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东东学习音乐的故事 东东四岁,妈妈给她报了一个幼儿电子琴兴趣班,孩子在班级跟着老师练琴还挺配合,但是回到家就不喜欢弹琴了。这怎么办呢?有一天,妈妈在窗户外面看孩子们学琴,发现老师很会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孩子们弹完几首曲子,老师夸张地说:“哎呦,你们弹得真好,我要晕倒了。”然后身体就往一边倒,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整节课下来都兴趣盎然。妈妈很受启发,回家就把孩子平时玩的布娃娃
玩具找出来10个,整齐地码放在电子琴旁边的桌子上,东东弹完一首曲子,妈妈就让布娃娃晕倒一个,孩子特别高兴,有时候,妈妈不在身边,她就自己弹,然后自己“帮助”布娃娃晕倒,东东很快成为班里乐感发展最快的孩子。
一年之后,班里很多孩子都要考级,妈妈却做出了一件出乎意料的决定:不让女儿考级。她说:听说也看到过周围人为孩子学琴花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为孩子学琴而奔波劳累,但是他们在谈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认为孩子有了一技之长,长大了至少多了一个谋生手段,至于维持孩子的兴趣和激发孩子的灵感是他们很少考虑的。因为一个指法不到位,严厉指责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等,如果孩子因此而丧失兴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孩子放松地发展兴趣,让孩子为琴感到愉快而不是感到倦怠。
先天条件 研究发现,所有人生来便具有音乐潜能,并且呈正态分布。有的成人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或者缺乏音乐细胞,是把音乐才能主要定位在完善的歌唱或者乐器表演上,但是,绝大部分人都具有音乐欣赏的习惯和能力,这也是音乐学习习惯的重要部分。音乐智能是人类八种潜能之一。这些潜能在不同的人身上的组合不同,有的人在这方面可能是优势智能,有的人在那方面可能是优势智能,尤其是经过后天的环境刺激和教育培养,人具有了不同的能力特征。
胚胎期
从胚胎期起,孩子就开始吸收母体内的节奏和语音,良好的感官经验为他们奠定了牢固的听觉基础。出生以后对声源的探究意识发育很快,父母对孩子身体运动有节奏的带动能丰富他的音乐感受。
能顺利地说话后 孩子能顺利地说话以后,对儿歌的节奏比较敏感,特别喜欢模仿成人唱歌
跳舞,而且能唱旋律简单的歌曲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