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2岁以下的宝宝讲道理,TA听得懂吗?这是很多妈妈的疑问,如何给2岁以下的宝宝讲道理呢?本文教你3个方法,跟2岁以下的宝宝讲道理,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1.用孩子体会过的感受讲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经历过才最能记忆深刻。美美不到1岁时,对家里的电饭煲煮饭时冒的蒸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想伸手去触摸,任凭我们怎么解释有多烫呀多危险呀都无济于事。让她停止这个危险的举动是在冬天,她摸暖气管时被烫了一下,我告诉她这就叫“烫” (后来我摸了暖气片,真的是很烫),于是她就记住了。当她再伸手去摸锅里的蒸汽时,我就告诉她“烫,暖气烫了你,白汽也烫”,还带她走到暖气边。这时她就开始边说“烫”边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让孩子从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实非常善于察言观色,他们经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观察模仿
我的母亲是一位极严厉之人,小时候只要我们做的稍稍不好,就非打则罚。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下定决心,绝不对他乱发脾气,要对他温柔相待。但为何,依然事与愿违。不是说由爱滋养大的孩子都能性情温和么? 为什么我已经如此包容,我的孩子却并不知感恩。 他脾气非常不好。就比如今天午睡醒,他想要喝酸奶,我照例去拿,可是发现冰箱里没有,我忘了采购。 当时心里一凉,想,坏了。 果不其然,孩子开始大哭大闹,非要喝到酸奶不可。 我先安慰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妈妈忘买了,不如这样吧,妈妈给你榨一杯橙汁好不好?” 他还是坚持要喝酸奶。(我又想起您的一篇可以用想象力满足他)额,你想喝酸奶,想喝多少呢?一水壶那么多?哇,不会把肚子撑成船那样大吧,撑大了也很好玩,可以吃一口胡萝卜进去,让它在你肚子里游泳。 他果然被逗乐了,但是笑容一闪而过,还是
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小孩子特有礼貌,但是看到自己的没有他们那样懂事感到很苦恼。其实如果您的孩子在1-2岁之间,看完下文后,您就可以让自己的宝宝同样有礼貌。 怎样让1-2岁的宝宝有礼貌 1-2岁宝宝礼貌教育策略 调教策略1:微笑也是一种礼貌 礼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 在宝宝还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爸爸妈妈最好经常逗宝宝“笑一笑”,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喜欢笑。 调教策略2:说话要说文明话 开口学说话,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 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r
老鹰40岁后身体老化,必须拔光羽毛、牙齿涅槃重生,成就自己往往需要自我牺牲;大马哈鱼宝宝出生时无法觅食,母亲便用自己的肉喂养孩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情感;斑羚被猎人逼到悬崖边,于是老斑羚给幼斑羚作踏板,让它们脱离危机,牺牲精神令人赞叹。 …… 这些小时候看哭你的心灵鸡汤还记得吗?然而,今天要来个毁鸡汤系列,告诉你这些耳熟能详的心灵鸡汤都是假的! 故事一大马哈鱼的爱 大马哈鱼妈妈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而刚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会觅食,只能吃妈妈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心甘情愿地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当小鱼长大了,母亲却只剩下一堆骸骨。 真相:大马哈鱼才不会守着卵呢 一般而言,太平洋的大马哈鱼产完卵就会很快死亡。因为大马哈鱼卵最快也要50天才能孵出,而鱼宝宝也不会去吃妈妈的尸体,此时的大马哈鱼尸体早就不知被冲向何方。至
