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现在有很多家长不准备让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直接在外面的培训机构上一年学前班。因为现在幼儿园不教授学习方面的知识,而小学授课的进度又很快,担心孩子跟不上。学前班会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知识和上课的规矩,是一个幼小衔接的缓冲和过渡,让孩子可以预先适应,这样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中不吃力,也不吃亏。 我听了之后,感叹现在的家长真是用心良苦;现在的孩子真是可怜兮兮! 我的脑子里蓦地冒出了一个词:揠苗助长,同时又在思考,现在的教育形式真的如此严峻了吗?家长们被逼得真的需要这样做吗?除了一套国家正规的教育体制外,还需要说是说辅助、其实是必备的补充教育体制吗?如果没有进入这种补充教育体制,孩子的命运真的就多舛吗?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教育,孟母三迁、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故事在如今的生活中仍以不同版本在演绎。人们深知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变、对国家实力的
自控力强的人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冲突、战胜逆境,身体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和谐,事业更成功。 显然,自控力越早养成越好。 当孩子有了“这是我的”的概念时,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会渐渐暴露。他很享受东西抱在自己怀里的感觉,虽然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东西并不是他的。面对这样的自然的反应,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引导,告诉他面对他渴求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欧美家喻户晓的幼儿心理自愈小偶像“小怪兽蒙蒙”,用他自己可爱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如果忍住一下下,之后会有大大的幸福哦~~ 小怪兽蒙蒙旅行回来啦,突然发现家门口放着一大盒巧克力,他既吃惊又惊喜! 你看,小怪兽的反应像极了孩子。当有好吃的放在自己面前时,第一反应兴奋极了。但是紧接着,蒙蒙也和孩子们一样,他在考虑,这盒巧克力是给他的吗? 他多么希望,
大部分家长其实心里很清楚,孩子说话粗鲁多半是受到周围,特别是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确实是这样。 孩子就像是一块海绵,无时无刻地吸收着环境中所有的语言,语气强烈的,听着更劲爆的,最容易入他们的耳。 而当他们对各种粗话、脏话,照单全收并“有样学样”地表达出来的时候,成人除了需要更“注意言行”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你是鼓励我“说粗话”呢,还是鼓励我“说粗话”呢? 有一次,我乘电梯看到一个挺可爱的小女孩,指着她的父亲说“臭狗屎”。当时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听站在身旁的女孩母亲咯咯笑个不停。 父亲表情很严肃,说了句“怎么跟爸爸说话呢!”母亲打断了父亲的话,打趣地说,“你对女儿这么凶干什么?”转头又去问孩子,“你说爸爸是什么呀?”女孩得意地重复了一遍,“臭狗屎!” 接着和妈妈笑作一团,只有父亲脸上露出了几分尴尬。 也许这
孩子会说话了以后就相当在意自己的“话语权”了,总是嘀嘀咕咕说个没完,还得让所有的人都听他讲话。这还不算完,最可怕的就是当你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一直插嘴打断你的话,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恼火呀! 晶晶的表现欲望有点强,经常在家里大人说话的时候,就会打断别人讲话,让所有人听她讲;客人来的时候也会喋喋不休地插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 幼儿园上课时也爱插话,引起了老师的反感。爱插话的孩子是不是太自我、不会倾听啊? 孩子插嘴不一定是坏事, 她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很正常的事。 3-6岁的学前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与成人眼中的自私是有极大区别的,自私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前者是无意识的。 除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顾
1 芳芳从医院给我打来电话,说她住院了,让我帮她照顾一下孩子。 芳芳的女儿燕子六岁了,芳芳不上班,日常生活就是干家务、照顾燕子……芳芳的丈夫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一个月的薪水除去一家人的生活开资还绰绰有余。芳芳有时也有找份工作的打算,可丈夫却说:“把燕子带好……准备要二宝……你还上什么班?” 芳芳想想也是。她经常对我说:“燕子特黏我,回家看不到我就会哭……为了孩子,我只有委屈自己了……” 芳芳经常来我家玩,所以我跟燕子也熟识,一个像小公主一样的小女孩儿,每次来总拉着妈妈的手,寸步不离…… 燕子已经六岁了,我想,这应该是不用花多少心思的孩子了,我的孩子才五岁,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做了……可是很遗憾,我想像得太美好了。 当我赶到芳芳家时,燕子正在家抹眼泪。 我对燕子说:“妈妈这几天回不来了,你先去阿姨家好吗?……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尝试遵守游戏规则。 2、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用短句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动物卡片、房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音乐进场)我们一起去草地上玩喽,你们高兴吗?我是谁?(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来的?(跳来的)你们这么多的动物朋友,还有哪些朋友和我一样也是跳来的呢?(幼儿讲述) 2、你们其他动物朋友是怎么来的?(走来的)你是谁?小鸡怎么走来的,表演一下 二、游戏:躲雨 1、哗啦啦!怎么了?不好,天要下雨了,小动物们要淋湿了,怎么办呢?(幼儿自由讲述)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吧。(走走朋友要走得又稳有快,跳跳朋友跳得又轻又快哦) 2、自由躲雨:天晴了,刚才你们是怎么躲的,躲在了哪
