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对于孩子来说,恐吓会刺激他们重复做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 有时他会把这句话理解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她会失望的。这样的警告——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很合理——不但无用,而且后果更糟糕。孩子肯定会再犯那些让人讨厌的行为。 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奥利弗五岁,不停地向起居室的窗户玻璃上扔球,多次警告依然无效。最后他的父亲说:“如果你再把球扔到窗户上,我会把你打得眼冒金星,我保证。” 一分钟之后,一阵玻璃碎裂的声音告诉奥利弗的父亲他警告的后果:球最后一次扔在了玻璃上。在这一系列的
如果孩子没有提问的习惯,很可能只能够满足被动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的习惯,很可能课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很可能捡起这个知识点,丢了那个知识点…… 对于家长来讲, 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2、专心上课的
今天讲两个故事,听完你一定会耳目一新。一个6岁的小女孩和妈妈逛庙会,小女孩贪恋庙会里漂亮的糖人儿,人声熙攘,没听见妈妈说“跟着走”,就松开手,蹲在铺子前目不转睛的看。 背满年货的妈妈走出二十步才发现孩子不见了。 她嚎哭着扒开密实的人群找。 终于,妈妈在糖人摊发现了孩子, 她大老远就气急败坏喊起孩子的名字, 旋风一般跑过来, 啪! 一个结实的巴掌盖在孩子脸上, 紧接着一通当街痛骂。 孩子站在熙熙攘攘的庙会中间, 眼泪掉下来, 又怕又痛, 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了。 6岁的孩子, 不会故意走丢,也不会有意吓妈妈, 6岁孩子的理解力, 不知道走失会给妈妈造成多大的困扰, 也不能抽
不是那么爱八卦的人,还是被张靓颖的头条轰炸了。她终于要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冯轲结婚。看到张靓颖妈妈的公开信,彻底被震惊。 妈妈在公开信里控诉女儿:结婚不通知她;多次劝说女儿不要嫁给冯轲,他不是好人,她不听;冯轲只是把女儿当成赚钱工具,不是真心爱她,担心女儿上当受骗。 单身家庭,两人相依为命。怎么会突然撕破脸皮,需要通过大众媒体相互喊话来沟通?就因为一个男人? 为了你好,你要听话 张靓颖和妈妈之间的故事,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现实生活中,不同意儿女婚事的爸爸妈妈,很多最后都会走向这样的冲突。 这让我想起隔壁邻居家的故事。他家有四个女儿,有一天,原本最懂事、最听话的大姐和家里闹上了革命。 大姐和年长10来岁的男人好上了。家里死活不同意。“年纪大、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前途,跟着他一辈子吃苦受罪...
情绪是各种各样的感受,它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信息。脾气大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能力的人,另一种是脾气不好的人。这都是在说情绪是能量。 父母怎样面对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出更多的示范与引领 第一:当我们在面对自己情绪感受的时候,请做到语言上的诚实。 在这里我最要提到的是尤其面对自己负面情绪感受的时候,比方说“生气,愤怒,无助,失望,怀疑,害怕,恐惧”等等这些感受的时候,请诚实面对。当你不能接纳或不愿展现你不好的情绪给孩子看到,这对孩子意味着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不被允许的,孩子看到这样的示范与引领,你觉得孩子会做怎样的选择吗?是的,他也会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和感受,当不被允许,我们就无法做到自我认同,接收他人和自我的成长。 第二:当我们在倾听孩子的感受时,请做到不评判,不批评,不修正和不反对。 尽量帮助孩子确认他的感受与语言上的一致。可以问孩子:“你现在很生气吗?”
