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当亲子关系“长大”时
    当亲子关系“长大”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之万物,林林总总,人生于大自然,自然性情各异。天真可爱的孩子就更是有趣了,活泼可爱的,天真勇敢的,和顺听话的,聪明伶俐的,文静害羞的,内向沉稳的……如此种种,不尽相同。细看萌萌的性格,内外向兼具,外加伶俐的淘气。 从前,她是一分钟也离不开我的尾巴,可现在却常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看她的《小公主索非亚》,看她的儿童文学,研究该给哪个芭比娃娃做新衣服。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她的行动,她的思维,都有一点大孩子的影子了。凡事都想自己作主,我和她说话,她的答语是举一反三,我一个眼神,她马上能体会到我的意图,我每有想拿家长“威严”批评她教育她时,她马上用她的行动告诉我,她懂了————妈妈你快省省絮絮叨叨的说教吧!她举手投足都在向我宣告:“我长大了!” 她就这样长大了! 她长大了,我的长篇大论的说教生生被她截成了点到为止。既然她不喜欢

  • 如何让孩子学会公平、不贪心?
    如何让孩子学会公平、不贪心?

    「不公平厌恶」是一个心理学专有名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自己得到的较少而产生厌恶情绪,即Dis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简称DI。另一种是对于自己得到的较多而产生厌恶情绪,即Advantageous-Inequity Aversion,简称AI。 12个月大就有「公平」概念 早在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莎拉•布洛斯南(Sarah Brosnan)和弗兰斯•迪瓦尔(Frans de Waal)就从实验中发现,小孩自12个月大起就有「公平」的概念,「因为自己得到的较少而产生厌恶情绪」更是所有人类,甚至猴子、猩猩、老鼠等动物共同的天性。 但是,「因为自己得到的较多而产生厌恶情绪」则是社会化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凯萨琳•麦考利夫(Katherine Mc

  • 当心!你的焦虑正让孩子变得更糟!
    当心!你的焦虑正让孩子变得更糟!

    (插画师:yejukoo作品) “我娃特别爱吃糖,她的牙齿会不会长大窟窿啊?” “我儿子不爱写作业,爱看动画片,打游戏,这可怎么办啊?他的人生还有前途吗?” “咦,你看人家别的小孩都会爬了,会说话了,我家宝宝咋还不会呢?” 孩子就在焦虑妈妈的这种担忧、放大缺点中,以及没有安全感的比较中成长着。 ◆ ◆ ◆ ◆ ◆ 我们下面就按焦虑妈妈的类型来分析,妈妈的焦虑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可怕的影响? 严重洁癖+照顾狂 这种过度担心式的焦虑如同诅咒 它会让孩子变得身心脆弱。 我一个朋友上大学时也不怎么爱收拾宿舍,可有了孩子之后,你一进她的家门,绝对会闻到浓浓的威露士消毒剂的味道。她甚至会一边跟我聊天,一边不停地从孩子手里抢过玩具来,用蘸了酒精的抹布擦拭。

  • 你对孩子发过的脾气,孩子迟早会还给你 | 精选
    你对孩子发过的脾气,孩子迟早会还给你 | 精选

    Z独立、随和、谦让、专业能力又很强,大家都认为她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却不高。她认为自己敏感、脾气差、不讨人喜欢,觉得很自卑,也活的很累。她常常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但是当别人真的夸奖她时,她又会心虚,怀疑别人的夸奖是不是真心的?是不是在讽刺她?她的这些表现,我想跟它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爱发脾气的父母,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灾难 Z跟我是发小,因为家离得不远,小时候我经常去她家玩,但是她的爸妈一回来,我通常都会以各种理由迅速逃离,要不然我就会听见Z的爸妈那些恶狠狠的咒骂她的话,“养个猪还能割肉吃呢,你什么用都没有”,“考这么差,你怎么不去死?”、“你这个废物”、“衣服弄的这么脏,你是猪么”,别说是Z自己了,我都常常怀疑她是不是捡来的,但可惜,并不是,因为Z的父母对她的弟弟也是同样的口气。

    标签:情绪控制
  • 你误会宝宝的谎言了,宝宝是有"心机"的!
    你误会宝宝的谎言了,宝宝是有"心机"的!

