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时候。一天,我给儿子说:“余鹏,你知道吗?我发现你弹琴的时候,不光在弹琴,你身上还在长一种精神——‘澳柯玛精神’。”儿子喜欢看广告,会背很多广告词,一听说“澳柯玛精神”,儿子很快接过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很得意自己身上长这种“精神”,别人问他:“余鹏,你又学了什么新曲子?”他报了曲目之后,说:“我身上长的还有一个精神呢!”别人问:“什么精神?”他说:“澳柯玛精神!”如果别人还莫名其妙,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澳柯玛精神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把曲目编成故事。
弹完两册后,我把他学过的曲目编成故事。《从前》,有一个《溜冰的女孩》名叫《玛丽》,《玛丽有只小羔羊》,她要带这只羊去看《动物展览会》,动物展览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到那里必须先《登山》,《上山坡》之后再《划小船》。玛丽《走,走,走》,《在堤岸上》碰见了《班卓琴手》,她带着只会《
跳舞的袋鼠》,原来她也是来参加动物展览会的。玛丽高兴地说:“《你好吗?》你是怎么来的?”她说:“先是一个《伞兵》帮我下飞机,后来又《乘黄包车》来的。”她们一起跳着优美的《步态舞》来到了中国大戏院......
孩子很乐意听这种曲目故事,我们看着目录随机就编过许多这样的故事,儿子有时也插上一两句,或者干脆自己也编起来。这种办法一方面提高了孩子弹琴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快乐主题我谱写
我在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上确实费了一些心思,但是在儿子学琴过程中,我并没有花很大精力,因为我的儿子不考级。
也许不经过考级训练的琴童在技法上没有考级的琴童娴熟,在专业水准上没有后者到位,但是我和丈夫对儿子学琴的价值有自己的看法。很多父母为孩子学琴花了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兴趣”和“激发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我则认为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就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等,使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
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要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小孩子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愿意耐心地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