我们这一代是探索育儿最渴望最挣扎的一代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某个教育孩子的时刻,突然感觉自己变成了上一代的父母模式,吸收学习了很久的各育儿方法暂变空白,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直接想吼想打,一件事情反复对孩子权威口气地唠叨数次。。。 反正我家有过。 在学习育儿的过程中,走得远点的人都应该已经知道了一点:育儿,其实是先调整好自己,自己先做到,然后的育儿才能水到渠成。 所以,准确点说,我们这代的育儿,其实是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渐进过程。 培养家庭习惯的启示 艾丽莎是一位简单育儿理念团队的教练。 为了解决各类家长的咨询问题,她走访了很多家庭,发现每个家庭的氛围都有自己特色,安详平静、吵吵闹闹、有序谦让、互相埋怨、欢声笑语。。。。 而不同氛围的家庭,背后的生活细节也不一样。例如每个家庭
1 有一些孩子不太能接受挫折,是因为缺乏认知能力。 好比小朋友拿着圆形的积木,硬是想把它塞进三角形的洞孔里,或是一直尝试把最小的机木放在最底层,然后搭建大的积木在小的积木上,这也难怪盖的积木无法稳定,但是当孩子看到一直垮下的积木,只会有挫败感,这一切只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而造成的。 2 另一种容易授挫的原因,就是家长过度夸赞孩子,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孩子常常听到他人的赞美,永远听到的都是别人说他的好,久而久之,孩子变成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无法接受自己失败,遇到挫折也会特别的沮丧、有情绪。 3 有另一个类型,孩子很容易受挫的个性是直接与教养有关。 也就是家长过度呵护,不让孩子受挫、什么事情都帮孩子解决,孩子一不顺心就立即安抚、满足,导致孩子无法体验遇到困难的机会,那么当然就更不可能学习如何
翻译:阳阳 自信的孩子,走遍天下都不怕。这里有10个简单的方法,帮你培养出自信的宝宝。 相信宝宝,给Ta足够的创造空间 小家伙总是会对周围事物充满稀奇古怪的想法。而你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和说出想法的机会。 1.尊重宝宝的想法 孩子们像成人一样希望自己被认真对待。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嘲笑时,他们的内心会愤怒,会因为害怕再次遭遇嘲笑而不愿去分享自己的想法。 毕竟,孩子们通过与我们不同的视角在看世界,认真倾听和重视孩子们的想法,你也会从中收获惊喜。 2.唤醒和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读书的时候,间或停下去与孩子交流。比如,问孩子:「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像这种简单的问题就可能会唤醒宝宝大脑中沉睡的部分。 鼓励宝宝学习新事物:精彩的世界对宝宝来说无比新鲜,让宝宝去挑战一些没做过的事儿,满足宝
在老家长大的小儿子 意外怀上了二胎时,枫曾想要拿掉,但是两边的父母都希望枫能生个儿子,“哪怕是女儿,两个也比一个强。”公公婆婆说可以帮忙带二宝。 二宝生下来果然是儿子,婆婆来照顾枫坐月子并帮忙带孩子,儿子八个多月断了母乳后,婆婆强烈要求把孩子抱回老家去。 考虑到公公一个人在老家没人照顾,而且婆婆天天和女儿挤一张儿童床,也确实不舒服,枫只好同意了。 儿子在老家一呆就是六年,期间枫只能每年春节回去看看孩子。 今年暑假枫把儿子接回身边上小学,学校就在小区隔壁,儿子可以自己步行上学。 儿子来到身边的这三个多月里,枫从最初的心怀大慰,到后来略感失望,而今是“快要崩溃了”。为什么呢?因为儿子极度蛮横不讲理。 “我们全家都觉得对他有亏欠,所以对他几乎百依百顺,可是他不但不感激,还觉得一切理所当然。” “有时跟姐姐发生争执,他会说‘你应该让让我呀,你都
的确,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顺、不懂事、不是好孩子。因此,“乖”成为了父母长辈们衡量孩子好坏与否的一把秤,但这评级真的能一点误差都没有么?当我们用“乖”或“不乖”来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些词语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价值观? 在很多人眼里,孩子乖、懂事是大大的优点。对呀,孩子听话难道不是因为教育得好吗?比如,有些孩子很乖,他们小小年纪就会很懂事,说着成年人式话,做着成人式的事:见了叔叔会问叔叔好,见了阿姨会跟阿姨打招呼,平时还会关心老师、关心妈妈、礼让小朋友……以成人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孩子确实显得乖巧、讨人喜欢。可是当孩子“乖”地让人心疼时,他们的“成熟”“懂事”也着实令人不安,给人一种高楼在脆弱地基上可能随时坍塌,花蕾在春寒料峭中可能马上萎靡的忧虑。 其实,这类“乖”到极致的孩子有着几个父母长辈忽视了潜在影响: “乖”孩子大
