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等孩子越长越大了,我才意识到,刚出生的宝宝简直是天使啊! 等孩子慢慢长大了,就会发现有一段时间,孩子会在洗澡、吃饭、睡觉各种事情上和你作对。 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儿呀,你以前可不是这样滴... 查阅了一些资料后,我知道了这就是孩子到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反叛期的表现。 这时他们希望能够独自完成自己想做的事,却又不能脱离大人们的帮助,矛盾之下才会通过发脾气引起关注。 每个小孩都会经历2岁,其实“糟糕”这个词明显是指我们大人的心境,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啊。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给孩子多些耐心,让孩子拥有选择权并自己行动,在适当的时候再提供帮助,让孩子“糟糕”的两岁,变成“快乐成长”的两岁~
女子表示,过去20多年里,给了她亲情的是养父母,而不是近在咫尺去从不曾现身的亲生父母。不料此举却遭到主持人周立波的严厉指责。 周立波激动地指出她心胸狭隘,告诫她应该换位思考,父母当年或有难处,应该学会原谅,还放言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幸福”。事后,这名女子仍然表示“自己有原则”,并再次重申自己只会认养父母。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评论,环球时报等媒体、金星等公众人物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舆论都指向周立波“道德绑架”,并赞同该女子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意识。 当时心妈对这个事件也是很有感触:诚然,爱与宽恕是人性之光,但能要求每个人不管任何情况都要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爱与宽恕吗?在20多年的生命里,这名女子的亲生父母不曾以任何形式存在过,她有的是抚养她、呵护她的养父母,对于从天而降的亲生父母,就算没有任何恨意,认与不认都可以是她的选择啊! 心妈还看
孩子虽然不是大人,但也是如此呢,比如小派和孩子之间,因为小派自己是个逗比,所以孩子和小派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也没把小派当回事。 她会玩小派的头发,会打开小派的衣柜,小派的衣服,只要她喜欢,就会开开心心抱到她衣柜里去。 家里买了颜色相似的牙刷,为了不彼此混一起,她会在刷牙上贴个粘贴,写上各自的名字,她的那一只,写的是她自己的大名,小派的那只,则写上小派在家里的诨名,“二丫”。 小派很少和女儿生气,和女儿在一起玩闹就跟姐妹似的,只有一次,小派替女儿检查作业,告诉她有错题,她没改。 小派生气了。 平时和女儿争执,打打闹闹,绝交两分钟是常事,很快和好,又是嘻哈母女二人组。 但这一次,任凭女儿对小派挤眉弄眼,小派也很严肃,没搭理她。 一个小时过去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 整整一
那些有爱的镜头,每看一次,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孩子需要你陪伴的,只是三年的时光。2岁前,吃喝拉撒,必须得到细心呵护,这一段历程,很辛苦,但是也是培养亲密关系的最佳阶段。2-3岁,主要是心里的依赖,这一阶段是孩子的黄金期,孩子的行为和语言进步最快的时期。 如果爱,请陪伴,陪伴是给孩子最深的疼爱。等你们老了,他们也会陪伴你们,因为陪伴是一种习惯。这样的幸福生活很简单,如果你们肯慢下脚步,都会有的。
出小区门口前面不远处是一个长长的花坛。小女孩走上了花坛上窄窄的水泥堤,就像走平衡木那样,好几次由于身子摇晃踩不准掉了下来。 旁边孩子的爸爸生气了:“你到底还去不去玩啊?磨磨蹭蹭的。”孩子的妈妈也在一旁催:“快点!这孩子怎么不懂事!” 小女孩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但还是听话地从水泥堤下来,牵着爸妈的手走了。 想起去年,有一次我带孩子外出,也是经历了上面这对父母的情形,虽然我的催促没那么粗暴。当时我也在催孩子赶紧走,刚好路过的一位老人过来关切地问:“带孩子出去玩吗?” 我说是。 “既然打算带孩子玩的,孩子走水泥堤也是玩啊,说不定他觉得走水泥堤比上公园更好玩呢。” 老人的话让我怔住了,原来我的心思一直放在我认为好玩的公园上面,忽视了走水泥堤也是孩子快乐的时光,既然已经计划了整天陪孩子玩的,为啥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我却不停地在
