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为痛苦,因为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这种情绪。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心理体验中,便会产生压抑感、敏感多疑、自卑等一些不良情绪;同时还会影响孩子对事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以下因素最易让孩子产生嫉妒心: 1、父母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 有些家庭是一个孩子,平时被照顾的比较周全,甚至事事以孩子为中心,一直生活在宠爱之中。如果在一些场合有做的不好、任性等一些表现,通常父母好好说不太管用,难免会用大吼呵斥、或者“你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越来越让人心烦”等言语出口,孩子不会找自己的原因首先会去外归因,滋生嫉妒之心。 如果现在家里有
拼爹,拼的是勇于承担责任 都说现在的孩子太过娇嫩,不能磕不能碰,但其实哪是孩子经不起磕碰,是父母心疼孩子的那份心太娇嫩啊。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家里的老人,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可是,哪个孩子又不是在疼痛中成长起来的呢? 一天,小优不小心摔倒了,脑袋正好撞在了桌角上,疼得她嚎啕大哭。我听到哭声后,赶紧放下手头的活,打算过去哄哄他。刚要过去,被出差刚回来的优爸抢先了一步。我看着优爸走向桌子,大声问到:“可怜的桌子啊,是谁把你撞疼了?让你哭的这么伤心?” 小优一听到爸爸这么说,立马不哭了,非常疑惑的望向爸爸。优爸又接着说:“是谁把桌子撞疼了啊?” “我,是我撞的,爸爸。”小优居然主动承认了。 优爸又说:“奥,是优优撞的啊,你看,你都把人家撞疼了,快跟桌子道个歉吧。” 小优听完爸
微博中表示,2016年4月22日晚上,几名同学又纠集到一起,到这个网吧上网酗酒,在酗酒期间,强迫张超凡买饮料。因为张超凡没钱满足他们的要求,最终惹恼了对方。几人在网吧二楼、一楼、吧台、门口对张超凡拳打脚踢,后又拖拽到小花园用棍棒多次多地连续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殴打。最终,致使张超凡惨死在网吧二楼。案发第二天,当地警方通报,公安机关对六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这六个孩子都是绛县华晋学校的在校或休学学生。 2016年4月27日,山西运城,悲痛欲绝的张超凡母亲。 你的孩子在学校,真的安全吗?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可怕之处之一在于你的孩子被欺负了你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就像上面新闻中的张超凡的妈妈,儿子去世后,她才知道儿子在学校竟然“几乎天天被打”。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孩子留下的手机上,田雪娟找到了自己儿子被打致死的一些线索。在一个QQ学生群里
一、老师的小跟班 小时候最讨厌的是哪类人?就是爱向老师打小报告的,还有就是总想黏着老师的。在小孩子眼里,幼儿园老师就相当于所有人的家长,如果孩子过分黏着老师,得到的关爱过多,就会让其他小朋友心里不舒服,从而排斥他。 二、爱炫耀的孩子 孩子有了新衣服、新玩具都喜欢向小伙伴炫耀一番,比如这是我爸爸给我在XX买的,要好多钱呢。想想自己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很不喜欢这类人?家长要教育孩子,你拥有的别人未必能够买得起,过分炫耀只会让他们伤心。同时不要在物质上太限制孩子,合理的需求还是应该得到满足,这样也有助于避免孩子爱炫耀的毛病。 三、独来独往的孩子 大家都在三三五五的做游戏,而有的宝宝却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玩耍。这类孩子容易被别的小伙伴忽略,交不到朋友会让他变得更加内向。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不妨和老师
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 孩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尤其是小学生,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即使是中生也是“他评”占重要的地位。 家长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结果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是个什么也不行的人。没有了自信,没有了自尊,或者说,自尊与自信受到打击。以后的发展可想而知了。 二是孩子前进没有了动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很努力,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老师表扬,为了家长夸奖,同学的赞美。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为了母亲的微笑”。老师、家长都一味地贬低他,看不起他,他会怎样呢?他会破罐子破摔。甚至用恶作剧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你不说我不好吗,我就给你来个不好的让你见识见识。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现象”, 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三是孩子容易同家长顶牛
