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别拿“放养”当成你不负责任的挡箭牌!
    别拿“放养”当成你不负责任的挡箭牌!

    前几天跟爸妈聊起我小时候的事情,聊到最后的时候妈颇为感慨的说了句:“现在带小孩比以前辛苦多了,以前都没怎么管你们,不知道你们怎么就长大了!” 莞尔之余,倒是让我想起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口中颇为流行的育儿观:“放养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基本上都是放养长大的,毕竟家里活那么多,爸爸妈妈哪有空理我们呢?可是我们再怎么放肆,犯了错还是免不得要吃一顿“皮鞭炒肉丝”,这大概也是我们到如今还在正途上的最大原因吧! 所以说啊,爸妈放养我们,但绝不会放任我们!偏偏这最重要的一点被我们忽略了! 在能干预的年纪引导孩子,那是你的责任! 总觉得人的一生中啊,要是没碰到几个熊孩子,那人生都不算完整的(苦笑)。很多人都觉得熊孩子之所以成为了熊孩子,那都是大人太溺爱了,小派之前也一直这么想,直到有一天一位熊孩子的奶奶

  • 妈妈须知: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误区
    妈妈须知: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误区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可见学前期儿童的身心发育、尤其是智力发展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上海地区的调查,学前儿童由于营养条件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日益改善,身体情况一般良好,但心理问题却较严重。有1/4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异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焦虑和抑郁;少数儿童有精神病倾向。另一个地区4~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30%的儿童有行为问题,如说谎、智力发育低下。可见加强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至关重要。   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方面主要是预防各阶段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积极方面主要是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加强精神锻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学前期儿童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人们发现,孩子在过分赞扬声中生活,他将学会自负;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忍耐中生活,将学会容忍;在争吵中生活,将学会

  • 尹建莉:拆掉家庭教育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尹建莉:拆掉家庭教育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功课,甚至很多媒体、教师和“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尹建莉老师以独立和透彻的思考,传达了她的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拆掉家庭教育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我拥有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成长之路和对家庭教育的探索。尹建莉老师以深厚的教育智慧、清醒和勇气让万千家庭领略到了教育的美丽与质朴,拆掉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独立思考来自于深厚的底蕴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

  • 让孩子进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胆犯错”
    让孩子进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胆犯错”

    为什么“学犯错”这么重要?学习过程非关完美,而是让孩子从问题与自主探索中观察环境、容许犯错,并消化思考、从错误中学习,而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孩子的应对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美国非营利组织“探索学院(Inquiry Schools)”共同创办人黛安娜.路芬伯格(Diana Laufenberg),以她20多年来的丰富教学经验,为孩子打造以问题为导向、愿意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学习环境,并设计专题作业,让每位孩子能发挥潜能,从生活体验中学习与挖掘更多的可能。 专题式学习,整合信息,整理自己的学习地图 路芬伯格放弃过往制式化的教学模式,开始发想如何教育孩子处理环绕在四周的各类信息,她思考一旦学校不再是主宰知识的核心,孩子到学校学习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在一次美国石油外泄事件发生后,路芬伯格决定藉由让孩子制作专题的方式进行探讨,“我请孩子们以报章杂志上既有的信息图

  • 孩子犯错应不应高声斥责?
    孩子犯错应不应高声斥责?

        孩子做错事,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对后果就适得其反。家长们,怎样说教孩子才听得进?就要看看你说教的水平和分贝了。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这是因为:     1.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2.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3.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父母是孩子人

    标签:家庭教育
  • 老虎嫌她不守规矩
    老虎嫌她不守规矩

    准则一  放手让孩子做身体力行的事 凡是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就要让孩子尽力所为。2-3岁的儿童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进食,家长决不可再喂;4-5岁的孩子可以独自穿衣,收拾自己的床单、干一些简单的比如丢垃圾、收拾玩具及物品归类存放等事情,家长鼓励其尝试,赞扬其努力,而不可表扬其人格“宝宝最聪明”此类话不要讲;6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天气自己决定衣服的选择,家长只提供天气预报,孩子热了下次他就会知道这个温度该穿什么。通过放手,可以让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很多。 准则二  尊重让孩子有自己选择判断 假期到了,要充分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可行的一假期总体规划表,列计划时充分听从孩子的意愿和想法,特别对待孩子的吃、住、行、乐等,一定要帮孩子科学计划,对待孩子的诉求,且不可盲目否定,要通过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发现孩子的优点

  • 学校不教但社会必考的3堂课,你的孩子掌握了吗?
    学校不教但社会必考的3堂课,你的孩子掌握了吗?