入园少生病,其他妈妈的做法 丁丁妈妈这么做 每天喝大蒜冰糖水 孩子入园前后的一个月里,我每天给他喝大蒜冰糖水。做法是 :将三四瓣大蒜切碎,放在小锅里,再放四五块冰糖,倒小半碗水,小火煮 15 分钟。每天喝一次,可以增强抵抗力,不上火。效果挺好的。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能够刺激宝宝的身体产生抗体,保护他不被疾病感染,至少也能降低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在孩子入园前的一个月,我就给他接种了一些自费疫苗,如水痘疫苗、甲肝疫苗等。入园后的一个月,我又给他接种了流感疫苗。 艾艾妈妈这么做 喝鸡汤 都说喝鸡汤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所以艾艾刚入园那段时间,我一周给她喝两次鸡汤。鸡汤是纯天然食物,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吃鱼肝油 艾艾刚上幼儿园前后的日子,我开始给她吃些鱼肝油,但鱼肝油吃多了有毒,不能长期服用,所以给她吃半个月然后停半个月,这么间隔着吃。 嘟嘟妈妈这么做 补充营养品
活动目标: 1、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要领,增强下肢力量。 2、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运动中相互配合的能力。 3、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4、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5、增强合作精神,提高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课前多让幼儿了解消防的知识,激发幼儿模仿消防队员活动的兴趣;幼儿每人一根短棍,纸盒子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1、幼儿每人手持一短棍,两两一组,两人一前一后站立,相互手握短棍扮作车厢,前面幼儿扮作司机,在教师的带领下以开车步入场地内,听信号进行走、跑交替热身。 2、教师集中幼儿做棍棒准备活动操:上肢、转体、腹背、踢腿、下蹲、四肢关节等部位的活动。 3、自由模仿消防队员
又是一年暑假来到,对于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家长们一直很纠结,想多陪陪孩子吧,工作忙没时间。把孩子送给老人照顾吧,又舍不得。要是报个培训班,孩子又不高兴(唉!家长们总是比较烦)。学校有暑假,孩子的教育没有假期。当别的孩子还在利用暑假“加班”的时候,这个baby已经开启了“出家模式”的人生修行。家长们,为了给孩子的心灵放一个假,不如让咱们的娃也体验一下暂时“出家”的乐趣吧! 这个萌娃叫吴曌羿墨,自出生就一直跟随父母住在武当山。 上一张萌娃父母的合影。说起她的父母那可是江湖响当当的人物。因为厌倦都市生活,于是一家三口隐居于此。 小弈墨的父亲是武当松溪派第十三代传人,江湖人称“琴剑逍人”。 妈妈也是大美女一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是谷主夫人的标配) 一家三口在这海拔800多米的武当半山腰
很多时候父母太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打从孩子半岁左右开始,在与母亲融合共生的关系中逐渐分化出来时,就越来越发现,自己相对于这个不可控的世界有多渺小。面对真实的世界,他们无时无刻都可能遭遇挫败感。越长大,他们越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自己的能力有多匮乏。这些渺小与无用感,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痛苦。而很多父母最经常做的事,就是反复地、强制性地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弱点。 比如这个案例中,父母针对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孩子,直接贴上了“拖延”的大标签,并且认定,孩子不去找掉落的东西,是因为她不愿意找。 果真如此吗?不是的。其实就算近在眼前的东西,孩子们看不到也都是常事。相反,地上的一只小蚂蚁,藏在一大幅图某个小角落的一个小人儿,孩子们却总比大人更敏锐。这就是孩子们的认知方式。他们对于更加微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方式,
学龄前期形成的情感物质,对孩童以后的表现,无论是学业成绩或人际关系,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注重学龄前孩子的情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情商教育中的经典绘本《小怪物》 推荐理由:儿童行为养成绘本中的经典,绘本大师的扛鼎之作 每个主题都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接受度高 入选多家美国优秀童书出版社分级阅读书系 许多非英语国家学校把它当作学习英语的教材 双语阅读,纯正美式英语,培养宝宝语感、掌握基本语句 适合3-9岁宝宝,适读受众广,可重复阅读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单 《出版者周刊》终身畅销童书 《出版者周刊》年度畅销童书 入选英美多家优秀童书出版社分级阅读书系 情商教育中的经典绘本: 《小怪物》(Little Critter)非常与众不同,没有精巧的情节,没有深刻寓意,只是对生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了,可是他却一身的缺点。最近让我真是没有了任何办法,上课不听讲自己玩自己的。考试明明会的题目,总是粗心,不检查。 并且他在同龄孩子里比较高大,会经常和同学有肢体摩擦。这些老师找过我无数次了。 他现在又有了个弟弟,对他我是一点也不敢动,话说太重都不敢了。 以前只有他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怎么管都不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也比较听话, 可是现在整个无法无天了,你也有两个宝宝,能不能给我些建议? 回信你好,二宝妈, 我在看你的来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纠结和心痛。有了二宝之后,如何面对大宝,这真的是家家难言的话题,外人不明白,同为二宝妈,我们懂。 为什么生二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可以和大宝陪伴,慢慢成长。到了有一天我们都已经不在的时候,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记得他儿时的笑容。 我想没有任何父母在决定生二宝的时候,是希
教案一:弹性小玩具 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弹性玩具的方法,体验制作过程的乐趣。 2、进一步理解弹性的特点,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伸缩球的范例,报纸,彩纸,胶带纸,橡皮筋。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认识这个玩具吗?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伸缩球"。 师:为什么叫它"伸缩球"? (二)制作弹性玩具。 1、组织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师:怎样来做这个玩具呢? 2、幼儿动手制作。 3、幼儿相互交流制作方法。 师:你是怎么来制作这个玩具的? (三)幼儿玩制作玩具。 师:这个玩具可以怎么玩?你是怎么玩的? (四
