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表示,过去20多年里,给了她亲情的是养父母,而不是近在咫尺去从不曾现身的亲生父母。不料此举却遭到主持人周立波的严厉指责。 周立波激动地指出她心胸狭隘,告诫她应该换位思考,父母当年或有难处,应该学会原谅,还放言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幸福”。事后,这名女子仍然表示“自己有原则”,并再次重申自己只会认养父母。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评论,环球时报等媒体、金星等公众人物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舆论都指向周立波“道德绑架”,并赞同该女子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意识。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很多高尚的壮举教育和鼓舞着:跳进冰河奋不顾身英勇救人的小伙、为抗洪救灾牺牲的年轻战士、地震中先救他人而顾不上自己孩子的护士……我们的确心生敬佩,也每每为此感动落泪,更深深觉得这些激越的篇章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旋律。 但是,寻常日子里,有些小事却总让人看了那么不是个味儿:公交车上,精气神十足的大妈非要年轻人让座,否则就骂人家不尊老;带孩子坐火车的父母,买的是上铺的票,却理直气壮要换人家的下铺,不然就是没爱心,也不管人家是自己提前多久辛苦排队才买得的票;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取得了成绩获得了奖项,拿着自己急需的奖金却“不好意思”不去捐点儿款,就怕被人说不懂感恩和回报;年纪比你大的人插队插在你前面,你不好意思说,怕被看成没肚量;微信朋友圈拉票,不给投票就被说“不仗义”…… 有些事情,做了是好心,是善良,但不做也有不做的道理和自由。好人好事固然值得颂扬,但是“道德绑架”,却伤害了无辜的人。 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样培植孩子纯洁的善良与爱心,同时又不受伤害? 所幸,一个个惨痛的事例让人们开始醒悟:曾经报章媒体赞颂的那些无视自己能力而英勇牺牲的少年甚至儿童,开始让人们难过和不舍——这些鲜活的蓓蕾都还来不及绽放啊,却做了无谓的牺牲。因而,教育部也已经把“见义勇为,敢于斗争”这一条从《中小学生守则》中删除,这也说明教育也在朝文明和人性化进步。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