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游戏教案:圆形滚得快 活动目标: 1、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圆形积木比方形、三角形积木滚得快的现象。 2、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发展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筐、筐中有长方、圆、方、三角积木各一块。 2、圆柱体铁罐、铅笔、电池、玩具轮子等能滚的物体若干。 3、活动前搭好每人一组斜板。 活动准备: 一、组织幼儿操作和观察: 1、小朋友你们喜欢滑滑梯吗? 2、许多积木也想来滑滑梯,看看是哪些形状的积木? 3、请小朋友把你箩筐里的积木拿出来一个一个放在那边的滑滑梯上请它们滑滑梯,看看这些积木是不是滑得一样快?等会儿讲给大家听好吗?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
其实,突然的大发脾气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副产品,是孩子们以及父母为成长和学习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父母,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应对办法。 一、帮帮孩子 有时候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成长中的孩子,总是不停的尝试一件很复杂的“工程项目”,出现差错时,会大叫大嚷。 此时孩子最需要帮助。父母把孩子的脾气爆发当成与他建立亲密联系的良机,通过帮助孩子摆脱困境,你就在他的心里确立了权威和信赖。 伸出手来帮助他,给他安慰、对他说“没关系”,把他引导到正在完成的任务中比较容易做的部分上去。比如说,先帮他把袜子在脚上套上一半,然后再让他把袜子拉上去;比如说捡起她扔到地上的钢琴书,看看到底哪里弹不下来了等等。 不过,决不能把孩子保护得不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因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遇到过一些问题的话,那他永远都不会知道怎样去解决问题。
你是否想过, 做“低头族家长”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培养出“低头族2代” 孙女士家有1岁的小宝宝,自从家里安上无线网络,孙女士和老公总忍不住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卧室里、马桶上,甚至看电视时也“机”不离手。渐渐地,孩子似乎也对手机产生兴趣,每每看到父母玩手机就爬过去拼命抢,竟然学会了用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 要知道,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父母要是常常陷入看手机模式,就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沉溺于手机之中。 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当孩子想表达时,父母若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其实,父母成为低头族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感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2、尝试根据儿歌总共的句型,纺编儿歌总共的句子“刷刷××的 人”。 3、领会儿歌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重难点: 学习儿歌,感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尝试根据儿歌总共的句型,纺编儿歌总共的句子“刷刷××的 人”。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例和图片,初步了解画面的内容。 1、教师(出示范例):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人们在干什么? 2、教师(出示太阳娃娃图片,再拿一把刷子沾沾红色的颜料)看看谁来了?它的手上有什么? 3、教师:夏天的太阳真顽皮,拿把红刷子,它想做什么呢? 二、演示并朗诵儿歌,边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不听话”小孩儿,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 古立古豆父母学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考察时,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苹果,老师走过去夸赞道:“画得真好!”孩子高兴极了,中国专家奇怪地问老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呢?”那位老师说:“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老师和家长用包容来面对孩子不按规则和常理的行为,最大可能地保护了孩子的想像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思维上“不听话”的孩子,看到的世界都是独特的,他们想像力丰富,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横加干涉,很容易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我们习惯给孩子讲道理,将成人的思维和意愿强行加给孩子,但如果不考虑孩子的性格,一味地强调服从,孩子也许就会迫于父母的威严而不敢去反抗,但久而久之,很有可能就变
1.概念篇 不用钱维系亲子关系 父母千万不要用金钱维系亲子关系,不能用钱当做奖励,如果孩子遵守家规,应直接以语言或动作鼓励孩子若用钱作为鼓励的筹码以引诱孩子遵守规矩,易让孩子养成以为有奖励才肯努力的错误认知;甚至有的父母用金钱补偿与之相处不足的时间,不只让要弥补的洞愈来愈大,也可能令孩子误以为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任何的东西,包括情感。 有些孩子虽然身在富裕的家庭,却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于是在成长轨道中偏离方向;有些孩子即使物质生活不宽裕,但在父母满满的爱中成长,依旧展现无比的自信与爱人的能力。 tips:亲子关系需要培养 很多父母会说,我努力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有好的生活。其实,年幼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钱,也不是精致的玩具,而是父母的耐心陪伴。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就是与父母在一起,他的人生中, 再也没有这么一段如此需要父母的时间,喜欢黏着你
