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一些认知上的技能可以用于改变自己的解释风格。
Albert Ellis和Aaron Beck共同建立的认知疗法中,
有一个ABC模式:
● 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 B(beliefs)代表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 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通常是事件带来的感觉和行为。
假如孩子打破了水杯,这就是A(不好的事),有的父母可能会火冒三丈、打骂孩子,也有的父母会安慰和鼓励孩子,这些反应就是C(后果)。
这两类父母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对于B(对事件的看法)。打骂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笨手笨脚,而安慰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年纪小,对肢体控制的能力还不够完善。
从ABC模式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改变自己解释风格的方法:
① 捕捉负面想法。
当我们难过、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认出自己脑海里闪过的想法,这不容易,但可以练习。
②评估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抓住自己的想法时,问问自己,这种想法有什么根据么?没有证据的想法是站不住脚的。
③ 找出更合理的解释。
我们对事情的解释经过评估之后,很可能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夸大的、在解释风格上是悲观的。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更乐观的方式来解释事情。
当父母能熟练使用ABC技巧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甚至教会孩子如何评估自己的想法。
2突破教养的误区很多父母在教养时会有一些误区,他们可能认识到自尊的重要性,经常采取各种办法提高孩子的自尊,从小教育孩子“你很特殊”,或者表扬孩子“你很聪明”“你很能干”等等,却经常帮助孩子逃避失败、避免经历沮丧和焦虑,刻意剥夺让孩子主动尝试的机会。
这样孩子学不到在挫折中成长的经验,
也可能由于父母总夸奖自己“聪明能干”而害怕失败,
进而害怕尝试做事,
因为一旦失败,他就不“聪明能干”了。
积极的重要经历可以让孩子更加乐观,乐观的孩子也需要从小经历探索、尝试、失败、坚持和克服困难的体验。他们需要父母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教他们如何去社交,如何解决问题。
3以乐观的解释风格准确地批评孩子,也要让孩子学会依据事实反驳爸妈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安全感、爱、热情和关心,但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要准确地批评孩子,要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批评孩子。
也就是说,要就事论事,不夸大孩子的错误,不要批评孩子不可改变的、有普遍影响的品质,要批评孩子具体的、暂时的、可改变的行为。
例如,孩子欺负弟弟之后,爸妈不可以这样批评:“你怎么这么淘气!你是个坏孩子!你从小就这么对待比你弱小的弟弟,长大了还得了?”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本质上很坏,
还无力改变,
会逐渐形成悲观的解释风格,
进而自暴自弃。
爸妈可以这样批评:“你欺负弟弟,我很生气!你一向都是个好哥哥,可你今天对弟弟一点都不友好!”孩子听了这样的批评,会认识到是自己的行为不可接受,而我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与此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对爸妈的批评进行反驳,但要告诉孩子,需要依据事实进行反驳。这样不但能让爸妈理解孩子的想法,也是让孩子练习如何评估自己想法。
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的是,乐观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需要正确的乐观。对于乐观和悲观的利弊,依然有着争议。
Alloy和Abramson的研究发现,有着抑郁症状的人,对于自己实际上有多少控制能力,有着令人惊讶的准确判断,乐观的人,拥有一些积极的幻觉。
因此,当我们教导孩子要乐观时,
我们是在教他认识自己,并对周围的世界
保持好奇,
清楚认识事情发生的原因,
盲目的乐观是空虚的,会被生活所击败。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