    果果妈1 没有发生的事,他顺口就说出来了,好像是真的一样,真是苦恼,不知道怎样才能帮孩子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太阳妈妈 孩子快4岁了,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现他会说谎了。明明刚才看了电视,他却硬说没有;看着他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他却说不是他弄的。宝贝为什么要说谎呢?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该如何处理呢?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首先,我要恭喜有了说谎意识的宝宝爸妈,你家宝宝已经学会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修理”你们了。 一方面,说谎是孩子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另外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来说不能大意,说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动机: 1、避开惩罚,例如孩子看了电视或者不小心把玩具弄坏了不承认,孩子还没有学会冒险承认后去承担预期大人给予的惩罚,因为孩子从小就从大人的一举一动学会了大人在针对他的行为的不高兴的情绪反应,不难看出

  • 宝宝“不乖”只是需要没有被满足
    宝宝“不乖”只是需要没有被满足

    当爸爸妈妈认为宝宝是在无端哭闹、发脾气时,其实宝宝并非完全“无端”,也许他的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了。一般来说,如果宝宝某一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产生挫折、愤怒的情绪,同时以发脾气的形式“告诉”爸爸妈妈。 图片来源:worlduc.com 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个层次构成的,5种需要从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需要。对于小宝宝来说,就是需要妈妈的细心喂养。 安全需要,是指人需要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幼小宝宝无力应付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因此安全需要更为强烈。 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的感情需要。宝宝也需要获得爱和关注,这

  • 培养智慧宝宝,提问是门艺术
    培养智慧宝宝,提问是门艺术

    看到题目,大家就应该猜到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了,没错,就是来聊聊和宝宝讲话的艺术。 很多宝爸宝妈们相信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宝宝在做事情时总喜欢拖拖拉拉,例如明明说好刷牙,但他总是在半路就被镜子里的自己所吸引,一会儿笑笑,一会儿闹闹,镜子也被搞的一团糟。 此时,多数宝爸宝妈们都会先讲道理:宝宝啊,刷牙要认真哦,不能总玩啊。 看到没什么效果,于是便开始命令:宝宝,快刷牙,不要玩了! 如果宝宝刚好玩的正高兴,宝妈的话语又比较温柔,宝宝根本没当回事,于是宝妈就会开始发火。 最终的结果的确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回到了正轨上来,但却没有如愿的让宝宝自己去选择刷牙。 也许下次这样的闹剧还会继续进行,渐渐的宝宝从中获得的并不是要好好刷牙这件事,而是慢慢知道如果他在中间玩乐,爸爸妈妈会发火。 因此,在这个过程

    标签:亲子沟通
  • 孩子七岁前 请多陪陪他
    孩子七岁前 请多陪陪他

    一部拍了五十年的纪录片 1964年,英国导演拍了一部讲述14个人7-56岁经历的纪录片,这部片子引起了很多人对命运的思考。这些主人公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努力,有的徒劳挣扎,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广大人的缩影,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小时候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影片中有一个孩子叫做Paul,他从小住在寄宿学校,平时没有人管他。他在7岁之前没有什么梦想,只是想少挨打、少被罚。成年后的他频繁失业,到了晚年才谋得一份小小的杂差。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一生碌碌无为,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还是因为他天生性格懦弱? 大部分7岁的孩子都保持着童真,Andrew和John就读于私立学校,属于上层阶级的他们在7岁时就已经开始看《金融报》等有档次的书籍,他们对自己今后该干什么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使是中产阶级的孩子对未来也有想法,但是下层阶级的孩子们

  •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多,麻麻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么多,麻麻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父母喜欢通过表扬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但是如果父母表现过激,反而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心理学家德韦克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孩子在被夸奖聪明以后,通常不敢接受高难度的挑战,而且挑战失败后把归因归为自己不够聪明;而被夸奖努力的孩子,更愿意选择高难度挑战,而且失败后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够。研究发现,孩子都受不了被夸奖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 如果夸奖孩子的方式得当,这会让孩子有更多积极的表现,同时也会让孩子在艰难的时候,保持信心和耐心。如果夸奖孩子的方式不当,这会让孩子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不敢尝试挑战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夸奖,所以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那么怎样表扬才能正确地激励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下降呢? 父母如果经常夸奖

  • 面对孩子,这些行为你有过吗?
    面对孩子,这些行为你有过吗?

