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故事绘本>书籍>《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第一章:“你知道我在讲什么吗?”

2012年04月11日 15:09出处:互联网作者:莫言阅读次数:147
其实,孩子一直在留意你,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进入他眼中,藏在他心里。当你在电话里跟朋友闲扯并以为孩子会充耳不闻时,错了,我保证,你讲的每一句,他都放进心里了。

 

第四节

这样启发孩子讲话

  孩子的时间让他自己做主。其实能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东西并不多,很少有事情是不受父母管束的,所以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时间非常珍贵,有时候他需要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想跟你分享,虽然这听起来有些残忍,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他把手中的趣闻当做能控制你的一个小工具。

  回顾一天的见闻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当孩子坐进车里时,你的一句“嗨,跟我说说你今天怎么过的,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往往会适得其反,原本孩子可能要跟你讲点儿什么的,却被你这句话给挡了回去。其实顺其自然,给他时间去想,他可能会主动讲的。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总结自己一天中的事情,不是吗?就像偶尔在晚饭时,老公突然问我的客户怎样了,要知道我一天里八九个小时都在做这事,可让我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还的确是需要时间来考虑一下。孩子们也一样。所以,当孩子坐进车里时,试着跟他讲讲你的一天里发生了什么。“嗨,跟你讲啊,我今天见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有10个孩子。然后我去了超市想看看有没有新的香皂盒……”相信我,你的孩子听了这些之后,他会更想说:“噢,你不想听听我今天的事情吗?”有时候欲擒故纵反而能更好地打开孩子的嘴巴。有时,你也可以观察一下当你讲“你看起来好疲乏,今天肯定很累”这句话之后孩子的反应,这时候,默默地陪在一边本身就是给他的一种支持和爱。

  不要强行打扰。父母常常会越界,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界限在哪儿,这就很麻烦,即使你认为你营造了一个很开放又能够经常交流的氛围,而实际上孩子越长大就越有更多的小隐私,现在是需要改变策略的时候了。稍微花点儿精力,你就能知道孩子们想拥有一个怎样的私人空间了。如果你越了界,就尝试着这样来弥补一下吧:“对不起啊。我不是有意追问的,我只是好奇而已,你也知道我关心你的事情。”

  跟孩子谈点儿别的话题。当谈论与孩子无关的话题时,你想象不出来他有多愿意参与其中。试着讲个故事、分享一下你自己的见闻或者谈论一下你的一些想法,甚至也可以讲讲最近的新闻。“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一些人讨论小区里是不是应该禁止玩轮滑,我猜肯定是有个老太太被玩轮滑的人撞了并且摔得不轻。你觉得呢?”看看孩子会讲什么,他可能会沉默一会儿,因为他也在思考。先等等看,如果他还是没说什么,那就试试别的话题。也可以问问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接下来就倾听吧。

  不要一味对孩子讲话,要跟他交谈。我的朋友琳达跟我讲过她7岁儿子布莱特的故事。有一天,布莱特突然跟她说:“你从来不跟我讲话。”她很震惊,说:“我不是一直跟你讲话吗,为什么这么说?”他还是说妈妈不跟他讲话,琳达不明白儿子是什么意思,就接着问他,他说:“你和爸爸一直在说话,一会儿你说,一会儿他说,然后你再讲,然后他再讲。”“噢,”琳达恍然大悟,“你说的是我们在交谈啊。”“嗯,”布莱特说,“可是你跟我讲话时,只是告诉我要干什么就完了。”这么想来,琳达的确没有跟他说话,只是在对他讲话。

  切忌喋喋不休。不论你是在解释一个问题还是陈述一件事情,小孩子一次能够听进去的东西并不多,你开始讲的那几句话他能听进去,再往后的就难说了。就像著名的盖瑞·拉森童话中的情节,当小主人责备他的小狗大姜废话连篇时,他就说:“乌拉乌拉乌拉,大姜。”所以节约你的话语吧,确保你讲的每句话都恰到好处。换句话讲,少就是多。

  孩子的问题

  孩子问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有时候是想逃避睡觉时间,也有的时候,是他们真的有问题要问。如果真的是有问题要问,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孩子在思考问题并收集信息,并且向你请教问题的答案。这不仅仅表明孩子要问某个问题,同时你也应该知道孩子有了提问精神,而不只是人云亦云了。每次当孩子带着问题找你时,都是你加深孩子对你的信任的绝佳时机。

  这样回答孩子的问题

  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周到。提问是来自孩子的礼物。为了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并且能够触类旁通,你应该仔细考虑然后作答。

  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并没有所谓的“愚蠢的问题”,所以回答时,都可以加上一句“很高兴你能问我这个问题”。

  花点儿时间想好怎样回答,可以先打腹稿。你可以跟孩子说:“嗯,我得好好给你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让我先想想,然后再告诉你。”然后,千万要记得告诉他,并且越早越好。如果从此没有下文,那么孩子从此也就很少问“下文”了。

  倾听问题,了解孩子真正想问的东西。重述一下孩子的问题,确认一下他到底是想问什么,例如:“你是不是在问人被埋了之后,会发生什么?”