    1时间管理 活着的每一天其实都在将我们引向死亡。今天,永远是你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 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张下班时在地铁13号线拍的图片:因为高峰期没有座位,地铁里2个女孩相对站着,其中一个用手机看电视剧,另一个在看书。照片中,我配上了这样一句话:“在地铁里看书的人回家不一定看书,而在地铁里看电视剧的人,到家后肯定也是看电视剧” 这条状态收到了很多好友留言,认同的人说,是啊,我一个月利用搭地铁时间看了3本书。也有人不屑,说人生是用来享受的,何必如此苦逼?对于这类评论,我通常是不回复的。因为明知跟对方价值观不同,还去争论的话,这争论本身就是在浪费时间。 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 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

  • 常对孩子说“不”不利于健康成长
    常对孩子说“不”不利于健康成长

        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     图为:图书插图     青儿有一天早晨起来,推窗一望,看见香粉一般的雪,下的漫天遍地。白茫茫的马路上,全没有车马的踪迹,只有两个小朋友在那里做雪人。小朋友一面尽管弄,雪一面尽管下。后来雪人的面上肿起来了,他们两个小朋友的黑衣都变成白衣了。但是他们还是弄个不歇。雪愈下愈大,上下左右都是香粉一般似的白雪,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蝴蝶。青儿见了这种景象,也要到雪地里去玩,但是他的母亲不答应他,嘴里连说:“不!不!不!”后来在山脚下,他又看见一只雪麂,荷枪实弹的赶麂的人都围在那里。一时枪炮声,狗咬声,麂叫声,猎人的喧笑声,同时并作。他闻声脚痒,又向他母亲说“要出去”。他母亲骂他说:&

    标签:家庭教育
  • 家庭中常见的畸形教育如何规避
    家庭中常见的畸形教育如何规避

      现在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他们身居大城市,跟其他孩子玩耍的机会少了很多,这也造成了一些畸形教育。那么如何规避这些家庭中常见的畸形教育呢?   1、全面培养。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普遍优秀,个别一两个科目突出也该在各科成绩都较优秀的基础之上。在小学与中学阶段,更应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并驾齐驱、全面发展。   2、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深居高楼更应让孩子常常走出家门,与邻居小朋友,尤其是异性同龄人多接触,与不相识的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在一起。   也可以常让孩子去同学家串串门,交流交流感情,补充补充信息。   3、让孩子锻炼身体。必要时可以依计划与孩子一起打球、踢毽、跳绳或小跑。经常走出高楼借上下楼梯与骑自行车也完全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4、鼓励孩子参与公众场合的活动。凡遇比赛、演出、征文、竞签等活动,应鼓励孩子参与,发挥所长,勇敢上阵,积极拼搏,并力争获奖。   5、尽可能劳逸结合

    标签:家庭教育
  • 孩子每天得到432条“差评”,而“好评”只有32条!
    孩子每天得到432条“差评”,而“好评”只有32条!

    “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升级版: “最讨厌你这样的小孩!” 加强版: “我不要你了!” 孩子不顺从自己的意愿,调皮捣蛋,父母很容易有无名火,口无遮拦地吼出“不想要你了!”可是,真的完全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你就火大吗? 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有坏情绪需要发泄?是上班时被领导骂没法反口,还是生意没谈好,或者和老公吵架了? 或许大人只是随口说说,吓唬一下,可孩子却无从了解你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没有学过怎样处理这些负情绪,他们会归结于自己的原因,或者父母不爱自己,会误以为“爸爸妈妈真的不要我了”“都是我不好”,从而缺乏自信、内疚,进而失去安全感…… “你看别人家小孩!” 升级版: “你怎么不像别人家那个谁!” 加强版: “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小孩!” 从小到大,我

  • “跳水皇后”伏明霞教育孩子有妙招
    “跳水皇后”伏明霞教育孩子有妙招

        作为跳水传奇人物的伏明霞透露,自己现在很少关注跳水,唯一的运动就是带孩子。     伏明霞自从隐退后,育有三个子女。从“跳水女皇”到全职妈妈,伏明霞无怨无悔。她说:“我现在是一个全职妈妈,早晨起来送孩子上学,晚上再接孩子回家,每天就是忙孩子。每个选择都是我自己做的,我没有后悔。”     “我在三个孩子面前不说以前的事,不过大女儿会上网搜我以前比赛的照片,给她的同学看”。     伏明霞的孩子老大9岁,老二7岁,老三4岁。她透露,自己的三个孩子都很好动,“他们可能不会从事专业体育,不过老大喜欢花样滑冰,老二喜欢跑步,老三嘛,就跟在后面玩儿”。     初为人母视育儿烦事为必经之路     当年与香港财政司司

    标签:家庭教育
  • 餐厅里的熊孩子你hold住吗?
    餐厅里的熊孩子你hold住吗?