大人们则忙不迭地抢在她前面保护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烂漫,无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让他这么任性。 现在我的儿子已经16个月,每次带他出去聚会,朋友们总是赞叹不已。照看他的阿姨也由衷地说:乐乐真的很懂事。我真为他感到骄傲,也为自己感到欣慰,因为我这个做老爸的努力有了结果。 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 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
莲子妈找到了这份书单。家长们赶紧收藏啦!让孩子在书香中成长,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时常有不少爸妈费解,为何自己家里的孩子不爱读书?这很可能是因为错过了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孩子对阅读的热情再也提不上来了。那么什么阶段是孩子的阅读敏感期?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特征的,就代表阅读敏感期来了: ▊ 1.无论什么书都翻来看,无论能不能看懂都一本正经地看,能看懂的会反复看; ▊ 2.凡是有书的地方,比如去到书店或图书馆,会热心地看个不停,一会翻看这本、一会翻看那本; ▊ 3.喜欢听故事,也会时常编故事给大人听,想象力丰富; ▊ 4.指着书上的字阅读,即使大多数时候看不懂,会自编发音上去。 阅读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来临,有些智力较好的孩子会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6岁后的阅
如果父母对孩子能够做到看其行、知其意,知其意、懂其心,了解的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这对孩子的成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对亲子关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你真的了解孩子?先自测一下自己,问问下面这9个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1、你的孩子有朋友吗? 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朋友,也不知道孩子朋友的名字叫什么,更不要说朋友的父母是做什么的了。了解孩子的朋友以及父母的情况,对于你了解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帮助。 2、你的孩子有哪些好习惯? 说起孩子的习惯,可能会有很多的父母抱怨,我的孩子没有好习惯,只有坏习惯。不好好吃饭,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讲卫生,做事拖拉等。那么,孩子有哪些好习惯呢?做父母的不仅仅是了解,而且要利用好孩子的好习惯,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
宝宝易被电子产品吸引 电子产品对宝宝而言,也极具吸引力。宝宝首先注意到的是父母专注在屏幕上的目光,其次是屏幕上的亮点。当宝宝发现按键或触控时,屏幕会立即有所反应,更加强了宝宝的兴趣。这些特性对还不具行动能力的宝宝来说,有莫大的魔力,因为这反转了宝宝无助、依赖的地位。 这就是当宝宝出现难以安抚的情况时,不论是iPad还是智能手机,可以经常被父母拿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让其停止哭闹行为的原因。许多父母不免认为,这真是一剂灵丹妙药。于是宝宝下一次哭闹不止时,再使用这一招。逐渐地,父母和宝宝都习惯了这一方式。 这么做对宝宝的短期影响 解除宝宝哭闹引发的紧张,让父母得到暂时的喘息总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频繁地使用这“尚方宝剑”,除了让宝宝被电子产品上的细菌侵袭,以及近距离凝视屏幕给视力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等生理的考虑之外这样的习惯,也容易养成宝宝对挫折除之而后
