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孩子焦虑时,妈妈怎么办?
    孩子焦虑时,妈妈怎么办?

    一 最近新接了一个项目,因为接项目前考察不足,原本认为在规定的期限内能顺利的完成。没想到真正着手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才发现存在很多的问题,按期完成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为这个项目关系着公司和很多人的名誉和利益,我每天都处在焦虑当中,希望能从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但很遗憾,我们的努力并没有促进项目的继续发展。随着交工日期临近,我的焦虑越来越重。 这天加班回到家,我的脑子里依然是这个项目种种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这么晚了,老公和孩子还在客厅看电视。孩子明天还要上学,当爸爸的居然都不知道督促儿子早点休息。一股怒火从我胸中升起。这个时候儿子跑过来,开心的举着手里新买的玩具给我看。 我承认,我完全被这个糟心的项目弄得焦虑不堪。根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心情,随便的一点小事都会让我怒火中烧。我朝着跑来的儿子吼了一声:这么晚了还不睡觉,不知道明天还

    标签:情绪控制
  •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我们不是希望孩子单纯的听话,而是希望让孩子听懂话,听得进去我们有益的话。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不伤害我们的关系,又让孩子愿意愉快的和我们合作呢? 孩子的问题是成长的重要信号 孩子的耳朵自带开关, 讲开心的事情,孩子的耳朵打开了; “该睡觉了”,孩子的耳朵关上了。 为什么我们讲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孩子为什么要跟我们对着干? 其实,孩子所谓的问题都是Ta在释放成长的信号,也是我们彼此成长的契机。 就像早期教育一样,亲子沟通越早开始越好。在孩子1岁以前我们要打下沟通的根基,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我们更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些表象,还会发现孩子有很多的感受和需求,需要去被满足。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做到更好的引导。接纳和

  • 中班音乐我家住在马路边教案
    中班音乐我家住在马路边教案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学唱歌曲,并在歌曲的说白处按照节奏说唱歌词。 2、迁移生活经验,创编歌曲中的部分歌词。 3、注意听前奏,及时接唱歌曲。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大卡车、小轿车、摩托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的图片。 2、教学挂图、教学CD。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家在那里,靠近什么地方? 2、请幼儿观察上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并尽快熟悉歌曲的歌词。 (1)引导幼儿观察的画面。 教师: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的家住在那里啊?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看这个小朋友都看到了那些交

  • 儿子一直胆小,可看过心理医生后才知道都是自己给逼出来的!
    儿子一直胆小,可看过心理医生后才知道都是自己给逼出来的!

    现在6岁了,还是和父母在一块睡觉,自己单独出门会害怕,丁丁的种种情况让父母担心不已,更是成为了宝妈的一块心病。 丁丁现在都6岁了,学习东西能力很不强,有时候教几遍孩子也不会,让宝妈一度怀疑儿子智力有问题,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孩子的这种情况怎么能适应呢?无奈下宝妈带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想着在上小学前把儿子给“拯救”过来。 心理医生让丁丁做了一个测试,在和宝妈以及孩子的一系列交流中,医生了解了大部分情况,原来丁丁的这种情况,绝大部分都是宝妈造成的。其实丁丁不仅没有智力问题,反而挺聪明的,但是内心极度自卑和胆小,无法表现出来而已,丁丁的父母都是高知人士,因此对孩子给予了很多厚望,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拼音汉字和算术,以及其他的特长,孩子小学习有困难常常让父母失望,宝妈常常在生气下骂儿子:笨,久而久之,在父母的这种压力下,孩子愈发的“笨”了,

  • “屌丝”如何逆袭,爹妈除了钱还能给什么?
    “屌丝”如何逆袭,爹妈除了钱还能给什么?

    壹 前同事从美国生完孩子回来了,一落地她家孩子就是American户口的人了。喝的水据说都是从美国采购回来的,一共几十箱,够喝半年。我问“半年后呢?”“再买呀!” 据说,她还在很努力的学习英语,尤其是口语,1对1的外教,我问“多少钱?”“300元1小时,每天1小时。”还报了个英孚,好吧,英孚我知道,几年前就没有10000以下的。 这每月的英语支出就上万了,真不是我这穷人学的起的,我也就装个扇贝、来个拓词、看本新概念有一搭没一搭的把26个字母别忘了。 “这是打算参加GRE啊?”“不是,为了带孩子去美国生活,让孩子早点能够跟当地人交流、融入当地社会。” 我算了下,3年=36个月=36万的英语学费吧!到时,也许还会在美国买个房子,再给孩子上个幼儿园、兴趣班,从小