模煳的指令 「乖一点!」 「不要调皮捣蛋!」 「要守规矩!」…… 「乖」「调皮捣蛋」「守规矩」等指令对孩子来说太模煳,他们往往不知如何遵从。应该改为比较具体的指令说法: 「不要在这边玩!」 「请你坐好!」 「洗完澡再看电视!」…… 问题式的指令 「你觉得房间这么乱,心情会好吗?」 「在客厅裡跑来跑去是对的吗?」…… 孩子听了你的问句,发现自己不对而改变行为,当然很完美。但就我的观察,能够因此领悟的孩子并不多。父母反而更常听到「心情很好啊」、「跑来跑去又不会怎么样」……。 终究,父母要担起「领导」的责任,讲出「我认为你的房间就是乱,我要你马上整理」「在客厅跑就是危险,我禁止这个行为」。 冗长的指令 「麻烦你
分类,是孩子成长里,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我知道谁真心,谁假意 美国已故的儿童节目大师罗杰先生(Mr. Rogers)曾说:“幼儿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力,他一跟别人接触,总可以立即区分出谁是真心欣赏他或是假意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碰见有些大人,就是有孩子缘,有些呢,孩子很快的就对他们敬畏三分。其实,你只要仔细看看那些有孩子缘的大人如何与孩子应对,很快就会发现,他们都细心听孩子说话、会回应孩子的问题、会关心孩子的情绪。 反过来看,那些很快就被孩子三振出局的大人,总会不经意的以大人的角度来批判孩子(比如说:“你长得胖胖的很可爱”)、要孩子表现(比如说:“有没有叫阿姨呀?”。而道理很简单,感觉那个人能真心的欣赏自己,那他才有可能对自己好。孩子的分类里,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Photo by photosavv
误区1:“婴儿什么也不懂,只要找一个会照顾他生活的人就行。” 婴儿期(0-1岁)——学习信任的开端 很多父母以为婴儿期的孩子不懂得什么,只要吃好睡好就行。近几十年来有关婴儿的研究显示,婴儿的心理从一开始便很活跃,而且很依赖刺激。心理学家史匹兹观察一些出生三个月即被母亲送到寄养机构的婴孩后发现,虽然这些孩子们得到丰富的食物和妥善的照顾,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却呈负面成长,生病,甚至死亡。 对婴儿来说,在出生第一年便从与成人(父母)关系中得到基本的安全感或信心是很重要的。有父母关注和爱的成长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发展出孩子活泼、充满好奇以及信任他人的美好特质。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所有的就只有感受。比方说,刚诞生的婴儿,一直呆在妈妈很温暖的子宫里,忽然间来到一个空空冷冷的世界,这个空间会让他觉得很慌。所以非常需要正面的接纳,被温暖、柔和的手的搂抱和抚摩。
听音乐 经常让宝宝听些优美的乐曲,放胎教时的音乐会更好哦,用音乐来刺激神经,调节精神,会使宝宝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美国有关科研部门研究发现,常听音乐能改变宝宝的容貌,使孩子的脸孔变漂亮。如果妈妈能哼唱,那效果会更好哦,因为宝宝最喜欢的还是妈妈的声音了。但是,宝宝不宜听节奏明快以及立体声音乐,这是因为婴儿的听觉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鼓膜、中耳听骨以及内耳听觉细胞都很脆弱,对声波的敏感度很强,很容易发生听觉疲劳。给宝宝听音乐的时间也不要太久了,建议一天半个小时左右就好了。 看黑白卡,练习注视和追视 在月子里就可以开始给宝宝看婴儿黑白卡了哦,使用黑白卡能开发宝宝8种能力:悟性、想象力、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在大宝和二宝0~3个月时,帮主都给他们做了黑白卡训练,帮主发现,大宝和二宝现在这些方面表现得
常见焦虑一:怎么办,我刚刚没有控制住自己冲我儿子大发了脾气,我感到我的儿子好像被吓到了,我会不会在他心里留下心里创伤了,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妈妈?! 常见焦虑二:我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外国家长教育孩子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来防止孩子总用哭作为手段来达到目的。我觉得好有道理,我也这么做了,可是今天我又看到另外一篇文章说,妈妈与孩子的安全依恋很重要,孩子苦恼时,妈妈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抚慰。我之前是不是做错了?! 常见焦虑三: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岁之前是幼儿大脑的发展的关键期,我的孩子现在都快三岁了,之前也没有带他参加过什么早教班啊,也没有特别的培训他,我是不是错过发展的关键期了,怎么办啊,我好后悔啊。现在还来得及么? 焦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过大的信息量无法过滤和判断 首先有一点原因是因为市面上各种各样的育儿网站,育