周日的夜晚窗外的雨声渐大,在这个多雨的初夏,雨水一直带来着丝丝的清凉。我和孩子们互道晚安后回到自己房间,看到门后儿子稚嫩的笔迹在粉色的便签纸上写出的“妈妈,我爱你”,心底的柔软霎那间渲染开来,暖暖的涤荡我的心胸。低头看到兀自酣睡的小宝,小小的拳头举在小脑袋的两侧,嘴角还挂着淡淡的微笑。幸福感顿时充盈在房间的角角落落,套一句文艺的说法,叫做“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这几天的磨合,让我和孩子们有了更为和谐的相处之道。回忆起我刚刚从医院回来时的那一地鸡毛:我大呼小叫的让孩子们写作业,他们偏偏一边写一边玩;我对他们的行为举止叨叨不休,他们偏偏毫不在乎的任我气个不休……都说月子很重要,我的月子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自我感觉被逼迫的成为“钢铁之躯”,看着大孩子叽叽喳喳喧闹不已,小儿子哼哼唧唧休息不好,大孩子又我行我素不服管教,一切都乱七八糟的让我头疼不已。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测的方法,均匀地剪短直线。 2,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剪刀、胶水、抹布、每组1―2只范例 活动过程: 1,欣赏范例: ---教师出示范例:“还记得我们听过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只灯笼,但老师先不讲方法,我们能不能先研究一下灯笼,该怎么做呢?” 2,分组研究: ---“怎样使灯笼的每一条间隔剪得均匀呢?” A,幼儿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提示幼儿能借助书上的步骤图。 B,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教师汇总幼儿的几种方法。 C,教师重点讲解: ---“将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在2/3的地方折一下,用剪刀剪短至折缝处,剪短直线使,要尽量使每一条线的间隔距离相等。”
幼儿园小班童谣教案:《在哪头》 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童谣,喜欢朗诵童谣。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要求幼儿能够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 3、帮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参与猜测判断事物的游戏活动。 准备: 手指玩偶公鸡和母鸡,红豆、蚕豆若干。 过程: 1、设置游戏情景。 T:(出示戴有公鸡和母鸡的两个拇指。)小朋友好!我是小公鸡! S:小公鸡好!(引导幼儿说出) T:小朋友好!,我是小母鸡! S:小母鸡好! T:(出示红豆)这是什么?(红豆)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你猜猜看,红豆藏在我的哪只手里。 教师将双手背在背后,念童谣,最后伸出两个拳头请幼儿猜猜红豆在哪头,
我也不知道别人面对“家有三宝”的感觉如何。在暑假里,两个差不多同龄的七岁多的孩子天天在我面前上演着一幕幕上串下跳,大呼小叫,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景象,再时不时、无法控制地惊起另一个刚出满月不到50天的小婴儿的甜蜜酣睡,惹得他在我身边时刻哇哇大哭闹奶吃…… 【无效的发飙与训斥】 天干物燥,容易着急上火,真的一点儿都不假。尤其是当我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目前蛮不讲理也毫无道理可讲的小儿子哄睡,疲惫的放到床上时;儿子和姑娘会突然闯进房间,或兴奋、或沮丧、或“两虎相争”不相上下,都需要找到我来分享、安慰或裁判。而这个时候,我只能眼睁睁看着还没有进入酣睡状态的小宝,两只手忽然一惊一乍,脸色变得通红,小嘴巴歪歪,熟悉的哭声再次响起…… 往往这个时候,疲惫的我就会有莫名的怒气涌上来。无奈的再次抱起小儿子,半坐在床上,或者垂下眼睛强迫自己冷静,或者对大宝们怒
妈妈,你可看到天使在我身旁? 你可听到那乐声是多么婉转? 瞧,他的一双翅膀多么洁白,多么漂亮, 这翅膀上空是上帝恩赐的光芒; 绿、黄、红,多少色彩在我眼前闪现, 那是天使把鲜花抛散! 我是不是活着就能长出翅膀, 还是,妈妈,得等到我死后才能如愿以偿? 这是我童年最爱读的安徒生的诗。那时候,我老把自己想象成长翅膀的天使,我最爱看的书就是《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了。在童话中,我最喜爱的故事是《白雪公主》。我喜欢白雪公主的发型,喜欢白雪公主的衣裙,我常常想象白雪公主的新衣服什么样,并把自己的布娃娃想象成白雪公主,为她制作小衣服。 记得我5岁时,有一天问妈妈,“白雪公主”住在哪儿? 妈妈说,在外国。 “外国在哪儿?”