    上个月在美国发生一件引起全国热议的新闻,在一家叫作Macy’s Diner的餐厅里,一个正在用餐的小宝宝发了一阵子脾气(具体持续时间新闻里没有说,而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也还没有办法替自己辩解),然后餐厅老板当着众人的面训斥了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非常生气,于是在Facebook上发文投诉。餐厅的老板马上作出回复,很快,双方之间的争论变得火药味十足。 有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应该被带到餐厅里用餐。我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吃惊,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孩子不应该表现得像个孩子,尤其是在餐厅里的时候更不能表现得像个孩子。这家餐厅的老板获得了大量网友的支持,于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只剩下几个选项:要么永远不再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吃饭,直到他们成长为青少年;要么在带孩子去餐厅的同时带上一个充满电的iPad,然后忍受周围其他人的指指点点。 这2个选项我都不喜欢,因为对我来说,带上全家人外出用餐是我最喜欢

  • 教育孩子不应太功利
    教育孩子不应太功利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因为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的情绪会严重影响家庭的气氛,影响孩子的心情。     许多女性感叹: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发奋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     但是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个性一天天明朗时,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不知自己哪里做错,

  • 傅园慧为什么这么火?5个育儿方法蕴含其中……
    傅园慧为什么这么火?5个育儿方法蕴含其中……

    最近,奥运泥石流傅园慧因为一段表情包般的采访火了 因为这个小姑娘真实。记者问,你今天有所保留吗?标准答案是,是的,我感觉还没有发挥好,可傅园慧回答的是,没有,我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记者问,是不是对明天的决赛充满希望?标准答案是,是的,期待下一场有更好的表现。可傅园慧的回答是,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 追寻这份真实的来源,我们发现,傅爸爸傅妈妈十分尊重女儿内心的真实感受,提到女儿参加比赛,傅爸爸说:“我跟他妈妈从来没有给她制定过任何目标,也不想去干涉她的人生,也没想过要让她拿金牌,那些东西哪有让我女儿过得开心来得重要。”傅妈妈更是经常鼓励女儿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也许在大人看来匪夷所思:“她有一把小雨伞,是透明的,雨落到伞上面后,从伞里面往外看,雨水会一条一条流下来,她看到后跟我说,妈妈,这个小伞哭了。”而傅妈妈本人,也是个英雄真本色的可爱妈妈,从来

  • 为什么孩子性格不好  竟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
    为什么孩子性格不好 竟是父母的态度造成的

    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案例:一个小孩子三岁,今天他干了一件‘坏事’,他把爸爸刚买的一盆花给浇死了。这是一盆他爸爸找了好久才买到的花,爸爸非常恼怒,把孩子抓到身边伸手就准备开打,这时妈妈看到了马上去制止,你是养花还是养孩子?妈妈的话引起爸爸的反思,花和孩子那个重要?这样不分清青红皂白就动手,是不是会伤害到孩子。后来妈妈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浇花?孩子说老师课堂上教我们剩饭对花草来说是肥料有利于它们的生长。 现在很多家长都是因为愤怒冲昏头脑,这样不仅会让自己伤心,还会伤了孩子的心。 优秀的父母一般都会做到这几项。 1、倾听:不管做的对或者是不对,都要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听懂孩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般家长最难做到的就是学会倾听,家长习惯去掌控孩子,其实很真倾听可以让你省下更多时间去愤怒。 2、理解:很多时候父母并不能想通孩

  • 中国式谦虚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这样的话你说过吗
    中国式谦虚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这样的话你说过吗

