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兴趣> 艺术特色>咋培养宝贝的音乐细胞

咋培养宝贝的音乐细胞

2009年08月08日 17:08出处:母婴公社网  作者:亲亲宝贝网阅读次数:102
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还可能压抑孩子的个性。同时,注重音乐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尤其在关乎音乐考级的事情,父母要慎重。学习乐器必然要学习演奏技巧,要求孩子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小肌肉控制协调能力,这对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来说都存在着学习压力。缺乏兴趣的技巧训练可能会让孩子对音乐感觉乏味。因而,父母要开动脑筋想一些办法,使孩子始终对音乐感兴趣,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借鉴东东妈妈的教育智慧。

  享受艺术的熏陶和启蒙是目的

  父母对琴童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和极端的做法,社会上已经有不少报道和批评,东东的妈妈则在教育观念上的站位比较高,对孩子弹琴的教育价值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即在孩子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维护他对弹琴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的好奇心,让弹奏乐器和欣赏音乐成为孩子一生的一个高雅乐趣和人生修养的一部分。

  避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

  为了考级而把一首曲子反复地练习很多遍,父母有时免不了情绪化地训斥孩子,把生动活泼的艺术追求和享受变成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结果有的孩子考了级就再也不愿意弹琴。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弹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智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读谱,又要看谱,还好搞准指法,有时还要纠正已经形成的错误,一双眼睛、一个脑袋同时要干这么多事情,也确实够难为幼儿的了,而这一复杂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考级势必要求孩子弹一个曲目很多遍,为一个指法而练很多遍,这样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单调的。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一开始很喜欢弹琴,后来就厌恶了,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和愉快的情绪,而是由父母唠叨和吵骂而引起的焦虑、烦躁、单调、无奈甚至失望和厌恶。

  因此,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要求父母以学乐器为媒介、为资源、为手段,要立于此又高于此,对细节问题既不可姑息迁就,又不可过分苛求,要站在较高的教育制高点上正确看待学习过程,把孩子每一个学习状态(如勤奋、懒惰、勇敢、畏惧等)都转化为积极的人生教育。这才能让宝贝真正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蒙教育。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