一众孩子CC最大,性格也最烈,CC姥姥忍不住吐槽,弟弟妹妹们天天关注你的公众号,我看就你家的孩子最难养、最调皮,剩下的人家一个比一个乖。 我干笑了两声,竟无言反驳。 但我真心的思考了一下之后,惊奇地发现,CC在我们这个大家族,竟然真心是一个“反面典型”。 小奶娃的时候她就是个高需求宝宝,饿了必须吃上,晚一分钟没递到嘴边,姑奶奶就能哭的背过气而去。 出了满月还遇上了肠绞痛,夜夜鬼哭狼嚎到深夜,从此方圆三里地都知道了“天晃晃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 精力充沛到完全理解不了为什么别人会要“想静静”,而是分分钟都需要叫你起来high。 作息永远是个谜,无论怎么调整,总是没有办法准时睡觉,要么就不困要么就太困,一旦困了就非要闹得筋疲力尽才能睡着。 长大一些,脾气初显。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能把她惹毛,用她姥姥的话,小
孩子会不会被“惯坏”? 我是一个当爷爷的人,我的孙女现在2岁6个月。今天向您请教下列问题,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和指教: 一、小孙女比较爱撒娇。至今还常常要大人抱,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二、她养成了一个随意乱摔玩具的习惯。常把玩具摔得满地都是,甚至座钟、遥控汽车等贵重一点的物品,也毫不疼惜。还把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摔到地上且用脚踩上。家长把玩具捡起来,她会依然将之摔到地上,似乎要发泄一种情绪。有时家长劝告,她会有对立情绪。 三、她自幼就要一边玩,一边由家长喂饭,有时还要开着电视。吃一餐饭要花费个把小时或更多时间。 四、我想这是我儿子和儿媳过分溺爱孩子,使之养成任性、粗暴的个性。与同龄孩子比较,过于任性。但她的父母常引经据典地说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逆反阶段,或者是身体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担心孩子这么任性,现在就
例如,你认为如果你对别人生气就表示你不喜欢他;或者你认为表达生气就表示不尊重或者没有爱。 所以当父母对你生气而大骂时,你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他们对你的关爱;或者父母的某些做法令你不高兴时,你可能会觉得有很深的罪恶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等等。 其实情绪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感受, 并没有好坏之分, 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因此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可以同时存在,爱恨可以并存。相反,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体验生活。 小强前两天因为小测试没考好,心理有挫折感,他一直责怪自己平时不够用功,考前没好好准备,考试的时候没有仔细审题,他觉得自己不是一块念书的料,比别人差很多,因而很灰心!他开始垂头丧气,故意远离人群,一个人躲在角落,心情很沮丧。 小冰把她的朋友小红的心爱的玩偶弄丢了。那是小红千辛万苦恳求妈妈买来的东
说实话,涵同学的分离焦虑症没有多大,但我还是喜欢把问题搞透彻。而且写出来给大家看的文章,总要足够严谨。 宝宝入学季,最近问关于孩子入学哭闹问题的妈妈特别多。 其实,宝宝之所以哭闹,源于他们的不适应。而孩子适应的如何,主要取决于我们在之前的这三年里的教养方式。 比如你是否与宝宝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让他不对此次的分离产生过多的焦虑;你是否有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他能够在幼儿园很好地照顾好自己;你是否经常给孩子机会,让他接触不同的家人和小朋友,使之入园后能够很快地融入集体。 如果有,那你的孩子基本不会存在太大的分离焦虑问题。 而如果没有,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入园前准备 孩子在3岁前,都在建立安全感。不管有没有充足的安全感,他都会对未知的环境感到恐惧。就如同,把我们丢在非洲大草原,我们内心
记得在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一天晚上,陪他讲完故事,准备睡觉了,儿子突然跟我说:“妈妈,我们聊会天吧!”“好吧,你想聊什么呢?” 我说。 “嗯,我今天在幼儿园,下午被老师批评了,老师把我揪到门口站了好久。” “嗯?你被老师批评了,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我在和孩子沟通时,通常都会先听听看他如何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孩子对此事的认识与看法。) “我在老师上课时,和周围小朋友说话了,老师说我调皮呗。”儿子很无奈的说。 “那你给妈妈说说,你当时一个人站在门口,是什么感受?”(在听孩子描述完事情后,我都不会急于给出评价和建议,而是再了解一下他当时的感受,帮助他把情绪感受说出来,也有助于他情绪的疏导。这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先解决心情再处理事情”。) “我感到有些孤单,难过,伤心,还掉了几滴眼泪,后来我就再没哭,