父母对孩子的早教都是给予了厚望的表现。家长可知道有6大原则能够决定孩子的未来呢?请看本文的早教支招,家长们就知道哪些是孩子最需要的教育了。 1. 0岁起步原则 如果把胎教划归优生范畴的话,早期教育则应从出生开始,重视全面培养,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最珍贵的黄金岁月。 因为到6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如果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就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了。 育幼苗是为了结硕果,抓早教是为了出“巨人”。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怀特博士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 我们要从婴儿开始“抢”人才,争取不要让他们泯灭。正如美国费城人类潜能开发研究所所长多曼医生说的: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2、认识几种常见的标志,知道它们代表的意义,能积极做出反应。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学会保护自己。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活动准备: 幼儿生活中游戏时的原有经验,安全标志多种 活动过程: (一)真实情景讲述----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1)问题: 1、奔跑时碰撞容易发生什么危险? 2、鞋带开了,鞋子太大,衣服太长容易在游戏中出现什么危险? 3、滑滑梯时拥挤,头朝下会怎样? 4、倒着走路,从高处往下跳会发生什么危险? 5、上下楼梯打闹会发生什么危险? 6、对着别人
眼见着元宵节也快到了,这龙年的春节也就算是过去了。在这个长长的年里,收获最多,最欢乐的应该是孩子们吧?你看,除了有新衣服穿、有鞭炮烟花放,还能收获大把大把的红包!谁说不开心呢!? 可是,这年一过完,压岁钱怎么都不见了?! 谁动了我的压岁钱!——红包引发的“血案” 不满妈妈挪用自己压岁钱,7龄童炮制“咸汤圆”报复 前天下午,一位妇女提着两袋拆了封的汤圆找到江夏区青龙工商所投诉,汤圆应该是甜的,怎么煮出来是咸的。该妇女姓黄,住在纸坊兴新街,前天家里来客 打麻将,客人饿了她就拆了袋汤圆煮着吃,汤圆是枣泥馅的,可客人尝了一口,汤圆咸得发苦,难以下咽。黄女士又拆了一袋,还是这个怪味。 黄女士怀疑汤圆变质,找到卖汤圆的“宏璋超市”理论,店主涂某说,这汤圆是正
其实,家长们有所不知,正规的幼师在岗前培训的时候,会被再三强调:严禁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为此,国家还专门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 但现实是,年轻父母们聚在一块,聊来聊去都是“拼孩子”。“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心中难以动摇的“真理”,于是,孩子小学还没上,各种学前的拼音班、速算班、识字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 父母为孩子着想的苦心,大家都理解,但是,如果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做的越多害孩子越深! 1可以早“拿笔”,不必早写字 6岁之前的儿童,手指发育不完全成熟,一些精细的动作还需要慢慢练习。让孩子拿着笔,轻松地涂涂画画,做一些把虚线图案描成实线的游戏,都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对“拿笔”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学习点数对应的方法,根据提示卡数数,将水果装进水果篮。 2、学会分辨不同水果,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造就幼儿对数运动的爱好。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贴有水果图卡和点卡的篮子。 2、各种水果图片、操作材料包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交流 提问:最近水果店里都有哪些水果啊?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小结:因为秋天到了,有许多水果都成熟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二、装水果篮 1、去水果店里买水果。我看到那里的水果篮很漂亮,水果也很新鲜,所以想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买回去。 出示大篮子,观察提示
喜欢耍小性子 一旦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靠耍小性子的方式来让家长妥协,比如摔东西、躺地上撒泼甚至打父母等。这类孩子往往容易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当然和家长平常的溺爱也分不开。当孩子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切记不能妥协,不然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 缺乏自信 决定人是否自信,童年是最为关键的时期。3~6岁时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对成年后的心理都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在孩子成功后不要吝啬夸奖,都是培养孩子自信的绝招。 但一些家长,盲目鼓励孩子,将“你最棒”、“你最聪明”挂在嘴边,若孩子失败了,他会难以接受落差,反而会降低自信。在夸奖孩子时,要注重夸奖过程,而不是结果。 打断他人谈话 教养是从细节体现出来的。孩子打断他人谈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苹果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苹果的内部结构。(重点) 2、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难点),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秘密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只苹果;切苹果器;箱子;音乐《大苹果》;湿纸巾。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箱子,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呀?那么请你们来摸一摸,猜一猜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 2、说一说。 请个别幼儿上来摸一摸,说一说。 师: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呢?可能会是什么呢? 二、活动过程: 1、出示苹果,了解苹果的外形特征。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朋友请出来吧。原来是苹果宝宝,你们用小眼睛看一