活动目标: 1、愿意安静的欣赏音乐,喜欢这段乐曲。 2、幼儿学着想象这段乐曲所表现的内容,能创性的用各种模仿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准备: 森林的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鸭》 指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扮演小鸭子到森林里去玩好吗? 指导:愿意和老师一起高兴地学做各种有趣的模仿,小鸭活动的动作. 二、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 (一)完整欣赏 1.指导语:森林到啦!让我们来看看今天森林里有哪些动物?咦?怎么一个也没有啊?原来他们想和小朋友做一个“捉迷藏”游戏,请大家听一段音乐,然后来猜猜到底有哪些动物。 2.幼儿欣赏 3.提问:你猜到森林里有哪些动物? (二)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
延迟满足因为它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 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满足,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 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 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 或者,换用李岩老师在文中的提问: 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么?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给他买? 不少人认为
孩子的成长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一样,不会一帆风顺。家庭教育心理学者认为,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呼唤父母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情绪,以使他们更好恢复平静。当孩子出现“不正常”表现时,父母要做的是利用积极的倾听给予孩子关注,这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倾听孩子,就是当孩子“无理”时,做父母的不但要保持态度的平和可亲,还要耐着性子去关注他,帮助他“发泄”不良情绪。这种倾听看起来很像纵容孩子,是吗?不过,倾听孩子绝不意味着纵容孩子,而是有限及时的积极关注。 倾听的目的 1、倾听孩子是为了帮助他摆脱负面情绪,让他恢复正常思维能力,从而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或建议。如图:杯子就如同我们的收集信息的容器,水就像是信息。我们保持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清空一切个人原
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做一个整理,并给出一些必要的提醒,供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参考。 在阅读下面这些具体案例之时,请父母们始终牢记一点: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制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再哭让大灰狼把你叼走了。”(在隔代教养中尤其常见)。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还有这样的话:“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一个孩的自信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懂得如何来爱孩子的父母所摧毁的。孩子的情绪很稚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远不及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不如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关于共情,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讲过)。伴随着孩子的各种情绪体验,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都如同孩子的感知觉,比如冷热饱饿,一样正常,它们是孩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独裁的家长管教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超重。与那些具有灵活性、尊重孩子、但同时规定明确规则的母亲相比,那些管理方式严格的母亲有体重超标孩子的机率高出了近五倍。不过,那些不关心孩子和一味纵容母亲的孩子们,体重超标的可能性高出两倍。 研究者之一、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里埃医生推测,由于父母管教严格使家里太压抑,过多地食用食物成为一种获得安慰和逃脱的方式。
20年前,虽然我是考了托福GRE,拿着全额奖学金到的美国,但是初到美国就遭遇滑铁卢,学了十几年英语,居然听不懂。 经过将近20年的探索,我明白,中国式“聋哑英语”败在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教育上,所以我一直倡导大家摒弃看着“牛奶”二字学“milk”的错误英语学习方式,转而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英语。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英语呢? 任何语言都是从磨耳朵开始的! 听(listening)是语言的第一技能,听不仅是一种学习行为(learned behavior),也是一种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它既包括听到声音的能力(hearing),还包括集中精力去听的能力(attending),在此基础上才有辨音(discriminating )、理解(understanding)和记忆(remembering)的
结婚是咋回事儿 星期六院里有两家结婚的,小霞一大早就出去看热闹,回来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这回我可知道什么叫结婚了。结婚就是把别人家的姑娘娶到叔叔家里来。”“对,小霞很会观察。”妈妈说:“结婚就是一对要好的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家,在一起过日子。” “什么叫‘要好’?”“要好就是两个人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就是两个人相爱了,才能结婚。” “妈妈,我知道,就像妈妈和爸爸一样,总喜欢睡在一个床上,有时还搂在一起接吻,那就叫结婚,对吗?” 妈妈脸红了,刚要狠狠说她几句。可又一想,孩子说的没错呀!何不借这个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