“宝贝,可以睡觉了!时间不早了” “我就不!不!还想再玩一会!” 孩子在一边焦躁不安。 “儿子,可以去写作业了?把电视关了。” “好的,好的。”嘴巴里应着,头也不抬,眼睛还是盯着电视。 这可是催了三回了,能不火吗?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很常见呢?孩子发火,妈妈发火,爸爸发火,咱俩一起发火,咱仨一起发火,火吧…… 碰到我自己也一样,今天的心情不好,碰到孩子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像踩了地雷一样容易爆,这种气场想控制似乎也有点难。 好吧!试试暂停法这些心理法术吧! 1一起来暂停 孩子是冲动的,他们打、咬、踢和叫喊,而且不考虑后果。他们感觉到烦躁时,就会表现出来。我们会觉得“孩子只是孩子,他们不懂”,或者把他们放在一个角落,直到他们“吸取
孩子自控能力差的原因很多,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判断是否是生理原因。 1,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1-3岁时,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接触的事物和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无意注意开始迅速发展。宝宝3岁前,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刚刚开始发展,但水平较差。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小的宝宝总是坐不住,容易被周围的“动静”吸引,无法专注的做一件事。 2,家人溺爱的教养方式 3岁以内的孩子自控力差很正常,3岁以后偶尔出现也无可厚非。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急躁、注意力差、交头接耳或做事拖拉等现象,家长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模式了。现在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几乎都会迁就满足,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点挫折就哭闹撒泼。 3,父母没有做好榜样作用 家长在抱怨孩子自我控制力差的时候,先反思一下自己的约束力是否过关?和孩子一起出去玩
“0负担”在老徐的广告词儿里和其他广告商大言不惭的宣传里是想表达一种现代人对0压力的憧憬和幻想。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句名言。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Lev Vygotsky (维果茨基)有个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我觉得很好地说明了适当的压力和支持可以帮助儿童最好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新知识。 怎样解释适量的压力有助于成长? 比如:功课稍稍有点儿难,让孩子觉得有点儿小压力,不无聊,想继续学; 但别太难了,压力大得让ta们灰心,没勇气尝试,或者疲惫的没力气钻研了,那就过了。 但是压力过大、负担过多在国内的育儿、教育界里似乎是常态。我不喜欢抨击我们的教育体制,那是有中国特色的,有它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前因后果。 但是我不得不提到自己的焦
牛牛挺注意美在意美,心思也比较细腻,也善于发现美,当然,这个美仅局限于表面。比如,小的时候,看见妈妈换个新衣服啥的,总会大肆夸奖一番,还要腻歪地说几句,也可能是违心的话,什么“妈妈好美呀,我好爱妈妈”之类的!我听了,除了心花怒放,小小得意一番外,自是有自知之明的。读中班后,重心不再在老妈我一人身上,很自然地转移到老师和小朋友们身上了,老师化个妆,穿了新衣服或是戴了件首饰啥的,回来都要八卦一番。 入了小学,更是看得眼花缭乱,而对自己的着装方面,更是比以往在意。以前还穿个什么豹纹裤啥的,后来就不穿了,害怕别人说他小女生之类的,并且开始变得格外挑剔,什么这不穿那不穿之类的。好吧,我家也不是有钱的主,你呢,也没有一个时尚的妈,凑合凑合得了,等你大了,能自己折腾,爱怎么折腾就这怎么折腾吧,只要不太过就行。 前些日子,穿了件带领结的单件,而外面是要套件外套的
1、家附近的朋友 孩子在5岁以前,可以在小区公园中找到的同龄朋友。这样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让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玩就可以了,不过要给孩子里简单的规矩,不能打架要一起分享。 2、异性朋友 孩子在快5岁的时候,就需要有异性的朋友,这样孩子才会知道尊重异性,也更有利于今后和异性的交流。但是异性之间成为好朋友并不容易,孩子在3岁之前没有异性之分,但是到了4岁就更喜欢和同性朋友玩。 3、爱运动的朋友 孩子3岁开始就要结交一些爱运动的朋友,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窝在屋里面不运动。家长可以邀请爱运动的孩子或者家人一起玩耍,爱运动孩子的精力可以感染每个人动起来。 4、年龄大一点的朋友 孩子上学之前可以结交一些比他年纪大的朋友,可以从自