第一,知礼节 男孩子的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后就应该有步骤的对他进行性别教育。教会他尊重女孩、爱护女孩。告诉他,女孩子的身体不能随意碰触,女孩子的隐私不能窥视,女孩子有她特别的地方,男孩要理解,并保持距离;避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性别歧视,要知道,扭曲的两性关系认知,会影响男孩与未来伴侣的关系,更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真正的绅士绝不是因为女性的第二性特征才呵护和谦让,他需要懂得,女性是这个世界上美妙的存在。作为男孩的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应真心的去赞美女孩子,以做榜样,而千万不要说“你怎么连女孩都不如”这样的话,要让他明白女孩也是一个个独立而强大的个体,女孩和他一样拥有同样的能力和权利。 第二,有气度 如果你问女性:你最讨厌什么样的男性?百分之八九十的回答都会是:小气。这里的小气不单指物质层面的抠门,更多的是这个男人在人际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洗澡的动作,并能与音乐合拍。 2、幼儿喜欢洗澡,体验洗澡的快乐。 活动准备: 沐浴用品若干;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1、听音乐愉快进场 幼儿在洗澡音乐伴奏下手拿小脸盆进活动室。 2、引出话题,大胆想象洗澡的各种动作。 “宝宝们,你们的小脸盆里放的都是什么呀?” “你们为什么要洗澡呢?” “你们在家里是怎么洗澡的?” 3、幼儿创编洗澡动作 “你们洗澡的办法可真多呀。刚才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出了一身的臭汗,我们快来洗洗澡吧。拿起我们的小浴擦,座进我们的小浴缸。小心浴缸有点滑,动作稍微慢一点。我们开始洗澡喽。” (1)、幼儿尝试在音乐伴奏下作出各种不同的洗澡动作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草、花、树叶的变化。 2、描述这些变化。 3、学习儿歌《春妈妈》。 活动过程: 1、在风和日丽时带幼儿出去散步,感受太阳晒着很暖和、观察草钻出了地面、各种颜色的花有不同的花瓣……。 2、在一个有花的地方坐下,老师教幼儿说儿歌《春妈妈》。 3、提问:花的妈妈是谁呀?"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用手学一学花儿慢慢张开的样子。雨点浇了以后(下雨以后)花会怎么样呢? 4、请幼儿跟着老师说儿歌。 请幼儿回家把儿歌说给妈妈爸爸听。 附: 春妈妈 春,是花的妈妈。 红的花,蓝的花, 张开小小的嘴巴。 春妈妈 用雨点喂她……
活动目标: 1、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完整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扩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2、了解稻草的用途。 3、废物利用,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准备: 1、了解一些有关稻草的常识。 2、稻草制品。如:草帽、草席、稻草人、草鞋等。 3、立体活动教具、头饰(小鸟、小兔、小姑娘) 活动重难点: 把没用的稻草变成有用的东西,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过程: 一、角色互动,引出故事: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漂亮,又暖和。可是,春天来了,唉,你们发现小白杨怎么了?(哭了) 1、我们一起问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你为什么哭呀?) 2、请扮演小白杨的老师回答(春天来了,天气渐渐热了,可是我那
放暑假,找了一个机会,和平时关系比较好都宝妈们聚会了。我们聊聊天,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生活真的很美好。 正当我们几个女人,在讨论时下最流行的空气刘海,我女儿一脸的梨花带雨过来了,委屈地说,妈妈,囡囡弄坏了我芭比娃娃的裙子。 囡囡的妈妈,立刻厉声喊来囡囡,我赶紧说,别凶孩子,先问问什么情况。 囡囡说,是冰冰说想把芭比娃娃的裙子改的漂亮一点,又不管我的事。 看着小丫头一脸的理直气壮,我觉得好气又好笑,我拉着她的小手问,那冰冰有没有请你帮忙呢? 她看着我说,阿姨,你不是说了,我们都是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我不可以帮忙,非得等她同意呢。 不管怎么样,囡囡觉得裙子的事,她做的没有任何的错误,在妈妈坚持让她道歉的情况下,她从态度强硬到委屈落泪,到最后也没有道歉。 她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太喜欢找
▼ 说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之一: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当孩子的感觉很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别人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 当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事而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对她喊叫、训斥她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说出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更能促进理解,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那么他会打开心扉,更愿意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前面和大家聊了高需求宝宝,谈到了孩子的差异。让很多焦虑中的妈妈松了口气,究竟几岁分床分房,观点不一,东西方文化也存在差异。西方人建议孩子一出生就在自己房间入睡,而美国西尔斯博士依然通过四十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了很多高需求宝宝的家长并没能很好实现。(即便是老美不愿意在公开场合承认他们和孩子一起睡,但真的存在) 看了国内很多观点,主流观点是一出生就分床,2-4岁分房,越大越不好分,因为到了五六岁,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会更加怕黑,靠想象出来的各种东西……然鹅,实际上,我周边的朋友,能真正完成四岁前分房的不到四分之一。 今天,分享一下,我家的经历: 哥哥自出生, 就自己睡婴儿床, 因此,没有所谓的分床行为。 ▼ 第一次分房是四岁多,我大着肚子, 我觉得应该在老二出生之前分房, 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