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能彻底治愈吗?
    手足口病能彻底治愈吗?

        有关专家表示,手足口病在临床上已有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一般愈后良好。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应加强护理,帮助孩子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缓性麻痹等病症,患儿应及时就诊、复查。      专家提醒,肠道病毒传染力强,但简单的卫生保健即可有效预防感染。家长和老师应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为其合理补充营养并保证充足的休息,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对

  • 气性坏疽要防止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要防止交叉感染

    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但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该病通过伤口接触传染。本病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损伤,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的严重创伤后,潜伏期可短至6—8小时,一般为1—4日。局部伤口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

  •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者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患者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因此小儿患了手足口病,家长做好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康复和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一、隔离消毒 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儿隔离。患儿如病情不严重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处理。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二、室内通风 患儿居室应定期开窗通风,每日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空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

  • 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病毒主要借助空气传播,预防起来非常困难,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流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对老人、孩子和慢病病人,流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以导致住院甚至死亡。流感也是导致慢病病人死亡的重要诱因。 所以,接种流感疫苗的中心目的一个是避免感染流感,另外是避免或降低因流感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流感是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所以接种流感疫苗的第三个目的是减少发病,避免人群交叉感染,继而保护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受影响。      我国目前使用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这三种疫苗各有特点:全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不错但副作用较大;亚单位疫苗副作用较小但免疫原性一般;裂解疫苗免疫原性

  • 水痘宝宝的护理与防治
    水痘宝宝的护理与防治

    随着冬季的到来,得“水痘”的宝宝越来越多,前段时间看到报道,说北京市“水痘”每周报告例数都在300例以上,最多的一周有500多例。看到如此多的宝宝患上“水痘”,我的心里很着急,而妈妈们看到自家的宝贝得了“水痘”,也不知道该如何护理宝宝。   在如何护理好“水痘”宝宝之前,妈妈们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疑问。比如说,我的宝宝是如何患上“水痘”的?怎样才能预防得“水痘”?   宝宝是如何患上“水痘”的?   “水痘”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但是如果健康的宝宝接触了被患病宝宝污染过的玩具、被褥、毛巾等也会被感染。像这种传染方式一般多见于宝宝集中的地方,像幼儿园、托儿所等,多见于集体流行。   宝宝得“水痘”的症状有哪些?   宝宝在发病之前表现的症状也许只是感冒的症状,所以容易被比较被粗心的妈妈所忽视。但是,宝宝在发热的同时或者在发

  •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头痛、身楚、咳嗽、流涕等,由于素体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如果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   治疗   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在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

  • 手足口病 知识问答
    手足口病 知识问答

        手足口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谓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归到丙类传染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最常见的是症状轻微或者无症状,一般来说潜伏期是3到7天,没有明显的前期症状。多数病人起病比较突然,半数病人发病前1到2天或者发病时有发烧,一般在38度左右。症状主要是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出现皮疹,皮疹一般口腔内的皮疹,之后就可以出现溃疡,有一些疼痛,流口水,但是手掌、足底、臀部的疹子一般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黏膜的皮疹出现的比较早,一般1到2天就可以出现,初起为粟粒斑丘疹或者水泡,周围有红晕,舌部、颊黏膜、唇齿侧都有,之后可以出现溃疡,出现溃疡的时候疼痛比较明显,孩子流口水拒食。   手掌、足底的皮疹是扁平、突起的斑丘疹和疱疹,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色变

  • 防震后传染病6方面入手
    防震后传染病6方面入手

    由于地震时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易造成人员外伤,引起破伤风,水源与食品污染也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   肠道传染病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应保护水源,尤其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可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别喝生水,注意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刀、砧板、抹布都应严格消毒。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及时消除垃圾、污物。   虫媒传染病预防   防蚊和预防接种综合应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都是通过蚊子传播的,灭蚊最关键,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和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

  • 流感应该如何防治?
    流感应该如何防治?

