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到孩子怎样撒谎的事情上,她也是滔滔不绝,一副与女儿斗智斗勇的“正义战士”模样: 孩子回家手里多了几个小印章,她追问从哪里来的。孩子回答说是同桌送她的。她看到孩子目光闪烁的样子,追问再三,在答案一直肯定的情况下,她特意给孩子的同桌家长打了电话。结果证明印章不是同桌送的。孩子又改口说是自己捡的,然后忘记了以为是同桌送的。再追问哪里捡的,孩子闪烁其词,后来说是在操场捡的。她一听就知道是谎话,因为这几个小印章连外包装都没有拆开,怎么可能是在操场捡的呢?可是孩子就是咬定在操场捡到的。最后她让孩子把印章教给老师,事情也只好不了了之…… 孩子不想去上舞蹈的兴趣班,就借助老师偶有表演的机会告诉她说兴趣班停课了。因为接送孩子去兴趣班一直是爷爷的事情,所以最开始她也没有在意。可是经过隔三差五的停课,她不由有些怀疑,就去找老师询问,才发现舞蹈班并没有频繁停课,而孩
视频说的是,三对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父子参加一个垒房子的节目,三个孩子都是5岁,垒房子过程中只能孩子动手,考核的是谁能将房子垒得又快又好,大人只能在一旁打气,不能帮忙。 三个孩子一开始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到最后都遇到了困难,因为最后一块砖头被设计得又沉又大(应该是节目故意安排的),三个孩子又滚又推把大砖头搬到了已经垒得差不多的房子旁边,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能将砖头抱起来,试了几次,孩子们不是摔倒了就是被石头砸到手指或脚趾,三个孩子都满脸沮丧。 这时,三个爸爸都有点着急, 中国爸爸在旁边喊:“努力加油,你可以的!” 日本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其他各位都在努力着呢!” 美国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想办法想办法!” 中国孩子这时成为全场的焦点,摔倒了爬起、爬起搬砖头再次摔倒……不少观众都在为中国孩子的坚持不懈而鼓掌。
我严肃的告诉妈妈,我管孩子的时候,请不要插手! 故事是这样的: 姐姐自有宝宝始就是和妈妈住一起的,好处是偶尔能有个帮手,带娃带累了可以偶尔歇息一下。但最大的问题是育儿意见分歧的时候,孩子钻了空子而管不住的问题。妈妈曾在电话里告诉我说,姐姐管儿子的时候,她去“救”,姐姐就越对孩子暴力,姐姐管孩子的方法一般就是打,如果妈妈插手的话,姐姐就打得更大力。这是矛盾累积激发后娘俩最终开战妈妈的陈述,姐姐责怪妈妈,就是因为妈妈经常这样护着,才导致的孩子管不住的下场。 可妈妈当时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并给我一句“古话”:大的打,老的救。当时我给妈妈的建议是,以后姐姐教管儿子,你不再需要当好人唱红脸,保持沉默就好,做到事不关己最好,并且这确实跟你无关;如果你看不下去或者听不下去,你可以出门遛弯去。妈妈很不能接受和理解,说就看着不管?!由她打?!