    你听说过原生家庭吗?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一般会有两个家。第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很多人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则是我们长大后和爱人新组建的那个家。我们把从小长大的父母家叫做原生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在成年后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性格、心态、人生观、婚姻观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却是负面甚至致命的。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无法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逃脱出来,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活活受着心理上的“煎熬”。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可是,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无形中将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些负面元素带到新家庭中,更要命的是,也许你还浑然不觉。 下面这些图片里,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吗? 镜头一:想摧毁一个孩子很简单,摧毁他的自尊和自信就行了。你给孩

  • 80后妈妈切勿养成这6个育儿陋习
    80后妈妈切勿养成这6个育儿陋习

      宝宝出生后如何护理,成了新妈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老一辈的经验或许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但是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她们又会自己创出一些新育儿方法。   80后的新妈妈在养儿观念上,往往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和想法,但是,有些行为习惯却并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以下6件事,80后妈妈不能带着孩子做。   陋习一:一觉到大天亮   85后的年轻人爱将睡觉奉为"必做事情top10",加上工作繁忙、业余时间爱玩,势必一觉睡到天亮,要让新妈们半夜起来给宝宝喂奶,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这对宝宝可不太好。因为根据儿科医生的建议,每过4个小时,爸爸妈妈就需要把宝宝叫醒吃奶。可是,许多85后的妈咪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调好闹钟,也可能因为睡得很沉听不到闹铃。甚至会出现宝宝晚上哭闹,爸妈却双双睡得很沉的现象。   这时,她们就想出了一个招数:那我睡前给宝宝多喂些奶

  • 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留点面子
    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留点面子

      教育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            孩子与成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人,需要与成人一样被尊重。如果家长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但在心里也不会接受。   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揭发孩子的短处等,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挫败感和羞辱感,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此外,常常在外人面前受到家长批评的孩子,还会缺乏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不信任感,从而疏远与家长的关系。孩子在家长面前不受到尊重,常常

  • 孩子哭闹不愿上学?爸妈们可以这么做!
    孩子哭闹不愿上学?爸妈们可以这么做!

    协助孩子建立社交能力 就能缩短学校的适应期 举例来说,你可以约几个同龄的孩子们,进行定期聚会。一星期1-2次,固定在公园或餐厅一起进行活动。在小团体里头,你就能很清楚观察孩子的气质,也较能引导孩子在团体中游戏。 ? 上学互动是件好玩的事 在幼儿园里一个班级人数较多,有些孩子比较外向容易融入团体,但有些孩子比较不习惯大团体,在要与他人建立关系时,需要先练习从常态性的小团体开始建立与人的信任与好感。 当孩子感觉互动是件好玩得事情,当在小团体中练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能将这样的社交能力运用在幼儿园与其他同学的相处。 ? 家长也会分离焦虑,怎么办 分离焦虑不只会发生在孩子的情绪反应上,有些爸妈也会在孩子开始幼儿园生活时,产生与孩子的分离焦虑,以下建议家长可以在内心给自己的小小备忘录: 1、孩子到了另一个成长阶段,“放手并不代表我们不爱他”,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路要走。 2、当

  • 你不是忙是懒!孩子不爱读书你做好榜样了吗?
    你不是忙是懒!孩子不爱读书你做好榜样了吗?

    作者 | Lu Yan 国家科技育儿示范区项目策划人 作家 本文适合 1-10 岁家长阅读 我很忙,我每天累死累活,我真的没时间读书是很多爸爸妈妈的借口,你真的没有时间吗? 阅读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不复杂,阅读给你带来了什么就能给孩子带来什么。阅读带给你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勇气、爱、情感,阅读是你的灵魂休息的地方、阅读是巨大的生产力、阅读的记忆如此美妙。 如果这一切你都没有感受,你又怎么给孩子传递阅读的价值?孩子又怎么能够找到阅读的存在感?又怎么会主动的去行动? 时间从哪里来?忙碌的家长要怎么做?其实只要你有心,你可以做好一切! 一、真的安静的坐下来开始读书 安静的坐下来,开始读书。找出一切可以挤压出来的时间,比如孩子在洗澡和玩耍时你可以拿起一本书来读

    标签:亲子阅读
  • 在“咱没钱买不起”这句话影响下长大的孩子,为啥过得这么清苦
    在“咱没钱买不起”这句话影响下长大的孩子,为啥过得这么清苦

    小王的妈妈就经常给小王说“咱没钱买不起”或“咱家穷真的买不起”,她就在这样的熏陶中见见的长大。到后来小王工作后,慢慢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积蓄,可是她的生活却过的比较的清苦。虽然自己的工资也不低,就是舍不得花钱。 用她自己的话说,每次想花钱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母亲委屈的眼神,也不经常参加聚会,更舍不得给自己买东西,甚至包括衣服和化妆品,都不愿意给自己花。小王就是觉得存钱特别的具有安全感,整个人简直就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和他人都比较吝啬。 自己也不知道啥原因,就怕花钱后变得穷了,以后想买的东西也买不起,觉得有钱就会很开心。不论朋友怎么劝她,都是雷打不动,反正就是不舍得花钱,变得欧也尼葛朗台一般。用她自己的话说守住卡的钱心里特别的开心,花钱就会觉得特别的没有完全感,虽然过的清苦,看到卡里钱就会觉得特别的兴奋。 这就是