    主持人:想了解一下流感的症状,如何防治?   王素梅:流感的症状,我们首先说得了流感以后,流感不是我们大家自己定出来您得流感的,流感一定要由防疫部门经过检测,在同一个时间内、在一个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同一个病种的传播和流行才叫流感,不是说普通的感冒、发烧就叫流感,这个认识上大家首先要明确一下。     得了流感以后,首先就是感冒的一些症状(上呼吸道感染的一些症状),比如说发烧、 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和普通感冒相比更为突出的症状就是持续的高烧、周身关节的酸痛、要比普通的感冒严重得多。   另外,流感大部分全都是病毒引起来的,除了上呼吸道的一些症状以外,还会引起心脏、肺部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所

  •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沙门窗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简称沙门菌感染。近十余年来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病因】   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可分为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自、猪霍乱沙氏菌等十余种,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最常见,约占25%~35%。   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发病机制】   细菌进人胃肠道后是否发病与侵入细菌的数量、毒力、侵袭力、机体防御功能等有关。细菌内毒素为主要的致病因素;沙门氏菌还可侵人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并繁殖,同时引起肠粘膜充血、水肿、出

  • 防疟疾从消灭蚊子开始
    防疟疾从消灭蚊子开始

    疟疾由蚊虫传播   据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副所长薛玉凤介绍,疟疾俗称“瘴气”或“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蚊传播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主要临床表现是骤然发冷,继而剧烈寒战,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绀,然后高热,体温常达40℃或更高。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漓,体温亦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隔一段时间又重新发作,反复发作可致贫血和肝脾肿大。   疟疾主要由雌性按蚊传播。人被带有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一般在3-14天左右发病,该病的潜伏期最长可达3个月至9个月。疟疾根据疟原虫的不同,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类型不同,潜伏期、临床表现和愈后转归也不尽相同,一般恶性疟病情较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球大约40%的人口仍受到疟疾威胁,每年有3.5-5亿人感染疟疾,110万人因疟疾死亡,每天有3000儿童因患疟疾而失去生命,估计全球

  • 当传染病流行时宝宝应怎样预防
    当传染病流行时宝宝应怎样预防

    麻疹、水痘、白喉、猩红热、痄腮、百日咳、流感、流脑等。 我们基本知道传染病大部分是经过口的喝水、吃东西被传染上消化道传染病的;经过鼻口的呼吸被传染上呼吸道传染病的。这样我们就有了预防不被传染的重点部位了。 预防时疫传染的方法: (1)讲究卫生。讲究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开展与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消灭蚊蝇鼠蚤等传染媒介,是预防时疫的流行和发生的重要措施。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首先要保持室内外卫生,保持孩子个人的良好卫生和好的卫生习惯。每天在天气晴好、风小时经常到外面晒太阳,活动身体玩一玩,大一些的孩子每天要进行一定的锻炼。达到能够每天有一次日光浴和空气浴,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而不易得病。同时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要进行2次室内通风换气,以确保室内空气新鲜,使孩子身体在好的环境中生活。 除了日光浴和空气浴外,还要保持小儿胃肠功能的正常,作到食饮有节,不吃油腻不好消化的肉类,

  • 乙脑如何治疗与预防
    乙脑如何治疗与预防

          邻居家的小明已连续发热两天,精神萎靡,没了平时跳跳蹦蹦的可爱模样,妈妈给他服了两次退热片,高烧仍不退,我建议小明妈妈快带孩子去医院。   到医院化验血常规,小明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医生问病史时得知小明曾呕吐一次,经体检又发现小明颈项轻度强直。医生说,夏季正是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小明曾被外婆接到外地住了几个月,今年没有进行乙脑疫苗加强接种,根据小明的病情,不能排除乙型脑炎。为了明确诊断,应该立即做腰椎穿刺检查,化验脑脊液。   妈妈一听宝宝要做腰椎穿刺,就害怕了,她认为做腰椎穿刺会伤身子,坚决不同意。医生只得让小明暂时留在医院观察室里观察病情变化。   又过了一天,小明体温持续上升,达到40℃,并出现意识障碍,呈半昏迷状态。医生对小明妈妈说:“小明需要做腰椎穿刺,才能弄清

  • 孩子出水痘了怎么办?
    孩子出水痘了怎么办?