    标签:亲子教育
  • 大班美术盲女教案
    大班美术盲女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宁静。 2、在音乐与环境的艺术氛围中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 3、能对盲女的处境产生深切的同情,愿意给予生活中的盲人关心与帮助。 活动准备: 1、 柔美的音乐(最好是关于大自然),眼罩人手1副。 2、油画棒、白纸、记号笔、教学挂图:《盲女》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教学挂图《盲女》,播放音乐,师幼共同欣赏。 1、引导幼儿观察整体画面。 师: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幅图画,看看图上有什么?(两个小女孩、彩虹、原野、牛羊、飞鸟、鲜花、蝴蝶)地上有什么?(草)远处是什么?(村庄) 2、师:这幅画的颜色怎么样?你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

  • 儿童性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讲故事
    儿童性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讲故事

        性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课,但是父母们却总是羞于启齿,不屑于向孩子传授性知识,这样就使孩子出现了性困惑。其实,性教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爸爸妈妈可以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     性,是家长嘴里嘴难言说的字眼;性,是孩子眼中最神秘的事件。如何为孩子解说并不神秘的性,如何将性教育进行得妙趣横生,容易理解,是众家长们要上的大课。如果您真的不知将性教育从你们家开始,那你可以参考一下以下的教育故事。     日常生活的性教育故事     故事一:儿子也要穿花衣服     5岁的儿子大壮,从外面跑进家对妈妈说:“给我做件花衣服吧,你看玲玲、莉丽她们的花裙子多好看,好漂亮啊!”也难怪,这个单元与大壮一般大的孩子有五六个,可只有大壮一个是男孩,从小大家在一起玩,女孩们的穿着打扮、生活习性怎会不影响大

    标签:家庭教育
  • 孩子被欺负,你怎么做?这个妈妈的做法出人意料
    孩子被欺负,你怎么做?这个妈妈的做法出人意料

    母子间的对话我没有认真去听,到最后,同事儿子走了,依然是一脸委屈,显然他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帮助和回馈。 那孩子想要的帮助和回馈是什么呢? 我小学的时候,是个普通的学生,读得是普通的公办学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怎样的学校都有坏学生,都有被欺负的同学,而我很不幸的,属是后者。 那时候的我偶尔会遭到坏同学的欺负,每当我遭到欺负的时候,我总会回家告诉我妈妈,但是,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哪怕一次妈妈的帮助和正面反馈。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妈妈永远都在质疑——肯定是你得罪人多,称呼人少,所以别人才会欺负你。 于是,从初中开始,我就有了两个彻底的改变—— 第一,我从此不再向我妈诉说我在学校遭到欺负,记得初中被坏同学在校门口堵住,差点被围殴,是我发小把我救了。这样的事情我对我妈只字不提,因为在这类事情上,我不信任她。 第二,我从此很努力读书,除了英语课,其他科目

  • “重复”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方式,请对他们耐心些
    “重复”是孩子重要的成长方式,请对他们耐心些

    几乎所有家长都有过类似的育儿经历,小孩子非常喜欢重复做某件事情。一个故事,一晚上讲十几遍,大人已经口干舌燥、索然无味了,孩子却一直听得津津有味,要求再来一遍、再来十遍。 其实,“重复”是孩子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成长方式,孩子通过重复做某事,得到了他们特有的快乐,还学习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 重复记忆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从小到大,我们学过的所有汉字、诗词、英语单词或者数学习题,无一不是通过最基本的重复记忆或者反复练习而烂熟于心的。 融融一岁半时对点读笔爱不释手,自己拿着点读笔能玩很长时间。几本书都听完之后,妈妈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融融特别喜欢儿歌篇的《两只老虎》和《虫儿飞》。一拿起点读笔,她都只挑儿歌篇那本书,然后准确地先翻出来《两只老虎》,反复地听几遍,再翻到《虫儿飞》,同样反复听几遍,再回到《两只老虎》那页。 如此

  • 不给孩子贴标签
    不给孩子贴标签

    什么是给孩子贴标签? 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大人们贴上过什么标签?贴标签就是给人定义,划归到某一类别上去。比如,这个孩子就是脾气倔强,这个孩子就是懒惰,这个孩子就是粗心大意!我印象中,我上学的时候总是被贴上粗心大意的标签,老胡上学的时候一般都能排在10几名的情况,每次考试结束以后,老师和家长都会评价我说,某某题就是粗心大意了,本来可以做对的,等等说法,好像伴随我整个学生时代!现在,我儿子自己要是说某道题粗心大意了,我都会直接告诉他,无论是哪种原因虽然都是可以原谅和接受的,但是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哪种错误更容易被接受,哪种错误不可接受的。贴标签这件事儿,在生活中是实在是太常见了吧!好像我们大人,天生就喜欢,把特殊的事情总结成一般的现象,然后就不断的自圆其说,自我暗示,如此一来好像事实真的是那样!孩子也会因为得到相似的暗示,久而久之,真的就所想即所见了。这个危害有多大,亲爱