所以,有时候乱给孩子奖励,反而会害了他。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乡下休养,但他家附近却住着一群十分淘气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致使老人无法静心休养,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智慧的办法。 他走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让我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略表谢意。”孩子们很高兴地领取了奖赏。 第二天,孩子们依旧来到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闹嬉戏。 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觉得虽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还不错,于是兴高采烈地拿着钱离开了。 第三天,孩子们玩耍一阵后,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有人说:“为什么今天竟然只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 他们商量后,向老人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为
好吃好喝伺候着,怎么会是白眼狼? 听说舅舅病了,我带着叮当和叮当他爸一起去医院看他。还没进病房,就听到了房间里的争吵声。 “你是要气死我对不对?你就是这么对你亲爹的吗?” “没想到啊,竟然是头小白眼狼!” …… 进去的时候,舅舅拍着胸脯坐在病床上,他的儿子,也就是我那16岁的弟弟,双手插口袋里抖着腿站在一边,看见我们进来,转身就出去了,招呼都没打一下。 舅舅说,这个儿子,早晚要把自个儿气死:自己住院,行动不便,到了饭点想让孩子出去给自己买点吃的,结果他屁股像是被胶水黏在了椅子上似的,一直在玩手机。催了他几下就不耐烦了,不情不愿地说了句没钱。 告诉他钱在哪,他拿到钱就出去了,饭也带回来了。结果让舅舅心寒的是,弟弟拿走了舅舅兜里所有的钱,当天晚上就一夜没有回医院。一晚上,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五百多块钱
其实都不是。你的孩子需要方法,战胜错误的方法。所有的对孩子负责任的成年人都需要让孩子记住他们所犯的错误,也同时要孩子知道战胜这些错误的方法,让他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相同错误时能找到方法应对。 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宽恕,而是通过家长的参与让你的孩子知道如何战胜错误,战胜一切的错误。 比如:你和孩子约定,他们每次玩了玩具之后,他们需要把玩具收拾起来,如果你的孩子记不住,你就把他们的玩具收起来一天,作为警告。第二天,对孩子展示你的态度,并告诉你的孩子:妈妈感到很不开心,因为你没有遵守规则,但是妈妈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所以妈妈不会扔掉他,但是妈妈要把玩具收起来一整天,在这一整天的时间里你不能玩这个玩具。但是下次你如果还不知道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我就会……(某种约定的惩罚)。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知道:他们犯了某种错误,因为犯错之后他们
我又好气又好笑,我怎么会允许她一天吃七根冰棍?想反驳,又觉得争吵无意义,索性闭嘴。 也不想为她那点先发制人的小聪明得意。 我想可能带她出去转转会好一点。于是冒雨去图书馆看了会儿书,混到晚饭时间,带她去吃虾。 还剩下4只凤尾虾没吃完,扔了可惜,打包的话要一只打包盒,好像也不值得多花那一块钱。我就把虾子放到孩子的面包袋里,里面有几片刚买的面包。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往里面放第一只虾时,孩子忽然炸毛了。 她狂叫:“不能放在一起!” 虾子跟面包片放在一起,是能中毒还是咋的?我很不高兴,前面的不高兴都攒着的,我执拗地继续放第二只。 在她的大喊大叫中我明白了,她觉得面包是她的,虾子是我的,不能搅和。 我一边若无其事地把虾子全部放进去,一边淡淡地告诉她:“全是我的。全是我的钱买的。” 这下可捅
闺蜜老公人比较好说话,闺蜜也觉得多接触接触老公家里的亲戚也蛮好的,所以就同意了。没想到整个假期都叫苦不迭。 表姐家的两个孩子一个11岁,一个9岁,都是男孩子。在他们到来之前,闺蜜也做好了旅行的路线图,基本好玩好吃的地方都在计划表里面。 刚接触的时候,觉得两个孩子活泼可爱,他们相处的十分融洽,可是到了景区和购物区就不一样了。 两个孩子开始看见什么要什么,从各种零食到手表衣物,从各类玩具到旅游纪念品,都是一口一个:舅舅舅妈给我买一个呗。 而且每次买完孩子都要嘱咐一遍:舅舅舅妈,你可千万别跟我妈说是我们要的啊,要不然我妈妈该说我们了。你就说是你想给我们买的。 闺蜜说,真是拉不下面子来说不买,孩子毕竟是来玩的,又是亲戚。最开始一直买买买,后来闺蜜给了每个孩子500块钱,告诉孩子,想要什么可以自己买,但是钱花光了,就没办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