这些会「想办法」合理化自己错误行为的孩子,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从小被家裡大人宠坏的孩子。而这些问题的前因,早在0-6岁人格建构关键期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 什么是「宠坏」?定义就是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成人没有让孩子经验、承受该有的后果,而因为错爱孩子,而帮助孩子规避这些责任。 在亲职讲座、座谈会裡面,我常跟家长、老师们分享:「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放在帮助孩子经验错误选择后的结果上,而不是为了保护孩子,而避免孩子承受错误之后的结果。」 中国人说:「千里之堤溃于一蚁之穴」;当我们大人错误地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验该承受的结果、不让孩子面对该付的责任,不但会让孩子逐渐学会逃避责任,而且日后还会让他们慢慢找到替自己逃避责任的方法⋯ 当思想开始错误的时候,行为就跟着开始错误了。 所以,与其问「孩子在哪裡学到这些行为」,
1.孩子一看到书就打瞌睡,怎么办? 孩子看到书就想睡,一定是我们帮他选择的书不有趣、不实用。阅读要从有趣、有用两个指标开始引导孩子们阅读。阅读是静态的旅程,从小就受到影像、声光刺激的孩子们,如何期待他们在短时间自己能静下心来阅读?面对滑世代孩子看到书就想打瞌睡,要避免说出苛责他们的话语,而是先同理孩子打瞌睡的塬因:这本书内容过难?题材孩子觉得无趣?阅读的字数太多?先倾听孩子读不下去的理由后,再把选书的策略做些调整,因为阅读的文类,从绘本、电影文学、名人传记、优质的漫画、轻小说都可能是孩子感兴趣的入门书。再来,简单为孩子说书,让孩子产生对一本书的兴趣,甚至能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当阅读的桥梁搭建起来后,或许,孩子就容易透过引导而走进一本书的世界。当孩子的阅读热情被你点燃,瞌睡虫就可能会被赶跑喔。 2.阅读一定要是字很
「心怀感恩」 如果,今天在外面外食,我们总感谢着。有那么多林立的小吃,餐厅能让我们选择。如果,今天服务的店员们,给了我们很多的方便与贴心。我们总感谢着,她们不辞辛苦,发自内心的给我们那些美好的接触! 如果,交通顺畅,我们感谢每个人的公民水準,我们感谢每一个在背后默默规划付出的人们;如果,环境整洁,我们感谢每一个看不到的努力与机运促成这样舒适的环境!如果,遇到了不顺遂,我们感谢这些不顺遂提醒我们珍惜顺遂的当下!如果,没有这些逆风,就不会懂得感谢那些顺风裡,给我们很多帮助的人事物。 感谢,是我们对左左右右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身体力行的身教!我很喜欢看到左左右右因为这样的身教,对于週遭许多伸出援手的人们,衷心的道谢;也很喜欢,在我们没有想起的时候,她们两个突然脱口而出对我们或对他人的感谢。 顺风下的感谢,左左右右已具备;逆风下的感谢,是
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坚持到底的呢?我相信在山脚下时,已经有一部分人在看到那巍峨的高度时已被吓的脚软,被自已的想象打败,未出发已败下。剩下的人除掉在中途陆续放弃的外,能坚持到“山前”的我想已聊聊无几,这些所剩不多的人里能在极度疲惫、心力交瘁的状态下凭借强大的毅力克服恐惧和疲劳,力排众议重新寻找继续下去的“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他成功找到“路”前,他就是众人眼里的“疯子”,可谓是压力山大,但是成功者却往往都是这些众人眼里的疯子(这让我想到“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这句话)。成功和失败永远隔着一道又一道坎,坚持和毅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孩子锻炼出非常的毅力和坚持力呢?真的是像电视里放的那样,冬天脱光扔户外,假期里换上旧衣服扔大山就可以了吗?如果只能这样的才能锻炼出毅力和坚持力,那剩下那些身体不够强壮的和没有条件扔大山
很多家长错把“表扬”当作“鼓励”,殊不知这两种方法在日积月累中,差距也会由量变到质变。 鼓励是什么?鼓励是针对孩子所做具体事情的过程和态度,为了给孩子鼓劲儿而表示出有效的支持。比如“宝贝,我看到了你努力,真让人吃惊!” 表扬是什么?表扬是针对孩子所做的某项具体事情的结果和成效,对孩子进行赞扬。比如“宝贝,你真的很聪明,做的太好了!” 也就是说,表扬重视对事情结果的肯定,而鼓励重视的是过程,强调“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所以说,表扬可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但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满情绪;而鼓励却能让孩子由内发力,产生心灵成长的力量。 图片源自网络 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是在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指导下,研究人员针对“表扬”和“鼓励”而做的一个实验。 首先,让一组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
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热情是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阅读兴趣和热情则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的。栩越一岁半开始识字,两岁左右开始阅读一些儿童书目。他始终把阅读作为一种兴趣、一种自我放松和休闲调节的方式。 现我引用了栩越一篇习作《我的爱好——读书》中的一个段落来看看他是怎样看待阅读的: “每当我打开书本,它就像一块强有力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就立马精神起来,不急不慌“细嚼慢咽”起来,从中品出了许多深刻的文化底蕴。我只要一看书,就算爸妈喊上我四五遍,我也未必能反应过来。只要两天不看书,我就浑身不舒服,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即使睡觉前我也会抱上本书贪婪地看上一会,央求爸爸妈妈先别关灯。正如黄三谷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 在孩子一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社会关系便是与父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的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重父母非常重要。