郑渊洁说过:“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优秀,多半是妈妈的功劳!妈妈的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在他们的成长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妈妈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 前两天,大米在隔壁小萌家玩。他们在客厅打篮球,不小心打落了书架上的花瓶。他们很紧张,慌忙把碎片都拿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大米回来跟我讲了这件事,我很生气,狠狠地教育了他一番:“你这死孩子,犯错了还不给我去认错,你这么跑回家来有什么用!”大米被我骂哭了。 到了晚上,我带着大米去隔壁赔礼道歉,小萌妈笑着跟我说没事。 我很佩服小萌妈的反应,再想想自己当时暴跳教育大米的情景,真的有点羞愧。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举动会给大米造成多大的伤害。 她拿了三块巧克力给大米,然后温柔地说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一个人心灵的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尊严。 我们培养孩子从小要有骨气、有尊严。 尊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尊严,不取决于家里物质条件的好坏,而在于他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顾盼,就是一个自信自尊的中国女孩。 顾盼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她的父母身身材矮小,父亲身高只有1.3米。顾盼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非议和嘲笑中,但是她从不自卑,因为她有一个很有尊严的父亲。 我第一次见到顾盼,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知心家庭》演播室。当顾盼领着父母走进演播室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站在矮小的父母中间的,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眉清目秀、眼大而有神的美丽女孩!她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开朗,青春洋溢
而贝贝呢,钻到桌子下面,弄的凳子叮当乱响,把服务员刚刚端上来的一杯茶也被弄翻了。其他饭桌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形,都对贝贝这家人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贝贝妈妈依然是我行我素,看到桌子上面没有擦干净,就让服务员过来再给收拾收拾。由于当时正是用餐高峰,服务员比较忙没顾得上,于是贝贝妈妈就骂骂咧咧的好一阵子。最后直接说:“你们这餐厅服务真的垃圾,清理个桌子都这么难吗?”这时候贝贝也帮着妈妈训斥服务员“你们是怎么做事的?能不能再慢一点啊?”这让服务员十分的难堪。其实餐桌的客人瞬间对贝贝一家指指点点,感觉这一家人做的有点过分了。 主要观点: 虽然平时都爱说顾客是“上帝”,可是“上帝”也有善解人意的一面,切不可以“上帝”的身份自居而忘乎所以。有的孩子教养很差劲,其实很大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行为所渲染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其实还是蛮有道
part 1 艾米是谁? Amy Cuddy是哈佛商学院教授,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年轻领袖,我们就叫她艾米吧。 从小就接受芭蕾舞训练,大学时在穿旱冰鞋为客人服务的饭店打工,就是这个美美哒的女孩子,是不是和想象中名校教授白胡子老爷爷的画风完全不同? 艾米有白金色的头发,苗条姣好的身材,冰蓝眼睛,时尚搭配功底也是一流,会同时佩戴几个项链,也会玩时尚博主才敢玩,有时候还玩不好的撞色。 艾米在哈佛给学生讲课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范儿? 就是这个美貌和智慧一身,小派假装不羡慕,偷偷看一眼就万箭穿心的天之娇女,念哈佛大学本科的时候,出了一次车祸,因为脑部受到撞击,智商下降了20%。 在人人都是天才,都非常聪明的哈佛,智商下降20%的打击是致命的。 医生给艾米,给艾米家人的建议是退学,不用
哥哥在幼儿园大班期间, 学校流行一种玩具 ▼ 他很想有一个 ▼ 设身处地想想, 如果自己是个孩子, 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于是我同意了他的提议 ▼ 玩具到手后, 自然是爱不释手 ▼ 结果,一周不到, 玩具坏了! ▼ 孩子想尽了办法去找我们帮他修 ▼ 可最终, 玩具还是没能修复 ▼ 那天早上, 孩子带着这个坏了的玩具出门, 眼睛闪着失望的泪花 ▼ 到了