  • 妈妈,请你看看我
    妈妈,请你看看我

    体育馆的篮球场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玩的大汗淋漓。虽然只是简单的投球进篮,但他闪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非常开心。孩子的妈妈坐在看台上看手机,她时不时抬头去看孩子几眼。等到孩子冲到她面前的那一刻,她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夸奖:你的球技不错了,好好坚持吧,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接着去玩吧。仅此几句,就结束了这次对话。孩子还站在原地,手里抱着篮球,表情有点生硬,看不出一点开心。 类似的画面随处可见,在孩子玩耍时,在自己手工制作时,在自己破解一道难题后,你会说:宝贝,你越来越会摆积木了;你自己能制作出这么精致的东西,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可以破解这样子的难题。或许你会觉得自己表扬的没有错,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你看到的只是孩子成果,却始终没有触及孩子的快乐。也可以这样说,你看到的只是叫做“孩子”的这种东西的功能价值,而并没有关心到孩子本身。我想,在小小成功后,孩子的内心是雀跃的,他体会到

  • 孩子为何有那么多为什么?很多父母看完沉默了
    孩子为何有那么多为什么?很多父母看完沉默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阿黛尔曾经说过: 通常在孩子提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成人作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 也就是说,孩子最看重的不是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且父母的回应。 所以,在回应好奇宝宝的时候,看到孩子对于关系、对你的回应本身的需求,也许事情就会容易很多。 孩子各种新奇的想法,需要你的回应来帮助他确定。 ▌当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 很多父母害怕的是孩子那种滚雪球式的提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环环相扣,没完没了。刚开始还能回答,后面简直不知道发散到哪里去了。 但其实这种提问,可以使孩子获得更深更广的知识。你可以在自己知识体系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讲清楚。 有些时候孩子并不需要一个答案,只是想从你这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你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这样可能更合他的心意。也比你挖空心思从科学的角度来回答更能让他感

  • 碎片化阅读时代培养儿童深度思维的几点方法
    碎片化阅读时代培养儿童深度思维的几点方法

    昨天受邀去了上海书展发布会,其中童书展馆的小朋友读者占了很大的比重。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微信微博阅读碎片化时间被占据成为主流时尚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沦为“屏奴”,值得欣喜的是,很多孩子的绘本阅读量增加,年阅读100本图书的”阅读小达人“越来越多。儿童已成为目前最大的阅读人群之一,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文字,爸爸妈妈除了给孩子提供教辅类、图片绘本类图书,文字阅读最能丰富孩子思维的方式。也许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地铁上已不再是人人抱着智能手机低头刷屏的场面,那将是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进步。 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和语境适合给孩子们么? 曾经和很多90后职场新人聊新媒体如何做内容,他们的回答很直白也很实用:“新媒体内容营销只要每天刷微博看话题榜,根据话题写内容不就好了么?再起个标新立意的标题” 所以当一个爆炸话题出现时,越来越多同质化的内容、标题党、用逗逼的语言风格

  • 别放任假小子、娘娘腔,5岁前必须做好这三件事
    别放任假小子、娘娘腔,5岁前必须做好这三件事

    所说的性别认识我们专业术语叫做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性别认同具有时间发展规律: 2岁到2岁半:孩子会有基本的性别认同,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3-4岁:性别认同的关键时间段,孩子进一步确认自己是哪种性别,态度上情感上、行为上、越来越靠近自己的性别,越来越倾向自己的性别取向; 5岁:形成坚定的性别认同,例如男孩拒绝穿红色的裙子,会强烈否定大人说自己是女孩等等。 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有想当男孩的女孩或者是想当女孩的男孩,就像上面这位家长说的,一个小男孩可能喜欢洋娃娃、毛绒玩具,甚至是喜欢涂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衣服。我们把这类孩子的这段行为期叫做性别模糊期,他们对自己性别上的认识模糊不清,做出有异于自己性别的行动。如果这种模糊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还得不到好转,情况持续加

  •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读绘本,只有你家的在玩手机…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读绘本,只有你家的在玩手机…

    这些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只是用绚丽的画面吸引了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在看这些会动的图片时是不会去思考的,跟专注力的培养压根就是南辕北辙。 而且电子产品对视力有不良影响。我们不讲大道理,只是想想看,有多少80后出生的宝宝们,是在家里添置了一台彩电以后戴上小眼镜的就知道了。比起这些电子产品,好的绘本对孩子的意义更大。 据说犹太人会将蜂蜜涂在书上,给新生的宝宝去舔,让他在生命的最初,就明白阅读这件事是甜的,阅读这种感觉是快乐的。这个说法也许未经考证,但它却道出了阅读的真谛——让心灵收获愉悦。 小朋友读绘本有什么好处? ? 锻炼小朋友的专注力 读书是一项安静的活动,没有比读书更能锻炼专注力的啦,酷爱阅读的宝贝,一定都有着比较好的专注能力。 ? 锻炼小朋友的语言能力 绘本的语言简单明了易读好记,爸爸

  • 老爸老妈帮忙带孩子,当他们“重养轻教”时,你该怎么办?
    老爸老妈帮忙带孩子,当他们“重养轻教”时,你该怎么办?