    简简单单一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妈妈推着还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儿漫步在满是春光的院子里,远远望去小草绿了一片,树儿也争先恐后的吐出新芽。妈妈推着小宝走了没多久,就碰见了晓晓和她的姥姥,晓晓的妈妈在外地工作,所以照看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姥姥的身上了。孩子比小宝儿大几岁,是个懂事的姑娘,看他们拿着画板,应该是要去上美术课。 妈妈笑眯眯的问:给小宝儿看看晓晓姐姐的作品好吗? 姥姥将画纸递过来。 “呦,真有趣!”妈妈毫不吝啬的赞美着。 晓晓画了一座粉红色的房子,门外有三个咧着嘴巴笑的天天的人。 妈妈对瞪着亮闪闪大眼睛的晓晓说:“晓晓是不是想爸爸妈妈啦?这幅画颜色搭配的真漂亮,晓晓你是一个小画家哟~ ” 一旁的姥姥听见了匆匆摇头,“还行吧还行吧,孩子还小,画着玩玩……”听见这话,本来昂着头一脸兴奋的晓晓

  • 几招小技巧培养孩子创造力,现在做还不迟
    几招小技巧培养孩子创造力,现在做还不迟

    小刚今年已经4岁了,可是他整天呆头呆脑的,整天什么事情都得妈妈教着去做,自己都懒得动脑子。这不,刚刚又把桌子上面的物品弄的一团糟,妈妈看到这个情景之后心里十分的生气,整天不会收拾屋子竟会添乱,于是又把小刚训了一顿,自己整理起来了。 小刚跑到自己的屋子里面,满脸的委屈,憋屈的泪水也慢慢的流了下来。其实小刚只是想把这些物品给弄乱了,自己再慢慢的整理一下,看看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造型,可是每次这些想法刚有,总是被妈妈给无情的扼杀了,小刚现在变得呆头呆脑的,妈妈的责任最大了! 观点分析: 对于小孩子来说,4岁之前是创造力、想象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想要再培养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可是不少父母往往对于孩子的创造力理解不了,经常将创造力看做是破坏力而及时给制止了,这样孩子往往会被很大程度给限制了。那么培养、提升孩子的创造力需要怎么做呢?

  • 小班安全鼻子出问题了怎么办教案
    小班安全鼻子出问题了怎么办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鼻子出现简单问题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2、在情景表演中对鼻子出问题时的处理方法进行练习。 3、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4、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偶小狗一只 2、硬币大小的红色和白色即时贴 3、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情景表演,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玩偶小狗,表演对话。 2、展示教学挂图,学习应对鼻子流血的正确方法。 3、练习应对鼻子流血的正确方法 4、情景表演,提出新问题 教师出示玩偶小狗,表演对话。 小狗(鼻孔粘上白色即时贴):不好了,不好了。 教师:小狗,你怎么了?鼻子不是不流血了吗?

  • 幼儿园体能大风和树叶教案
    幼儿园体能大风和树叶教案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练习走跑交替,并能听信号做动作。 2、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及遵守纪律的品质。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引导幼儿课前准备活动。冬爷爷来了。 教师: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啦,冬爷爷快来了,看到许多树被风吹得摇呀摇呀。 冬爷爷跑呀跑,看到许多小朋友在踢球,冬爷爷跑呀跑看到许多小鸡仔啄食吃,冬爷爷跑呀跑,看到许多小兔子在一蹦一跳。 2、教师一边带领幼儿做上肢运动,踢腿运动、腹背运动和跳跃运动。 我们一起来学踢球的样子,这时候老师带领幼儿做踢腿运动,老师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把球踢得很高。我们来学小鸡啄食的样子,先

  • 请全面看待孩子的“买买买”
    请全面看待孩子的“买买买”

    有的孩子哇哇大哭,被父母强行拖走;有的孩子满眼含泪,憋嘴示威,结果自然是父母投降;有的直奔摊位,拔起棉花糖就走,父母能做的只有跟着给钱的份;还有大部分的人,欣然的带着孩子排队购买,家长们嘴里都有这样一句话,反正是要买,每天都要买,买了这个就不买别的了。 我也在排队者的行列,虽然事实如此,但是听到这句话,还是有些汗颜。早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家长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都说孩子只要不买,就不回家。孩子哭着闹着要买的东西,回家之后就被搁置了,貌似孩子想要的不是物品,而是享受买的这个过程。 章子妈妈证实了我们猜测,她在经营一家小型超市,超市的东西不能算应有尽有,但孩子基本喜欢的东西也都有,即便如此,每天放学,章子会在学校门口的超市买完才肯回家。 尽管大家对孩子的“买买买”有太多的不满,但很少有人会去刻意的干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开心。做为妈妈,暂且不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