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的目的,就是“按需提供”——该有的不能少,没必要的就不给。用配方奶来实现“按需提供”的目标,基础是“在周岁之前(即使开始添加辅食之后),婴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营养来自于奶”。周岁之后,应该过渡到营养主要来源于常规食物。
营养取决于食物,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的营养组成无法决定孩子的营养是否全面均衡。对它的“配方”,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从这个年纪开始,直到青年、中年、老年,“配方”在营养上都没有必要。
所谓“二段”“三段”“孕妇”“老年”等各种奶粉的出现,只是奶制品行业营销的需求。为了提倡母乳喂养,世界多数国家都禁止婴儿配方奶粉进行广告与促销。在这个市场饱和之后,奶粉厂家琢磨出了所谓的针对幼儿以及其他人群的奶粉,用“新概念”来扩大市场。这样的营销在中国尤其成功,许多人接受了广告信息之后,就变成了奶粉的积极捍卫者。
实际上,不管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科学界或者各国健康主管部门,都只主张“在周岁之前,无法母乳喂养的情况下使用婴儿配方奶粉”,而没有推荐幼儿以上者使用配方奶粉。周岁之后到老年,WHO推荐的“奶制品”,可以是鲜奶、常温奶、酸奶、奶酪、普通奶粉或者复原奶,等等。这跟奶粉厂家的宣传与“女王”的鼓吹,实在是相去甚远。
作为全面食谱的一部分,奶制品得到了推荐,而且这一推荐不分性别,也无关年龄。推荐它不是因为它有什么不可或缺或者特别的营养,而是因为:它能够提供优质蛋白和钙,而且经济实惠、食用方便。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经济实惠、方便易得”的特点,它可能就不再是值得推荐的好食品了。
对进口奶粉痴迷的一个常见理由是“国产的奶制品不安全,只能买进口奶粉”。即使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购买各种价格便宜、容易买到的进口奶制品也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去追逐“奶粉”。
再说,奶制品只是中国各种食品中的一种,没有人能保证哪种食品“一定安全”,奶制品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食品更高。
奶制品仅仅是食谱中的一小部分。追求这一小部分的安全并非没有意义,但是为这一小部分付出超常的代价,就不够明智了。
人体的全面营养就像是一支万人军队分工协作完成的任务,追逐奶粉就像是把大部分的军费用在几百个“全能士兵”身上。那几百个士兵好不好是另一个问题,但如此带兵的,一定是个蹩脚的将军。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