为此这部分妈妈总是拿国外的经验来教育孩子,结果很多时候都会错了意。 记得之前看过这么一条微博:在日本,很多妈妈在冬天都只让孩子穿短裤,觉得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在中国,妈妈们往往把孩子裹得非常严实,这导致孩子变得非常娇气,经不起一点点风吹日晒,早早地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对此,我还联系了在日本留学的同学,结果人家表示,这事情确实有,但是并不适合在中国实行:“日本的冬天比中国大部分地区暖和得多,比如在东京,最冷的时候也是零上;此外日本的供暖设施也比较完善,就连公车上的座椅都有加温功能;再说了,日本孩子穿的短裤、短裙也有特别设计,保温效果很强。” 说这件事就是想告诉妈妈们,照搬国外的育儿理念是非常糊涂的事情,如果你真的像日本一样,大冬天只给孩子穿短裤,那么就等着去儿童医院报到吧! 除了冬天穿短裤,很有很多育儿理念被妈妈误读: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和夸奖孩子呢?大家可以通过本文来学习一下哦~ ? 不要说“你很漂亮” 很多家长喜欢用“你真漂亮”来夸奖自己女儿,这句话看似无意,但是从长远来考虑,对孩子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这表明大家首先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外表,长期如此,会让孩子认为外貌最重要。 有人对四百名女孩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女孩会很在意自己的体重,有些女孩甚至为了维持身材而选择不吃早饭和午饭。还有些女孩希望能通过整容来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而让女孩变得如此在意自己的外表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家都过于在意外表,喜欢评价女孩的外貌、身材等。这样会让女孩子只关心自己的外表,而忽略内在等方面。 如果只赞美女孩子的外貌,那么易使她认为外貌、智慧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影响其面对困境时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当她们遇到困境时,便不会选择全力以赴,而是往往选择轻言放弃,因为
孩子的性格情绪比行为能力重要 我和太太很关注孩子的情绪。小孩子的性格需从小打基础,小时候的烙印,比如安全感,会影响他一生的性格。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会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孩子的行为。比如两个孩子打架了,我不会先跟他讲打人是不对的这些说教式的东西,而是先问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让你有什么情绪?你是感到悲伤,还是生气、害怕?先要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然后再教他如何去处理这种情绪,最后再回到刚才发生的打架这件事情,探索打架背后的原因,应该怎么做,给他一些行为的引导。 我对新教育的了解也是通过太太,她是一名大学教师,自从有了孩子后,她就很喜欢研究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她也会跟我做一些分享和交流,比如跟孩子父母的关系,孩子和其他同伴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 爱,自由和边界教会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 其实新教
分析 案例中家长采用的方式是说教式,对于孩子来说,说教式的效果不会很明显,想要孩子真正的动起手来,养成好习惯,那么就需要家长通过示范(榜样)、亲子阅读、奖励机制等,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萌发主动收纳的意识。小小的收纳习惯,有大大的教育寓意,如:锻炼孩子分析、判断、选择、决定、归类、责任等能力与态度的提升,这对孩子未来的社交、行事、性格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教宝宝学收纳,你要这样做! ①乱放东西 Q:宝宝13个月了,对不会说话的宝宝,“整理物品”是不是一个很难很复杂的概念?收纳习惯究竟什么时候起可以培养呢? A:收纳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习惯,现阶段不必强制要求,但可以开始建立宝宝整理物品的意识。宝宝就像一张白纸,家庭“教育”及“环境”决定这张白纸上的颜色与图案。当宝宝把东西放得乱七八糟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