孩子太乖,太懂事,就会压抑自己,讨好别人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才5岁,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着。小孩子就特别乖和懂事,几乎是不哭不闹的,但是也不爱跟别的孩子玩。见到别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就会夸人家“弟弟好帅或妹妹好漂亮”,说起话来就像个“小大人”,孩子这样的表现说明过度的压抑自己,真实想法不敢表达。 这样孩子一般都会特别的懂事,对于别人的要求不会勇敢的拒绝,即使是自己不愿意做,但是为了别人也会忍气吞声的,然后自己在背后默默的流泪。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特别的没主心骨,很容易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需求,这是家长想要结果么?太懂事的孩子让人心疼关山老师在微信有讲过,妈妈们可以来询问。 孩子太乖,太懂事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哭闹或者在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家长的恐吓“再哭,再
陪伴宝宝童年时光 面临独生子女与忙碌的工作形态,现代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已比以往优渥许多,除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用品,也会购买玩具来陪伴他们度过童年时光。相信有不少爸爸妈妈在为宝宝挑选玩具时,会出现困惑:“到底要挑选色彩鲜艳的玩偶,帮助宝宝视觉发展,还是购买会发出生动音效的摇铃,吸引他的注意力呢?” 成人加入更易激发感官发展 目前很多市售玩具都被设计成可让孩子重复获得刺激的形式,例如宝宝按了一个钮,玩具就会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是跳起来,虽然可以长时间陪伴宝宝,但却无法主动提供人性化沟通,如果只有宝宝独自玩乐,没有人教导他该如何玩,玩具便不见得可为宝宝带来启发;因此,为了能够协助启发宝宝的感官发展,应该让玩具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的媒介,爸爸妈妈一定要抽出时间,借由这些媒介,带领宝宝发挥创意玩耍,使宝宝从中获得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此一来,不管是市售
宝宝的压力来源 相较于大人的压力,宝宝的压力相对来说十分单纯简单,但却能影响他们日后的人格发展,而爸爸妈妈的态度其实十分重要。 父母的响应方式 由于宝宝对周遭环境与照顾者的情绪、语调和响应方式十分敏感,不恰当的响应方式不但容易让宝宝紧张,也会影响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当宝宝还不会说话且无行为能力时,哭泣是最主要表达需求与寻求帮忙的方式,此时若父母或照顾者的响应方式较为冷漠,容易让宝宝产生无助感与不安全感,进而对无助的情况产生压力,安全感较不足的宝宝,随着月龄及能力的增加,反而会越来越黏人,无论是通过哭泣表达不愿离开妈妈身边或紧紧抓住妈妈的方式,都是为了确保能待在他认为安全的地方来获取安全感,因此建议家长,当宝宝因为有需要而哭泣时,适时的出声响应并安抚拥抱,可让宝宝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也能因此降低宝宝的焦虑感。 Tips:信任感的建立
抚触的重要性 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流离失所的孩子被送到孤儿院,其中包含刚出生的新生儿与年纪不及2岁的婴幼儿。然而,医生与研究学者发现在环境与食物供给无缺的情况下,这些孩童却因为不明原因相继死亡,为了让孩子存活下来,他们开始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发现,孤儿院因人手不足的关系,无法使孩子获得较多的亲密接触与照顾,使得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来自照顾者更多的温暖拥抱与抚触,研究员与医生尝试利用抚触刺激帮助存活下来的孤儿进行按摩,结果竟让一位2岁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双脚逐渐有力量且开始站立行走。 按摩益处多 1.提供刺激 通过按摩可以帮助宝宝触觉的刺激,帮助脑神经网络的连结及髓鞘化的产生,髓鞘的形成除了可以保护神经元外,还能加速神经的传导速度,促进婴幼儿的大脑更活动与成熟,相对也帮助宝宝各部位器官的发展,例如按摩腿部会使腿部肌肉更有力量、按摩腹部可有效帮助腹部
回到最初的议题「体罚到底需不需要存在」。 我认为,社会进步至此,在学校完全禁止体罚是正确的。但在家中,父母面对极度顽劣的孩子,体罚是必要之恶。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我觉得老子这句话,非常适合用来阐释「体罚」。老子想表达的是,「战争是不吉祥的,非君子该採之手段。但天下混乱、逼不得已时,还是要用。惟记住,使用时态度要平稳冷静」。 父母在运用体罚时,应该把老子的话视为纲领。 体罚是逼不得已而用之。如面对孩子持续出现的偏差(註:限品行相关行为),父母逼不得已才打一下。一下就够,不应该更多。 父母体罚时的态度要冷静,而不是歇斯底里。歇斯底里的情绪会让孩子感觉──「爸妈不是因为我做错了而打,只是在发洩情绪」。 我听过蛮多「相信爱的教育」的父母,平时总跟孩子讲道理,只是孩子不但讲不听,还会故意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