    要知道“重养轻教”是一个病态的中国家庭教育,然而,养育孩子“养”与“教”是分不开的。“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物质基础;而“教”则是通过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把自己所认可的社会道德规范,引为习俗,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 如果只“养”不“教”的话,孩子就很难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认识,也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那么,对于老人的“只养不教”,年轻的爸妈们一定要重视。但是,老爸老妈为我们帮忙带孩子也非常辛苦,才能不引起家庭矛盾,不让老人生气,而又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呢? 希望以下几点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1.减轻老爸老妈的思想包袱。 一般来说,老人带孩子有两个心态,一是图省事,二是图平安。总是为了孩子平安和家庭的和睦作考虑,怕孩子万一有什么闪失。老人带孙子时往往多一份拘谨,怕媳妇埋怨对孩子照顾不周。所以,年轻的

  • 人没长大,秘密却越藏越深!你允许小屁孩有隐私吗?
    人没长大,秘密却越藏越深!你允许小屁孩有隐私吗?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孩子有秘密啦! 小曼和嘟嘟是幼儿园同班的好朋友,小曼妈妈在微信上告诉嘟嘟妈妈:“小曼说跟嘟嘟做了一个神秘的约定。我问她约定了什么,她说这是她俩的小秘密,不能告诉我,说了妈妈们会哭的。” 没想到孩子这么小,竟然有了不能告诉大人的秘密了。嘟嘟妈妈很好奇,究竟是怎么样的小秘密呢?该不该去旁敲侧击地套出孩子的话呢? 孩子的小秘密从何而来?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可你知道小孩子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自己的秘密的么? 0~3岁:没有秘密从出生到3岁,孩子尚未建立“自我”,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孩子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

  • 小班美术鱼妈妈和鱼宝宝教案
    小班美术鱼妈妈和鱼宝宝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点画的方法画鱼鳞。 2、在绘画过程中,感知大点和小点以及点和面的关系。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每组红、黄、蓝颜料各一盒,两块湿抹布。 2、幼儿每人一张纸(画有大鱼和小鱼的轮廓)。 3、范画一张,画有不同动态的大鱼和小鱼。 活动过程: 一、幼儿认识“鱼妈妈和鱼宝宝”。 二、尝试给“鱼妈妈和鱼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 1、教师示范手指点画的方法:用大拇指点大点画大鱼身上的鱼鳞;用食指点小点画小鱼身上的鱼鳞。点出有规则的鳞片。 2、幼儿尝试手指点画的方

  • 11种家庭教育方式毁掉孩子未来
    11种家庭教育方式毁掉孩子未来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 ,殊不知父母的一些做法却有可能毁掉孩子的未来,许多家长虽然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鉴于此,专家列出了毁掉孩子一生的11种教育方法: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孩子口出污言秽语时,总是讥笑他。这会让他的词汇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孩子犯了错误不指出来,免得孩子会感到内疚。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孩子随手乱扔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孩子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

    标签:家庭教育
  • 为什么孩子写作业不认真、磨蹭?心理学家揭秘最深层原因
    为什么孩子写作业不认真、磨蹭?心理学家揭秘最深层原因

    曾记得有个定居美国的同学说,在美国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是笑话,这种情况大多数只发生在一些华裔父母身上。她的儿子曾经因为妈妈的辅导一度在班里抬不起头,被其他同学当成不诚实的孩子——把妈妈的水平当成了自己的。学校的老师会赞扬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即使孩子的作业做得多么烂,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小时候爸妈完全没有辅导作业的意识,他们甚至也从没过问过成绩,好几次需要家长签名,都是自己代签。为啥呢?父母不认识字!反倒他们这样的态度让我倍加珍惜,他们的“不管”让我自然而然地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情,写不写作业、学得好学得坏都是自己的责任。成绩差时只会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连丁点儿“父母是没帮我”的意识都没有。当一个人把某件事情承担起来后,会想方法做得最好、并且自主承担后果。那些孩子不想写作业、写作业不认真的,反而是父母的过多“关心”造成的!孩子为啥”作“呢?因为父母看着呢

    标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