当孩子做对了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及时表扬;当孩子做错事情了,也要严格的批评。 任何结果都不是一下子就造成的,都有深远的原因。如果小时候孩子第一次顶撞父母,父母当作儿戏,以后再有冲突就很难处理。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若你不能使一个五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的到好处 当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一昧的去迁就他,否则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任性、不听话。孩子的坏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所以当孩子不讲理乱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给他任何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有外人在的时候不要责骂孩子 教育孩子是家事,不要当众指责孩子,尤其是他的同龄人在旁边时,否则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发亲子隔阂。孩子也是有尊严的,不能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 正当冲突时不责 如果孩子和你发生冲突,且双方正在气头上,最好不要在这个时候去责骂孩子。因为此时孩子不会听进去你说的任何话,只会反驳你。不妨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去和孩子谈谈。 吃饭时不责 吃饭的时候责骂孩子,会影响他的食欲,造成消化不良。一些家庭习惯在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长期下去,有可能引起孩子厌食,影响身体发育。 生病的时候不责骂 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呵护,此时责骂孩子,使他心情低落忧郁,会影响到病情的康复。 气氛很欢乐的
比如在孩子四岁开始,她就企图带动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从每天晚上带动孩子洗袜子开始。她洗自己的,鼓励孩子也洗自己的袜子。可是孩子毕竟有些小,速度慢,并且洗着洗着会玩起来,玩肥皂泡,还能够把脏袜子摆出各种造型……她眼瞅着要耽误睡觉,又着急上火孩子不正干,最后忍无可忍吵上一通后,就干脆自己动手帮孩子洗了。她说她知道自己这样做的不对,但是与孩子有充足的睡眠相比,她更愿意让孩子睡得香甜,保证身体的健康。可是渐渐地,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手洗袜子,情愿在那个时间段多玩一会儿。如今入了小学开始写作业,更是觉得没有时间再去洗袜子。她想培养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事情的愿望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她带领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整个学习的过程,她帮孩子打开电脑,调出学习界面;她和孩子一起认读,共同学习……如此坚持了半年之后,她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适应了。可是,一旦她不在身边,孩子就压根儿没有
孩子不会管理时间,学习磨蹭,父母难道没有责任吗? “女儿已经初二了,今年秋就初三了。但从小做事就比较磨蹭,曾经我们认为她是慢性子,也一直顺着她,希望她长大了能有所改善。有的时候,她也不磨蹭,主要是遇到她感兴趣的事情。现在最令人头疼的是她的作业,寒暑假的话,作业不做,今天约这个同学玩,明天又跟那个同学玩,回到家也是看电视到深夜,白天在家睡懒觉,剩下一大堆作业临开学几天才熬夜去赶。说了她很多次,也示范、鼓励了很多次,但女儿还是老样子,自律性越来越差,而且越来越反感我们的提醒。” 时间观念模糊的孩子,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条理性都十分欠缺,在一些团体合作的活动中,做事效率也明显落于人后,“反应迟钝”、“做事拖拉”成了他们的标签。而父母们的教导似乎又总让孩子心生抵触,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时
1.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他在家人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图片源自绘本《喜欢盒子的人》) (一位父亲很爱他的孩子,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向儿子表达自己的爱……) 孩子的成长,最离不开的就是父母的爱,没有什么礼物比父母的微笑和细心呵护更珍贵。但你常常很是头疼,他虽然是个小小人儿,可爱又机灵,但你却完全搞不懂他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为何哭闹、为何伤心,为何跟大人作对……你想要靠近他,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切入方式;或许,你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孤单与寂寞…… (这位父亲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集各种盒子。) 或许你也跟他一样,是一位不完美的父母:没有很多钱,也没有出众的才华,甚至在他人眼中还有些古怪甚至不合时宜;或许,你日复一日地疲于工作,忙于承担
蓝天、白云、沙滩,美好的回忆都回来啦,别叫我,让我的灵魂在那里再停留一会儿。 巴厘岛是攻略君心中最适合亲子游的海岛之一,话又说话来,海岛都比较适合亲子游~ 来巴厘岛一定要记住,这里有“一流的酒店、二流的海滩、三流的景点”所以来巴厘岛一定要选择好的酒店,泡在酒店里就够了。 而诗诗选的这个Ayana,便是一绝。 建于金巴兰海湾35米高的石灰悬崖上,可饱览宝石绿般金巴兰湾的壮丽美景,落日时分更能看到被染成金黄的印度洋。它家每年都获旅游大奖,攻略君觉得实至名归。 号称巴厘岛的一绝的金巴兰落日,最好的观景点就是Ayana!落日海滩BBQ,小二,给我来一打! Ayana有全岛最大的儿童中心(Kids Club),随便来几张图片,你们感受感受