妈妈一般喜欢抱宝宝,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妈妈喜欢安慰宝宝,喜欢陪他们说话,宝宝不舒服时喜欢和妈妈在一起。 爸爸一般喜欢给宝宝有趣的身体刺激,玩宝宝喜欢而又不同寻常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爸爸往往是宝宝更喜欢的玩伴。如果父亲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肯花时间和宝宝在一起,更多地与宝宝互动,将会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 在照顾宝宝做运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是:仔细观察,根据宝宝的年龄对他们的活动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保证宝宝安全的前提下,给宝宝自主发展的空间。 父母,特别是母亲,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日常的育儿烦扰所困,除了细心呵护以外,还要积极开动脑筋,做个聪明的爸爸或妈妈。相信宝宝:适时放手,也是一种爱。 特别提示: 活动时需注意防护安全 ,必要时请为宝宝佩戴装备。
活动目标: 1、在熟悉三拍子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图画提示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2、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顿音和连音的唱法。 3、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活动准备: 小鸟图片图谱节奏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看,谁来了?这只小鸟名叫落落,请听!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完整欣赏一遍曲子旋律) 二、基本部分: (一)感受旋律: 1、这首曲子好像告诉我们小鸟落落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我们一起来学小鸟落落到森林里飞一飞吧。(第二次完整欣赏一遍曲子) 3、你听出这是几拍子的旋律?(第三次完整欣赏一遍曲子,教师带领幼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好品质。 2、教育幼儿进出门时不挤不抢,集体活动时要有秩序。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喜欢帮助别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1、课前带领幼儿有秩序的在户外滑滑梯并注意幼儿的表现。 2、歌曲《滑滑梯》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教师组织幼儿谈话:刚才老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什么啦?怎样玩的?咱们又是怎样进的活动室?引导幼儿说出排着队,有秩序的滑滑梯、进出活动室等。 二、欣赏歌曲教师告诉幼儿有一首歌曲也叫《滑滑梯》,请幼儿欣赏并尝试学着跟唱歌曲。 三、提问幼儿理解歌词歌曲《滑滑梯》中,小朋友是怎样滑滑梯的?为什么要排好队,不推也不挤?教师引导幼儿说出
“我太困了,明天再收拾玩具吧。” 事实上,他又在床上滚了一个小时才睡着。 这样的场景在你家是不是经常上演?摔坏东西不承认,不想上学就装病……很多人都熟悉“匹诺曹”的故事:匹诺曹是一个有生命的木偶,他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不少爸妈感慨,家里就有个现实版的匹诺曹,那些幼稚的、一眼就能看穿的谎言,让人哭笑不得,却又不免担心。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 “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怎么他还是改不了呢?”其实,谎言背后各有原因,爸妈们不妨顺藤摸瓜,对因下药,更能解决问题。 1想象型说谎 年纪较小的孩子常常把现实和想象混淆。他们的“谎话”充满童趣,不合逻辑,与成人的谎话毫无共同之处。 应对: 没必要给宝宝扣上“说谎”的帽子。如果幻想没有
1 同样是奥运赛场,同样是中国选手,同样是游泳比赛,但赛后,孙杨与傅园慧的表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北京时间8月8日上午,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傅园慧游出58秒95,以第三名晋级决赛。赛后接受采访时,她的表情是这样的: 一天前,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孙杨游出近三年最好成绩——3分41秒68,以0.13秒之差不敌澳大利亚新星霍顿摘得银牌。赛后,他抱着一位女记者痛哭了1分钟: 2 尽管傅园慧在泳坛的成绩和地位不如孙杨,但我更喜欢这个可爱的妹子。 从她的表情中,我分明感受到她对运动的享受,对比赛的享受,而不是一天到晚苦大仇深地想要去证明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比之下,透过镜头,我们能够看出孙杨背负了太多本不属于他的压力。果然,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孙杨这样说道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知道蛇是恶人的代表。 2. 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VCD教材,农夫和蛇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过《农夫救蛇》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听仔细了。 2.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整个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教师提问:故事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都有些谁呢? 二、幼儿观看VCD,教师在某些片段适时的向幼儿提问。 1.观看第一段内容(有一年冬天…….放在怀里带回家去了) 提问:请你说说这个是谁? 农夫看到篱笆旁边有谁在那儿?蛇怎么了? 农夫有没有救蛇?他是怎样来救蛇的呢? 2.观看第二段(农夫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线条和色彩表现春游中的所见所闻,愿意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愿意参加绘画活动,对绘画活动感兴趣。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快乐的春游经历。 1.出示春天美丽景色图片,幼儿观看,感受春天的美。 2.提问: (1)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春游了吗? (2)你觉得什么地方最美? (3)看了什么最开心? 3.小结:是呀,春天的景色万紫千红,就是美,我们把这美丽景色画下来,做永久的纪念。 二、引发绘画兴趣,教师示范。 1.春游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呀?