  听懂孩子的弦外之音。可以加一句:“我想你是想告诉我,你担心我会死去,对吗?”

  发现任何谬误,及时纠正。“实际上,小鸭子是从蛋里孵出来的。你是想知道小宝宝是怎样出生的,对吧?”

  化整为零,每次回答一点儿。如果对你的回答不满意,孩子会告诉你的。如果他认为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也会告诉你,这样这个问题才算告一段落……至少是眼下可以告一段落了。

  孩子消化问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有耐心,而且孩子可能会继续追问,甚至一遍一遍地重新问这个问题,因为孩子处理这些信息是需要时间的,你要容忍这一点。如果孩子再次问同一个问题,一定要确保你的回答是前后一致的,千万不要说“我已经告诉你了呀”。

  如实相告。在回答问题时,尽量做到如实相告,坦诚以待,同时也要时刻记得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这样才能保证下次孩子还会找你问问题,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去寻求答案。

  随着过去那狂野的一代如今都已经为人父母,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当孩子问涉及性、毒品和摇滚的问题时,父母该不该将自己的过去如实相告?年少轻狂时活得最多姿多彩的一代人,一旦为人父母,却最强烈地想要遮掩自己的过去。这是多么有趣啊。

  记得“回访”。可以问问孩子:“我说的是你想问的吗?”或者:“你觉得这是你想得到的回答吗?”或者:“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你就能知道孩子的感受,并且也大概能判断一下他对你刚刚讲的东西理解了多少。对一些孩子来说,谈话结束时,顺口一问的效果最好。而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则需要谈话结束一会儿后,再来个小小的“回访”。这可以视具体情况来定,“回访”在谈话结束后的20分钟到几个小时内进行都可以。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消化理解,而且“回访”通常是你主动提起,当涉及一些不太愉快的话题或关于一些不良行为的谈话时,有时也会得到一句坚决的回应“我不想再谈那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说:“不需要你再讲这个问题,到时候我会讲。”有时候,父母很发憷再次提及一些问题,但是“回访”一下还是有必要的,这会巩固谈话效果,并能创造一个跟孩子之间适当的理性的距离。

  答不上来很正常。对于孩子的问题,如果你答不上来,这很正常,这也给了孩子一个学习如何寻找答案的机会。你可以说:“我想那本书里面会有答案,我们也可以去图书馆查查。”或者:“我们可以给瑞恩叔叔打个电话,问问他是不是知道答案。”或者:“让我们到谷歌上搜索一下吧,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现代通讯技术对交流的影响

  现代通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使得交流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大大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交往,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交流的互动性,使得交流只剩下一个要素了:语言。当人们读短信时,往往看到开头就能推断出下文。这会错过更多的东西,没有感官上的互动,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即时往来,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来往。对于电邮、网聊以及微博,以及在别人的空间上留言都是如此。最近有研究指出了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当面交谈才能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从而使得镜像神经元发挥作用,谈话双方都能够分享到彼此的感受。

  在美国,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技术,使得更有意义的传统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我并不是想彻底让那些手机电脑网络通通撤离我们的生活(其实,收起孩子的手机比扔掉你自己的黑莓更容易些),我只是想建议你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

  有一次,有3个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看起来大约分别有6岁、8岁、10岁的样子,坐在一家餐厅的排椅上等位子。他们并排坐着,却并没有玩在一起,而是各自埋头摆弄着自己的iPod。这种年纪的孩子在一起应该是嬉戏打闹有说有笑的才对,这样才像兄弟啊。但是他们的iPod却疏远了彼此的距离。忙于玩iPod,他们甚至对父母跟他们讲话都不理不睬,这多么可悲啊!

  对现代通讯技术的过分依赖,剥夺了人们本该生动有趣、各种感官都参与进来的交流。读微博代替不了读懂对方的表情,也无法感知对方讲话的语气语调,也不能得到对方即时的反应。面对面交流会从生活中淡出吗?但愿不要!

  了解有效沟通的要素以及技巧是判断孩子是不是调皮捣蛋的第一步。读完这一章,你就可以着手培养孩子后面几章中提到的性格特征了。预备,开始……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