如何预防幼儿园春季传染病 1、加强对入园幼儿的晨午检工作,并做好全天的幼儿健康随察工作。在我幼儿园的晨、午检过程中如发现异常幼儿,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并会通知家长带幼儿到医院进行检查,请家长们积极配合我园保健医生的晨检工作。8点30分以后来园的,请家长先带孩子去保健室做完检查再进班。 2、加强卫生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学校卫生消毒工作制度,认真做好桌椅、地面、空气、门把、毛巾、被褥、玩具等的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室内通风。 3、对幼儿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幼儿养成勤剪指甲、勤洗澡、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良好习惯,除个人卫生,还要养成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瓜果皮等。 4、积极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 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职责,为了确保所有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我园特做如下建议,请家长与孩子共同阅
我们是不是经常说孩子不听话? 这是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不会讲话,无法与孩子做到有效沟通。我们天天用自己想当然的办法教育孩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伤害彼此。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认同且乐意接受。如果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我们的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有效的。但由于成人欠缺“情绪管理”概念和有效沟通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情绪化问题满足了自己的情绪宣泄而忘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行为没有为目的服务,导致教育效果不好。 一味顺着自己的情绪和孩子沟通的父母,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型父母。自然型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通常的反应模式是:争对错、谈感觉、比高低、论好坏、算输赢。实践已经证明,这类父母往往难以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也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 怎么办呢?办法有一个:抛弃自然型父母,努力做一个有效型家长。 有效型家长是什
平等 平等可以说是在所有塑造孩子人格的因素最重要的。当然,这里的平等并不是完全的平等,经济上的平等,它是偏重指向为思想上的平等、观念上的平等。 作为父母,很多人都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就是有点稍微的家长专制。我们总是觉得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就一味否决了孩子的意见。很多家长都很懊恼,明明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孩子却不领情,这也就造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分歧。 其实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忘了尊重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忘了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他的想法的合理性。科学表明,生活在思想平等环境中的孩子,往往更体贴,更会照顾他人的感受。 和睦 和睦,当然指的是家庭关系和睦。科学表明,家庭和睦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人格会比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健全。父母感情好的孩子与父母天天争吵的孩子的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爱你,但我不喜欢你这样去做。”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很头疼,担心太过于直接的批评会伤害的孩子,又害怕太温和的批评起不到管教作用。在批评孩子时,妈妈要将爱孩子与不喜欢孩子的某种行为给区别开来,先告诉孩子你爱他,再和他讲,这样做是不好的行为,需要改正。 “妈妈相信你!”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妈妈首先应明确立场,站在孩子这边,让孩子可以敞开心扉向你完整的讲述事情的经过,妈妈可以帮助孩子梳理并分析事实,让孩子表达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稳定他的情绪。 “你自己来选择” 适当的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是对他的一种肯定,让他知道自己很棒,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培养他的自信心;同时更可以培养他的责任心,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人受用一生的品质。
游戏1:给字搬家 玩法:把将要复习的生字贴在家里的门上,父母说:"宝宝,我们要把字宝宝搬到书房去,请远远把某个字宝宝搬到书房。"搬对了,给以掌声鼓励;搬错了,老师示范一次,给幼儿进行指证。直到生字搬完为止。 游戏2:快乐魔方 玩法:老师将要复习的生字写在正方体的各个面上,坐在床上或者是地上让幼儿来抛,小方盒落地后,哪一面朝上,就请念出它的名字,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游戏3:打电话 玩法:教师边做打电话的动作,边说儿歌:"叮铃铃、叮铃铃 …… "全体幼儿接着说:"叮铃铃、叮铃铃,悦耳的声音真动听,不知电话谁打来,快快拿起听一听。"(做听电话动作)幼儿:"喂,你好,请问你是谁?"师:"你好,我是××老师,我找××字宝宝。"拿相应字卡的幼儿站起来,举起字卡说:"我是××字宝宝。"游戏依次进行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