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看着很小 ,其实慢慢的越积累越大,就成了难改的习惯了,比如打断别人讲话、别人说话当作听不见、说话态度轻浮、喜欢撒谎、喜欢揭别人短处、动手打人等等。怎样督促孩子改正呢? 打断别人讲话有的孩子总是缠着父母说话,在和母亲交流时,不等妈妈说完,他就抢着说话,一点不顾及妈妈的想法,或者在外人面前也是这样,随便打断他人的讲话。这样的习惯很不好,容易让孩子感觉他有权利随时打断别人讲话,而且这样发展下去,会让孩子感觉以自我为中心了。 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需要等别人说完话才能自己说,或者示意别人自己要说几句了,随便打断别人是不礼貌的,会让人产生烦感。 别人说话当作听不见有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装作听不见,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傲慢的脾气性格,对他们成长不利。这样的孩子也不会让别人喜欢的,所以父母对待这样的孩子,应该近
这些表现,其实都源于同一个品质,那就是:自信心。 相信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而我们家娃却总是扭扭捏捏,总是看起来信心不足呢?难道这是先天决定的?」 当然不是,自信心是后天建立的,而在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中,父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担负起这一重任,让孩子变得充满自信呢? 自信心是什么? 要明白如何培养自信心,得先清楚自信心究竟是什么? 自信心一词中的「信」字,有三个含义:「肯定」、「信念」、「相信」。 一个自信的孩子会肯定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足够优秀的; 同时,他们也会给予自己百分之百的信任,不光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还认为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帮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最重要的是,他们会有坚定的信念,认为「有志者,事竟成」。
“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很多父亲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挣钱养家,使全家生活富裕,吃喝不愁,自己就基本完成了任务。教育子女不是自己该想的事,孩子的教育应该主要由母亲负责。 “我太忙了,根本顾不上教育孩子。”有些父亲工作的确很忙。但是,忙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一个计划不合理的问题,再忙的父亲也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问题和想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女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知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 宋嘉树在
现在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强迫症,例如睡前必定要刷一会手机、手机上的小红点必须要戳开、出门后总觉得家里的门没锁好等等。但是有了宝宝之后才发现,论起强迫症、固执谁能跟2岁的宝宝相比呀,他简直能把你逼疯。 例如饼干碎了,宝宝必须将它们黏起来,如果你告诉他没办法粘会原来的样子,那么你就准备接受他的嚎啕大哭吧。再者就是不管玩什么玩具都必须要摆整齐,如果排的不好,歪了,他就会发火。喝水时,如果你帮他拿杯子打开盖子,就会发飙,说要自己来拿,然后把杯盖合上,放到原来的位置,再去拿,自己打开杯盖,我是有多多余呀。 门铃声响时,不管家里有没有人,都必须得他自己去开门,如果其他人将门打开了,对不起,你出去,关上门再来一遍。吃饭时,每个人都得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位置由他来指定。就算是家里有客人来,位置也不能变。否则一言不合就发脾气,搞得大家好尴尬啊。好几次都想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