      陈女士,30多岁,家住宣武区:前几天隔壁家孩子出水痘了,我很担心我儿子(上小学)会被传染上,请问医生如何预防?如果染上水痘,如何治疗?出水痘期间是否有食物禁忌?    一般不需用药,隔离治疗并加强护理    答复专家:刘文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现在正是水痘流行的高峰期,水痘是一种具高度传染性、带有发痒的红斑与水疱的疾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播,也可能是由于接触了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而得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咳嗽等症状,约有两周的潜伏期。    水痘预防:    1、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3、学校每天要做好晨检工作,发现水痘患儿及时报告,患

  • 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必要措施
    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必要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白喉、猩红热等。   呼吸道与外部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病原体通常寄居在呼吸道粘膜及肺,当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如果在相对封闭的办公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室内空气质量较差,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蔓延。   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我们需做到:   (1)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

  • 儿童沙眼可传染需预防
    儿童沙眼可传染需预防

    沙眼是儿童少年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眼病。常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患儿有流泪、怕光、异物感、眼分泌物多而粘稠。结膜充血,表面有许多隆起的乳头状增生颗粒和滤泡。1—2个月后变为慢性期,睑结膜变厚,乳头和滤泡逐渐被瘢痕组织代替。   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没有完全形成瘢痕之前,沙眼有很强的传染性。随着病情的进展,角膜可出现新生血管,像垂帘状长入角膜,称之为沙眼角膜血管翳。沙眼的严重危害在其并发症和后遗症,迁延不愈的重症 沙眼可引起睑内翻倒睫、实质性结膜干燥症、角膜溃疡、慢性泪囊炎等,并常引起视力障碍。   【应对措施】   沙眼治疗,可用0.1%利福平滴眼液、0.3%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4—8次,每次l

  • 十二种致命传染病
    十二种致命传染病

          据英国《泰晤士报》10月8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列举出12种对人类和野生动物最致命的疾病,包括埃博拉、霍乱、瘟疫、昏睡病等。他们还警告称,随着气候改变,这些疾病也在扩大其传播范围,传播速度更快。科学家们为此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野生动物监测系统,因为野生动物通常可以在疾病来临之前提前预警,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比如刚果(金)森林引入的监控机制已经被证明成功,通过监控大猩猩种群中是否爆发埃博拉病毒,可以帮助人类提前预防这种致命疾病。    十二种致命传染病如下:    流感:暴风雨天气的增加经常搅乱鸟类迁徙,迫使一些被感染的野生禽类进入新的区域,从而增加了它们与家禽接触的几率;    犬巴贝斯虫:人类身上日益多见,气候变化导致它们在狮子和水牛身上快速衍生; 

  • 什么是流感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有季节性流感(seasonal flu)和流感大流行(pandemic)之分。季节性流感每年都有发生,但每年的严重程度有区别,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两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季节性流感一般从每年12月开始,到来年3-5月结束。 流感大流行每11-39年发生一次,相对于季节性流感,流感大流行会影响全球,其造成的危害可以是灾难性的。        流感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病突然、高烧(39度以上)、畏寒、头痛、无力、喉咙发炎、肌肉酸痛、干咳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流感样”症状,因为普通感冒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另外,儿童流感有时伴有

  • 解开关于甲流的七大致命误解
    解开关于甲流的七大致命误解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甲型H1N1流感不仅继续蔓延,而且在北半球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感染人数和死亡病例激增。尽管如此,很多人对甲流仍存在不少认识上的错误,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载文,列举了“关于甲流的8大致命误解”,告诫大众提高警惕。    误解一:得甲流一定会发烧。    其实,一半的甲流患者都没有发热症状。有些患者除了一般流感症状之外,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反胃,并伴有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加拿大马尼托巴湖大学的重症监护专家阿南德.库马尔说:“重症监护室接诊的甲流患者中,大约有10%在送来时都没有发烧症状。”令人担忧的是,这一重大信息并没有引起医疗部门、专业医生及大众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的指导意见仍然是:“如果不发烧,就很可能不是甲流。”这种说法极易造成甲

  •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   乙脑的病原体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披膜病毒科虫媒病毒B,为嗜神经、RNA病毒,呈球形,直径12~22nm。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强。 【流行病学】   乙脑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人畜都可以患病。猪的感染率高达100%,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或扩增宿主。由于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故蚊不仅是传播媒介,还可能是病毒的长期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显性或隐性感染,两者之比为1:1000~2000。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感染,在人体内发生病毒血症的期限不超过5天,所以患者并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需要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人人体,所以,乙脑有明显的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