  • 中班美术小猪肥肥教案
    中班美术小猪肥肥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从上到下地观察猪,了解猪的外形特征。 2、了解猪与人民的关系,知道猪的用途。 3、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图片:猪 2、幼儿用涂色纸,蜡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胖胖的小动物,你们猜它是谁呀? (然后出示玩具猪)教师:噢!是小猪,还是一只胖乎乎的大肥猪。 二、引导幼儿观察猪,并观看老师的示范 1、了解、认识大肥猪的外形特征。 (1)大肥猪是什么样子的? (2)圆圆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 (小小的圆圆的眼睛、象三角形一样的耳朵、圆圆

  • 中班数学企鹅排队教案
    中班数学企鹅排队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2得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在教师引导下,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在游戏中培养倾听的习惯。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企鹅图片6张,1-3数字卡片。 2、音乐《找朋友》。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相邻数的概念,学习2的相邻数。 难点:理解相邻数的含义,感知相邻两数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以故事形式引出活动。 今天一大早,企鹅新村特别热闹,因为他们要搬新家了。企鹅哥哥一摇一摆走来了,我们来看看,来了几只企鹅哥哥?一只企鹅哥哥用数

  • 怎么改造娇生惯养的娃?光惩罚是没用的
    怎么改造娇生惯养的娃?光惩罚是没用的

    育儿专家 Amy McCready在她的新书《The Me, Me, Me Epidemic》里建议大家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特权”的问题。娇生惯养的孩子很容易让他们的父母感到挫败,因为这些家长平常为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已经精疲力尽。而情绪沮丧的父母更容易对孩子大喊大叫,并对孩子采取过度的惩罚,这些策略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帮助,只会导致孩子害怕惩罚,而不会促使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 “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他们不只是为了向你要一根棒棒糖,或者让你批准他们去参加一个派对,”McCready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实他们是为了得到内心渴望的归属感和彰显自己在家里的重要性。” 育儿专家McCready不建议家长只是单纯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惩罚,或是持续地对孩子的正面行为进行奖励,她列出了几项具体的策略,督促家长们用正面的育儿方式来帮助孩子学

    标签:育儿经验
  • 不给零用钱,反而养出富小孩
    不给零用钱,反而养出富小孩

    建立简单的经验法则:存下赚来的1/4 跟刷牙一样,应该从孩子二岁就开始培养他存钱的习惯。 每当孩子得到一些钱,别再唠叨你的孩子把钱全存进起来,而是建立这条存下1/4的公式。久了,孩子就会自动把1/4所得存进起来,因为简单好记,1/4又好像没那么多,这样不论是爷爷奶奶给的零用钱,或是偶尔对中发票的钱,你的孩子都可以做到存下1/4。 我们为人父母要做的呢,就是一再重複1/4这个数目,让孩子熟到像走回家一样自然。 事实上,人们记起并使用经验法则的次数,远比使用各种流行的理财方法多。纽约大学针对行为经济的研究也指出,人们决策时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好让生活更美好。 以下是为何人们偏好经济法则的4个原因: 1、 帮助我们减少每天做海量决定的压力 2、简单易行,避免延迟 3

  • 你用说谎教孩子不说谎,结果是……!
    你用说谎教孩子不说谎,结果是……!

    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小案例:用谎言去揭开另一个谎言 在女儿牛牛3岁的时候,有一次她把我的塑料发卡不小心弄断了,可能是怕我批评她吧,她把弄断的发卡悄悄放在我的梳妆盒里,就跑到一边玩去了。当我需要用发卡时,才发现是断的。 家里除了我们娘俩,没有别人,她爸爸又远在外地出差,我猜想一定是牛牛干的。于是,我问牛牛是不是她把妈妈的发卡弄坏了,她犹豫了一下,说:“不是我。”我便没有追问下去,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照旧同她玩游戏。 刚开始玩时,她表情很不自然,但玩上一会儿后就进入到游戏当中去了。当她坐在我腿上休息时,我故意惊讶地说:“呀,牛牛,你的鼻子怎么长长了?”牛牛的小手立刻就捂住了鼻子,样子有些惊恐,然后自己轻轻摸摸说:“妈妈,没有啊。”我说:“好像有一点点,不信,你去照照镜子。” 我给她讲过匹诺曹的故事,她知道“说谎就会鼻子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