瑞喜欢就地取材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两三岁时,她就让孩子数家里养的鸡、鸭、狗等小动物,用生动形象、有趣味性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她还自制一个小黑板,教孩子们写字,做数学题。那时候,全家人只有三间简陋的土房,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胡彩瑞和丈夫给孩子们专门留出一个屋子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当孩子们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胡彩瑞不急不躁,耐心开导。
大儿子考高中时,第一科数学考完觉得自己没有发挥好,回家后心情非常不好,剩下几科也不想去考了。胡彩瑞没有责怪,而是坐下来摸着儿子的头说:“没关系,儿子,我相信凭你的成绩,你若考不好,那别人也一定考不好,把剩下的几科考好就行!妈心里有数,你准能考上,就是考不上也没关系。”母亲的一番话使儿子心态稳定下来,在后几科中发挥正常,最终以总分全旗第一名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
胡彩瑞虽然疼爱孩子,但从不娇惯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她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体力强弱,适当安排劳动,用乡下人的话形容就是能看狗的看狗,能撵鸡的撵鸡,能割草挖菜的就到田间山里去。通过家务劳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品行。夫妇两除了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养猪养鸡,栽果树,种园子,家里田里忙个不停。当家里种的菜和水果收获时,总要叫孩子们给缺菜的人家送去,东家一些萝卜,西家一筐菠菜,在邻居们的赞扬和感谢声中,孩子们得到了助人为乐的快感。
庄户人家吃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穿的就无所谓了,粗布旧衣,洗涮干净穿在身上照样舒服顺眼。胡彩瑞和董福义夫妇认为,平日在家里干活穿破衣烂衫没谁笑话,出门和逢年过节可以讲究点,所以他们家大人和小孩都有一套新衣服,平日里不穿,成了名副其实的“礼服”。
胡彩瑞夫妇就是这样,不仅重视学习上的培养,更以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善待他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力量,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孩子们在苦难中懂得了生活的道理。董家6个孩子,3个博士,两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比别人高,而是他们比别人更有信念,更能吃苦,更有毅力,而这些都是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在贫苦家庭中磨炼出来的。董家的孩子自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作风、贫富不乱的精神,能够善于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胡彩瑞的二女儿董岩松对记者说:“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总是以身作则,母亲不但和亲人相处的好,还特别孝顺老人,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也得到了正确的教育和启迪。”
在胡彩瑞的家,有一个屋子格外引人注目,屋子的中间摆放着两套桌椅,墙上挂满了儿女们送来的祝寿字画,门口还有一个陈列荣誉证书和奖杯的柜子。这间屋子既是餐厅,又是展厅。胡彩瑞的儿子们也并没有忘记回报家乡,2012年,大儿子董进宇为香山农场学校捐赠了价值25万元的图书室和电教室,给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董福义对记者说:“我年轻的时候,在农场的机务队开过拖拉机,前几年儿子给我买了一辆吉普车,现在又换了一辆新的越野车,儿子想把我们接到大城市生活,可是我们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儿子就在鲁北镇给我们买了楼房。不忙的时候,我和老伴就开着车去住上一段时间,享受一下现代城市的时尚生活。然后再回到清静闲适的农村,和家里的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赶上过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只要不忙,都会回来和我们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心里感觉特别幸福。”
当采访结束的时候,两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把我送到门外。此时,我对这个家庭充满了感慨和敬佩。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续的,精神也是一代一代传承的。正是凭着对家庭的责任,对生活的热爱,胡彩瑞和丈夫让自己的孩子们在爱中成长,在被爱中学会去爱别人,然后用自己的荣誉和成绩来回报父母,回报家乡和社会。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